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曹刿论战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曹刿论战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0:0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曹刿论战 讲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能正确翻译疑难的句子。 2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了解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精练的笔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大意,培养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领学生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即曹刿和鲁庄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 重点1.能熟练地翻译课文,并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体会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了解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精练的笔法。
作品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一部为《春秋》做注解的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250余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许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作用的民本思想。
《左传》既是历史著作,又是很有成就的散文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长勺之战发生的原因要追溯到齐襄公在位时,齐国国内危机四伏,民不聊生。公元前686年,齐国的大臣杀死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出奔到莒国,公子纠跑到鲁国。次年,齐国的大臣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回国争夺君位。小白抢在前头,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但是鲁国仍派兵送公子纠回国,结果没有成功。后来齐国虽然迫使鲁国杀死了公子纠,但仍不罢休,就借口鲁国参与了齐国的内政,于公元前684年春天发动了对鲁国的进攻。
这次战争是诸侯间争权夺利的战争,齐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处于进攻者的地位,鲁国处于防御者的地位,而战争的结果却是鲁胜齐败。
【基础知识】
(1)读准注音、认准字形
未孚(fú) 弗敢(fú) 玉帛(bó)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曹刿(guì) 登轼(shì)
旗靡 辙乱 牺牲 齐师败绩 彼竭我盈 一鼓作气
【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一词多义】
1.故:(1)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2)故逐之 所以
2.从:(1)民弗从 听 (2)战则请从 跟随
3.其:(1)其乡人曰 代他的,这里指曹 (2)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军
4.以:(1)何以战 凭借 (2)必以信 按照
5.请:(1)曹刿请见 请求 (2)战则请从 请允许我
6.之:(1)小大之狱 助词,的 (2)公与之乘 代词,代曹刿
7.安:(1)衣食所安 养 (2)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8.加:(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戴上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夸
9.之:(1)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2)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3)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4)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5)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 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 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 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 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今义:砍。
16.(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倒装句 1.宾语前置:何以战? 2.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省略句 1.省略主语:对曰:“小信未孚,民弗从也。”(省略了主语“曹刿”。)
2.省略宾语: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3.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重点01】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重点02】细读分析
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7.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重点03】把握人物
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重点04】写作特色
1.跳读课文,揣摩对比衬托手法。
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2.浏览课文,揣摩文章详略。
文章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着眼于曹刿“远谋”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而对于作战的战争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拓展延伸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是,历史的天空中依然闪烁星辰,不免让我们频频回顾,学习了《曹刿论战》,你是如何评价他们呢?请以“我喜欢曹刿,因为 。”
“我喜欢(不喜欢)鲁庄公―,因为 。”的句式来谈。
示例:我喜欢曹刿“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因为他不认为战争只是“肉食者”的事,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喜欢曹刿沉稳谨慎的性格,因为他不急于追逐齐军,而是通过实地观察,再作决断,最终大获全胜。
我喜欢鲁庄公能知人善任,因为他打破了以地位、职位用人的法则,只要谁有才,就用谁。
我不喜欢鲁庄公对军事的一无所知,我也不喜欢他不知道取信于民的闭塞狭隘,作为一代君主,不说样样精通,但是应该比较全面或略知一二。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jiān) 小惠未遍(biàn) B.民弗从也(fú) 小信未孚(fú)
C.齐师败绩(jī) 下视其辙(zhé) D.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í)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jiàn) 牺牲玉帛(bó)
B.遂逐齐师(suí) 下视其辙(zhé)
C.望其旗靡(mǐ) 肉食者谋之(móu)
D.小信未孚(fú) 公将驰之(chí)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公/与之乘
4.下列句子在语序上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 B.小大之狱 C.公将战 D.可以一战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故逐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
C.战于长勺 所恶有甚于死者
D.登轼而望之 人不知而不愠
8.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颓然乎其间
C.增其旧制 D.其如土石何
9.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10.下列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两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B.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C.第一次击鼓能让士兵生气,第二次(击鼓)士兵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就竭尽了。
D.一次击鼓能振作土气,两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三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现其永久魅力。
B.这部电影之所以广受欢迎的原因是融入了特有的爱国情怀。
C.通过不断的努力,使他的模拟考试成绩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D.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是勇气不足和谋略不当。
12.填空。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 。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 ”之时。
(3)出自本文、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是: 。
(4)文中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他“登轼而望”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以光先帝遗德(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3)小惠未徧( )
(4)良多趣味( )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腰白玉之环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闻寡人之耳着,受下赏
15.(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 。
(2)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 , , , 。
1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 ”。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 , ”。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 , ”。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 ”。
17.班级正在开展以“勇于担当,兼济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左右)
(2)【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3)【论述修改】李明同学在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后写了一篇心得,请你帮助修改。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甲]纪录片播出后发生了广泛影响。[乙]人们不仅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力。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修改意见: 。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 狱:指诉讼案件
B.忠之属也 属:部属,属下
C.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
D.彼竭我盈 竭:穷尽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体现了乡人对国事的漠不关心。
B.曹刿虽出身平民百姓,但他以国事为己任,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勇于担当。
C.文章通过曹刿的论战告诉我们,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要善于抓住战机。
D.《曹刿论战》对战前、战后详加叙述,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小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四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 )
②小大之狱(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3.文中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24.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国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既克,公问其故。 既:既然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信:实情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目光短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盈:士气正旺盛
2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忠之属也 属引凄异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何以战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7.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迎战齐师时,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文,完成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 壮烈牺牲 B.小大之狱 牢狱之灾
C.忠之属也 纯属巧合 D.遂逐齐师 威武之师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0.揣摩文中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在朗读乡人的话时,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1.结合选文第②③自然段和下面【链接材料】,你认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为什么?
【链接材料】
故君之所以患①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②;不知三军③之事,而同④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⑤,而同三军之任⑥,则军士疑矣。
(选自《孙子兵法·谋攻》)
[注]①患:危害,贻害。②縻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縻(mí),束缚。③三军:军队的通称。④同:共同,这里是参与、干涉的意思。⑤权:权变,灵活。⑥任:胜任,指挥。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曹刿论战(节选)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
谢翱传(节选)
宋濂
①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①人。父钥,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翱世②其学,有大节。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③,长揖军门④,署咨事参军。
②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严有子陵台,孤绝千丈。翱挟酒以登,设天祥主⑤荒亭隅,再拜跪伏。酹⑥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竹石俱碎。元乙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
③赞曰: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翱不负天祥,肯背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释】①长溪:福建省霞浦县。②世:继承。③开府延平: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④长揖军门:投拜军营,文天祥抗元,谢翱曾率乡兵来投,任咨议参军。⑤主:死者的牌位。⑥酹:以酒浇地作祭奠。
32.初三教材中选用了宋濂的另一篇文章《 》。
3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 ( )
(2)翱一布衣尔 ( )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5.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B.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C.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D.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36.阅读甲诗丙文,谢翱祭拜文天祥亡灵的原因是: ;阅读乙丙两文,谢翱和曹刿的共同点是: (以上两空都用自己的话回答)。
37.下列对诗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格调悲壮,气贯长虹;丙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读来感人至深。
B.甲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的志向;乙文主要运用对比和对话形式刻画人物。
C.从乙文和丙文中可以看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百姓,取信于民。
D.从诗文中可见,文天祥、曹刿、谢翱都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①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掎(jǐ):牵制
3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小信未孚( )
(3)乃敕各持一把茅( )
(4)以火攻,拔之( )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4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 尔 势 成 通 率 诸 军 同 时 俱 攻
41.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却认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如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42.甲、乙两文主要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陆逊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4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不能察 (2)夫大国,难测也
(3)其城郭高 (4)则民怨上矣
4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人视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辍耕之垄上
4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46.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
(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曰:“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澨,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战斗。⑥为食:做饭。②郢:楚国都城。
4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十二章》)
B.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夫概王以其属五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D.先击子常之卒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4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4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50.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 情怀。
(2)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 ”;【乙】文中“ ”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3)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试卷第18页,共18页
试卷第1页,共18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间——jiàn;
C.绩——jì;
D.靡——mǐ;
故选B。
2.B
【详解】B.“遂”应读“suì”。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公与之”是做主语,“乘”作谓语。节奏划分应为:公与之/乘。故选D。
4.B
【详解】A.句意为:凭借什么作战呢?“何以战”属于宾语前置;
B.句意为: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语序上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一致;
C.句意为: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战于长勺”属于状语后置;
D.句意为: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吾谁与归”属于宾语前置;
故选B。
5.C
【详解】A.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B.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C.将要;
D.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故选C。
6.A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谋划”的意思;
B.参与/中间;
C.虚夸,夸大/益处;
D.类/同“嘱”,嘱托。
故选A。
7.B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都是介词,可译为“凭借”;
C.介词,在/介词,比;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故选B。
8.D
【详解】例句中的“其”是代词,前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
D项中的“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故选D。
9.B
【详解】“小大之狱”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句中“之”是助词,“的”的意思,与B项意思相同;
ACD三项,都是作代词;
故选B。
10.B
【详解】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奋。气,士气。再,第二次。而,就。衰,衰弱。三,第三次。竭,竭尽。句意: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故选B。
11.A
【详解】B选项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即可。C选项成分残缺;去掉“通过”或“使”。D选项语意矛盾。去掉“不足”和“不当”。
12.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彼竭我盈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示例:一鼓作气。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现存的史类文学作品,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或两汉之间。作品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
(2)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狱、察”等字词容易写错。
(3)本题考查成语。
《曹刿论战》中有许多成语。任选一个填写即可。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逐渐低落,力量逐渐衰竭,不能再振作。
辙乱旗靡:车辙错乱,旗帜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4)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紧扣“‘登轼而望’的原因”即可得出答案。本题中的“惧、测、焉”等字词容易写错。
13. 发扬光大 犯错误 “徧”通“遍”:遍及,普遍 实在,的确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光,名词动用,发扬光大;过,犯错误;徧,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良,实在,的确。
14.(1)得:同“德”,感激,感恩 (2)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3)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使……听到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得,通假字,同“德”,感激,感恩。
(2)腰白玉之环:腰间挂着白玉环。腰,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在腰间佩戴。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闻寡人之耳着,受下赏: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闻,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听到。
15. (1)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2)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
【解析】略
16. (1)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4)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详解】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鄙、狱、察、焉、辙乱、靡”等字词容易写错。
17. (1)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以强凌弱,攻打鲁国。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随战于鲁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把握战机,最终打败了齐军。
(2)①敢说敢做有担当 
②曹刿论战无愧匹夫之责 
(3) ①发生 产生(或:引起) ②将“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互换位置 。
【详解】试题分析:(1)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两个人物“曹刿”和“鲁庄公”可知,这个故事是指“长勺之战”。作答时,作自己的话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作答时要尽量围绕着活动主题“勇于担当,兼济天下”来寻找材料来拟写作答。比如,可用“曹刿论战无愧匹夫之责”来对“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3)①语句“纪录片播出后发生了广泛影响”中,“发生”与“影响”搭配不当,可把“发生”改为“产生”或“引起”。②语句“人们不仅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中的“折服”比“震惊”表达的程度要深,所以应该将“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的位置互换。
18.B 19.D 20.C
【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解释不正确。“忠之属也”句意为: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属”是“类、种类”的意思,而非“部属,属下”。
故选B。
19.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A.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B.可以:古义:是两个词语。可,可以。以,凭借。今义:可能或能够;
C.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
D.古今都指大的国家;
故选D。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分析不正确。根据“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曹刿的论战告诉我们,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民心的向背(或取信于民),而非“要善于抓住战机”。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21. 参与 案件 22.(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3.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24.面对外敌,曹刿主动担当,有强烈的保家卫的责任感;他深谋远虑,言行果敢,机敏稳重。面对外敌,烛之武深明大义,抛开个人利益,承担起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
【解析】2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①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案件。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忠(尽职分)、属(类)、可(可以)、以(凭借)”要理解正确。
2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结合第①段“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四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鲁国的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从乡人的问话中可知,乡人们认为作战决策是当权者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无关,但曹刿却能挺身而出,从曹刿和乡人的对话中,可以显示出曹刿关心国事,深谋远虑,有爱国之心;结合第②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可知,在战争中,鲁庄公不明情况即下令指挥作战,可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由此可知,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还为下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
2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分析人物。
结合第①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曹刿在面对外敌入侵自己的国家,能够挺身而出,主动担当,具有强烈的保家卫国的责任感;结合第①段“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四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曹刿深谋远虑,有远见,爱国有担当;结合第②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可知,面对外敌的溃败,曹刿制止庄公的冲动指挥,可见他胸有成竹,深谋远虑,言行果敢,机敏稳重。
结合链接材料“晋、秦国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可知,面对强敌入侵,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考虑到国家利益才去应对敌人,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能够抛开个人利益,承担起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诚心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份之类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碾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竭尽,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晋和秦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国君郑文公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烛之武推辞不去。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因情况紧急而求您,是我的过错。然而郑过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25.A 26.D 27.B
【解析】25.A.句意: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故选A。
26.A.动词,参与/动词,夹杂;
B.名词,类/动词,连接;
C.结构助词,的/助词,不译;
D.都为介词,译为“凭借、靠”;
故选D。
27.B.“夫战,勇气也”意思是:作战,靠的是勇气。“夫”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不译;本项将“夫”理解为“大丈夫”,存在错误;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8.D 29.(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头通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三通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 30.示例一:适合用劝阻的语气。乡人认为应该让哪些肉食者去考虑对策,作为老百姓的曹刿,没必要去操心。
示例二:适合用嘲讽的语气。乡人称统治者为“肉食者”,是对统治者的嘲讽,也有对曹刿揶揄的意味。 31.示例一:鲁庄公是“明君”。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建议:在“彼竭我盈”时才下令进攻,在“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这显然不符合国君危害军队的三种情况。
示例二:鲁庄公是“昏君”。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看,鲁庄公符合“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和“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的两个条件。
【解析】28.A.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B.(诉讼)案件/监狱;
C.类/属于;
D.军队;
故选D。
2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遍,遍及;从,听从。
(2)鼓,击鼓进军;作,振作;再,第二次。
30.本题考查朗读语气。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是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可以回答劝阻的语气。结合第①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这是乡人劝阻曹刿的话,他认为谋划这样的事是当权的人的责任,而曹刿只是一个普通平民,不应该参与其中。因此用劝阻的语气来读。也可以回答用嘲讽的语气。主要是针对当权的人而言,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当权的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却让一个普通的平民曹刿参与谋划,因此乡人这句话是对当权者的讽刺,也有对曹刿自不量力的嘲讽,适合用嘲讽的语气去读。
31.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可以认为鲁庄公是“明君”。结合第②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建议:在“彼竭我盈”时才下令进攻,在“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而链接材料中“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是“昏君”的标准,明显鲁庄公没有危害军队,因此,鲁庄公是“明君”。
可以认为鲁庄公是“昏君”。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看,鲁庄公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符合“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的条件。因此,鲁庄公是“昏君”。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所以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这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通详三军内务,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就会使部队将士不知所从。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
32.送东阳马生序 33. 适逢 平民 34.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一定用诚心(合理裁决)。或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35.C 36. 感念文天祥的知遇之恩,敬佩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 平民,爱国 37.C
【解析】3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明初文学家。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初三教材中选用了宋濂的另一篇文章《送东阳马升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会:适逢,正赶上。
(2)句意为:谢翱不过是一介平民。布衣:平民。
3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3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三”不是实指,是多次的意思。“复再拜”是“又拜了两次”的意思是,本句翻译为:谢翱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两遍礼才站起身。谢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故选C。
3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第一空:根据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敬佩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
根据丙文“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长揖军门,署咨事参军”分析可知,感念文天祥的知遇之恩。
第二空:根据乙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和丙文“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分析可知,二者都是“平民”。
根据乙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和丙文“翱不负天祥,肯背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 分析可知,二人都爱自己的国家。
37.C.有误。丙文没有体现“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百姓,取信于民”的主张。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刻画了谢翱的人物形象。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丙)①谢翱,字皋羽,福建长溪人。他的父亲谢钥写了《春秋衍义》《左氏辨证》,流行于世。谢翱继承父亲的治学,具有高远宏大的志节。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谢翱曾率乡兵来投拜军营,让谢翱暂时代理谘事参军。
②等到南宋灭亡以后,文天祥被俘而死,谢翱悲痛难忍,只身在浙江以东地区游荡。浙江桐庐建有东汉时期的严子陵台,威严高耸达千丈。谢翱带着酒登临高台,在台上荒亭的一角设立文天祥的牌位,举手行了两遍礼,然后跪倒在地。祭奠完毕,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两遍礼才站起身。谢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就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高唱楚地的歌谣来为文天祥招魂。唱完以后,竹如意与石头都碎了。第二年乙未年间,谢翱因为肺病发作而死,时年四十七岁。
③我称颂评价他说:谢翱不过是一介平民,在朝中不曾有什么高官爵位,只因为受到了文天祥的知遇,谢翱不辜负文天祥的知遇,难道会辜负国家吗?谢翱可以说是才德非凡之士。
38.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使信服 命令 攻克、攻取(攻占、攻下) 39.(1)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2)将士疲惫,心情(神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 40.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41.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42.语言描写(对话)。讲究战略战术;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
【解析】3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句意: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3)句意: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敕:命令;
(4)句意:用火攻攻破他。拔:攻克、攻取(攻占、攻下)。
3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狱:诉讼事件;虽:虽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疲:疲惫;意:心情、神情;沮:沮丧;复:再、又。
4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顷刻之间火势形成,陆逊率领各路军队同时进攻。
“一尔势成”点明“通率诸军/同时俱攻”的时机;“通率诸军”“同时俱攻”为顺承关系,在中间应断一处;
故断为: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4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可知,陆逊从刘备的性格入手分析,认为刘备狡猾,在刘备的军队刚集结时,刘备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进攻,而如今刘备驻军时间久了,却没有占到便宜,将士疲惫,心情沮丧,无计可施了,所以判断攻击的时间就是今天;可用原文“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回答。
4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第三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写曹刿认识到勇气对于作战的重要性,在“齐人三鼓”后选择击鼓进进攻;在齐军撤退后,没有立即追击,担心齐国作为大国会有埋伏,看到齐军“辙乱、旗靡”后追击;可见曹刿讲究战略战术,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
根据【乙】文“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陆逊从刘备的性格入手分析,认为刘备狡猾,在刘备的军队刚集结时,刘备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进攻,而如今刘备驻军时间久了,却没有占到便宜,将士疲惫,心情沮丧,无计可施了,所以判断攻击的时间就是今天;可知陆逊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
根据“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可知,陆逊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在火势形成后,陆逊率领各路军队同时进攻,取得胜利;可见陆逊讲究战略战术;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点睛】【甲】文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文参考译文:
闰月陆逊想要攻打汉军。众将领都说:“攻打刘备应在开始时,如今竟让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对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害都防守严密,攻打他必定没有好处。”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时,(他)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触犯(他)。现在(他)驻军长久,没有占到我们的便宜,将士疲惫,心情(神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夹击这个敌人,就是今日。”于是先攻打一个营寨,没有取胜。众将领都说:“(这)是白白让士兵送死罢了。”陆逊说:“我已经知道攻破他们的办法。”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攻破他。顷刻之间火势形成,陆逊率领各路军队同时进攻,杀死了张南、冯习等将领,攻破蜀军四十多个营寨。刘备的将领杜路、刘宁等人走投无路,请求投降。
43. (1)明察 (2)推测,估计 (3)外城 (4)国君(君主;君王;统治者;统治阶层等。答“皇上”不得分)。 44.B 45.(1)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46.(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2)都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等(答“取信于民”不得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虽不能察”的句意是: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察:明察。
(2)“夫大国,难测也”的句意是: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测:推测,估计。
(3)“其城郭高”的句意是:(陈国)外城城墙高大。郭:外城。
(4)“则民怨上矣”的句意是: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上:国君,统治者。
44.考查文言词语的词语意义和用法。
A.使:动词,派遣/动词,出使;
B.而:表转折,却/表转折,却;
C.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D.之:代词,代陈国/动词,到,往;
故选B。
4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肉食者(当权者,统治者)、谋(谋划)、间(参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听(听从)、遂(于是,就)、取(攻取,攻下)”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6.(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甲】文第一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从【乙】文“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可知,陈国因为“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文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了强齐。从【乙】文“庄王听之,遂取陈焉”可知,楚庄王听取了大臣宁国的建议并采取了行动,攻下了陈国。据此,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他们都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楚(荆)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47.D 48.(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2)如果让先渡过河的楚军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免于一死,那后边渡过河的人会羡慕他们,楚军就没有争斗的心志了。 49.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50. 一心为国(忧国)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或:可以一战) 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或:楚瓦不仁) 甲文中,曹刿抓住“辙乱旗靡”的最佳追击时机,确信对方无诈,大败齐军;
乙文中,夫概王提出“半济而后可击也”,在对方全军失去斗志时追击,果然大败楚军。
【解析】47.A.信:实情,名词/讲诚信,动词;
B.故:原因,名词/所以,连词;
C.属:部属,名词/种类,名词;
D.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D。
4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一:第一次。鼓:击鼓进军。作:振作。气:士气。再:第二次。三:第三次。
(2)若:如果。使:让。济:渡河。免:免死。慕:羡慕。
49.本题考查断句。
根据句意“子常的士兵奔逃,楚军大乱,吴军战胜了楚军,子常投奔到郑国”可知,句子有四个主语:子常之卒、楚师、吴师、子常。据此可断句为: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5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曹刿乃一介平民,却参与“肉食者谋之”的国家大事,“曹刿请见”可见他心中有国,一心为国;“战则请从”可见他不畏战争会流血牺牲,亲自参与,勇敢无畏的特点,而“请从”是为了能在战争中指挥得当,取得胜利,还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因此,从中可以看出曹刿的家国情怀,他一心为国,勇敢有担当。
(2)曹刿评价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是“忠之属也”,认为他做到了尽职尽责,会取得民心,从而“可以一战”,凭着民心来与齐国战斗,这是能够与敌人对抗的基础条件。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时,就认为“楚瓦不仁”,做人不仁义,因而会有“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的结果,认为对方在取信于民中已经失了先势,必败。
(3)甲文中,曹刿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因而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才下令追击,是确信齐国真的战败了,抓住了“辙乱旗靡”的最佳追击时机;
乙文中,夫概王要求“半济而后可击也”,是因为“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楚军渡过一半时,全军都失去了斗志,最是军心涣散的时候,这时候追击则不会出现“困兽犹斗”的情景,必然会大败楚军。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吴、楚两军在柏举摆好了阵势。阖庐的弟弟夫概王,一大清早就来请示阖庐说:“楚国的子常不仁爱,他的手下没有决一死战的决心,我们抢先攻打他们,他们的士兵肯定会逃跑。”又说:“然后我们的大部队再追赶上去,肯定能打败他们。”夫概王率领他的部下五千人,抢先攻打子常的士卒。子常的士卒奔逃,楚军大乱,吴军战胜了楚军,子常投奔到郑国。吴军追赶楚军,到了清发,阖庐要进行攻击。夫概王说:“被围困的野兽还会争斗一番,何况是人呢?如果知道是不免一死就会同我们拼死作战,必定会打败我们。如果让先渡过河的楚军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免于一死,那后边渡过河的人会羡慕他们,楚军就没有争斗的心志了。渡河一半后才可以攻击。”阖庐听从了他的说法。又一次打败了楚军。楚军做饭,吴军又赶到了,楚军又奔逃。在雍澨战胜了楚军。五次战斗后,吴军到达了楚国的郢都。
答案第18页,共19页
答案第19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