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讲义(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0:21: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讲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重点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基础知识】
1.读准注音、认准字形
歌谣(yáo) 契合(qì) 旷远(kuàng) 苟安(gǒu) 拘泥(jū) 桥堍(tù) 驱遣(qiǎn)
怅然(chàng) 舒适 (shì) 萌生(méng) 激昂(áng) 海啸(xiào)
易错警示:“契合”中的“契”读“qì”,不读“qiè ”。
旷远 苟安 拘泥
2. 词语释义
受用:受益。
契合:投合,意 气相投。说计(旷远]广阔辽远。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拘守;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
必记词语
歌谣 契合 旷远 海啸 苟安 拘泥
词语解释
歌谣[ gē yáo ]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作品,包括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等。能唱的一般叫民歌;只说不唱的叫民谣。是群众口头流传的诗歌创作形式。
契合[ qì hé ]1.符合。2.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远[ kuàng yuǎn ]1.空旷辽远。2.久远。
海啸[ hǎi xiào ]由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特大海浪。它传至近岸时,浪高有时可达十余米,对沿岸地区往往造成巨大灾害。
苟安[ gǒu ān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 jū nì ]1.固执;不知变通。2.拘束;不自然。
【重点01】整体感知
1.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交流点拨】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交流点拨】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阅读第⑧—⑩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荒凉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4.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重点02】文章精析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重点03】拓展思考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①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近日在谈到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与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差距时,举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徐怀谦谈了这样一个例子:不少北京观众一看《天鹅湖》就等着四小天鹅出场,或是数天鹅是24只还是25只,黑天鹅是不是旋转了32圈。
②北大教授、美学家叶朗指出,现实中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弹钢琴、学画画,只是为了考级,为了升学考试时加分,根本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自然也谈不上欣赏音乐和绘画之美了。他强调,艺术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艺术教育就不是美育。
③最应该发现美、享受美的艺术教育中都没有了美,那么在其他知识教育中,美更是一件近乎奢侈的事了。比如在学校中广泛开展的“数奥赛”,多半是对同一题型的反复练习,如此机械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少在“数奥赛”中获奖的人都不愿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个别人甚至表示一辈子不愿再接触任何数学符号。
④读一读数学大师陈省身的话,我们会汗颜不已的。他说:“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一件幸事。这是一片安静的天地,没有大奖,也是一个平等的世界。数学有很多简单而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人废寝忘食,经年不决。一旦发现了光明,其快乐是不可形容的。”这位老人在弥留之际,仍舍不得数学,“我要走了,要去数学的圣地希腊报到了。天堂里,一定也有数学之美。”
⑤“天堂里,一定也有数学之美”,这成了很多报纸的大字标题。这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不独数学,很多大师都曾向我们描述过这类科学之美。当年,读懂了陈省身—韦伊定理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他感到“真的有触电的感觉”,而且还不止于此,“还有更深的、更触及心灵深处的地方。到头来,忽然间领悟到,客观的宇宙奥秘与纯粹用优美这一价值观念发展出来的数学观念竟然完全吻合,那真是令人感到悚然”。
⑥其实,并不是只有世界一流大师才能发现科学之美,普通人也能。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就说过:“我们不一定要成为科学家,但不妨碍我们欣赏科学中的美。”那么,为什么生活中美盲比科盲还要多呢?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又是什么时候偷走了我们的美感呢?
⑦美在功利之外。一个人过于汲汲于名利,他的眼界就会非常狭窄,就无法欣赏更高层次的美。而如果没有了美感,只剩下技巧、分数,那么培养出来的只是考试机器。在他们中间,是产生不了大师的。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学艺术,都一样。人们常说如今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太急功近利,把科学和艺术变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之后,砖自然就丢了。美,夫复何言?
⑧只要应试教育的病根不除,那么,我们可能永远要在科学、艺术的大门外徘徊,我们还得不厌其烦地数舞台上有多少只天鹅,黑天鹅转多少圈。这样数的结果是,我们的数学没见有多大长进,而我们和艺术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选自《文汇报》)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掠过(lüè) 油漆(xī) 苟安(gǒu)
B.躲避(bì) 拘泥(ní) 怅然(chàng)
C.鉴赏(jiàn) 驱遣(qiǎn) 桥堍(tù)
D.一缕(lǚ) 即使(jí) 契合(qiè)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栽 荒凉 舒适愉快
B.静寂 歌遥 原始社会
C.耀眼 萌生 不声不响
D.解释 忧惧 帐然凝望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驱遣着想象来看,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B.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使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C.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是否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D.无从得到这种受用的原因是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造成的。
4.下面对课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就是歌谣一类的东西,它产生于文字之后。
B.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
C.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这样就能鉴赏出作品的意境美。
D.我们鉴赏文艺作品,必须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艺作品的美,这是我们的最大目的。
5.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一首歌谣,________口头唱,________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
(2)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________了。
(3)我们________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A.虽然 还 拓展 鉴赏 B.不但 还 扩大 鉴赏
C.虽然 但是 扩大 欣赏 D.不但 而且 拓展 欣赏
6.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驱遣”“摘录”“接触”“聚集”这四个词的词性相同。
B.“驱遣想象”“所见所闻”“意境优美”“原始社会”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这句话的主干是“读者会面”。
D.“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这句话是一个假设复句。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驱遣(qiǎn)着想象来看,这一副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B.不作刻板的记载(zǎi),而作想象的按排。
C.它们苟(gǒu)安,怕事,只想躲辟暴风雨。
D.文字是--道桥梁。这边的桥堍(tù)站着读者,那的桥堍站着作者。
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_______;知音,是为寂寞_____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10.叶圣陶先生是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童话集( )。
11.美丑对照原则是指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请你从阅读过的中外名著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巴黎圣母院》,既塑造了外形丑陋无比但心地纯洁善良的钟楼人卡西莫多,与其对照也塑造了面孔阴森、灵魂邪恶透顶的副主教弗罗洛;《 》,既塑造了 ,与其对照也塑造了 。
12.【见智见性】斋号,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景。古今文人墨客给自己的居所或书斋取的名字,如蒲松龄的“聊斋”,纪昀的“阅微草堂”,梁启超的“饮冰室”等,反映主人的个性,又关联主人的爱好、志趣。
小鹿同学想参观以上某一文人的书斋,请你根据平时积累,介绍一下主人。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3.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 。
冬天的雪, , 。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不少于100字。
(3)王宁要向大家介绍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下面是他的发言稿,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甲]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乙]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 ”改为“ ”。
阅读课文5~7段,回答以下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14.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15.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16.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17.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18.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
遐迩
①“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中国是文明的古国,这样的标语何来文明?大过年的,迎面就是这样一句,你即使不骂娘,心里也不好受,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再有“硬道理”的宣传,以这样野蛮的言词说出来,能取得好效果吗?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在宣传,还是在诅咒?有人说,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我则以为不会有好的效果。言简意赅的时事标语,确实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
②“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都是什么标语啊!古人发明汉语是为了交流的,不是用来侮辱同胞的,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白衣天使在前方“浴血奋战”,某些人却在后方阉割文明。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宣传应该好好说话,要有温情有温度。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
③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控没有一点好处。然而,有人说非常之时就要用非常之法,有人非常肯定非常赞赏这种粗俗的语言。真是社会的悲哀。是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疫,让国人如临大敌,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④著名诗人、著名杂文家彭俐在杂文诗中说,“病毒,让一切变得透明”,是的,大疫来临确实很考验人,但是,我以为“病毒”暴发并不代表某些人的恶劣天性粗鄙天性也要释放出来,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文明标语多得是,干嘛非要用粗俗的呢?就不会好好说话吗?比如“不聚餐不聚会就是最好的防疫”,“今年过年不串门,拜年最好用微信”,“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战胜最严峻的疫情”,“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御”等等。这些文明标语不是更能让人接受吗?
⑤粗俗粗暴的标语的出现,又何尝不是走极端的野蛮防疫呢?泼妇骂街式的、地痞流氓式的标语,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素质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理,适得其反。
(选自《杂文月刊》2020年4期,有改动)
19.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0.粗俗的标语为什么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请结合全文回答。
21.请判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2.请为当前的疫情防控,拟一则文明标语。(不得抄袭文中引用过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苏北
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②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
③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④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
⑤创新的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
⑥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
⑦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选自《半月谈》,有删减)
23.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4.文中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应的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25.作者在文中说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26.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液,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创新精神?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
阮直
①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教师节”那样的节日了。文学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②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还过着人的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③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
④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华、纷繁、喧嚣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⑤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留白。农民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之中太多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能今天做好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作家吴亮也有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
⑥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文学的感悟,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⑦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敝衰败。文学是能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⑧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⑨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消失,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的根脉,当下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高”,回到了民间的江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出属于它的花花草草。
⑩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算找到了它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心。
(选自2019年5月10日《中国文化报》)
2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8.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
29.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加点词语的理解。
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
3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用的文学”是作者说的反话,其实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
B.呼唤文学的回归必将成为多数人的需要,热爱文学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C.作家吴亮的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与作者观点相反。
D.中国人的文学即“人学”,它是民族精神永存的根脉,是不会消失的。
试卷第12页,共12页
试卷第1页,共12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漆”应读“qī”;
B.“泥”应读“nì”;
C.正确;
D.“契”应读“qì”;
故选C。
2.C
【详解】A.栽→载;
B.遥→谣;
D.帐→怅;
故选C。
3.A
【详解】A.正确;
B.成分残缺,可去掉“使”;
C.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删掉“是否”;
D.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或“的原因”;
故选A。
4.B
【详解】A.文艺产生于文字之前;
C.并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
D.“我们的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对关联词语和近义词的辨析运用能力。要根据句意,尤其是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确定用词。(1)根据“口头唱”与“要刻呀,漆呀……之间的递进关系,确定B、D,排除A、C。(2)根据“眼界”可确定填“扩大”,因为“拓展”多与“领域”等词搭配,不与“眼界”搭配。(3)根据“文艺”“美感”可确定填“鉴赏”。据以上分析,可确定选B。
【点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6.C
【详解】C项有误,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读者和作者会面”。
7.D
【详解】A.有误,一副——一幅;
B.有误,按排——安排;
C.有误,躲辟——躲避。
故选D。
8.B
【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排序能力。仔细阅读此段文字,看出此段是有个总起句,是第③句,排除AC。第⑤句紧随其后,解释“循环往复的阅读”。 ②和④句相比,④句放在句末不合适,末尾句应是②。②句与③相呼应,对“循环往复的阅读”的意义作总结。故选B。
9.B
【详解】雪中送炭:意思是指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再根据第一空关键词“成名”,应填锦上添花,第二空关键词“寂寞”,应填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故第三空填“慧眼独具”,与“能看出天才”衔接;胆识过人:胆量和见识强于一般人。故第四空填“胆识过人”,与“敢畅言所见”连贯。故选B。
10. 倪焕之 《稻草人》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1. 药 大义凛然、英勇献身的革命者夏瑜 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康大叔
示例二:大卫·科波菲尔 貌似严肃却善良正直的婆姨贝西凶狠贪婪、极端冷酷和残忍的继父摩德斯通
【解析】略
12.示例:A李可染快哉亭,“快哉”二字取名于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徐州做官时所写的一首《快哉此风赋》。快哉亭,是李可染亲笔书写,充满快意,谐趣。这座亭子一直是徐州文人雅士的聚会之所,同样,这里也成为了李可染迈入中国传统绘画之门的起点。
【解析】略
13.(1)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2)示例: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染绿了草,碧绿了树。几只紫燕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绿色的音符。村头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3)①展开 展示
②能否 要
【详解】(1)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的句式结构为。内容要抓住秋天的风和冬天的雪的特点,并写出其意义。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2)主要考查你对造句,正确使用词语等考点的把握。首先要理解好题干所给的备选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所给词语的内涵确定所要描述的内容。用词要恰当、贴切、形象生动,修辞要显明。确立一个中心后描写一段景物,且富有诗意美。
(3)①搭配不当,改为: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②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改为:艺术创作要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14.第5段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15.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 16.先要感悟生活,然后再用文字描写生活,接着就要进行文字的修改,以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17.因为文字仅仅是一座桥梁,读者通过它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还原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读者阅读的真正目的。 18.因为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都有较固定的行文结构,缺少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显得刻板不生动。作者提到这两类文体,就是要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段落的作用。理解段落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结合本题,第5段在内容上: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然后第6、7段又分别从作者和读者方面阐述具体的做法。所以第5段在结构上又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
15.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解答此题先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结合内容可知,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沟通作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1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阅读第6段,“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根据以上语句提炼概括出答案。
17.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根据第5段“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和第7段“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分析,读者看到文字,还要通过文字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他们的目的。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中可知,作者把论说文、记叙文和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是为了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19.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 20.①粗俗的标语不文明,不科学。②疫情面前,人们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不愿接受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③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必须依靠现代科学和现代人的智慧,粗俗的标语野蛮原始,不起作用。 21.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不文明的标语对防疫宣传不起作用,从而有效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的道理通俗易懂。 22.防控疫情全民参与,抗击肺炎人人有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解析】19.本题考查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可以采用位置判断法来寻找论点或概括论点。论点常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本文可以参考文题。作者认为“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结合文中的论述,①段“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②段“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 ③段“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控没有一点好处”, ⑤段“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理,适得其反”,从这些语句中可知,作者的观点是,粗俗的标语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据此概括本文的论点为: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
20.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从①段“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中提炼“不文明,不科学”;②段“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从中概括为“疫情面前,人们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不愿接受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③段“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从中概括为“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必须依靠现科学和现代人的智慧,粗俗的标语野蛮原始,不起作用”。
2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的分析。“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救世良药”比喻的修辞方法,据此判断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结合句意分析作用,“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意思是,不文明的标语、粗俗的标语对于防控疫情没有作用,形象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的道理浅显易懂。
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宣传标语,要求内容、目的、场合、对象明确,灵活运用各种修辞,引起大众情感共鸣,形式上要整齐、简练、押韵,内容文明。示例一:口罩你不戴,病毒把你爱。示例二:儿女如何算孝顺?看住爸妈不出门。
23.创新的根基是文化的进步。 24.(1)举例论证。该段列举了应试教育中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等,意在论证应试教育的弊端。
(2)道理论证。引用专家的话“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来论证同一模式、同一取向教育的弊端。
(3)对比论证。应试教育的弊端与现代教育的所幸进行对比,论证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公平正义、全面发展的观点。 25.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 26.需要锐气和智慧,勇于担当与拼搏,敢于解放思想、努力开阔视野等。
【解析】23.本题考查的是提炼或概括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阅读文章,分析主要内容,可知本文的标题就是本文的论点:创新的根基在于文化的进步。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
24.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
道理论证:“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专家的话作为论据,论证了论证同一模式、同一取向教育的弊端。
举例论证:“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列举实例,运用啦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对比论证:“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写的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写的是现代教育的所幸。这两者形成对比,论证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公平正义、全面发展的观点。
2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万众创新,需要……”是本题的提示词语。根据第四段“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即可解答此题。
26.本题是开放性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拓展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注意结合学生身份来回答。示例: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7.生活需要文学。 28.比喻论证。把“文学”比作“休止符”,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或者论证了文学可以让人们拥有优雅的人生格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回答论证了中心论点也可。) 29.“发酵”本义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或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制造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比喻事态持续发展)。(意近即可)此处的“发酵”是指利用“节日”,爱好文学的人们能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作家能感受到温暖,并用自己的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意近即可) 30.C
【解析】27.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根据文章内容与“文学”有关,理解出中心论点“生活需要文学”。
28.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休止符”乐谱中的符号,表示各小节之间的间歇时间。此处将“文学”比作“休止符”,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可以让人们拥有优雅的人生格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使得论证浅显易懂。
29.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不仅要知道词语的本义,还要能根据语境来理解。“发酵”本义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这里是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
30.C“与作者观点相反”错误,作家吴亮的名言证明“文学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观点。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