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短诗五首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0:0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短诗五首 讲义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科学”与“民主”,个体意识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少见“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有“雨巷诗人”的称号。他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代表作有《雨巷》《狱中题壁》,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3. 卞之琳(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简省,较晦涩难懂,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4.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现代诗人。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主要作品有《桑野》《驰驱集》等。
《风雨吟》: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5.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统一》: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写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重点梳理
【重点01】《月夜》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重点02】《萧红墓畔口占》
1.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重点03】《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重点04】《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重点04】《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一株(zhū)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tāo)闲话。
C.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shì)了别人的梦。
D.郊原如海,房舍(shě)如舟我有年轻舵(duò)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霜风 一株 并排立着
B.墓畔 繁多 长夜漫漫
C.卧听 寂漠 郊原如海
D.舵手 装饰 房舍如舟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朗读者》节目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近日,10名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遭遇导游强制消费和辱骂一事引起了泰方关注。
C.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中学生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D.近年来,中国出境游的公民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受访者多表示中国游客的形象大有改善。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自己虽然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无用,但是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肯运动、十分安分守己的人。
B.聪明的山寨人因地制宜,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大山呈现一种独特的美。
C.留学生易文婷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收看央视国际频道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D.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实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萧红墓畔口古》一诗中,首句中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B.风从/大地/卷来。
C.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D.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本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儿女为祖国母亲献身的真情。
B.《断章》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C.《梅岭三章》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去革“阎罗”命的说法,是因为鬼神怪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常见,能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D.《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9.下面诗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B.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C.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D.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涯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舵手
你用手中的橹桨
荡出南湖上潋滟的波光
一只红船从此带着希望和力量
迎着朝阳 劈涛斩浪
向着波lán壮阔的大海航行
穿过暗夜凶险 穿过岁月风沙
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沉沉苍穹
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
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
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
你是伟大的舵手啊
豪迈的远航路上
勇气和智慧之帆高高飘扬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舵手( ) 波lán( )壮阔 苍穹(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文中“喷薄”的意思是 ;“写就”中“就”的意思 。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11.诗歌默写。
(1)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 、你的 、你的 。
(2)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
(4)投身革命即为家, 。 , 。
12.仿照示例,任选事物,用语言解释其特点并阐发一定的道理。
示例:蜡烛
①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②为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流泪。
仿写:
选取事物: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3.宏远初中九年级(1)班打算举行“漫步诗苑”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1)为了了解同学们对诗词的感兴趣程度,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下面是调查的数据,请你阅读这张表格,归纳出结论。
类型 年级 不够感兴趣 比较感兴趣 很感兴趣
七年级 47.2% 34.7% 18.1%
八年级 42.8% 37.5% 19.7%
九年级 32.7% 43% 24.3%
结论:
(2)在诗歌朗诵活动中,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100字左右)
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即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共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但“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15.下面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6.说说对《月夜》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17.朗读诗歌,体会诗《萧红墓畔口占》中“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的情感表达。
18.找出诗歌《断章》中出现的意象。
19.《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20.朗读诗歌《统一》,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2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2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句诗的深刻含意?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差别
雷抒雁
久飞的鸟,
想栖于一枝,
歇一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
想离开树枝,
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选自《中国现代诗歌选》)
23.“飞”是鸟儿向往的事情,为什么“久飞的鸟”想“栖于一枝”,要“歇一歇”“翅膀”;而“学飞的鸟”却又“想离开树枝”,要“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24.这首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从结构上看,前后两小节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祖国
谷禾
小小的祖国
掌心上的祖国
舌尖上的祖国
糖的蜜的
一只河蚌里吐蕊的祖国
花的草的
千万树鸟鸣飘香的祖国
黑眼睛黄皮肤的祖国
编花篮的祖国
山高路远的祖国
云的风的
打马向西的祖国
河的海的
碧波荡漾的祖国
哈哈笑的祖国
长不大的祖国
秋风里挂红灯的祖国
歌的舞的
城楼上挥手的祖国
不夜的无眠的
火树银花的祖国
比天大
比地大
比笔管里的墨水大的祖国
比父亲的瓷碗大
比母亲的乳房大
比你的苦难大
比我的欢笑大
比每天升起的太阳大的
我的小小的
呵在心跳里的
亲亲的
祖国啊——
25.仔细品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前三节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绘了祖国。
26.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歌中第三节的情景吗?
27.诗歌第四节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所抒发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简要谈谈。
28.阅读下面的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跌倒
牧也
风,跌倒了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
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太阳跌倒了,
才有了静谧的夜晚。
所以
让我们不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
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29.本诗为表达作者情感,所选用的意象是 、 和 ;诗歌第一节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第二节表达的情感是 。
30.我们曾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和本诗在写法上共同的特点是 ;《乡色酒》还使用了 、 的手法。
31.本诗的意境悠远、绵长,请展开丰富的想象,任选其中一节把它描绘出来。
试卷第6页,共12页
试卷第5页,共12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D.“房舍”的“舍”应读“shè”。
故选D。
2.C
【详解】C.“寂漠”应为“寂寞”。
故选C。
3.A
【详解】A.句式杂糅,删掉“因为”或“的缘故”。故选A。
4.D
【详解】D.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此处用错对象。故选D。
5.C
【详解】(1)①句的“他们倒是乐生的人”承接⑤句的“乐‘生’是人的本分”,并且⑤句概括了整个语段的内容,提到两个关键词“生的美丽”“乐生”,故⑤①。(2)③句的“他们”指的是“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故③句紧承①句,故⑤①③。(3)④句的“这样深的爱!”是对③句中的那些杀身成仁志士行为的评价,故紧承③句,故⑤①③④。(4)②句是总结句,这里面的“这是”指代前文那些杀身成仁志士和他们的行为,故是结尾句。所以顺序为⑤①③④②,故选C。
6.C
【详解】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蕴含着世间人事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哲理,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C。
7.B
【详解】B.有误。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风/从大地/卷来。故选B。
8.C
【详解】C错,《梅岭三章》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作者想象丰富,借民间说法来比喻,表达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而不是用“鬼神怪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常见,能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9.D
【详解】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BC三项正确。D项修改为:“悬涯”改为“悬崖”。
10. (1)(duò) (澜) (qióng) (2)隽刻 镌刻 (3)形容太阳上升的样子 完成 (4)比喻 排比
【详解】(1)(2)考查字音字形。“舵”“穹”不要去半边字的读音。“澜”不要写成“斓”。“锦”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隽”读作juàn,“镌”读作juān。
(3)喷薄:汹涌激荡;强烈散发、迸发;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这里形容形容太阳上升的样子。“写就”就是写完的意思。
(4)“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舵手”运用的是比喻,三个“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构成排比。
11. (1)富饶 荣光 自由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3)繁多是个谎言 (4)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需要注意的字有“饶”“繁”“腥”“涯”,注意和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
12. 粉笔 一张智慧的犁,耕耘在黑土上。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仿句,要求有四,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四是写作手法或修辞方法相同。要先分析例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首先选取一事物,其次要运用借物喻理的写法,第三要运用上下两句的形式。如,灯泡,有一颗火热的心,必然光芒四射。短尺,以你有限的生命,量出无限的长度。
13. 多数初中学生对诗词感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多。 要有称呼,主题明确,语言尽量有文采。
【详解】(1)本题考查表格转换成文字的能力。认真观察表格中的文字和数据,结合表格的标题,可看出:七年级的同学对诗词不够感兴趣占比不到一半,比较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超过一半的比例;八年级不够感兴趣的占四成多一点,六成多的同学比较感兴趣和很感兴趣;九年级的同学对诗词不够感兴趣的仅占三成多点,其它接近七成的同学比较感兴趣和很感兴趣。据此可得出结论:初中同学,无论哪个年级,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占比都比不够感兴趣的多。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多。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开场白来说,首先是称呼,然后要介绍活动的意义,最后宣布活动开始,语言一定要热情,有文采。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许多诗句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漫步古诗天地,展示我们的风采,“古诗词吟诵会”现在开始。
14.B 15.A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B.“在人生的舞台上往往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这句话,对原诗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诗人强调的是事物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你”与“看风景的”两者互为风景,又都是观看者。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A.这首诗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你”“看风景人”“明月”“窗子”等的相互关联,表明物与我,我与人,你与他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影响。每个人都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可能成为别人的风景。作者并没有流露出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悲哀之情。故选A。
16.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详解】考查对诗歌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者的生存环境和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联系“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的内容可知,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其中“树”具有象征意义,象征古老迂腐的旧思想;“并排立着”,象征作者与旧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象征作者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青年一代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解放的意识。
17.“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详解】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中,“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路途遥远,“寂寞”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也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友人的深切怀念,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18.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详解】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提炼能力。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在诗歌中常常作为抒情的载体。仔细阅读《断章》一诗,结合“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内容可知,作者写到了“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几个意象,表达出了刹那间的感悟。
19.“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详解】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绘。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发挥合理的想象,生动描写画面的内容。《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这首诗描绘的自然景观极有气势,“卷”字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力量,而“海”与“舟”在空间、力量之间的对比又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及精神冲击,“我有年轻舵手的忧怀”一句,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也暗示出“我”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雨,更是社会的、人生的风雨。据此分析,根据诗歌意思进行描绘,如:风雨狂卷而来,大地变得一片昏暗,就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地上的房屋,如同飘摇在大海上的小船,起伏不定,面对汹涌大海一般的大地,“我”就像一个没有阅历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小船的方向。
20.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统一》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联系“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的内容可知,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花、叶不论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就生命传承而言,这本质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1.(1)强调“走六小时”“长途”既是写实,更隐含着诗人对已故者友情的深厚与诚挚。
(2)此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对萧红早逝的痛惜。“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放一束红山茶”,以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欣赏。
(3)一个“却”字表示天人永隔,表达了诗人的伤悼之情,也表明诗人体悟到了逝者自有其看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2)本题考查对诗句含意的理解。本首诗的次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放一束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3)考查赏析重点字词的表达效果。诗中第三句“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自己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可据此作答。
22.答案(1)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明亮的月亮洒下光辉,我与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并排站立在旷野上接受寒风的洗礼,我却没有靠在大树身上,让它为我遮蔽风寒。
(2)一个“却”字,既没有贬低树的高大,又凸显出“我”的傲然自立。身处艰难困境,诗人“并排立着”“没有靠着”大树,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描述诗句内容。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注意把“刺骨的寒风”“明亮的月亮”“我与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并排站立”的景象描述出来。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可据此做答。
23.“久飞的鸟”由于飞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24.①对比;②凸显主旨。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小节中的鸟儿是“久飞的鸟”“困倦的翅膀”,所以因为倦怠,它要休息。第二小节的鸟儿是“学飞的鸟”,充满了活力,还不会飞行,对飞行充满了期待,所以敢于尝试,有着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2.本题考查诗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好处。本诗通过鸟儿飞行告诫人们,生活中应有张有弛,只有像“学飞的鸟”一样,对生活充满激情和信心才能无所畏惧。所以前一小节是为后一小节服务的,起到了衬托、对比的作用,为的是突出本诗的主旨。
25.弥足珍贵的祖国;幅员辽阔的祖国;庆祝丰收的祖国。 26.示例:秋风传送着丰收的气息;幸福的人们奏起优美的曲子,跳起欢快的舞步;我们古老的祖国,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啊,那是幸福的人儿在向他的祖国倾诉衷肠。 27.诗人笔下的祖国是伟大的,他无法用笔墨来形容,也不能用亲情来衡量。但同时,在他的心里祖国又是小巧玲珑的,可以让爱她的人把她珍藏在心里,和自己的心跳融为一体。这一节内容真切地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解析】略
28.《跌倒》一诗用童趣化的语言将“跌倒”换一种思维呈现给孩子们,旨在引领孩子们不怕困难,能从感情上正确看待困难,从行动上战胜困难,这首诗适合送给遇到困难总是退缩、害怕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坚强;也适合送给勇敢乐观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对他们的鼓励!
【详解】现代诗歌可以从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节奏,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情感四个方面进行鉴赏。从诗歌语言角度鉴赏,语言生动,充满童趣,“跌倒”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风、云、太阳带来的变化。从诗歌节奏角度鉴赏,句内有规则的长短词语,使诗歌具有长短均衡的韵律,构成诗歌优美的节奏感。从诗歌意境角度鉴赏,“跌倒”不仅指身体上的跌倒,也指成长道路上的失败与挫折,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害怕。从诗歌情感角度鉴赏,“最美丽的姿势”指面对困难时,一定不要气馁、哭泣、逃避或放弃,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赞扬了面对困难时乐观豁达,百折不挠的精神。
29. 柳树 椰树 月亮 喜悦温馨 漂泊无依 30. 借物抒怀 对比 拟人 31.诗的第二节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让人回味悠长。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常常是诗歌抒情的载体。这首诗的意象有“柳树、椰树、月亮”,根据第一节中“你圆,人也圆”可知,抒发的情感是温馨喜悦的;根据第二节中“你满,乡愁也满”可知,抒发的情感是漂泊无依,满腹乡愁的。
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比较分析。余光中的《乡愁》,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事物承载乡愁,《乡色酒》借“月”抒怀,表达出浓浓的乡愁,可见,两首诗都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除此之外,《乡色酒》还将“月”人格化,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同时,将“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进行对比,突出乡愁。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第一节,30年前,“你”是家乡柳树梢头一轮又圆又满的月,“我”正年少,在故乡,在父母亲人的身旁,“你”圆圆满满,“我”合家团圆,是温馨美好的画面。第二节移情于月,把“月”比作“一杯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以酒之满杯引发乡愁之满怀。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