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0:17:0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1课 送东阳马生序 讲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1.走近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以继承儒学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代表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等。
2.相关知识
序是一种文体,分两种:一种是送别赠言的文章,叫赠序,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另一种是写来评价著作的,叫书序。多见于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即诗文序。后又有宴集序,即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的序。
3.背景探源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马君则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4.基础知识
(1)读准注音、认准字形
逾约(yú) 叱咄(chì duō) 俟(sì) 负箧(qiè) 曳屣(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g) 缊袍(yùn) 绮绣(qǐ) 容臭(xiù) 烨然(yè) 嗜学(shì) 廪稍(lǐn) 冻馁(něi) 既加冠(guān) 裘葛之遗(wèi)
叱咄 绮绣 缊袍 致书以观 援疑质理
(2)词语解释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致书:取得、得到。
既加冠:已经。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大。
尝趋百里外:曾经。
从乡之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持汤沃灌:浇洗。
寓逆旅:居住。
右备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
(3)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4)一词多义
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介词,向)
当余之师也(动词。跟从)
至:
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到达)
若:
治烨然若神人(动词,好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动词,如,比得上)
以:
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以衾拥覆(介词,用)
(5)古今异义
录毕,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不真实的)
尝趋百里外(古义:奔,快走今义:趋向)
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右备容臭(古义:气味今义:气味难闻)
(6)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做动词,腰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做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手自笔录(名词做状语,用手,用笔)
(7)文言句式
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重点01】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参考译文:
1.曾经拿着经书跑到百里以外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3.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能否从文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写幼年求学的艰难和自己勤奋学习的态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重点02】文本探究
1.作者求学之艰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点的?
①得书之难(幼年读书的艰难)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学习条件差(艰苦))(借书抄录(学习的勤奋)弗之怠——学习态度好(求学的执著) 对比
②从师之难(成年求师的艰难) 未尝稍降辞色—老师的严厉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 色愈恭,礼愈至——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生态度 对比(师生态度)
③旅途之艰(求学的艰难) 负箧曳屣,深山巨谷,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 四支僵劲
④生活之苦 住:寓逆旅 食:日再食 衣;缊袍敝衣苦(贫寒) 同舍生:被绮绣 若神人 服饰华美 生活奢侈 豪华 对比
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这些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依靠精神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重点03】思考感悟
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把宋濂求学与我们今天的求学比较,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甲生:我觉得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得好,比谁穿得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乙生:我觉得宋濂的求学态度很谦虚,有问题就大胆请教,不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轻易放弃,我们应向一切比自己强大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3.“人生当勉励”,你能说出一个名人读书或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并写出两条勉励自己的名句吗?
(1)明朝文学家张溥每读书必抄录七遍,因而书斋被称为“七录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重点04】艺术手法
1.本文在记叙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体会其作用。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2.夹叙夹议,结构紧密。
文章以记叙为主,叙述中又有适当的描写和议论,给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具体生动。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联系很紧。写自己幼年时、成年后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主题有关的事情,在叙述中隐隐有着议论的意图。因而,全文结构紧密,最后推出结论,水到渠成。
3.运用对比,说服力强。
本文说服力强得益于对比的运用。作者在记叙自己勤奋求学的生活时,以主观的勤奋与客观的艰苦作对比。如写读书需“手自笔录”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写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与自己“缊袍敝衣”作对比。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研讨探究
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把宋濂求学与我们今天的求学比较,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甲生:我觉得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得好,比谁穿得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乙生:我觉得宋濂的求学态度很谦虚,有问题就大胆请教,不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向一切比自己强大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二、课外拓展
“人生当勉励”,你能说出一个名人读书或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并写出两条勉励自己的名句吗?
1.明朝文学家张溥每读书必抄录七遍,因而书斋被称为“七录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面加点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砚冰(yàn) 耄老(mào) 嗜学(shì) 俟其欣悦(sì)
B.硕师(shuò) 裘葛(qiú) 逾约(yú) 既加冠(guān)
C.皲裂(jūn) 叱咄(duō) 冻馁(něi) 负箧曳屣(qiè xǐ)
D.媵人(yǐng) 容臭(chòu) 为贽(zhì) 以衾拥覆(qīn)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启下,引出下文的对比。
3.下列语句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D.岂他人之过哉
4.以下文言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文: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译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译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译文: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报道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时效性强、语言简明,分消息、通讯、特写等类型,《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通讯。
B.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告诫年轻人要刻苦学习,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C.《平凡的世界》展现了黄土高原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表现了主人公淳厚朴实的品质、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D.英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中,真实记叙了莎莉文老师耐心教育“我”并使“我”成长进步的感人事迹。
6.下列每句话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⑤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不敢稍逾约 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礼愈至 至则无可用
8.下列句子中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9.作者“缊袍敝衣”,处在“皆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0.按要求默写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
(4)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1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不敢出一言以复 兴复汉室
C.足肤皲裂而不知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D.当余之从师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12.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无硕师、名人与游 ③益慕圣贤之道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 ⑥缊袍敝衣处其间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 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
13.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叙事起笔,讲述作者自己“嗜学”的故事。“嗜”指特别的爱好,暗含着学习成癖、欲罢不能之意。
B.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以描写为主,笔法简洁,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C.“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
D.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
14.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避也 患难与共
B.当余之从师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择善而从
C.负箧曳屣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重前行
D.穷冬烈风 复前行,欲穷其林 图穷匕现
16.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17.选文第一段中,宋濂在老师面前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18.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乐以忘忧,克服困难,终有所成。下面链接材料中的任末跟上文中的宋濂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链接材料】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戒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夭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计日以还 通计一舟 不计其数 斤斤计较
B.稍降辞色 义不容辞 不辞而别 义正辞严
C.援疑质理 文质彬彬 天生丽质 质疑问难
D.持汤沃灌 固若金汤 赴汤蹈火 浩浩汤汤
2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翻译:有时遇到前辈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股勤,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
理解:“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B.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寄居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理解:本句写作者求学的“勤且艰”,“日再食”突出废寝忘食,学习刻苦,“无鲜肥滋味之享”突出物质条件的匮乏。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我却穿着破棉袄和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人。
理解:作者的“缊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装束形成对比,更见出作者苦寒之状,而“略无慕艳意”,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21.无论劝学还是劝谏,都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阅读上文和下面材料,简要说明宋濂、颍考叔、晏子分别是如何“劝”的。
【材料一】
(郑庄公)遂置姜氏①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②,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③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④。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⑤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⑥地及泉,隧⑦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
(取材于《左传·隐公元年》)
【材料二】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⑧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⑨也。不然,章赐死⑩。”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 也;不听,又爱 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姜氏:即郑庄公之母亲,曾多次为难庄公。②黄泉:地下深处,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及黄泉”指死亡。③颍考叔:郑国大夫。④公:郑庄公。⑤繄(yī):语气助词。⑥阙(jué):挖据。⑦隧:挖随道。⑧弦章:齐国大夫。⑨废酒;戒酒。⑩章赐死;即将弦章赐死。 臣为制:即“制于臣”,受臣子控制。 爱:吝惜,舍不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2.下列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色愈恭,礼愈至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
B.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C.①未尝稍降辞色②满面尘灰烟火色
D.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25.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环境,请分析各自的作用。
【链接材料】
题弟侄书堂①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②,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②居穷道不穷:意谓生活困顿,精神却丰足。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
2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书序。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中的“君子”则指有官位的人。
D.“缀公卿之后”“四海亦谬称其氏名”中“缀”和“谬称”皆为谦辞。
27.下而句中加点词语解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B.援疑质理 质:询问
C.媵人持汤沃灌 汤:菜汤 D.右备容臭 臭:香气
28.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求 业 之 精 别 无 他 法 日 专 而 已 矣。
2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30.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任选其一作答)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四支僵劲不能动。
31.【甲】【乙】两文作者均意在“劝学”,他们“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
32.在读书求学方面,【甲】【乙】两文带给你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⑩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从前。⑥寻绎:推求探索。①省:记。⑧孙搴,人名。⑨勒:此处译为编辑。⑩庶几:或许,差不多。
33.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穷冬烈风 (2)以衾拥覆
(3)腰白玉之环 (4)故虽有强记之力
34.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划出三处)
比 数 年 来 颇 发 愤 自 惩 艾 而 聪 明 衰 耗 殆 不 如 曩 时 十 一 二。
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36.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
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②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③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④廉约⑤,韩豫章⑥遗(wèi)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终不受。翌日,韩与范同载,就车中裂⑦二丈与范,云:“人宁可始妇无裈⑧邪?”范笑而受之。
【注释】①范宣:字宣子,居住在豫章郡,后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②挑:挑挖;挖出来。③身体:身,躯干;体,头和四肢。④洁行:品行高洁。⑤廉约:廉洁俭省。⑥韩豫章:韩伯,字康伯,历任豫章太守、丹杨尹、吏部尚书。⑦裂:撕开。⑧裈(kūn):裤子。
37.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范 宣 年 八 岁 后 园 挑 菜 误 伤 指 大 啼。
3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2)缀公卿之后 缀:
(3)遂至一匹,终不受。 终:
(4)韩豫章遗绢百匹 遗:
3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中有足乐者 是以啼耳
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范笑而受之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D.非为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4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2)减五十匹,复不受。
41.明代于谦曾写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老百姓)话短长”,乙文中哪些内容和这两句诗所表达的内容一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
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②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③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④廉约⑤,韩豫章⑥遗(wèi)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终不受。翌日,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⑦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⑧邪?”范笑而受之。
【注释】①范宣:字宣子,居住在豫章郡,后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②挑:挑挖;挖出来。③身体:身,躯干;体,头和四肢。④洁行:品行高洁。⑤廉约:廉洁俭省。⑥韩豫章:韩伯,字康伯,历任豫章太守、丹杨尹、吏部尚书。⑦裂:撕开。⑧裈(kūn):裤子。
42.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
4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2)缀公卿之后 缀:
(3)减五十匹,复不受 复:
(4)韩豫章遗百匹 遗:
4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中有足乐者/是以啼耳
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范笑而受之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D.非为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4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2)如是减半,遂至一匹,终不受。
46.明代于谦曾写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老百姓)话短长”,乙文中哪些内容和这两句诗所表达的内容一致?
试卷第16页,共17页
试卷第1页,共17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D.媵人(yǐng)——(yìng),容臭(chòu)——(xiù);
故选D.
2.D
【详解】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作者求学时的“勤”和“艰”,并引出下文。故选D。
3.A
【详解】A.“支”通“肢”。
4.D
【详解】D.“负箧曳屣”应翻译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故选D。
5.D
【详解】D.海伦 凯勒是美国作家;
故选D。
6.D
【详解】本题可采用排除法。④句写的是作者向人求学后的结果,而非生活的艰苦,这样直接将A、B、C三项排除掉。故选D。
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中的“或”都是“有时”的意思;B项“稍”意思分别是“稍微”和“渐渐地、慢慢地”;C项“若”意思分别是“好像”和“比得上”;D项“至”意思分别是“周到”和“到”。故选A。
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仔细阅读文章可知,A项中的“无从致书以观看”,B项里的“余立待左右”,D项里的“寒冬烈风”都与原文不符。故选C。
9.(示例1)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充实而快乐。为实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2)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示例3)他以学习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优越的生活条件,专心好学,实在是难能可贵。
【详解】这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时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出自己得到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能从现实生活中同学之间互相攀比吃穿这一角度说一说,效果会更好。示例:文中宋濂先生不贪图物质享受,不在意客观条件的艰苦,不和同学进行外在物质的攀比,他更在意的是精神追求,他对学习的兴趣和自身的努力使得他专心致学,以学习为乐,这种学习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10. (1)余幼时即嗜学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嗜”“砚”“慕”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多音字的辨析。
11.C 12.D 13.B 14.B
【解析】11.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得:能够/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B.复:回答,答复/恢复;
C.知:知道/知道;
D.从:跟从,跟随/介词,自;
故选C。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无从致书以观(无书可读之难);
②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之难);
③益慕圣贤之道(写仰慕之情,不能体现求学之难);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写求学人之多,不能体现求学之难)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写求学的生活艰难);
⑥缊袍敝衣处其间(写求学的生活艰难);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写同舍生的生活,不能体现求学之难);
⑧余因得遍观群书(写自己能读书的原因,不能体现求学之难);
据此,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有①②⑤⑥。故选D。
1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赏析。B.选文主要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并没有使用“抒情”的表达方式。选项B“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错误,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不是突出“我”求学的快乐;
C.错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并非写的是“学馆条件”;
D.错误。本文是一篇赠序,是劝勉马生勤奋学习,不是“要求”;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15.C 16.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应。 17.态度:对老师毕恭毕敬,虚心求教,不敢出言顶撞。
启发:我们应该尊重老师,向老师虚心求教;但也可以和老师在知识上建立平等的关系,大胆、有礼、有理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或给出建议。 18.①他们都勤奋学习,为学习克服种种困难。文段一中宋濂行百里谦恭拜师克服无师之难,不畏路遥天寒、生活贫困克服求学之难;材料二中任末因为没有固定的老师,就背着书籍到处求学,在星月的光辉下读书,点燃麻蒿取光等。
②他们都热爱学习,追求精神的富足。宋濂以学习为乐,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任末在临终前说人喜欢学习,虽死犹生,不喜欢学习,活着也是行尸走肉。
【解析】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担心/祸患,灾难/危险;
B.跟从/自/追随,引申为学习;
C.都意为“背着”;
D.极/尽/尽;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
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色:表情;愈:更加;恭:毕恭毕敬;至:周到;复:回答,答复。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北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宋濂站着陪侍在老师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老师大声斥责,他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老师高兴了,则又去请教问题。据此可知,宋濂对待老师的态度为:虚心请教,毕恭毕敬。
启示: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尊师重教的美好品德,对待老师要充分的尊重,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平等地与老师进行知识上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自己全面提升。
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和【链接材料】中“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自照”等内容概括可知,他们都勤奋学习,为学习克服种种困难,宋濂成年后不畏严寒,行百里路求师,任末背着书箱到处求学,在树下搭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
根据《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中“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和【链接材料】中“临终戒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可知,二人都热爱学习。宋濂以学习为快乐,正因为心中对学习的热爱和坚持,便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任末在临终对于学习和生命的感悟流露出他对学习的热爱和坚持。
【点睛】参考译文: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链接材料】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箱到处拜师,不怕路途中的危险与阻碍。他经常说:人如果不学习,将来凭什么去成就事业。他有时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来记录下这些事情。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任末临去世时告诫别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19.A 20.C 21.宋濂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专心治学。颍考叔先以自身孝母的行为让庄公有所触动,再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帮助庄公母子重逢。晏子抓住君王的心理,通过正面褒扬、反面假设,使景公无路可退。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应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A.都翻译为计算;
B.言辞/推辞/告别/言辞;
C.询问/质朴/姿容/询问;
D.热水/汤池(指护城河)/热水/形容水势大;
故选A。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A.结合前句中“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体现出乡贤教学的严厉,题干中的“倨傲粗暴”与原文不相符合;
B.“主人日再食”应翻译为“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日再食”突出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该句并未体现作者废寝忘食,学习刻苦;
故选C。
2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宋濂之劝学,结合“余幼时即嗜学”“当余之从师也”分析,作者讲述自己幼年因家庭贫困而艰难求学,拜师学习时条件的艰苦,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勉励学习。
颍考叔之劝谏,结合“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分析,颍考叔先以自己孝顺母亲的行为出发,让庄公内心触动,进而提出挖掘地下隧道的方式解决问题。
晏子之劝谏,结合“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分析,晏子通过对景公的褒扬,并提出假设,对景公做出提醒,让景公毫无退路。
【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材料一】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材料二】齐景公喝酒,七天七夜都没停止。弦章劝谏说:“君王沉湎于喝酒已经七天七夜了,我希望国君停止饮酒。(如果)不这样,我请求您赐我一死。”晏子入宫拜见齐景公,齐景公说:“弦章劝谏我说‘希望国君停止饮酒,不这样的话,请国君赐我一死。’如果这样就听从了他,那么臣子就成为了国君的制衡力量了。不听从(他的建议),又不忍心他被赐死。”晏子说:“弦章遇到国君,真是幸运啊!假如弦章遇到桀纣这样的暴君,弦章早就死了。”由此,齐景公就停止了喝酒。
22.D 23.(1)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2)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24.D 25.《送东阳马生序》:写天气寒冷、环境恶劣,意在突出作者学习的刻苦,以此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题弟侄书堂》:写出书堂清雅的环境,烘托出书堂主人勤奋好学的特点。
【解析】22.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周到/到,回到;
B.担心/祸患,灾难;
C.脸色/颜色;
D.因为/因为;
故选D。
2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援(引,提出)”“质(询问)”“俯(弯下)”“倾(侧着)”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负(背着)”“箧(书箱)”“曳(拖着)”“屣(鞋子)”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D.有误,“处于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的说法不正确,作者并不羡慕身着华丽衣服的人,“略无慕艳意”即是印证;
故选D。
25.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②段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的意思是“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这句话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体现了从师途中的环境的恶劣与旅途的艰辛,表现了作者学习的刻苦与努力,意在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水声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写出了书房环境的清幽,使人想象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烘托出书堂主人的勤奋努力。
【点睛】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链接材料:
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26.A 27.C 28.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29.我多次挖井却没有水可以喝,是没有(做到)专一的过错(啊)。或“我挖井多次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一的过错。” 30.(1)“大寒”“冰坚”写出天气酷寒,突出抄书之苦。或“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天气酷寒,突出抄书之苦。”或“写出抄书之苦。”
(2)“僵劲”“不能动”形象地写出肢体因受冻而僵硬的状态。或“生动形象地写出受冻之状,突出求学之艰。” 31.[甲]文现身说法或“以事实为例”或“运用对比手法”等。[乙]文讲道理或“引用谚语”或“运用比喻阐述道理”或“举例说理”等。 32.酷爱学习,勤奋刻苦,虚心求教(谦恭求教),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有明确的目标,有远大的志向。不慕虚荣,意志坚定,专心致志等。
【解析】26.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不是书序。故选A。
27.C.句意: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汤,热水。故选C。
28.考查断句。句意为: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求业之精”是主语部分,“别无他法”是谓语部分。“日专而已矣”是“求业之精”的具体方法。故断句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29.考查翻译句子。而,表转折,却;专,专心,专一;咎,过错,过失。
30.考查句子赏析。
(1)“天大寒,砚冰坚”是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极度寒冷,表现了作者抄书之苦,从侧面表现了作者读书求学意志的坚定。
(2)“僵劲不能动”的意思是僵硬动弹不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去异地求师,因为天气寒冷,衣着单薄,到达旅馆后肢体因受冻而僵硬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与学习的刻苦。
31.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以幼时、加冠以后刻苦求学的经历,讲述自己克服了无书无师的困难,最终学有所成的经过。以事实为例,现身说法,勉励马生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第二段中的“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问,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又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读书中以让人忘记境遇的困顿,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借以勉励马生。
乙文:甲文引用谚语“艺多不养身”,运用比喻“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向诸弟说明了“学习贵专”的道理。“如九弟志在习字……。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则列举了诸弟的实例,举例说理,说明学习务必专一,不专则“则必一无所能”的道理。
32.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
从甲文中的“余幼时即嗜学”可得:要酷爱学习。
从“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得:要勤奋刻苦。
从“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得:要讲求诚信。
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得:要虚心求教(谦恭求教)。
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问,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得:要从学习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不慕虚荣,意志坚定
从乙文中的“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可得: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33.(1)深。(2)用。(3)在腰间佩戴。(4)虽然。 34.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35.(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年长后容易忘记,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36.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解析】3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
(1)句意为:深冬寒风凛冽。穷:深。
(2)句意为:用被子围盖身上。以:用。
(3)句意为:腰间挂着白玉环。腰:在腰间佩戴。
(4)句意为: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虽:即使。
3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文意分析判断。本句大意为:近几年来,我学习非常勤奋,以惩戒自己,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故断句为: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3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1)以:因为;口体之奉:吃的穿的。
(2)善:容易;庶几:也许。
3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由甲文“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可知,宋濂从小时候就一直勤奋读书,不怕吃苦,不和同舍生攀比,不注重吃穿享受;由乙文“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可知,秦观年少时候因为记忆力非常强,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放任自流,等年纪大了才认识到勤奋的重要,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他便用勤奋来弥补。据此分析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乙】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我学习非常勤奋,以惩戒自己,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敲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等到读《齐史》,看到孙搴说:“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数万疲弱的士兵。”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子”“史”中的语句,编为几关卷,取名为《精骑集》。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年长后容易忘记,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37.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 38. 同“披”,穿着 跟随 最终 赠送 39.A 40.(1)天底下也都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2)减去五十匹,还是不接受。 41.范宣为人廉洁简朴,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绢绸,他不接受。
【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范宣八岁那年,有一次在后园挖菜,无意中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
“范宣年八岁”交代了范宣的年龄,“后园挑菜”是范宣的行为,“误伤指”是“后园挑菜”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大啼”则是“误伤指”的反应。
故可断句: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
3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同舍生皆被绮绣: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被:同“披”,穿着。
(2)缀公卿之后:追随在公卿之后。缀:跟随。
(3)遂至一匹,终不受:终于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终:最终。
(4)韩豫章遗绢百匹: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遗:赠送。
3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介词,因为;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C.助词,的/代词,指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土地;
D.动词,是/动词,做;
故选A。
4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四海:天下;谬称:不恰当地赞许;况:何况;过:超过;余:我;者:的人。
(2)减:减少;复:又;不受:不接受。
4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老百姓)话短长:我只带着两袖清风进京去,免得老百姓说长道短。这里突出“清廉”这种品质。
结合【乙】“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终不受”可知,范宣为人廉洁简朴,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绢绸,他不接受,即使不多也不接受。
范宣为人廉洁简朴,不接受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绢绸,这个内容和题干诗句内容相符。
【点睛】参考译文:
【甲】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范宣八岁那年,有一次在后园挖菜,无意中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道:“很痛吗?”他回答说:“不是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呢。”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有一次,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下;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路减半,终于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把绢收下了。
42.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 43. 同“披” 跟随 再,又 赠送 44.A 45.(1)天底下也都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2)像这样一半一半地减下去,最后减到了一匹,他最终也没有接受。 46.范宣为人廉洁简朴,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绢绸,他不接受。(意思对即可)
【解析】42.考查断句。句意为:范宣八岁那年,有一次在后园挖菜,无意中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范宣年八岁”点明时间。“后园挑菜”是其活动。“误伤指”是“大啼”的原因。故断句为: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
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被,同“披”,穿着。
(2)句意:追随在公卿之后。缀,跟随。
(3)句意: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复,再、又。
(4)句意: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遗,赠送。
44.A.连词,因为\连词,因为;
B.表转折,却\表修饰,不译;
C.助词,的\代词,指国土;
D.介词,因为\动词,做;
故选A。
4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其:我的;况:况且;过:超过;(2)如是:像这样;遂:最终;受:接受。
46.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老百姓)话短长”意为:我的袍袖里只有清风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而前往朝见天子,这样就会免得地方百姓对我说短道长念我的闲话了。这两句诗表现了于谦为官的廉洁。根据乙文中的“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终不受”可知,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始终不肯接受韩豫章的馈赠。
【点睛】参考译文:
甲: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范宣八岁那年,有一次在后园挖菜,无意中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道:“很痛吗?”他回答说:“不是为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才哭呢。”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有一次。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下;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路减半,终于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把绢收下了。
答案第16页,共16页
答案第15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