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短文两篇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0:18: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3课 短文两篇 讲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1.作者简介
(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著有《随笔》《新工具》等。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除此之外,还写有法律、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
(2)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本名邓拓,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2.写作背景
(1)《谈读书》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2)《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基础知识】
1.读准注音、认准字形
怡情(yí) 统筹(chóu) 藻饰(zǎo) 狡黠(xiá) 咀嚼(jǔ jué)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聪颖(yǐng) 死抠(kōu) 贯通(huò) 吹毛求疵(cī) 寻章摘句(zhāi)
豁然 怡情 练达 枝节 统筹 要诀 纵观 涉猎 劝诫 马虎 固执 高谈阔论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狂妄自大 开卷有益 诸如此类 全神贯注 不求甚解
2.词语释义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重点01】谈读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通读课文,品析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接着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品味语言特色】
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牡蛎,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阅读课文,体会本文的主旨。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来完善自我。
【重点02】不求甚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字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的原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什么例子?
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摆出错误论调,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2~8):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9):论述“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样“活读书”。
【感悟精彩句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课文进行总结。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把握文章主旨】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1)运用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2.破立结合。
本文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素材积累:
1.培根的故事
有一天,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hoɡ,意为“猪”)和培根(bacon,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办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2.请你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名人读书的趣事。
【点拨示例】
1.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骨骼(gé) 褶皱(zhě) 携带(xié)
B.地壳(ké) 劫难(nàn) 两栖(qī)
C.潮汐(xī) 漂移(piāo) 追溯(sù)
D.链条(liàn) 陨石(yǔn) 膨胀(zh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哲学 浅尝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
B.策画 聪颖 修剪移接 欣然忘食
C.顺畅 承认 豁然贯通 文采藻饰
D.粗暴 王粲 味同嚼腊 不求甚解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个当头,高谈阔论没有用,得采取具体行动才行。
B.看得出来,村长的讲话稿是他自己写的,一点儿没有寻章摘句的痕迹。
C.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的争论,使得哲学家们有活可干。
D.这家餐厅的菜味道一般,味同嚼蜡。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B.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C.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D.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书籍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 ,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2)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 了。
(3)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 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
A.湮没 耽搁 关于 B.淹没 耽误 关于
C.淹没 耽误 对于 D.湮没 耽搁 对于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文彩藻饰 纵观统筹 读书废时
B.天资聪颖 滥加粗暴 孜孜不倦
C.独到见解 咬文爵字 豁然贯通
D.仔细揣磨 明辨是非 高谈阔论
8.下列各句不是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
A.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B.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C.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D.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9.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
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③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诘难:
寻章摘句:
(3)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味同嚼蜡:
(4)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吹毛求疵:
(5)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咬文嚼字:
(6)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豁然贯通: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不求甚解》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1.下列对选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既不能彻底反对也不能片面支持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B.读书做学问必须严谨,坚决杜绝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C.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D.读书不能死抠一字一句,有些不重要的书也可以马马虎虎。
12.下列对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读书要重视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B.读书但当广泛涉猎,重在健全自身品格。
C.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D.读书要重视对文本精神实质的揣摩和把握。
13.下列对第⑤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和表达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理论证,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才会懂得真理。
B.举例论证,告诉我们读书要虚心,要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
C.对比论证,阐述了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的道理
D.比喻论证,阐述了要学习得好,就要有虚心的学习态度的道理。
14.下列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亲切,语气平和。 B.含蓄工整,准确严密。
C.语言犀利,准确畅达。 D.直白自然,扣人心弦。
阅读下列文本,回答下面小题。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读,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案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成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6.文章第⑤⑥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比较[甲][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并说说[甲]句比[乙]句好在哪里。
[甲]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乙]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虽然不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也不行。
18.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请写出一则,谈谈自己的体会。
阅读《谈读书》,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美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2)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20.选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1.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2.阅读选文“读书使人充实……皆有特药可医”,说说读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23.阅读选文之后,你对读书有哪些新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之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 ),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 ) ,伦理学使人(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24.选文中括号内有四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庄重 深刻 灵秀 明智。
B.明智 灵秀 深刻 庄重。
C.明智 庄重 灵秀 深刻。
D.庄重 明智 深刻 灵秀。
25.对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论点概括正确一项是
A.读各科的书籍,都能起到塑造人的性格的作用。
B.人的思维的缺陷,都能通过读书来弥补。
C.身体百病,都可以借助适当的运动加以根除。
D.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思维上的缺陷。
26.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B.本文是一篇随笔,作者见解深刻,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C.文章多出使用排比语句进行说理,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D.文章着重阐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作用,包含着对世人的谆谆教导。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27.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8.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9.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0.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做大学问真学问
王子墨
①知识分子要具备恢宏格局与长远志向,在旧学与新知中寻找答案,做大学问、真学问,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②司马迁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被捕入狱,惨遭宫刑。出狱后发愤著书,终成《史记》。支撑他矢志不渝的动力,便是其“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长远志向。把司马迁的志向转译一下,亦即是做大学问、真学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成了无数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期许与自勉。
③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历史的评价标准却贯穿古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秉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学术风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这是对中国传承数千年之久学术传统的再一次重申,为广大知识分子指明了立志求学的方向。
④知识分子,当有所“求”。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学术探索,也当紧贴于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中寻求学术研究的立足点。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学术成果,必须从实践中来,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知识分子,也必须对国情有深邃细密的考量,对历史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对专业有韦编三绝的钻研,才能拿出与实践相吻合、切中时代脉搏的学术成果,才能成就学问的大与真。
⑤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术界存在不少乱象,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清除乱象,需要知识分子以学者风骨自我勉励,在如乱花过眼的种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校准人生价值的度量衡,把对物质享受的关注,转移到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知识分子专注于学术正道的上下求索,而非在利禄之途上奔竞游走,是做出真正的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学术历经千载而斯文不坠的关键所在。
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争当时代弄潮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31.第②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2.请简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33.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由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将读书活动搬至“云端”,举办了“云阅读”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以下图表数据,概括你所获得的主要信息。


从以上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2)学校为“云阅读”活动设计了一张宣传画,请你用一段话描述画面。要求:35字左右,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学校邀请嘉宾做“云阅读”演讲,请用连线的方式为他们选择最合适的演讲主题。
图书馆馆长 陪伴,为爱共读
学生家长 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
知名作家 让书香温暖心灵
心理医生 阅读和写作
试卷第16页,共16页
试卷第1页,共16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地壳(qiào)
2.C
【详解】A忘—妄;B画—划;D腊—蜡
3.D
【详解】《不求甚解》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4.D
【详解】D.味同嚼蜡: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此句望文生义,使用有误。故选D。
5.C
【详解】A.要把“子自知”后的逗号移到引号外面;
B.将“三、五”之间的顿号去掉,在此是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D.去掉书名号;
故选C。
6.D
【详解】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意思分析即可。湮没:埋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耽搁:耽误,搁置、停留。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对于:表对象。关于:表关涉。根据语境意思,(1)成就没有消失,泯灭,应填“湮没”。(2)把基本的东西耽误了。应填“耽搁”。(3)后面指出所涉及的对象“正经正史”,应填“对于”。故应该选D项。
7.B
【详解】A.彩——采,废——费;
C.爵——嚼;
D.磨——摩;
故选B。
8.A
【详解】A. 只是直接进行陈述,不是比喻句,更不是比喻论证,BCD三项都是比喻论证。故选A。
9.②读书重在运用;读者读书态度有别;③读书讲究方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内容,可推断语段共分三个部分:一是读书的价值,二是读书的态度,三是读书的方法。根据段落中句子内容,可以推断第一空应该是“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的总结句;第二空应该是“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的总结句。第一空应该填写有关读书态度方面的内容,第二空应该填写有关读书方法方面的内容。意思对即可。
10. (1)使心情愉快。 (2)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5)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 (6)指一下子就彻底明白。
【详解】考查对词语的释义。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词语(成语)含义的把握。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当然有的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多识记。如“诘难”是“诘问,为难”之意。而“咬文嚼字”在这里的意思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
11.C 12.B 13.B 14.A
【解析】1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第二部分(第②到④段):点明观点“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这”即指第②段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接下来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第四部分(第⑦⑧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第五部分(第⑨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主张。据此可知C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对本文内容概括最准确;
A.根据首段中的“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可知,本项“我们既不能彻底反对也不能片面支持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表述有误;
B.根据第②段“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可知,本项“读书做学问必须严谨,坚决杜绝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表述与原文不符;
D.根据第⑦段“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可知,本项“读书不能死抠一字一句,有些不重要的书也可以马马虎虎”表述有误;
故选C。
1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第④段画线句“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是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晦涩难懂的地方,不要死抠一字一句(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要贯通前后的内容,重视对文本的整体理解,理解文本的主旨(精神实质);并未体现要广泛阅读,健全自身的品格;
故选B。
1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第⑤段“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有很多曲解的地方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法;具体有力地论述了本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故选B。
14.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虽为驳论文,但是语言自然亲切,语气平和;先首段提出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点明自己对“不求甚解”这一读书方法的看法“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呼吁大家“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告诉我们如何读书,语气平和,亲切自然;故选A。
15.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16.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的事实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结果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的事实进行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的道理。 17.[甲]句中加点的词对“反对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委婉地批判,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读者在心理上形成抵触,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18.示例: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它启发我们读书要明确目的,集中精力,不仅要用心,还要尽量多调动我们的器官,让多个器官共同工作。
【解析】15.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题目“不求甚解”提出了本文的论题,根据①段“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可知作者的观点是: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16.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根据⑤段“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可知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的事实”这一事例;
根据⑥段“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等文字可知这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结果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的事实”;
综合两段事例来看,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把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进而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的道理。
17.本题考查语言辨析。
甲乙两个句子所选词语意思比较接近,但是总体来看,乙句中的“不是这样”“不提倡”“也不行”语气非常生硬,而甲句中的“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的理由”语气则非常委婉,使人读起来感觉是在与读者讨论交流看法,是委婉地批判“反对不求甚解”的观点,但也不是表明必须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毕竟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这样作者的语言更严谨,更委婉,读者也更容易接受作者陈述的观点。
18.本题考查名言积累。
示例: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它启发我们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循序渐进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读书需要多读几次,然后深入思考,才能明白书中文字的真正含义。
19.(1)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2)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20.排比。突出了读书的作用之多、之大。 21.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说明不是所有的书都可请人代读,书经提炼后易丧失大量精华,读者所能获取的知识、信息少,读书的价值与乐趣降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代读”的弊端。 22.示例:①塑造人的性格;②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23.示例:①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对各个领域的书都要有所涉猎。②拥有良好的读书态度可以帮助人提高修为和修养,拥有更广阔的知识面,为自己的人生增彩;③读书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丧失自我;要勤于思考,坚持真理。
【解析】19.本题考查成语意思。
(1)寻章摘句:意思是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2)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
20.本题考查修辞赏析。
(1)修辞手法判断。通过三个“足以”可知,这句运用了排比修辞。
(2)“怡情”“博彩”“长才”分别指出了读书的好处,故这个句子突出了读书的作用之多、之大。同时,句式整齐,简洁,具有韵律美。
2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1)论证方法判断。结合“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把“书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比成“水经蒸馏”。
(2)分析。结合“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味同嚼蜡”可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明了不是所有的书都可请人代读,书经提炼后易丧失大量精华,读者所能获取的知识、信息少,读书的价值与乐趣降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代读”的弊端。
2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概括。
(1)结合“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知,这里通过具体举例,证明读不同的书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故可概括读书的作用一:塑造人的性格。
(2)结合“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这里举出具体的事例,证明可以通过读不同的书帮助人弥补头脑中的缺陷,故可概括读书的作用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题要求:要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分析、思考、获得启示。
(1)示范1:结合“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知,读书的好处有许多,因此可得到启示: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对各个领域的书都要有所涉猎。
(2)示范2:结合“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可知,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能够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可得到启示:拥有良好的读书态度可以帮助人提高修为和修养,拥有更广阔的知识面,为自己的人生增彩。
(3)示范3:结合“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可知,读书要有怀疑精神,要有自己的思考。故可得到启示:读书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丧失自我;要勤于思考,坚持真理。
(4)示范4:结合“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美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可知,读书要活,要把书和生活联系起来,不能死读书,因此可得到启示:要把读书和生活联系,要活学活用。
24.B 25.D 26.A
【解析】24.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此题内容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培根随笔》中的一篇重要文章《论读书》,也是自读课文,考查读书的几个作用:使人明智、灵秀、深刻、庄重。根据语境和人生经验,可知历史给人以智慧,诗歌给人以灵气,科学给人以严谨和深刻,伦理让人懂得做人要庄重,所以可依次选出使用恰当的词语。
故选B。
25.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概括。划线句分两个层次:“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为第一层,这一层主要的观点是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皆有特药可医”为第二层:论读书能弥补人思维上的缺陷。
故选D。
2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A.本文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没有引用论证;选项错误;
故选A。
27.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28.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②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③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9.举例论证。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30.示例: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终走向成功。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从“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中概括为: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2)本题考查理解开头语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的作用,具体答题规范格式可参考: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结合第一段的内容可知,开篇介绍“读书种子”的由来,解释内涵,引出论题;引用黄庭坚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引出下文对读书重要意义的论述;富有内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作用。结合划线语句内容可知,列举彭德怀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彭德怀注重学习而且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学习,做一个“读书种子”的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结合题目的提示,选择其中任何一句话来举例即可。注意要选择名著,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言之有理即可。
31.举例论证,举司马迁矢志不渝创作《史记》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知识分子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2.首先提出分论点“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然后进行正反对比论证,从反面举当今学术界存在乱象的事例进行论证,再从正面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得出“专注于学术正道求索是知识分子做真正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的结论。
【解析】31.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第②段画线句子举了司马迁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长远志向支撑下完成《史记》的例子,是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知识分子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2.考查学生对选段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对论证思路的梳理,其实是对选段结构层次的梳理,做这类题先划分选段的层次,然后总结层意,再加上“首先、然后、最后”这类用语即可。第⑤段第1句首先提出分论点: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第2、3句从反面举了当今学术界存在不少乱象的事例,第4句从正面讲道理,论述知识分子当“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以上是进行正反对比论证。第5句得出结论“专注于学术正道求索是知识分子做真正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依序整理,加上“首先、然后、最后”即可。
33.(1)①在不同阅读形式中,电子书阅读很受青睐。
②相对于纸质书的阅读来说,电子书和有声书阅读月使用频次较高。
结论:当下,人们阅读的形式更多样化,数字化阅读的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2)示例:画面中的人或坐、或立在书本之上,就像骑着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大雁,享受着云端阅读的快乐与闲适。
(3)图书馆馆长——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
学生家长——陪伴,为爱共读
知名作家——阅读和写作
心理医生——让书香温暖心灵
【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表一中的数字可以看出:在不同形式的阅读中,选择电子书阅读的最多;根据表二数字可以看出:在不同阅读方式的月使用频次中,电子书和有声书所占比例比较高,纸质书比例最低。综合两个表格,可以得出结论:在面临多种阅读方式的选择时,电子书和有声书的选择率高于纸质书,人们越来越喜欢数字化的阅读方式。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描述时要结合主题“云阅读”以及图中内容,注意运用修辞。图中,书在云空中,代表云端阅读;打开的书像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大雁,代表享受云端阅读的快乐与闲适。理解了画意后进行描述即可。
(3)本题考查对演讲主题的理解。
图书馆有大量藏书,阅读的“马拉松”意味着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所以图书馆馆长应选择“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这一主题;
作为家长,应多陪伴孩子,所以学生家长应选择“陪伴,为爱共读”这一主题;
作家擅长的是写作,应选择“阅读和写作”这一主题;
心理医生是解决人的心灵的问题,应选择“让书香温暖心灵”这一主题。
【点睛】点睛:图文转换题常见的题型有描述(或说明)图画的内容,写出图画的寓意,发表读画的感想等。解答时,要认真观察图案以及文字,分别诠释图案、文字的内涵。介绍图案部分时,应抓住图案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进行介绍;介绍文字时,应抓住文字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进行介绍;写图案寓意则是透过图画的内容来解释图画表现的主旨。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