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出师表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出师表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0:02: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3课 出师表 讲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重点)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重点)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难点)
1.走近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
2.相关知识
(1)关于刘禅: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2)关于表: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3.背景探源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4.【基础知识】
(1)生字注音:
崩殂(cú) 疲弊(bì) 侍(shì)卫 费祎(yī) 恢弘(huīhónɡ)
攘除(rǎnɡ) 咨诹(zōu) 遗诏(yízhào) 猥(wěi) 夙(sù)夜 斟酌(zhēn zhuó)
倾颓(qīnɡ tuí) 郭攸(yōu)之 妄自菲薄(fěi) 裨(bì)补阙(quē)漏 以遗(wèi)陛下
性行淑均(xínɡ shū) 行(hánɡ)阵和睦 以彰(zhānɡ)其咎(jiù) 以塞忠谏(sè)
陟(zhì)罚臧否(zānɡpǐ)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2)【通假字】
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选择。
(3)【古今异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古义:时候;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 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正义,意义。
陟罚臧否 古义:功过好坏;今义:表示否定。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现指品质低劣 、下流。
猥自枉屈 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今义:卑鄙下流。
庶竭驽钝 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晓畅军事 古义:精通,熟练;今义:通。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意指激动感谢。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古义:偏袒和私心;今义:照顾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古义:普通的百姓;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谨慎 古义:严谨而慎重;今义:小心慎重。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或不效则治臣之罪) 古义:任务(实现);今义:效果。
不宜异同 古义:不同;今义:(1)不;不一致;(2)引申为反对;(3)反对意见;异议。
当奖率三军 古义:激励;今义:奖励,奖品。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奔走效劳;今义:速度快。
后值倾覆 古义:失败;今义:倒塌。
臣不胜受恩感激 古义:感慨激动;今义:感谢。
(4)词类活用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亲,亲近。远,疏远。
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做动词,评论人物好坏。
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木(暗指荒凉);五月:名词作状语,在五月。
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北上。
恐托付不效 托付: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忠: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志虑忠纯 虑:动词作名词,心思。
驽钝 驽:劣马 钝:不锋利的刀,这里指平庸的才能,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皆良实。(这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判断句标志)
倒装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省略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省略主语“陛下”)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省略主语“臣”)
(6)【文中成语】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陟罚臧否: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赏罚褒贬。
【重点01】整体感知
(一)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3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4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二)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重点02】品读探究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重点03】品析语言
1.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彩。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陈述衷情是本文一大特点。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孤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嘱,言辞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文章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承继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情真理足,辞婉心切。第6~9段着重叙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叙述中充分显示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诚,以创业艰辛打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耿耿忠心尽袒,勤恳之态毕现。
诸葛亮是向刘禅进谏,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7次,而提先帝就有13次之多。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后主听了,忠言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2.本文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1)与受表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见识、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2)写表人与受表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斟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重点04】写作特色
请你分析一下本文三个部分分别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本文写作最大的特点是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明确: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中道崩殂(cú) 裨补阙漏(bì) 行阵和睦(háng)
B.以彰其咎(jiù) 陟罚臧否(zhì) 以遗陛下(yí)
C.庶竭驽钝(shù) 猥自枉屈(wěi) 咨诹善道(zōu)
D.夙夜忧叹(sù) 攘除奸凶(rǎng) 妄自菲薄(fěi)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3.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
欲报之于陛下也(代指特殊的礼遇)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去,往)
B.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以塞忠谏之路也(从而)
以光先帝遗德(来)
C.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里表示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D.于:躬耕于南阳(在)
不求闻达于诸侯(比)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叹息痛恨(痛心、遗憾) 性行淑均(善) 陟罚臧否(赞扬和批评)
B.斟酌损益(考虑可否) 悉以咨之(询问) 裨补阙漏(缺失)
C.平明之理(治理) 后值倾覆(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以彰其咎(揭示)
D.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意义) 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光先帝遗德 仿佛若有光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策之不以其道
D.每与臣论此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C.深入不毛(毛发)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以其境过清
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若无兴德之言/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意思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为妙绝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皆以美于徐公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赞扬) 性行淑均(公正、公平) 夙夜忧叹(早)
B.中道崩殂(死) 悉以咨之(询问) 此皆良实(忠良、诚实)
C.平明之理(治理) 臣本布衣(平民)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
D.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道理) 危急存亡之秋(时候)
10.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11.填空。
诸葛亮(181—234),字 ,琅玡阳都(现在山东沂水南)人,是 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隐居隆中, 三顾茅庐始出。辅助刘备取得荆州、益州,建立蜀汉。刘备称帝,拜他为丞相。刘备死后,他尽心辅佐后主刘禅,数次北伐,最后因病卒于军中。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称赞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的代表作有《 》《 》等,他还曾发明孔明灯、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12.《出师表》的作者是 (姓名)“表”是古代 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之前写给后主 (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 (姓名)。
13.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欣赏明代书法家祝枝山的书法作品(局部),依据图片中方框内的句子回答问题
(1)关于书法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2)将“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
(3)若将此句含义用成语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寝食不安 B.夜长梦多 C.食不果腹 D.废寝忘食
(4)在我们学过的《出师表》中,与此句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14.填空。
(1)《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时期的历史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有人说这部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三绝”,即“智绝” 、“奸绝” 和“义绝” 。
(2)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句子是: , 。
(3)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 , 。
(4)《诸葛亮集》中有“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之语,这与《出师表》中的“ , ”意思一致。
(5)文中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是: , , ; , , 。
15.青春,使我们有了万丈荣光;信念,使我们有了荡气回肠;使命,使我们有了生命的玉液琼浆!班里将要开展以“也说使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请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诠释对使命的认识。
(2)通过学习《出师表》,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进谏方式,现在班主任想请你用这种方法说服班上有厌学思想的同学小刚,你会怎么说呢?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躬耕于南阳 万钟于我何加焉
C.可计日而待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
17.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秋季啊。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文: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有所相同和不同。
C.“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译文: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连熟悉的也要仔细征询他们的意见。
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译文: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考,来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并接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深追思先帝的遗诏。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要影响的三件往事,分别是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
B.全文中“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物资准备;“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句中的“此”指“五月渡泸,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等内容。
D.最后一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B.课文中有些短语后来凝固为成语,沿用至今,如:三顾茅庐、妄自菲薄、亲之信之、引喻失义、性行淑均、作奸犯科、后值倾覆、苟全性命、不毛之地。
C.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
D.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
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皆良实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B.陟罚臧否 陟:赞扬
C.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D.危急存亡之秋 秋:时候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2.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先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接着陈述不利处境,最后提出三条建议。
B.诸葛亮以先帝叹惜痛恨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劝谏刘禅赏罚分明。
C.选段语言华丽,言辞间充满殷切期望,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D.选段在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中,表达作者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23.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阅读《出师表》选段与链接材料,分别说说诸葛亮、文天祥、欧阳修的选择。
【阅读链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②,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③,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④。功名成就,不居而去⑤,其出处进退⑥,又庶乎⑦英魄灵气,不随异物⑧腐散,而长在乎箕山⑨之侧与颍水⑩之湄。
——〔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注释】①后事,身后之事。这里指老皇帝死后王位继承之事。②谓如公者,(宋仁宗)说像先生这样的人才。③指顾:手指目盼,比喻行动迅速。④千载而一时:千载难逢的大事,一下子就得以决断了。⑤不居而去:不以有功自居,而是请求退职而去。⑥出处进退: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⑦庶乎:大概,几乎。⑧异物:肉体、尸体。⑨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⑩颍水:颍河,源头在登封县境内的颍谷。
2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言行恶劣
B.庶竭驽钝 庶:期望
C.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力效
D.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怠慢、疏忽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至于负者歌于途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卷石底以出
C.以伤先帝之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则攸之、讳、允之任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选文中诸葛亮追述先帝知遇之恩和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程,以此激励刘禅完成大业。
C.选文表明自己“兴复汉室”的决心,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D.选文运用了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在塑造人物和情节上描写得十分生动细致。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2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选文是诸葛亮呈给刘禅的表。
B.选文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
C.诸葛亮首先向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三条建议。
D.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27.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A.今天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B.如今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C.今天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D.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孔明千载人①,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玄德临终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钟会③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减)
【注释】①千载人:千年的伟人,②操心制行:思想和行为。③钟会:魏国将领,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兵甲已足 (2)当奖率三军 (3)一出于诚
2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B.今南方已定 转转不已(《河中石兽》)
C.亦举国听之而不疑 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D.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30.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土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B.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C.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D.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3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2.诸葛亮为完成先帝托付的“大事”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依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上①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上问魏征曰:“群臣上书可采,及召对多失次,何也?”对曰:“臣观百司奏事,常数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尝曰:“炀帝多猜忌,临朝对群臣多不语。朕则不然,与群臣相亲如一体耳。”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即唐太宗李世民。
【乙】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3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2处)
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
3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丧乱既平 ②及召对多失次
③悉以咨之 ④性行淑均
3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36.结合【甲】文相关语句,简析唐太宗的性格特点。
37.【甲】【乙】两文中魏征和诸葛亮在进谏和举荐人才上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丙】
初,操壮关羽之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使张辽以其情问之,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辽以羽言报操,操义之。及羽杀颜良,操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刘备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操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38.【甲】诗是曹操的《 》,【乙】文作者是 。
39.对【甲】诗【乙】文的理解,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描写秋日沧海壮阔的景象。 B.【乙】文详述平定南乱的艰苦历程。
C.【甲】诗作者表达报效国家的壮志。 D.【乙】文作者满怀临危受命的焦虑。
40.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41.解释【丙】文中的加点词。
(1)使张辽以其情问之( )
(2)吾极知曹公待我厚( )
42.对【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关羽尽力封存了曹操的赏赐,拜见并上书后辞别
B.关羽尽力封存了曹操的赏赐,写信(向曹操)辞别
C.关羽把曹操的赏赐全部封存,拜见并上书后辞别
D.关羽把曹操的赏赐全部封存,写信(向曹操)辞别
43.下面是三位同学围绕“三国英雄”展开的讨论,请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同学一:【乙】文作者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他在【乙】文中表达了 之情,感人至深。
同学二:读了【丙】文,我认为曹操是英雄。他厚待与刘备“誓以共死”的关羽,真是一个 的大人物。
同学三:关羽也是英雄。由【丙】文中“奔刘备于袁军”和“ ”这两件事,可见其知恩图报,令人钦佩。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时上封事①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②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③,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②征:魏征,唐代谏臣。③违:过失、错误。
4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天启壬戌秋日
B.使内外异法也。 渔人甚异之
C.征与诸葛亮孰贤。 卿言多务,孰若孤
D.帝悦,皆慰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
45.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正确的是( )
A.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
B.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
C.时上封事者众/ 或不切事 /帝厌之
D.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
46.下面对两段文字理解有错一是( )
A.甲文中谈到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时,都是从正反两面加以申说,可见是有针对性的。
B.甲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与能”,在政事安排上又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
C.甲、乙两文,诸葛亮和魏征提出的共同建议:应广泛地听取意见。
D.乙文中皇帝认为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才能超过魏征。
4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②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②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②深矣常有以自下③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③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释】①御:马夫。②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③自下:谦虚。
48.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B.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C.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D.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愚以为宫中之事 晏子荐以为大夫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C.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其夫为相御 其后夫自损抑
5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行淑均 淑均:善良公正
B.拥大盖策驷马 策:驾驭
C.身相齐国 相:担任相国
D.晏子怪而问之 怪:奇怪的
5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这是他所提三条建议中的核心。
B.乙文中,御之妻从晏子的态度举止中看到了做人的“志念”,用以教导自己的丈夫,从而让容易自满的丈夫,树立起了远大的志向。
C.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师北上伐魏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苏轼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D.乙文通过批评车夫骄傲自满,从侧面写出了晏子的风度,表现晏子谦虚谨慎,说明“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试卷第20页,共21页
试卷第1页,共2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B.以遗陛下(yí)——wèi。故选B。
2.C
【详解】C.“是以”是句首连词,“以遗陛下”是“先帝简拔”的目的。故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故选C。
3.C
【详解】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中“之”的意思是“的”;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第二个“以”的意思是“来”;
D.“不求闻达于诸侯”中“于”的意思是“在”;
故选C。
4.D
【详解】D.“引喻失义”的“义”是“道理”的意思。故选D。
5.B
【详解】A.发扬光大\光亮;
B.挑选;
C.路途\方法;
D.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毛:就是地面的草、庄稼等植物、植被的意思。深入不毛的意思是:深入不长草的地方。这里“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长草”。故选C。
7.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性的变化。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选项各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
A.于:介词,在/介词,从;
B.以:介词,把/连词,因为;
C.而: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
D.之:助词,的/助词,的。
故选D。
8.C
【详解】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可以解释为“用”“拿”。
A.因为;
B.认为;
C.用,拿;
D.认为;
故选C。
9.B
【详解】B. “良实”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应解释为“忠良诚实的人”。故选B。
10.B
【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 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
故选B。
11. 孔明 三国 刘备 陆游 出师表 诫子书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注意联系七八年级已学知识,温故知新。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隐居隆中时,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句出自陆游的《书愤》尾联。陆游借赞扬诸葛亮而自况,叹息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闲居林下,不能驱逐金兵,恢复疆土之意。
12. 诸葛亮 向帝王陈情言事 刘禅 刘备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先帝”指“刘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13.(1)C
(2)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要求:抄写要求准确、工整、规范。
(3)A
(4)B
【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篆书特点:篆书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隶书特点:隶书多呈宽扁型,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磔”。楷书特点:楷书的笔画与笔画之间有内在的呼应关系,既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又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流畅自然。结构上要强调笔画与部首均衡分布、重心平稳、比例适当、字形端正、合乎规范,字与字排列在一起时大小要匀称、行款整齐。行书特点: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的结构形态,一般与楷书相距不远,虽然在笔画上有增有减,但不像草书那样变得不易识别。祝枝山的书法作品在笔画上是横平竖直的,字的形状呈现方块状,大小匀称,并且没有连笔,没有笔画的增减,故判断是楷书,选C。
(2)答题要点:抄写语句时要注意不能写错字,不能写到方框外面,笔画要横平竖直,不能连笔。注意“寝”的正确书写。
(3)本题考查成语意思。
A.寝食不安:意思是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十分忧虑担心的样子;
B.夜长梦多:意思是比喻时间一拖长,情况可能发生不利的变化;
C.食不果腹:意思是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
D.废寝忘食:意思是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结合“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可知,选A。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A.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D.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询问(治国的)良策,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
结合翻译可知,选B。
14. 诸葛亮 诸葛亮 曹操 关羽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躬、陟、臧、颓。
15.(1)使命是什么?使命是人应尽的责任和任务。它就像我们的影子,伴随我们一生。它是我们生命的玉液琼浆,有了它,我们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才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2)小刚,人是学而知之,绝不是生而知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没有任何一个人生下来叫的第一声就是一首诗”。世界上任何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都是从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这条路走过来的。马克思就是一个典型的好学之人,他从小博学,凭着超人的聪明才智和长时间的刻苦学习,研究出了具有推动加速向文明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资本论》等名著。解剖了 整个客观世界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学习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你的父母,为了给你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给你接受教育,每天起早贪黑、含辛茹苦;老师为了能够让你增加才干,呕心沥血,这都是为了能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增强自己的本领,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所以,小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请不要在本该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在本该学习的阶段选择了放弃。也请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啊。
【详解】(1)考查语言的表达。解答此题,首先明确使命的含义及使命对人的意义,然后结合使命的含义及其对人的意思具体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进行诠释,可以使用比喻、设问、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命”指人应尽的责任和任务。使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感觉到它的存在,这种使命伴随人出生而降临到每个人身上。使命,使我们有了生命的玉液琼浆!据此进行分析,注意表达要准确、连贯,并用上修辞手法。示例:使命,你是繁华喧闹中的一缕清静,让每颗躁动的心灵,有如天高地远,水阔山重般豁达。
(2)考查学生劝说的能力。结合题干可知,需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进谏方式来说服有厌学思想的同学小刚,解答此题,分别从“理”和“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理”方面可以从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方面阐述,“情”可以从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等方面分析。
16.D 17.D 18.B 19.B
【解析】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示原因/连词,因此;
B.介词,在/介词,对;
C.表修饰,可不译/表并列,并且;
D.都为介词,都译为“以致于”;
故选D。
17.A.句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秋:时候,不是“秋季”之义;
B.句意: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有所不同。异同;偏义复词,这里指不同,不是“相同和不同”;
C.句意: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悉:都,不是“熟悉”;
故选D。
18.B.诸葛亮出师的思想基础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体现出师的物质准备的语句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故选B。
19.B.“亲之信之”“后值倾覆”“性行淑均”不是成语,而是四字词语;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地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20.B 2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 22.D 23.诸葛亮的选择:选择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选择:宁可一死,决不投降,以死报国;欧阳修:守节气、知进退,超然物外,精神长存。
【解析】20.B.句意:奖惩功过。陟,提拔、晋升。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亲,亲近;远,疏远;此,这;所以,……的原因。
22.本题考查内容和写法。
A.首段中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是不利处境,“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是有利条件。本项“诸葛亮先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接着陈述不利处境”有误;
B.根据末段中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知,意在劝谏刘禅亲贤远佞;
C.“选段语言华丽”有误,应为:选段语言质朴,情真意切;
故选D。
23.考查比较阅读。
诸葛亮的选择:根据原文中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和“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知,他的选择是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天祥的选择:根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他的选择,决不投降,以死明志。
欧阳修的选择:根据材料中的“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可知,他的选择是不慕名利,知进退。根据“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可知,他的选择还是超然物外,精神长存。
【点睛】参考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商讨,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阅读链接】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24.(1)A
(2)A
(3)D
【详解】(1)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卑鄙:言行恶劣”有误,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
故选A。
(2)考查一词多义和用法的理解辨析。
A.于:介词,在/介词,在;
B.以:介词,把/助词,表修饰,不译;
C.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则:副词,就是/连词,无实义,不译;
故选A。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选文运用了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有误,阅读文章可知,选文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25.C 26.D 27.B
【解析】25.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开张”古义是扩大,今义是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B.“异同”古义是不同,今义是不同和相同;
C.“和睦”古今义相同,团结和谐;
D.“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极端憎恨或悔恨;
故选C。
26.D.“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有误。“亲贤远佞”是文章的主旨所在。③④⑤段重点论述了“亲贤远佞”。故选D。
27.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今,现在。疲弊,民生凋敝,困苦穷乏。此,这。诚,确实,实在。秋,时候
A.“今”、“秋”解释有误;
C.“今”、“疲弊”解释有误;
D.“疲弊”、“秋”解释有误;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①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地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②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④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⑤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28.(1)武器,兵器 (2)应当,应该 (3)全,一概 29.D 30.B 31.(1)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2)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 32.示例:诸葛亮为完成先帝托付的“大事”,先是率师出征,深入南方平定了叛乱,使南方成为稳固的大后方。之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与魏国作战。
【解析】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兵甲已足”的句意是: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兵:兵器,武器。
(2)“当奖率三军”的句意是: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当:应当,应该。
(3)“一出于诚”的句意是: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一:全,一概。
29.A.故:所以/故意,特意;
B.已:已经/停止;
C.国:国家/国都;
D.而:都是“表转折,却”;
故选D。
30.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的意思是:敌将钟会征讨蜀国,特地派人至汉川祭礼诸葛亮庙,禁止军队士兵在诸葛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故选B。
3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此(这)、所以(用来)、忠(尽忠)、职分(职责)”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信(信任)、仰(仰慕)、夷(指少数民族)、服(信服,佩服)”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相关的信息概括作答。从甲文“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可知,诸葛亮为了“大事”,率师出征,冒着致病的瘴气强渡泸水,平定了南方四郡先后发生叛乱。从乙文“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可知,诸葛亮为了“大事”,率军六次出祁山,与曹魏作战,想要恢复汉室的基业。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乙)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的思想行为,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在他掌权的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所以)刘玄德临死时以至于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懦怯、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后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宫中,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虎。敌将钟会征讨蜀国时,特地派人至汉川祭礼诸葛亮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
33.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 34. 已经 到,等到 询问 公正、公平 35.①任用一位君子,则众位君子都会到来。
②这些都是忠正贤明、以死报国的人,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36.知人善用,“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深刻意识到选用人才的重要性;虚心纳谏,“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虚心聆听魏征的意见并能够及时改正错误;以史为鉴,“炀帝多猜忌,临朝对群臣多不语。朕则不然,与群臣相亲如一体耳。”从隋炀帝性情多猜忌,每次临朝与群臣相对多不说话,最终导致荒淫昏乱以致亡国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要与群臣亲如一体。(答出任意两点,能联系语段内容分析,意思对即可) 37.魏征直接进谏,主张天下未平定时专取其才能,动乱平定后,必用德才兼备的人。诸葛亮委婉进谏,句句不离先帝,然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主张。
【解析】33.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语句“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的意思是:天下未平定时,则对于一个人专取其才能,并不看重和考察其德行。
据此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
3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丧乱既平”的句意是:动乱平定后,则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能使用。既:已经。
(2)“及召对多失次”的句意是:等到当面对答时则多语无伦次。及:等到。
(3)“悉以咨之”的句意是:都拿来跟他咨询。咨:询问。
(4)“性行淑均”的句意是:性情品行善良公正。均:公正、公平。
3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用(任用)、则(那么)、皆(全,都)、至(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悉(全,都)、贞良(忠正贤明)、死节(以死报国)、信(信任)”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6.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叙写的事件分析概括作答。从甲文“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深知选用人才的重要性,知人善用之人;
从“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虚心纳谏之人;从“尝曰:‘炀帝多猜忌,临朝对群臣多不语。朕则不然,与群臣相亲如一体耳。’”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善于以史为鉴,反省自己行为之人。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3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从【甲】文“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看,魏征在进谏和选择人才方面,采用了直接进谏的方法,主张天下未平定时,专取其才能;动乱平定后,必用德才兼备的人。
【乙】文诸葛亮向后主推荐贤臣时,时刻提到“先帝”,采用的是委婉含蓄的进谏方式,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在进谏方式上一个直接,一个委婉。在举荐人才上两人都认为应该用德才兼备的人,只不过魏征认为在不同的时期要用不同的人。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太宗问魏征:“君主如何做称为明,如何做称为暗?”魏征答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某方面的意见,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太宗对魏征说:“因官职而去选择人才,不可仓促行事。任用一位君子,则众位君子都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竞相引进。”答道:“是这样。天下未平定时,则对于一个人专取其才能,并不看重和考察其德行;动乱平定后,则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能使用。”
太宗问魏征:“众位大臣的上书多有可取,等到当面对答时则多语无伦次,为什么呢?”魏征答道:“我观察各部门上奏言事,常常思考几天,等到了陛下的面前,则三分不能道出一分。况且行谏的人违背圣上的旨意触犯圣上的忌讳,如果不是陛下语色和悦,怎么敢尽情陈述呢?”于是太宗接见大臣时语言脸色更加温和,曾说道:“隋炀帝性情多猜忌,每次临朝与群臣相对多不说话。朕则不是这样,与大臣们亲近得如同一个人。”
【乙】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咨询,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38. 观沧海 诸葛亮 39.A 40.(我)担心先帝对我的托付没有效果,以致伤害了先帝的英明。 41. 派\派遣 最\极其\非常 42.D 43. 报先帝而忠陛下 爱才惜才,宽厚 杀颜良
【解析】38.考查文学常识。
①根据诗歌内容可知【甲】诗是曹操的《观沧海》;
②【乙】文选自《出师表》,《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
3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乙】文中,只有“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提及平定南乱,而重在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据此可知B选项“【乙】文详述平定南乱的艰苦历程”说法有误;
C.《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据此可知C选项“作者表达报效国家的壮志”说法有误;
D.结合【乙】文“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临危受命的焦虑;但结合“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可知,诸葛亮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十分充足。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没有临危受命的焦虑;
故选A。
40.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恐:担心。付:托付。不效:没有效果。伤:伤害。明:英明。
41.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派张辽利用与关羽的交情设法去探探他。使:派。
(2)句意:我深知曹公对我情深意厚。极:最。
4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一句的意思是:关羽将曹操赏赐的钱物全部封裹好,留下书信告辞曹操而去。“尽”是全部的意思。“拜书”是写信的意思。
故选D。
43.考查对文章主旨及人物形象的把握。
①【乙】文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结合“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知,诸葛亮在文章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之情;
②结合“操壮关羽之为人”可知,曹操钦佩关羽的勇猛气概,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个爱才惜才的人;
结合“辽以羽言报操,操义之”“及羽杀颜良,操知其必去,重加赏赐”及“左右欲追之,操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可知曹操明知道关羽并无久留曹营之意,还认为他是一个义士,并在关羽斩杀颜良后要离开自己,还对他赏赐更为厚重,并明白关羽是各为其主,让手下的人不要追他,由此可看出曹操是一个宽厚、爱才的人;
③结合“及羽杀颜良”可概括出关羽杀颜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乙】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丙】起初,曹操钦佩关羽的勇猛气概,后来察言观色,发现关羽并无久留曹营之意,派张辽利用与关羽的交情设法去探探他,关羽感慨地说:“我深知曹公对我情深意厚,但我深受刘将军的厚恩,发誓与他同生共死,我决不会背叛他。我最终不会留在此地,我一定要立下大功报答曹公的恩情后再离去。”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待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道关羽一定要离开自己,对其赏赐更为厚重。关羽将曹操赏赐的钱物全部封裹好,留下书信告辞曹操而去,径直赶往袁绍军营投奔刘备。曹操手下人想将他追回来,曹操说:“大家各为其主,不必追了。”
44.C 45.C 46.D 47.(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
(2)说的是正确的,就对朝廷有好处;说的是错误的,也对政事没有损害。
【解析】4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时候,名词/秋季,名词;
B. 不同,形容词/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C.都是“谁”的意思,代词;
D.代词,代上封事者/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C。
4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注意要求限断两处。
结合“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分析,“上封事者”中有标志性词语“者”,充当主语,中间不能断;“时”表时间,修饰“上封事者”;“众”是定语,修饰“上封事者”,故“时上封事者众”不能中断,在“众”后断句;“或不切事”中“或”是主语,“不切”是谓语,“事”是宾语,故中间不可中断,在“事”后断句;“帝厌之”中“帝”是主语,“厌”是谓语,“之”是宾语,故中间不可中断。再句意:当时上书言事的大臣很多,有的大臣言事不切实际,皇帝厌烦;故断句为: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
故选C。
4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 “乙文中皇帝认为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才能超过魏征”理解有误。结合(乙)文中“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可知,唐太宗认为魏征履行仁义,来辅佐他,想使他达到尧、舜地步,即使是诸葛亮也比不过魏征;并没有“诸葛亮才能超过魏征”的意思。
故选D。
4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注意重点词“亲(亲近)、远(疏远)、所以(……的原因)”要正确理解;
②句中注意重点词“是(正确)、益(好处)、非(错误)、损(损害)”要正确理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先帝创办基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汉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形式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边疆奋不顾身的原因,都是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报答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皇宫中或朝廷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惋惜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乙)当时上书言事的大臣很多,有的大臣言事不切实际,皇帝厌烦。魏征说:“古时有人设立谤木,是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奏章,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想了解得失,应当任其所言。说得正确,对朝廷有益;不对,也无损于朝政。”皇帝高兴了,对上书言事的人全都加以抚慰。
皇帝宴请群臣,说:“贞观之前,随我平定天下,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进献忠告,纠正我的过失,仅仅魏征一人罢了。”皇帝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俩。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征不能和他相比。”太宗说:“魏征履行仁义,来辅佐本人,想使本人达到尧、舜地步,即使是诸葛亮也比不过他。”
48.C 49.B 50.D 51.C
【解析】4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现在我看他外出,志向远大,思想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三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其”,且“矣”作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故断句为: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故选C。
4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认为/把……作为;
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C.介词,在/介词,对;
D.名词,丈夫/名词,车夫;
故选B。
5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D.句意:晏子对此感到奇怪。怪:对……感到奇怪。
故选D。
5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自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一》。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诗句表达了陆游对诸葛亮的赞美。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
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开,车夫问她离开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现在我看他外出,志向远大,思想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开。”
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车夫,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答案第18页,共19页
答案第19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