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鱼我所欲也 讲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1.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恢宏并长于论辩。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2.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苟得(gǒu) 所恶(wù) 一豆羹(gēng) 箪(dān) 蹴(cù) 不屑(xiè)
不辟 勿丧耳 穷乏者
(2)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3)古今异义
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豆类植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 今义:增多)
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 今义:已经)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动词,是)
(4)一词多义
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
而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无实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语气助词,通“欤”)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
得
二者不可得兼(动词,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感激)
(5)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主语“我”,“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应为“加何”)
【重点01】整体感知
1.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划分本文段落。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取义者也”):提出本文中心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人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铢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重点02】疏通文意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獉之
③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明确:(1)①“辟”通“避”,躲避。②“辩”通“辨”,辨别。③“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④“乡”通“向”,从前。
(2)①是:这种;这种做法。②为:宁愿;为了;接受。
③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④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②轻蔑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④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重点03】品悟论证方法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而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然后说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但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运用了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
运用了事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运用了比喻论证。鱼与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论证。
运用了对比论证。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重点04】感悟精彩语句
1.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甚于生者”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作者从正面阐述: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强调义的重要性。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文章正是以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开始,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对比:生和义对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文中很多语句都是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你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就有积极作用,对后世文官武将,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养都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苟得(gǒu) 所恶(wù)
B.蹴尔(cù) 弗得(fé) 富贵不能淫(yín)
C.一豆羹(gēng) 不辟(bì) 贫贱不能移(jiān)
D.不屑(xiāo) 得兼(jiān) 威武不能屈(qū)
2.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6.下列句中加点的“得”意义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B.此之谓失其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
C.故患有所不辟也(忧虑,担忧)
D.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8.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9.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手法来阐述道理,其中“ , , , ”一句,则重点从舍利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2)《鱼我所欲也》最能体现作者“人性善”思想的语句是: , , 。
(3)《鱼我所欲也》中表达“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一意思的语句是: ; 。(4)《鱼我所欲也》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5)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 , 。
(6)《富贵不能淫》中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7)《富贵不能淫》中提到大丈夫之道是: , , 。
10.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 , , ”。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 , , ”。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 ; , ”。
11.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2.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肯定了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得兼 风雨兼程 统筹兼顾
B.不为苟得 一丝不苟 苟全性命
C.人之所恶 深恶痛疾 褒善贬恶
D.可以辟患 不以物喜 严阵以待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15.文段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6.上面的选文出自 家经典著作《 》。
17.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
(2)死亦我所恶( )
(3)故患有所不辟( )
(4)非独贤者有是心( )
18.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2)贤者能勿丧耳
19.选文用 的手法,从 两方面提出论点。
20.为了“取义”,孟子主张: , , ,此之谓大丈夫。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此之谓失其本心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24.通读选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者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语气词,通“欤”)
C.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
D.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26.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生而有不用也 B.呼尔而与之
C.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D.乡为身死而不受
27.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是/亦不可以/已乎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8.翻译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9.本文的观点是什么?请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一句诗。
题组C 培优拔尖练【甲】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英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冯立,同州冯翊人也。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①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②。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阻我骨肉,汝罪一也。昨日复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汝罪二也。何以逃死!”对曰:“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因伏地歔欷③,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立归,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
(节选自《旧唐书·忠义传》,有删改)
注释:①建成:即李建成,后追赠太子,谥号为隐。②心膂(lǚ):心腹骨干。③歔欷(xū xī):哽咽;抽噎。
30.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 谓其徒曰 B.舍生而取义者也 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C.所欲有甚于生者 遂解兵遁于野 D.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微以报太子矣
3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
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
3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
33.参考示例,联系语境,品析加点词的妙处。
原句:贤者能勿丧耳。
品析:“耳”解释为“罢了”,表示阻止语气,使“贤人不丧失本心”这一结论显得更轻松,强调人人都可以保有本心。
原句:微以报太子矣。
品析:
34.孟子笔下的“贤者”历来被称颂为自强不息者,唐朝的冯立能位列其中吗?请结合【甲】【乙】内容具体阐述。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史可法,字宪之,以孝闻。可法廉、信,能与下苦劳。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当是时,清兵已取山东、河南北,逼淮南。旧城西门险要,可法自守之。作书寄母妻,且曰:死葬我高皇帝陵侧。 越二日,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未果,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
(选自《二十四史》,有删改)
3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皆有之 往送之门(《富贵不能淫》)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士不饱不先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D.遂被执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3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越二日,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
37.请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军 行 士 不 饱 不 先 食 未 授 衣 不 先 御 以 故 得 士 死 力
38.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甲】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什么?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什么
(2)【乙】文中写出了史可法的哪些品质?他的行为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观点?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②,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③者必弹冠,新浴④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⑤,受物之汶汶⑥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⑦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⑧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lí):薄酒。②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③沐:洗头。④浴:洗身体,洗澡。⑤察察:洁白的样子。⑥汶汶:浑浊的样子。⑦皓皓:莹洁的样子。⑧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3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②死亦我所恶 恶
③被发行吟泽畔 被
④于是怀石 怀
40.选出下列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故不为苟得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C.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是以先帝简拨以遗陛下(《出师表》)
41.请用“/”为下面句子做适当的朗读停顿。(提示:画两处)
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3.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鱼”和“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B.甲文中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C.乙文中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的原因是他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D.乙文屈原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宁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②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南乡拜而死。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潮阳:地名,与后文的“厓山”都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4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蹴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加也
45.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俱入厓山/四时俱备 B.使为书招张世杰/乃丹书帛曰
C.天祥泫然出涕/临表涕零 D.国亡不能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7.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48.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现,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2)【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有何相同之处。
试卷第8页,共15页
试卷第9页,共15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B.“弗”读fú;
C.“贱”读jiàn;
D.“屑”读xiè;
故选A。
2.C
【解析】略
3.D
【详解】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弄懂大意,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③根据固定句式断句;④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结合语境,D选项的意思是: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结合虚词“而”,可断句为: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故选D。
4.C
【详解】A.“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一种粮食作物;
B.“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指钟点、时间;
C.“欲”古义和今义都是想要,希望;
D.“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故选C。
5.D
【详解】A.“之”解释为:代词/助词,的;
B.“穷”解释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穷人/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C.“奉”解释为:侍奉/供养;
D.“已”解释为:停止;
故选D。
6.B
【详解】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取得,得到;
B.同“德”,感恩、感激;
C.得到;
D.得到;
故选B。
7.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患:祸患,灾难。故选C。
8.A
【详解】A.正确翻译应为“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故选A。
9.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妻妾之奉为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 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详解】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填写句子。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蹴、屑、淫、避、贱几个易错的字形。
10.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2)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3)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详解】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丧”“箪”“羹”“蹴”等字词的书写。
11.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默写能力。一要用课文中的原句作答;二要仔细审题,筛选最恰当的语句;三要避免写错别字,漏字。注意“兼”“蹴尔”的正确书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在孟子看来,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贤者”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一直保有善良的品行。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12.批评和嘲讽了“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的人。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把握。《鱼我所欲也》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乐、见利忘义、失其本心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对今天而言,路见不平而见义勇为就值得大加肯定和赞扬。联系实际谈看法尤为重要。
13.B 14.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15.准则:舍生取义。
理解:生命是珍贵的,当面对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要坚守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在新的时代也要见义勇为,勇于坚持正义的事业,做于人于国有益的事。
【解析】13.A.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加倍的,双倍的\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
B.都是“苟且”的意思;
C.厌恶\厌恶\罪恶、邪恶,与“善”相对;
D.凭借\因为\来;
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非独,不仅、不只是;是心,这种心;勿,不;丧,丧失。
15.第一问: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文本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人生准则是:舍生取义。即在生与义发生矛盾时,要选择义,放弃生。
第二问: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舍生取义不仅适用于古代,同样适用于当代。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果断的放弃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中华民族实现百年复兴的关键节点,“舍生取义”这一人生准则显得更加重要。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16. 儒 孟子 17.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讨厌,憎恨 同“避”,躲避。 这种心 18.(1)我宁可舍弃生命而求取正义。
(2)只是贤德的人不易丧失这种思想罢了。 19. 类比 正反 20.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解析】16.此题考查文学常识。《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7.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句意为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讨厌,憎恨;
(3)句意为: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4)句意为: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是心:这种心。
18.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原句有特殊句式,翻译时按现代语序来,如省略句,省略的部分翻译时要补上。重点词语有:
(1)舍生:舍弃生命。取义:选取大义。
(2)贤者:贤能的人。勿:不。丧:丧失。
19.此题考查文言文写作手法。类比指的是以同类事物或相近性质为基础,而进行比较推理,以求了解新事物。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故第一空应填“类比”,第二空填“正反”。
20.此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理解。根据题干中“ 此之谓大丈夫”的提示,可知横线上填的应是选自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其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强调的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与选文中“取义”的论点有相同之处。
【点睛】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1. 同“避”,躲避 益处 本性,这里指羞恶之心 假如,假使 22.①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避的时候。
②从前(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23.A 24.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因为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钟”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句意: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益处。
(3)句意: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本心:本性,这里指羞恶之心。
(4)句意: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假如,假使。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恶:讨厌,憎恨;甚于:超过;辟:同“避”,躲避;
(2)乡:同“向”,先前、从前;穷乏者:穷困的人;得:同“德”,感恩、感激。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他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人性是善的。因此本项中“人性是恶的”说法错误;
故选A。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孟子所说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是因为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了。因此,从这个意义说,人只有拥有“义”,就能做到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有“义”,这样也就能够守住人的“本心”了。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5.D 26.B 27.C 28.不只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29.①舍生取义②例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例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例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句意: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益处,好处;
故选D。
2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而:表转折;
B.呼喝着给他(吃喝),而:表修饰;
C.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而:表转折;
D.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而:表转折;
故选B。
2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C.句意: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故断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故选C。
2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非独:不只,不仅。是:此,这样。心:思想。勿丧:不丧失。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故文章观点:舍生取义。
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30.D 31.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 32.(1)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2)献身侍奉主上,希望能效命于主子,在担任职务之时,是没有什么可顾及的。 33.这里的“矣”解释为“了”,表示陈述语气。表达冯立能为李建成奋勇杀敌,尽了忠心而没有遗憾了。 34.示例:我认为冯立能够被列入“自强不息”的人,通过乙文能够发现,之前效忠于李建成时,他不顾生死率兵攻打宣武门,被俘也毫不畏惧。之后归顺李世民,他愿意终生以死报答,他始终把国家忠义放在第一位,忽略了自身性命可见他就是甲文中所提到的“舍生取义”的贤者,任何环境之下都能够不丧失本心。
【解析】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谓:动词,说的,叫做/动词,对……说;
B.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C.于:介词,比/介词,在,到;
D.以:都是介词,用来;
故选D。
3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句意为: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隐太子李建成引荐为护卫将军,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有武艺”动宾结构,应在“艺”后停顿;“略涉书记”动宾结构,应在“记”后停顿;“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主谓结构,应在“军”后停顿;因此,断句为: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
3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使:假如,假使。之:结构助词,的。莫:没有。甚:厉害。于:比。则:那么。凡:凡是,一切。避患:躲避祸患。何不为也:有什么不可以做呢?为:做。
(2)重点词语:出身:委身。事:侍奉。主:主子,主人。期:希望。无所顾惮:没有考虑那么多。
33.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微以报太子矣”句中的“矣”,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此处表示陈述语气,集合“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可知,表现了冯立为报答李建成知遇之恩,奋勇杀敌,尽了忠心而没有遗憾了。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冯立之前效忠于李建成时,他不顾生死率兵攻打宣武门,被俘也毫不畏惧;“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之后归顺李世民,他愿意终生以死报答;可见,冯立始终把国家忠义放在第一位,忽略了自身性命;结合【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和“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冯立在不同情况下,均不惜自己的生命,维护道义,应该被称颂为自强不息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
冯立,同州冯翊人。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隐太子李建成引荐为护卫将军,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太子被杀后,太子左右侍从全都逃跑离散了。冯立感慨地说:“哪里有一生受其恩惠,而在他遭难时逃走的道理!”于是率领士兵攻打玄武门,一番苦战,杀了将军敬君弘。然后对他手下说:“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放下武器逃跑到野外。不久又回来请罪。太宗训斥他道:“你在东宫时,离间我兄弟,阻隔我手足之情,是你第一大罪过;派兵攻打玄武门,杀死我的将领,是你第二大罪过,怎么能免于死呢?”冯立回答说:“委身侍奉主子,只图为主子效命,该为主子而战的时候,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于是痛哭流涕,悲不能已。太宗宽敕了他,冯立回去后,对他的亲友说:“受此不杀之莫大恩惠,有朝一日当以死相报。”
35.B 36.(1)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2)到了第二天,清兵迫近(攻到)城下,用大炮轰击城西北角,于是城池被攻破。 37.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38.(1)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不义。
(2)廉洁,诚信,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宁死不屈,英勇无畏。印证了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35.A.代词,它,指能保有的本心/动词,到,往;
B.均为名词,都译为“祸患”;
C.动词,吃/动词,同“饲”,喂;
D.动词,俘虏/动词,拿着;
故选B。
3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如使:假如,假使;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欲:想要的;甚于:超过;则:那么;
②越二日:到第二天;薄:迫近;隅:角落;遂:于是,就;破:被攻破。
3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
“军行”是主谓结构,后面应断开;“士不饱不先食”和“未授衣不先御”结构相似,两者之间应断开;“以故”是连词,是文言断句标志;
结合句意及结构断为: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3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
②结合乙文中的“以孝闻”“可法廉、信,能与下苦劳”可知,史可法孝顺、廉洁守信,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结合“且日:死葬我高皇帝陵侧”“可法自创,未果,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知,史可法固守城池,被破城后,他宁可自杀、战死,也不逃避、投降,且希望死后葬在高皇帝陵墓旁,可见他具有忠君爱国、宁死不屈的优秀品质。这也体现了史可法具有“舍生取义”的精神。
【点睛】【甲】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参考译文:
史可法,字宪之,因孝顺而闻名。史可法廉明,讲信用,能与部下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在这个时候,清兵已经攻破山东、河南北,逼近淮南。旧城西门为险要之地,史可法亲自镇守。写信给自己的母亲、妻子,并且说:死后把我埋葬在高皇帝的墓旁。到了第二天,清兵迫近(攻到)城下,用大炮轰击城西北角,于是城池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参将抱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于是杀死了他。
39. 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 讨厌,憎恨; 同“披”,披散; 怀抱(抱着) 40.C 4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43.B
【解析】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偷生的事。
②句意为: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厌恶,憎恶。
③句意为: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被:同“披”,披散。
④句意为:因此抱着石头。怀:抱着。
4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介词,比/介词,从;
B.动词,做/介词,对,给;
C.相同,两个都是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也可不译;
D.介词,拿,用/连词,因为;
故选C。
41.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朗读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使”是连词,断出来;“人之所恶”是主语,在“恶”后面断。可据此划分朗读节奏为: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独,只,仅;皆,都;丧,丧失。
②浊,浑浊;清,清白;是以,因此;见,被;放,流放。
4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B.由甲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可知,“舍生取义”者的表现应该是“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辟”,并非“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乙】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44.(1)祸患、灾难 (2)踩踏 (3)同“辨”,辨别 (4)益处 45.(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这样的做法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失去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46.C 47.天 祥 临 刑 殊 从 容/ 谓 吏 卒 曰/ 吾 事 毕 矣 /南 乡 拜 而 死 48.(1)①文天祥被俘后,坚决不向张弘范行跪拜礼;②写诗明志,拒绝招降要求;③国家灭亡后,不受利诱,不事二主;④向着南方拜别从容就义。
(2)都可以理解为仁义、仁爱、正义,是指不违背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的修养);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大义。
【解析】4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意思是: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蹴尔而与之”的意思是:踩踏过给别人吃。蹴:踩踏。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意思是:(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辩:同“辨”,辨别。
(4)“万钟于我何加也”的意思是: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加:益处。
4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是,这种;心,本心;勿,不;丧,丧失,丢掉;耳,罢了。
(2)已,停止;谓,叫作;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4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俱:一起/全,都;
B.书:信/写;
C.涕:都是“流泪”的意思;
D.亡:灭亡/逃跑;
故选C。
47.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日吾事毕南乡拜而死”的意思是: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主语“天祥”“殊从容”修饰“临刑”的状态,此为第一处停顿;“谓吏卒曰”为动宾短语,此为第二处停顿;“吾事毕矣”为“曰”的补充说明,停顿;“南乡拜而死”中心词“死”,“南乡拜”为状语修饰“死”,停顿;
综上,该句断句为: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矣/南乡拜而死。
48.(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阅读【乙】文,从“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可知,文天祥被俘后,坚决不向张弘范行跪拜礼;
从“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文天祥写诗明志,拒绝招降要求;
从“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可知,文天祥在国家灭亡后,不受利诱,不事二主;
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矣,南乡拜而死”可知,文天祥临刑前向着南方拜别从容就义。
这些事情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为: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乙】文“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意思是:纵观文天祥被俘后的志气,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他内心坚守的理想要远超越生与死,这当然可以称之为“仁”了。
综上可知,【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都可理解为仁爱、仁义,或者与生俱来的良知素养;也指为国为民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之邦,却教别的同胞背叛祖国,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给张弘范。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笑,不再提及此事。崖山被攻破之后,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张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此处有删减)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辜,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向着南方拜别以后就义。论曰:从古以来有志之士,想要得大义于天下,不因成功失败顺利挫折动摇其决心,君子称作“仁”,因其符合天理,即民心之安。看文天祥从容就义,视死如归,这是因为他有比活命更重要的追求,能不称他为“仁”吗。
答案第12页,共17页
答案第11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