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无言之美 讲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1.重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2.难点 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基础知识】
1.读准注音、认准字形
意蕴(yùn) 颦(pín) 蛾眉(é) 寂寥(liáo) 谚语(yàn) 心旷神怡(kuàng) 轻描淡写(miáo)
飘渺(piāo miǎo) 栩栩如生(xǔ) 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chèn)
寂寥 笼统 譬如 含蓄 急促 固然 残酷 惩罚 顷刻 挣扎 谚语 瞬息万变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信手拈来 心旷神怡 目不忍睹
2.词语释义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重点01】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重点02】文章精析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重点03】深层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重点04】拓展思考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点拨】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交流点拨】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 “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意蕴(yùn) 譬如(bì) 一幅画(fú) 瞬息万变(shùn)
B.违背(wéi) 逝者(shì) 悲哀(āi) 信手拈来(zhān)
C.流露(lù) 含蓄(xù) 擒住(qín) 目不忍睹(dǔ)
D.怆然(chuàng) 深巷(xiàng) 散碎(sǎn) 惟妙惟肖(xiā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逼真 摄影 丝豪 尽善尽美
B.姑且 笼统 谚语 瞬息万变
C.蛾眉 寂寥 附丽 心旷神贻
D.缥缈 沉默 琵琶 栩栩如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趣意旨。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作者认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值得玩味多了。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讲成绩夸大其词,讲问题轻描淡写,这是很不好的作风。
B.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经常为白宫的节日聚会增添不少欢乐气氛。
C.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惟妙惟肖。
D.在这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上,勤奋会得到报偿,而游手好闲则要受到惩罚。
5.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我们班的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B.为避免中小学校园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C.去冬以来,各校开展学习雷锋的新高潮,广大学生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D.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峒镇去旅游。
7.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
(1)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
(2)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
(3)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
8.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pì_______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shè_______影家把它照一幅( )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 )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yù_______心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 ),不会有丝毫错误。
(1)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解释加点词。
尽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处标注恰当的标点。
9.【雕塑之美】
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乙】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后加“ ”。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⑤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⑥意既不可以完全速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⑦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10.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1.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
12.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内涵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沉默是金。
13.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无言之美(节选)
朱光潜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A】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B】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C】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D】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选文二】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
李可染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甲】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乙】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4.请简要概括《无言之美》选文的主要观点。
15.朱光潜先生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这首诗中“深远”的情感指的是什么?请说出你的体会。
16.结合文意,把【选文二】中的【甲】【乙】两则事例分别放在【选文一】的相应位置,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甲】放在 处,【乙】放在 处。(在横线上填上相应位置的字母)
17.运用【选文一】或【选文二】相关论述,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的阅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信息载体、图书形式以及阅读方式发生怎样变化,阅读的价值与阅读的本质不会变,人类的阅读需求不会变,以阅读充实生命、改变命运的梦想也不会变。
阅读也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还需探索更多路径、找到更好方法。
有教育学家曾说过,当偏僻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有了与中心城市的孩子一样多的优质图书时,他们精神发展的起点就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让所有学生能够和那些最伟大的经典对话,用阅读填平生活的沟壑,正是推动阅读的社会意义所在。
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用阅读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他们将因此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未来,也必将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发展拓展出更大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有改动)
【材料二】
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读书的意愿明显高于成年国民,且在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0至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2.9%,较2018年的80.4%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一方面,未成年人正处于学习和知识吸纳时期,对图书阅读的需求比较旺盛。受家庭和学校管理限制,他们还没有对电子阅读形成依赖。另一方面,未成年人读书意愿的提升也与在学校教育中大量倡导读书密不可分。广泛阅读,让应试教育真正地转型为素质教育。”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分析。
徐升国认为,当前多数成年国民对个人总体阅读情况不满意,恰好说明成年国民对读书存在需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为成年人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疫情期间,可向居民发放读书消费券,鼓励读书。长远来看,应继续加强阅读基础设施建设,在居民生活的区域布设更多设施——社区书屋也好,农家书屋也罢,智慧借阅终端也好,要让读书与居民的生活真正实现接触的零距离。此外,培育社会组织,举办更多读书会、读书讲堂、读书活动,加强对读书的指引,甚至可以细致到编制某一类书的书目、讲解某一本书的阅读方法。”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23日,有改动)
【材料三】
今年春节期间,出版社和数字阅读平台纷纷限时开放数字图书、数据库等,免费供读者使用,揪起了一股数字资源“免费热”。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提供免费资源和服务的出版企业已超过100余家,而且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免费提供的内容包括电子书、网络文学、有声书、知识付费课程等近年来热门的“风口”资源。
这段时期,实体书店受到较大冲击。面对严峻局面,实体书店并未气馁,而是积极展开自救。
南京民营书店先锋书店的网店已在两周前全面复工,目前通过微信微博营销推广,直播售书等方式来实现网络销售。书店品牌运营部主管李新新说:“接下来,网络会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未来我们转型的重要方向。”民营书店单向街书店则发起网络众筹,读者可以选择以50元至8000元的额度,购买书店的购书卡。
(选自《文化消费有了更多可能》,有改动)
18.材料二分析未成年人读书意愿高于成年国民的原因是什么?
19.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20.实体书店在这次疫情中受到较大冲击,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以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了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而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且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有删改)
21.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与民族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22.第②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23.下面一则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24.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25.学完本文后,某校九(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以“诗词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词语?为什么?
春风知别苦,不遣 青。(A.松枝 B.柳条)
(2)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明明同学为配合大赛宣传写了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
试卷第10页,共11页
试卷第1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 譬如(pì);
B. 信手拈来(niān);
D. 惟妙惟肖(xiào);
故选C。
2.B
【详解】A.丝豪——丝毫;
C.心旷神贻——心旷神怡;
D.栩栩如声——栩栩如生;
故选B。
3.D
【详解】D.原文为“言不尽意”,意思是没能将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故选D。
4.C
【详解】A.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不加重视。与语境“讲问题”符合;
B.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与语境“打油诗”符合;
C.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与语境“议论”不合;
D. 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与语境“并非”“世界”符合;
故选C。
5.D
【详解】A.语序颠倒,应该把“将来”放在“成为”的前面;
B.表意不明,应该把“不再”删去;
C.搭配不当,应该把“开展”改为“掀起”;
故选D。
6.B
【详解】A.整句不是疑问句,问号应为逗号;
C.“我们说”后的冒号应为逗号;
D.“边城”的引号应为书名号;
故选B。
7. (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3)道理论证
【详解】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别能力。第(1)(3)两题借用他人作品中的话和谚语来说理,可确定为道理论证。第(2)题列举钱起的诗句来证明“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属于举例论证。
8.(1)fú bī chèn
(2)譬 摄 域
(3)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4): ”?
【详解】(1)注意“幅”字的声调;“称”是多音字,根据语境确定此处应读chèn。
(2)注意“摄”字的偏旁不要写错。
(3)可根据积累直接作答,也可根据语境推测词义。尽致jìn zhì,指表现或表达得详尽彻底。
(4)第一处,后文是对“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的具体阐释,因此应该用冒号;第二处的问号应在引号外。
9. 从 雕像 智慧 的感觉
【解析】略
10.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孔子所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11.示例:同意。因为这是美学的基本原则,如果说谎了,就不能说出我们想说的话。 12.D 13.因为文学是以言达意的,而意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所以文学本身不能完全传情达意;退一步讲,就算文学能够做到,却会大大削弱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这也是文学家不愿看到的。
【分析】10.本题考查开头段的作用。根据“予欲无言”分析,开头引用是是为了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知,孔子主张“无言”,结合下文“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内容分析,作者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11.本题考查观点。首先明确观点“同意”,然后结合“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可分析出理由:因为这是美学的基本原则,如果说谎了,就不能说出我们想说的话。
12.D.“沉默是金”表达的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处事方式。与“无言之美”原理无关。故选D。
13.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回答本题要从两个角度作答,根据“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理解得出:文学本身不能完全传情达意;根据“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理解得出:就算文学能够做到传情达意,却会大大削弱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这也是文学家不愿看到的。
14.文学上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或“文学上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 15.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时间易逝,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情。(意思对即可) 16. 【甲】放在 B 处, 【乙】放在 D 处。 17.结合选文一答题示例:
岑参的这两句诗,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依依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事例分析”),具有无言之美(或“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结论”)。(意思对即可)
结合选文二答题示例:
岑参的这两句诗,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境:路转峰回,行人已无法望见,只有雪地上还留有马蹄的印迹“情境描述”)。这里完全是自然景色的描写,没有一句写诗人的感情如何,然而就在这两句中,使人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意境高远。(意思对即可)
【解析】14.本题考查文段观点的提炼。
节选的这个文段列举了《论语》、陶渊明的《时运》《读<山海经>》等八个例子,引用的这些诗文,作者逐一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它们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因此这个文段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文学上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或者“文学上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
1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
选文一中,“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这里的“深远”是指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登幽州台歌》大意是: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者”这里的“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像燕昭王那样前代贤君既不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不由地产生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想到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自己真是生不逢时,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这首诗抒发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表达了他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16.本题考查论据的选用。
选文二中,举的甲例子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这个例子,与选文一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属于同类,即与陶渊明的《时运》《读<山海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怨情》是同类的论据,因此放在选文一的B处非常恰当,与上下文衔接自然;
选文二中,乙例子“《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个例子与选文一中“再就写景说”的观点一致,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杜工部的《后出塞》属于同类论据,因此放在D处与上下文衔接自然。
17.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运用。
要求运用选文一或选文二中的相关论述,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
结合选文一,可从“言不尽意”的角度进行分析。仿照“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的句式来赏析。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的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只是写了友人渐行渐远的情景,并未直接抒发对友人的留恋之情,但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却自然地流露在诗句之外,具有言不尽意的表达效果。
结合选文二,可从“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的角度来赏析。仿照文中分析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的句式结构来分析。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的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只写了山路弯弯,雪上一留下的马蹄印,这里完全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并未写到人,更没写到人的情感,但却使读者从句诗中感受到诗人与友人浓厚的情义。
18.一方面,未成年人正处于学习和知识吸纳时期,对图书阅读的需求比较旺盛。受家庭和学校管理限制,他们还没有对电子阅读形成依赖。另一方面,未成年人读书意愿的提升也与在学校教育中大量倡导读书密不可分。广泛阅读,让应试教育真正地转型为素质教育。 19.材料一: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
材料二:最爱读书是少年,且要促进成年人读书。(意近即可)
材料三:开拓网络渠道,推动营销服务模式升级。 20.①通过微信微博营销推广,直播售书等方式来实现网络销售。②发起网络众筹,读者可以选择购买书店的购书卡、读书消费券等。③线上举办读书会、读书讲堂等读书活动。④编制某一类书的书目、讲解某一本书的阅读方法,加强对读书的指引,鼓励读书,刺激买书一类的消费。
【分析】1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信息筛选。一般而言,内容分析类的习题,要在文章中寻找原句或关键词来回答。结合“一方面,未成年人正处于学习和知识吸纳时期,对图书阅读的需求比较旺盛。受家庭和学校管理限制,他们还没有对电子阅读形成依赖。另一方面,未成年人读书意愿的提升也与在学校教育中大量倡导读书密不可分。广泛阅读,让应试教育真正地转型为素质教育”可知,这里针对未成年人的读书意愿高于成年国民的问题指出了两点原因。
19.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要抓住材料中的概括性的词句。1)材料一第一段指出了阅读的本质和作用,第二、三、四段则指出了阅读和教育的关系,故结合“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可概括材料一: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2)材料二第一段显示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阅读意愿调查数据,第二段分析未成年人阅读意愿高于成年人阅读意愿原因,第三段给出了为成年人营造良好阅读环境的建议。故可概括材料二:最爱读书是少年,且要促进成年人读书。3)材料三写了出版社、数字阅读平台、实体书店在疫情期间举措,开放免费资源和服务,充分利用网络销售渠道等,故可概括材料三:开拓网络渠道,推动营销服务模式升级。
20.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语言表达。1)结合“南京民营书店先锋书店的网店已在两周前全面复工,目前通过微信微博营销推广,直播售书等方式来实现网络销售”可知,建议一:通过微信微博营销推广,直播售书等方式来实现网络销售。2)结合“民营书店单向街书店则发起网络众筹,读者可以选择以50元至8000元的额度,购买书店的购书卡”可知,建议二:发起网络众筹,读者可以选择购买书店的购书卡、读书消费券等。3)结合“此外,培育社会组织,举办更多读书会、读书讲堂、读书活动,加强对读书的指引”可知,建议三:线上举办读书会、读书讲堂等读书活动。4)结合“甚至可以细致到编制某一类书的书目、讲解某一本书的阅读方法”可知,建议四:编制某一类书的书目、讲解某一本书的阅读方法,加强对读书的指引,鼓励读书,刺激买书一类的消费。
21.示例:①形成独特的审美方式;②滋养人们的心灵;③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22.指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23.放在文中【B】处更恰当。因为第③段主要写每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④段写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题中的这则材料,主要内容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④段主要内容贴近。 24.总结全文;点题(呼应题目);点明主旨。
【解析】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题干中对字数的限制。
第⑤段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第⑥段“诗言志,歌咏言……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是从“形成民族审美方式”说古典诗词对于个人与民族的意义;
⑦段“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可见是从“滋养人们的心灵方面”说古典诗词对于个人与民族的意义;
⑧段“重温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是从“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方面说古典诗词对于个人与民族的意义。
22.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指代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本题的答案就在②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这个问题的上文,即“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23.本题考查围绕观点选择材料。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观点。所给材料主要是讲诗词对生活清贫的王海军的深远影响,这与第④段论述的中心“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相符,而与第③段写每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的内容不贴近,所以应放在文中B处。
24.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文章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另方面考虑。本段结构上总结了上文论述内容;从“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一句来分析,这句话呼应了文章标题;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主旨。
25. (1)B这是一句送别诗。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柳”和“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2)展想象感悟意境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诗歌意象的理解。从“春风知别苦”的“别”字可知,这是一句送别诗。古人折柳相赠,原因有二,一是柳树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学生在平时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据此可以补写为:诵佳句品味精髓。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