课件33张PPT。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可用公式表述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核算,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4%)+科技和教育(66%)。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3.4%)+科学技术(66.6%)。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这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栋梁、我们的梦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中学生在认真学习小学运动会开幕式幼儿园小朋友们在做课间操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扫盲教育成果显著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
■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请思考: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阅读与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扫盲教育篇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是最基本的人权。结合下图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扫盲教育者,你会怎样组织农民进行识字教育?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为扫盲,党和政府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扫盲教育篇(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
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 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 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阅读与思考:
普及义务教育在我国科教兴国过程中占什么地位
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有哪些措施?成就如何?■义务教育篇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偏远贫困地区的小学请多多支持希望工程 结合图片反映的内容,请你为“希望工程”作一次宣传演讲。 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义务教育篇请认真看图,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1953—1957年,教育在“必须彻底地、系统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的口号下,模仿甚至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大跃进”时的“教育大革命”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我国大学建立起完善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该图为中科院200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
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情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统计 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党中央分析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进城,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长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长力的转变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党的十五大强调,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我国技术发展的跨越。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探究思考: 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发展教育为科研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新中国教育事业历程:扫盲教育:人口素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更加密切认识: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
明确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
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1、“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对目前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大的高新科技是
A.投影技术的发展 B.电脑多媒体技术
C.电灯的使用 D.电话的普及
4、“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教育大革命” B、大学停止招生
C、“读书无用”论 D、大批专家、教授被批斗5.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就越多发展需要超前性
6、建国初期“扫盲”教育的中心是( )
A、识字 B、算数 C、生产知识 D、生活知识
7、对整个民族素质影响最大的是( )
A、学期教育 B、基础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8、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破坏最为严重的是
A、1957年的反右运动 B、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
C、1959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 D、十年“文革”运动9.2001年,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具有( )
A.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B.历史性作用
C.统筹性作用 D.阶段性作用[解析] 材料强调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联系教育对科技、经济发展及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作用,可得出答案为A项,B、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A10.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①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②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④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解析] ①②④都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③发生在1973年。故选C项。C11.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出现的被推荐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的履历。据此可知,当时的高等教育状况是 ( )
A.进入社会主义,急需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B.“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C.“文革”结束,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D.“文革”结束,急需高等教育弥补人才断层
评语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多年 B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联(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百年接力留学潮》请回答:(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科技落后,恢复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答案:(2)建国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70年代末以来,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答案(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