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枣儿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枣儿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19:5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枣儿 讲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品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了解小品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珍惜亲情,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亲情。 2.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作者简介: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经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等多项大奖。
背景资料: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里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老人留恋故乡不愿到城里生活,而到城里打工的青壮年却希望走出故土家园,走进现代化的都市,过上富足安康的新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到城里生活的农村人可能会出现生存的困境、情感上的迷失、精神上的失落,在农村留守家园的人可能在希望中充满迷茫,企盼中浸透困惑和失落,家庭关系和责任义务必然会发生变化,亲情、爱情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基础知识】
1.读准注音
喃喃自语(nán) 蓦然(mò) 掸去(dǎn) 羡慕(xiàn) 匾子(biǎn) 囫囵(hú lún)
踌躇(chóu chú) 咀嚼(jǔ jué) 翘首(qiáo)
2.认清字形
跨(kuà)跨越 搀(chān)搀扶
胯(kuà)胯骨 馋(chán)馋猫
挎(kuà)挎包 谗(chán)谗言
3.理解词语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踌躇:犹豫。
掸去:拂去。
翘首:抬起头来(望)。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兴许:也许;或许。
中看:看起来很好。
重点梳理
【重点01】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老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1)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2)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自己一脖子;(3)儿子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4)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故事;(5)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的事;(6)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事。
老人在谈话中“闪着泪花”“沉默”“沉思”,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 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至“叫你过来就过来”):故事的开端。写在红枣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儿的男孩。第二部分(“无可奈何地走到老人跟前”至“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故事的发展。写老人与男孩的交往,他们都盼望亲人回归,彼此安慰。
第三部分(“我娘说”至结尾):故事的高潮、结局。写老人与男孩一齐呼唤亲人的回归。
【重点02】分析人物
如何评价老人、男孩、儿子“枣儿”和“爹爹”这几个人物形象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老人的儿子“枣儿”,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故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爹爹”,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重点03】深层探究
1.提问: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讨论明确: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2.提问: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3.提问: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
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4.提问: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
明确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生评价。〉
5.提问: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提问:“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示例枣儿象征着亲情,象征着故乡和历史。主题既可以是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挚爱,也可以是对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眷念。
【重点04】写作特色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2.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示例:(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探究剧中未出场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从全剧来看,留守家乡的老人又是中心人物,由他对儿子的回忆,翘盼及无奈的伤感,更反映出时代的普遍问题:年轻一代纷纷抛弃穷困的故乡外出寻求发展,故土观念越来越淡薄。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蜷(quán) 伏簇(zú)新 断壁残垣(gèn) 吹毛求疵(cí)
B.阴霾(mái) 诘(jí)难 呱(guā)呱坠地 味同嚼(jué)蜡
C.看(kān)护 号(háo)啕 浑身解(xiè)数 不可限量(liáng)
D.凫(fú)水 趱(zǎn)行 文采藻(zǎo)饰 销声匿(nì)迹
2.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飘出教堂。
B.古老的修道院优雅、肃穆,从院里传来阵阵唱圣诗的和协女声。
C.我就捡了一棵,我没有吃,给你。
D.爷爷是个糍粑心肠,你有源遇上我,时来运转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只是一些粗茶淡饭,李先生依然津津有味地吃着。
B.每天下夜班后,他总是蹑手蹑脚走进家门,生怕吵醒了妻子和女儿。
C.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他卡车的轮胎故障,修车师傅推荐他三个价位的轮胎,无可奈何,让他选择了中间价位的轮胎。
4.下列关于剧本《枣儿》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B.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C.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D.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6.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举办了以“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为主题的校园戏剧节。戏剧节展演前,同学们准备在舞台两边张贴对联,一位同学写好了上联,其他四位同学对了下联。你看看哪句下联对得更好。(  )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生旦净丑,演人演戏演古今 B.抑扬褒贬,评事评理评人生
C.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 D.人间哀乐,人前人后人生里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的阴雨天,则来年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B.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它以演唱为主要手段。
C.古代年龄都有特定的别称,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之为“襁褓”。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样子》《茶馆》等。
8.下列关于剧本《枣儿》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9.分析下面台词中蕴含的象征意味。
(1)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2)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3)男孩 迷路了吧
10.校戏剧社正在排练课本剧《枣儿》,小明只顾表现自己,总是抢别人的戏份,导致排练很不顺利。社长小刚觉得小明虽然热情很高,但应该学会与大家合作。假如你是小刚,你会怎样委婉地劝说小明?请把劝说的话写下来。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语文老师在“说说我的一件事”口语交际训练课上说:薛宁同学遇到了这样的一件事。春节期间,他迎来了爷爷的九十大寿,他的爸爸还为此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薛宁觉得时下玉林正严推“禁炮令”,自己作为一名中学生,有义务响应政府号召,从“我”做起,过一个安全、文明、环保的“绿色年”。可爸爸却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我设宴请客,多放烟花爆竹是尽孝道的表现。况且,我们家住在禁放烟花爆竹的区域之外,我这样做合情、合理、合法。
请你模拟薛宁劝阻爸爸,你会怎么说?(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12.近日,全市各地都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你们学校也在行动。
【老师献爱心】
(1)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上联已拟好,请你拟出下联。
上联: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
下联:
【同学在参与】
(2)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语,你的同桌写的是“让寂寞的花朵也在春风中微笑”。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也在行动】
(3)暑假中你想邀请留守学生小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样和妈妈说
(4)为了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的留守学生,九年级(1)班拟开展一次有意义的爱心捐赠活动。下面是班委会向本班家长发出的邀请函,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为响应省政府教育扶贫的号召,[甲]让更多的人踊跃地加入献爱心,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留守学生放飞梦想,用实际行动创建和谐社会。我们南海中学九年级(1)班拟于2019年3月5日下午5:00在本班教室举办一场爱心捐赠活动。[乙]要求您准时参加!
南海中学九年级(1)班班委会
2019年3月2日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成分残缺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用语不得体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
阅读下面的课内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奥?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3.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14.“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等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15.“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16.“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17.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都是好孩子
①上高中那会儿,我最喜欢的时间段是上午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的课间,因为那个课间比其他课间要多出足足10分钟,也就是所谓的“大课间”。这意味着我可以潇洒地挽着同桌的胳膊一起去校外的书店,租借有关言情小说的书刊来看。
②我每次都是竖着耳朵等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的,总感觉它的声音能穿透灵魂,陪我探寻更恣意盎然的人生。
③同桌尚文虽然外表看起来文文静静,但骨子里有着让人难以捉摸的不同寻常。她的家境优渥,在小镇上是数一数二的。她跟穷乡僻壤里出来的我,气质完全不一样。我这个寒门子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要么是“知识改变命运”,要么是“去广州等沿海城市打工,做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我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圈子被死死固定,一想起流水线上机械的工作,我就感到要命似的痛苦,所以在那时,我更信奉前者。
④尽管如此,信念在神奇又力量强大的青春期叛逆面前还是甘拜下风,仿佛一瞬间,我就缴械投降了。
⑤临近考试,我还在一本又一本地看言情小说。那个时候,我的青春读物的基调多以伤痛悲凉为主,我至今都能想起,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是怎么偷偷在课堂上哭起来的。还没等我缓过神,一只发现战利品的手就伸了过来。班主任言辞尖锐:“你们这些不务正业的坏孩子,真是自毁前程!”接着,她又从同桌尚文的桌兜发现几本新的“战利品”。我愣在那里,“坏孩子”三个字像《大话西游》里唐僧念经一般萦绕在我的耳旁,折磨着我的心智。什么时候,我被归于“坏孩子”的阵营了呢?
⑥我依稀记得,初中时我还是老师眼中标准的“三好学生”,是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好姑娘”。有一次期末考试,校领导还亲自到我家发放奖学金,虽然只有100元,但在我们那个小村庄里已经是家家户户争相谈论的头号新闻了。
⑦我被单独拎出来谈话:“你刚来班里时成绩在前10名,你忘记了?你跟人家尚文不一样,知道吗?你父母是怎么说的?这个星期内把你的家长叫来谈一谈。”
⑧听到要叫家长,我开始慌了,内心还在艰难地消化着终于被人指出来的“从好孩子到坏孩子”的转变。其实我早就知道了,只是自己不敢正视,接受不了。那时的感觉,就像被戳到了难以启齿的痛处,也失去了拉紧我的最后一条救命线,在双重打击下,我的躯体开始下沉,眼泪像掉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班主任看我特别伤心,放缓了语气说:“叫家长的事情,我再考虑考虑,你先回去上课。”
⑨回到座位上,我趴在桌子上继续沉浸在悲伤里。尚文开始安慰我,我不听,直到她说:“嘿,有什么大不了的,中午我请你吃炸鸡。”我一听就炸了,冲她吼道:“我才不要当坏孩子,我也没有你那资本不务正业,有钱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尚文眼中闪现的难过与惊愕。
⑩两个星期后,她换了座位。
(11)我好像又变回了通俗意义上的好学生,即便成绩提升很慢,但已经作为“改过自新”的例子被老师在班上表扬,但我并不开心。
(12)直到在某个大课间的前一节课上,我收到她传来的一张小字条:“送你一个礼物,是课间播放的第一首歌曲,里面有我想对你说的话。”
(13)那是王筝的《我们都是好孩子》:
那时我们什么都不怕
看咖啡色夕阳又要落下
你说要一直爱一直好
就这样永远不分开
我们都是好孩子
异想天开的孩子
相信爱可以永远啊
我们都是好孩子
最最善良的孩子
……
(14)后来,我才知道,冷战的那段日子,她争取到了校园广播站播放员的职位,之后在大课间的20分钟里,一直都会响起王筝的那首《我们都是好孩子》,每每此时,我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意。
(15)多年后的我,已经小有成就,已经理解了老师“望生成龙”的急切,也依稀记得尚文说的话:“即便我们是坏孩子,我们也有梦想,你想做的,只不过要在适合自己的环境和时间做适合的事,你想做的,加油去做,我支持你!”
(16)在某个傍晚时分,偶然网易云音乐的电台播放《我们都是好孩子》这首歌,不觉又想起了中学时代那个大课间的20分钟里,那个还未出芽就干涸枯萎的言情小说梦,还有那个拥有踹生活两脚精神的好同桌。
(选文有删改)
18.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 事件 “我”的心情
大课间 “我”和尚文去校外租借言情小说。 (1)
临近考试 (2) 伤心
回到座位后 “我”不顾尚文的安慰,向她发火 生气
两个星期后 (3) 感动
19.分析8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20.第13段写出歌名和歌词,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1.下列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告诫我们任性放纵的青春期叛逆是要付出代价的。
B.提醒我们要多阅读那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经典读物。
C.表现青春期追梦多愁的特质,赞美同学间的纯真友谊。
D.批判了老师教学方式不当,对“我”造成了心理伤害。
精读下面的独幕剧,完成问题。
错?对?
(涵静趴在书桌前,四周昏暗,台灯明亮。涵静一边写,一边推推宽边眼镜。音乐逐渐响起,舞蹈演员在昏暗的四周跳舞,他们是涵静作品的再现。涵静脸色愉快时,他们轻快地跳;涵静脸色沉重时,他们抑闷地跳。最后,涵静在书桌前入睡了。灯光暗,舞蹈演员和涵静下。)
(白天,在教师办公室,涵静跟着李老师上)
李老师:(先坐下,喝口水)你今年多大?
涵 静:(噤立)十六。
李老师:几年级?
涵 静:初三,老师,我……
李老师:你为什么不完成作业?
涵 静:(不语,扯衣角)
李老师:我承认你有写作天分,你的小说很感人。可是现在是初三,你知道吗?初一初二,你写多少我都不管你,初三毕业后,你怎样写都是对的,不过初三,你还把心思泡在这上面,这就是大错特错了!你自己考虑吧!
涵 静:我……
李老师:让你妈妈打个电话给我。(灯光暗,涵静和李老师隐于黑暗中,李下)(一束柔和的光由上而下铺在台中央的涵静身上,她蹲在地上,脸埋在手臂中。)
涵 静:(抬头)错,对,对,错。老师、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说我错了,可是编辑姐姐、同学、朋友,却说我是对的,写作究竟是对还是错?(站起)为什么有初三?为什么有中考?为什么有六门课等我去过?为什么我不能继续写小说?为什么?为什么?向右走两步。灯光变白些,(涵静的脸越发苍白了)王姐姐说我再努力些,或许就能出一期专号,可是,我初三了……(涵静下)
(白天,办公室)
涵 静:我考虑过了,我决定休学。
李老师:你说什么?你疯了!
涵 静:我想我是对的。
李老师:你父母怎么说,他们也疯了?
涵 静:他们反对,可是我会使他们明白,我是对的。(涵静转身走下)
李老师:(望着涵静)唉……
22.本文的戏剧冲突是什么?
23.从涵静的内心独白你能看出什么?
24.可否删掉开篇的舞台提示?为什么?
25.读了这一独幕剧,结合自己初三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感想。
试卷第12页,共13页
试卷第1页,共1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簇(cù)新、断壁残垣(yuán)、吹毛求疵(cī);
B.味同嚼(jiáo)蜡、 诘( jí)难、呱(ɡū)呱坠地;
C.不可限量的“量”是第四声;
故选D。
2.A
【详解】B.协——谐;
C.棵——颗;
D.源——缘;
故选A。
3.D
【详解】D.无可奈何指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这样了。不符合语境,故选D。
4.D
【详解】D.这个剧本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的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剧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形态的巨大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表述有误;
故选D。
5.A
【详解】“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是疑问语气,故应把感叹号应改为问号,故A错误,选A。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根据对联的特点,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排除D;根据词性及词的结构特点分析,“不大地方”是偏正短语,与“寻常人物”相对,“生旦净丑、抑扬褒贬”都是并列短语,排除A、B。故选C。
7.B
【详解】B: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故选B。
8.D
【详解】D.这个剧本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的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剧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形态的巨大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表述有误;
故选D。
9. 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注重内在的世俗风气。 隐含着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感情。 “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
【详解】(1)“甜是甜”是指内在的品质。“不中看”是指外表的普通平凡。所以这句话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注重内在的世俗风气。老人活了一辈子,很多东西都看透了,他们对那些虚浮的东西已经不再在乎,他们更在乎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2)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3)“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10.(示例)小明,你的表演很精彩,但是如果你能和大家配合得再默契些,我们的课本剧表演一定会更精彩。
【详解】这是一道劝说题。劝说时应该有称呼,劝说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首先要肯定小明的热情,然后说明课本剧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个人有个人的表演机会,要团结合作,尊重他人,并肯定小明一定能演好自己的角色,予以鼓励。注意劝说的语气要委婉。
11.(示例)爸爸,尽孝道的方式很多,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多关心他的衣食住行,包容,尊重他等等,不一定要燃放烟花爆竹,而且住不住在“禁炮”区域,我们都要自觉为营造安全,文明,环保的生态环境尽一份力,您说呢(您觉得呢您说对不对)?
【详解】这是一道劝说题。作答时,要有称呼,然后表明小明的看法,不赞成放这么多的烟花;接着围绕环境保护,尽孝道的方式等阐述理由;最后向父亲提出希望即可。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劝说时采用商量的语气,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即可。
12.(1) 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或: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 
(2)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希望孤独寂寞的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关爱中快乐成长,绽放自己的美丽,表达了对留守学生的关爱。
(3)示例:妈妈,我想邀请小华来家里一起学习。俗话说得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我们一起学习可以让他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您看呢
(4) ①在句末加上“的活动”。② “要求”改为“诚邀”。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对对联的基础要求:相同位置词性要相同、句式要相同、内容要相关、字数要相等。注意“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中“奉献爱心”和“育桃李”为两个动宾结构。本题在内容上要求“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据此可拟写出下联。
(2)本题考查对宣传语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一句话,要抓住关键词(寂寞的花朵、春风、微笑),联系中心(关爱留守学生)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或双关意义,说出句子所表现的“手法”、“境”及“情”。同桌拟写的这句话很明显是用比喻,将留守的学生比作“寂寞的花”,老师与同学的关爱比作“春风”。意思就是老师与同学的关爱会让孤独的留守学生快乐起来。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本题属于“要求型”说话题,答题格式为“称呼+理由+要求+好吗(你认为呢)”。据此填写内容,要以请求的口吻,恳切的语气,谦虚的态度,以征得母亲心灵的共鸣。注意语句的通顺。
(4)①成分残缺。改为“让更多的人踊跃地加入献爱心的活动”。②用语不得体。改为“诚邀您准时参加”。
13.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14.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体现男孩的纯真,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能够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 15.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16.与开头呼应,强化剧中的情景和内容,深化全剧的思想感情。 17.多与他们交流,提供一些帮助。
【解析】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爹不会回来了”“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等语句是男孩所说的话,男孩想带巧克力给爷爷吃,直言自己的父亲不会回来了,没有巧克力分享了;留着一颗枣儿给自己的父亲;男孩认为娘说得对,只要家里人天天喊,出远门的人就会回来,可见男孩是纯真活泼的,稚嫩可爱的。
14.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等文字放在了文中括号里,是对人物动作、表情做的简要的文字说明,在剧本中叫作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
根据“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联系“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爹不会回来了”“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可知,小男孩想和父亲团聚,想得到父亲给的巧克力后给爷爷,但是他又知道父亲在城里安家,不会回来了;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但是男孩还是给自己的父亲偷偷地藏了一颗枣儿,体现了孩子的纯真,渴望父亲能够回家;能够表现人物性格、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根据“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联系“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可知,爷爷将枣儿都给孩子,紧紧搂住男孩,体现了对男孩的疼爱。
15.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作为家庭成员为何出远门会不认识回家的路呢?联系“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可知,不是自己思念的人真正的迷路了,而是不愿回来了,体现了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里的“不认识回家的路了”言外之意是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1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照应《枣儿》一文的“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首尾照应,强化剧中的情景和内容;
联系“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可知,翘首远望的,不断呼唤的人,是那些远离家乡的人,是男孩与爷爷这一群体所思念的人,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的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深化全剧的思想感情。
17.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我身边是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的;我会多抽时间来陪伴他们,我会和他们聊天来排解他们心中的苦闷,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过节的时候将他们接到自己家,让他们不会感到孤独。
18.(1)期待
(2)我看言情小说被老师发现并批评。
(3)我收到尚文的小字条,听到她给我点的歌。 19.示例:“戳”“下沉”或比喻的修辞,具体地描写出“我”被老师批评后受打击的样子;生动地表现出“我”内心的伤心、难受。 20.表现出尚文的善良、宽容;表达了“我”对青春友谊的美好回味;结构上与标题呼应。 21.C
【解析】1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及概括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并进行概括即可。
第一空,根据原文第②段“我每次都是竖着耳朵等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的”可知,“我”十分期待大课间的到来,概括为“期待或盼望”;
第二空,根据原文第⑤段“临近考试,我还在一本又一本地看言情小说”“班主任言辞尖锐……”可知,临近考试时“我”仍然沉迷于言情小说,老师批评“我”;
第三空,根据原文第 段“我收到她传来的一张小字条:‘送你一个礼物,是课间播放的第一首歌曲,里面有我想对你说的话’”可知,“我”收到尚文给的小字条,听到她给“我”点的歌。
19.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解答时,注意把握重点词语,并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划线句子“失去了拉紧我的最后一条救命线,在双重打击下,我的躯体开始下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好孩子”比作拉紧自己的生命线,老师的批评让“我”失去了这根线,躯体随之开始下沉,“戳”“拉紧”“沉”生动形象地写出“我”被老师批评后受打击后的伤心、难过。“眼泪像掉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我”的伤心。
20.考查文段的作用。解答文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结构、文章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结构上看,“我们都是好孩子”为文章的标题,第⑤段的歌名和歌词与标题遥相呼应;从内容上看,“我”因看言情小说导致成绩下降而被老师批评为“坏孩子”,而尚文虽然与“我”冷战,仍然将这首歌送给“我”来安慰、鼓励“我”,由此表现了尚文的善良与贴心;从主旨上看,“我”和尚文的友情是“我”对那段年少阶段的美好回忆。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1.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A.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文章并不意在说明青春期叛逆是要付出代价的;
B.错误。文章通过记叙“我”在青春叛逆期沉迷言情小说一事引出“我”和尚文的友谊,但文章主旨并非提醒我们多阅读经典读物;
D.错误。根据全文可知,老师批评“我”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文章并不意在指出老师教学方式不当;
故选C。
22.初三了仍坚持写作究竟是对还是错。李老师认为初三了还泡在写作上是大错特错的;涵静认为自己是对的,并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23.涵静在学习上的迷惘,这也是当代中学生的困惑。 24.不行。因为此处描写得当,对表现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这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到涵静爱好写作,有写作天分。 25.(示例一)涵静的选择是对的。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分来发展自己,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样才能成功。再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非在一棵树上吊死呢?(示例二)涵静的选择是不明智的。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没有过硬的基础,不要谈什么写作。即使能写一点文字,也是昙花一现。
【详解】1.考查对戏剧冲突的分析理解。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根据剧中李老师的话“初三,你知道吗?初一初二,你写多少我都不管你,初三毕业后,你怎样写都是对的,不过初三,你还把心思泡在这上面,这就是大错特错了”可知,李老师认为初三很重要,对涵静初三还沉迷于写作表示不满,他认为涵静做错了;根据涵静的话“可是我会使他们明白,我是对的”可知,涵静认为发展自己的爱好是对的,并且证明自己是对的。可见两人的冲突在于:初三的学生坚持写作是对还是错。
2.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理解。独白,指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通过人物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根据剧中涵静的独白“错,对,对,错。老师、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说我错了,可是编辑姐姐、同学、朋友,却说我是对的,写作究竟是对还是错?(站起)为什么有初三?为什么有中考?为什么有六门课等我去过?为什么我不能继续写小说?为什么?为什么?向右走两步。灯光变白些,(涵静的脸越发苍白了)王姐姐说我再努力些,或许就能出一期专号,可是,我初三了……”涵静面对不同人对她初三还坚持写作,有不同的看法,她很迷惑,不知道该听谁的,怎么做才算对,涵静在学习上的迷惘困惑,也是当代中学生迷惘心态的反映。
3.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此文开篇的舞台提示“趴在书桌前,四周昏暗,台灯明亮。涵静一边写,一边推推宽边眼镜”“他们是涵静作品的再现。涵静脸色愉快时,他们轻快地跳;涵静脸色沉重时,他们抑闷地跳”描写了涵静沉迷写作的情形;演员再现涵静作品的内容,衬托出她拥有很高的写作天分。这些说明性的文字,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4.主观性试题,作答时赞同涵静的话,可以从兴趣的重要性来分析,不赞同的话可以从教育的重要性来写。
示例:涵静的选择是不明智的。初三面临升学的考验,时间和精力有限,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行,坚持兴趣爱好会分心,对以后的学业会有影响。还是以打好初中基础为要。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