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0:20: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讲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过程与方法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通过对山水画家的认识、所处时代的分析及画面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1.重点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2.难点 了解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学会运用笔墨表现意境。
1.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写作背景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基础知识】
1.读准注音、认准字形
惆怅(chóu chàng) 真挚(zhì) 渲染(xuàn rǎn)
意境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千方百计
2. 词语释义
惆怅:伤感,失意。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胸有成竹:文中强调画家作画前,要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重点01】整体感知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重点02】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重点03】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人能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重点04】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大量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来层层深入地阐述什么是意境,如何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等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文章简洁生动,论述明白晓畅。众多的例子、名言,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的美学观念,又寓艺术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 宇宙(zhòu) 柏树(bó)
B.惨淡(cǎn) 意匠(jiànɡ) 赋予(fù)
C.渲染(rǎn) 惆怅(chánɡ) 碧空(bì)
D.熟悉(shú) 朝暮(cháo) 朴素(pǔ)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标本 身临其境 胸有层竹 B.情趣 依依送别 浮光略影
C.独创 夸张渲染 富丽堂皇 D.描绘 朝朝暮暮 金壁辉煌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4.下面几句话应依次填入的一项词语是
(1)这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__________的布。 (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
(2)“这布是__________的!精致的!”大臣们都附和着。
(3)这样,皇帝就在那个__________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A.美丽 富丽 华丽 B.美丽 华丽 富丽
C.华丽 美丽 富丽 D.华丽 富丽 美丽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学校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B.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抒发了他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C.绕城公路建设中的张家界市,全长29.72公里,连接城区南面和西面,建成后将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D.中国乒乓球队在第54届世乒赛中夺得4枚金牌,关键在于每个运动员是否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6.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7.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B.为了迎接首届文化艺术节,小龙和小钱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话剧。
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
D.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体会。
8.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四川人说□é______眉天下秀,夔( )门天下险,剑gé______天下雄,青城天下yōu______□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 )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huáng______的印象。
(1)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在□中标注恰当的标点符号。
(4)解释加点词。
富丽堂皇: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入船唇流水绿,人( )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10.欣赏一些李可染的画作,如《万山红遍》,然后谈谈自己欣赏后的体会。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11.如何理解“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12.举例说明,怎样理解“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13.谈谈你对“意境”的理解。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完成下面小题。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③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④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⑤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⑥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⑦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⑧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⑨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有删改)
14.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15.请用原文回答意境和意匠的关系。
16.第⑤自然段写齐白石画虾,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文中说:“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完成下面小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 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幕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有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春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有删改)
18.请用原文回答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19.请简述选文的论证思路。
20.作者谈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却引用了大量的诗词
21.说说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意境的意义(节选)
宗白华
①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②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③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④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⑤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王安石有一首诗:
杨柳鸣蜩绿暗,
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相见江南。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⑧也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⑨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同是一个星天月夜的景,影映出几层不同的诗境:
元人杨载《景阳宫望月》云:
大地山河微有影,
九天风露浩无声。
明画家沈周《写怀寄僧》云:
明河有影微云外,
清露无声万木中。
清人盛青嵝咏《白莲》云:
半江残月欲无影,
一岸冷云何处香。
⑩杨诗写函盖乾坤的封建的帝居气概,沈诗写迥绝世尘的幽人境界,盛诗写风流蕴藉,流连光景的诗人胸怀。一主气象,一主幽思(禅境),一主情致。至于唐人陆龟蒙咏白莲的名句:“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却系为花传神,偏于赋体,诗境虽美,主于咏物。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
李可染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格,见景生浙,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西,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
③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无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诗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实际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娘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魏。
22.【理解概念】为了厘清意境说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小组在阅读上面两段选文后,设计了以下思维导图,你更认同哪一幅呢?请简述你的理由。
甲图 乙图
23.【具体分析】阅读《意境的意义》中王安石的诗歌,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横线处补上合适的内容。
24.【迁移运用】运用上述材料中有关意境的论述,推断老舍对白石老人画作“蛙声十里出山泉”赞叹不已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关于“文明旅游”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7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1.3亿人次,2018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共1.4亿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
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儿,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空的新闻,他们一边看着中国游客排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视中国人为“暴发户”。
(摘自《城市快报》)
【数据调查】
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观点碰撞】
观点一 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
(新华网)
观点二 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观点三 拥有财富未必受人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
(网友评论)
25.阅读【事件回放】部分,你认为“中国式旅游”有哪几个特点?请分别归纳。
26.根据“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写出调查结果。
27.根据文本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被称为“暴发户”的有中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
B.2017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1.3亿人次,2018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共1.4亿人次。
C.出国旅游的人都在感慨中国人真多,因为一到假日,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了。
D.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就是到此一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
2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伊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10集过后,口碑爆棚。该片一集就是下班路上两站地铁的动态。看完五集,一顿晚饭也吃完了。短小的体量适应了当下快速浏览、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为碎片时间提供了一个精致的文化选项。
材料二 传统的国宝类纪录片,庄重威严有余而亲近感不足。《如果国宝会说话》将国宝与流行元素联系在一起,辅以动画、网络热词等最鲜活的表达形式进行讲述,降低了国宝欣冒的门槛,让年轻人也比较容易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大美。
材料三 每部短片,都为国宝的自身亮点独家定制了场景与叙事,让每件宝贝都有自己的“语气语调”。一连儿集下来,每件国宝都面目清晰,观众也不会陷入审美疲劳。
(1)阅读以上材料,请概括《如果国宝会说话》口碑爆棚的原因。



(2)以下是该纪录片相关文物的宣传海报,结合上面阅读材料的相关信息,请你对这些海报在图文设计上的共性特点加以赏析。(80字左右)
图一 甲骨文 图二 三星堆铜人像
图三 太阳神鸟金箔 图四 三星堆金面具
试卷第14页,共15页
试卷第1页,共15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柏树(bó)——bǎi;
C.惆怅( chánɡ)——chàng;
D.朝暮(cháo)——zhāo;
故选 B。
2.C
【详解】A.层——成;
B.略——掠;
D.壁——碧;
故选C。
3.B
【详解】和前面的“、”去掉。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美丽 富丽 华丽”三个词语都有共同的音节“丽”,“美丽”意思是:好看、漂亮,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对自己来说是视觉的享受;“富丽”指富有的意义通常指“宏伟美丽”;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华丽一词,多用于形容服饰,华丽礼服。选择近义词填空除了要了解词语的意思外,还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可以用排斥法,古代皇帝居住的环境通常用富丽堂皇来形容,那他们要举行游行所用的工具一定宏伟美丽,因为大臣们要极力讨好皇帝,所以他们看到皇帝的衣服一定认为是美丽而有光彩的,剩下“美丽”就可以填到剩下的一题中。
5.B
【详解】A.防止溺水事件再发生;
C.建设中的张家界市绕城公择;
D.关键在于每个运动员都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故选B。
6.C
【详解】C.有误,“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强调了“片面”。 故选C。
7.B
【详解】A.之乎者也:之、乎、者、也都是文言文常用的虚词,四字连说常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喜欢古奥,符合语境;
B.逢场作戏:原指卖艺人遇到合适的演习场地,就开始表演,后指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有时也指一种轻浮的生活态度,含有贬义,不合语境;
C.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符合语境;
D.浮光掠影: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符合语境;
故选B。
8.(1)kuí yí
(2)峨 阁 幽 煌
(3):“ 。”
(4)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详解】(1)结合语境确定字音。注意声调书写要规范。夔:读作kuí。释义:①敬谨恐惧的样子。②肃立。③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颐:左右结构,形声。从页,臣(yí)声。
(2)根据拼音,结合语境确定字形。注意同音异形误写。“峨”不要写成“娥”,“煌”不要写成“惶”。
(3)注意语段中四川人“说”字后面用冒号、引号,话说完后用句号,“这话”前的句号应在后引号内。
(4)根据“颐和园风景”及“金碧辉煌”推测词义即可。富丽堂皇: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9.归
【详解】补充对联,首先要了解对联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承”的特点,分析上联的内容与结构,根据对联要求对出下联。本题上联相对位置是动词“入”,根据前面相应的提示语“暮色渐近,飞鸟相还”即可判断填“归”。
10.“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画作《万山红遍》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解析】略
11.每一处的风景各有不同的特色。峨眉秀、夔门险、剑阁雄、青城幽,它们所蕴含的意境各不相同,正是这不同的意境,使每处的风景各具品味。 12.要画好一幅山水画,首先要确定这幅画的意境,然后选用完美的表达方法和手段,只有两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才能画出一幅好山水画。意境鲜明,能充分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使这种感情得以展现。例如画三峡就要表现出它摄人心魄的雄伟气势,画太湖就要画出它的烟波浩渺、开阔胸襟之美。这就是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13.意境是意和境、景和情的模糊组合,而境不仅仅是景,意也不仅仅是情。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核心要素,两者互相融合,亲密无间,触景生情。“意境”决定了山水画的内涵和品味。
【解析】略
14.因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否则,缺乏情趣,没有画意,也感动不了人。 15.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16.举例论证;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真实有力地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7.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分析】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重点结合第②段分析,作者认为“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因为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山水画“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否则,缺乏情趣,没有画意,也感动不了人。
15.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找出表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的语句。结合第②段“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可知,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结合第⑧段“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可知,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结合第⑨段可知二者关系是: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16.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第⑤自然段写齐白石画虾,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第⑤段首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使论证更具体、更深入。
17.本题考查个性化理解。根据“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可知,写作时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根据“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可知,写作和画画一样需要适当的手法和技巧,才能展现文章主旨。
18.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19.作者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着阐释了“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有意境”两个问题,然后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最后论述意匠和意境的关系。 20.强调画和诗都要创设意境;以广大读者熟悉的诗词的意境来论述不太熟悉的山水画的意境,起到便于读者理解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还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气息(使行文更加典雅)。 21.过渡(承上启下) 先总结上文画画要有意境,再开启下文,提出意匠的问题。
【解析】18.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找出表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的语句。(1)结合第一段“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可知,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2)结合第九段“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可知,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3)结合第十段可知二者关系是: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19.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第一段作者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着第二到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阐释了“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有意境”两个问题;然后第五段到第八段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最后第九和第十段论述意匠和意境的关系。
20.本题考查引用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1)结合第二段“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等句子可知,文章引用了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写作和绘画有共通性,写景是为了传情,强调画和诗都要创设意境,因此都要领会其中的真情和意境。同时,这些诗词都是读者们非常熟悉的诗词,以此为例,可以让读者理解起来更容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引用诗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底蕴,同时做到让难懂的概念通俗化,便于读者理解。
21.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解答此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1)“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这句话承接上文关于“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有意境”“如何有意境”的内容。“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则引出了下文关于意匠的内涵的内容。(2)故判断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句。
22.我认同乙图,因为文中多处提到意境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物交融互渗的产物,该图示将两者交融处标注为意境,直观准确地表现了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这一特点。 23.前三句全是写绿,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24.示例1:此画富有意境美,流动的山泉,摆尾的蝌蚪,化虚为实,让人自然联想到山里的蛙声,活泼灵动,洋溢着生命的情调,富有诗意美,表现出了无限的生机,透露着画家对自然的无尽热爱。
示例2:此画富有美感,借流动的山泉,摆尾的蝌蚪,来表现山间的蛙声阵阵,化虚为实,富有情趣美,充满诗情画意。其中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真切感悟,表现春日山水的灵动活泼。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选文一《意境的意义》的第④段“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第⑤段“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选文二《山水画的意境》的第②段“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可知,意境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的产物,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是景与情的结合。因此乙图中生命情调与自然景象相交融的部分标注为意境,直观准确地表现了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是景与情的结合这一特点。
2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的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意思是:浓密的柳叶深处,蝉儿正在鸣叫,落日映照下的莲花颜色更加红艳夺目。看着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满头白发的我回想起了江南的春天。用三句来描写春日那杨柳依依,荷花映日,绿水荡漾的美景,为的是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无尽的相思与相见的欢欣交织一体的情与意。横线处补写的内容句式可参照下文第⑧段对第⑦段《天净沙·秋思》的点评句式:也是前三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示例:前三句完全写景,江南的春日美景,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就都笼罩上了一层无边的哀感,抚今追昔的迷茫,相见的欢欣。情与景交织一体,成了一首有意境的“诗”。
2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迁移运用。通读这两篇选文可知,意境是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的产物,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是景与情的结合。《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画家齐白石为文学家老舍先生画的一幅水墨画。画面描绘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急的急流,远方用石青点了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个顺水而下的蝌蚪。青蛙妈妈在山的那头呢,蛙声顺着山涧飘出了十里。解答此题要结合意境的含义解读《蛙声十里出山泉》。
示例:《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富有意境美。只见流动的山泉和在水里游动的蝌蚪,不见蛙影,只闻蛙声,由蝌蚪可以让人联想到,在夏季里青蛙那此起彼伏的叫声,使“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顿时鲜活起来。流动的山泉、顺着山泉游动的蝌蚪、此起彼伏的蛙叫声构成了一幅夏日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5.扎堆出游;注重形式(热衷拍照);疯狂购物:行为不文明。 26.“乱丢垃圾”获得72%的投票,是国人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 27.D
【解析】2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一小节中的“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2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8300万人次,2013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共9000多万人次。“可得扎堆出游。根据“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可得注意形式,热衷拍照。根据“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可得疯狂购物,行为不文明。
26.本题考查图表内容的探究能力。解答时注意表格的名称与题目的要求,去分析相关的数据,总结结论。由图表数据可知,中国人出境游时最不文明的行为是“乱丢垃圾”,占了调查数据的72%。
2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事件回放中的“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可知,D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
28. (1)①为碎片时间提供了一个精致的文化选项。 ②表达形式鲜活,贴近年轻人的心理。 ③为每件国宝独家定制场景与叙事,观众不会陷入审美疲劳。 (2)示例:文物给人沉稳厚重的印象,离年轻人似乎很遥远,但设计者却通过美瞳、奥特曼等年轻人熟悉的事物建立起文物与当下的连接,海报中的文字也特意设计成“对话体”,写得比较有网感,调皮,可爱,充满趣味。
【详解】(1)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解答此题从材料中分别筛选出《如果国宝会说话》特点的句子,然后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材料一,主要表述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短小的体量适应了当下快速浏览、信息碎片化的特点。材料二,将《如果国宝会说话》与传统国宝类纪录片比较,突出其“最鲜活的表达形式进行讲述,降低了国宝欣赏的门槛”的特点;材料三,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每一集都为国宝的自身亮点独家定制了场景与叙事,“每件国宝都面目清晰,观众也不会陷入审美疲劳”。正因为它有这些独特的特点,所以口碑爆棚。
(2)本题考查宣传海报的欣赏与共性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观察所给的宣传海报,然后从海报画面与文字表达两方面来赏析。如:从四幅海报的名称,和海报上的图画、文字,可以看出设计者通过现代化的事物,美瞳、奥特曼等与文物相连接,这样可以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让人们感到很亲切等。
答案第4页,共7页
答案第5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