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答案
【答案】1. B 2. D 3. B
4. ①材料一侧重于读书方法的共性,即读书要做笔记。作者提出了读书要多抄多写,学会做读书笔记的观点。②材料二侧重读书方法的差异,即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作者从“各书有各书的读法”和“各人有各人的读法”两个方面进行读书方法的阐述。
5. ①阅读过程中需要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抄优美的句子,可以写阅读感受,可以记录阅读疑问等;②可以运用“各书有各书的读法”阅读法,对《红楼梦》进行文学阅读,比如梳理小说的线索、归纳品味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旨等:③还可以运用“各人有各人的读法”阅读法进行阅读,比如从建筑家身份探究里面的建筑特色,从服装设计师身份探究里面服饰特色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提要钩玄是最好的记笔记方式”于文无据。原文并没有对三种记笔记方式进行比较。
C.“唐弢先生因记忆力衰退……可见记笔记是阅读最有效的方式”曲解文意。材料举唐弢先生的事例是为了佐证他的观点,且材料一第三段“大凡读书……就难免要吃亏”并未与其他阅读方式进行比较,无法得出“笔记是阅读最有效的方式”的结论。
D.“《鸿门宴》等篇章从文学角度进行教学是错误的”曲解文意。原文是说非文学书按照文学书的读法去读会出现“真的错误看不出”的问题,并没有说拿文学书的读法去读《史记》是错误的。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分’的结构方式论述”错。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论述,先提出“各人各读法”,再列举多种读书方式,最后通过“总之,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是随书而异,随人而异”一句进行了总结。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适合证明“各书有各书读法”,而且是文学书被拿来进行非文学书的读法。
B.从“换”中读出关于当铺的起源和组织信息,是研究古代经济的人的读法,属于“书各人有各读法”的佐证。
C.适合证明熟读的重要性。
D.适合证明读书和写作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由“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笔记本子有个A、B面……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可见,材料一侧重于读书方法的共性,即读书要做笔记。作者提出了读书要多抄多写,学会做读书笔记的观点。
由“我们知道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然后再去读古书”“何谓各书各读法?我们拿了一本书到手,先要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性质”“前面已经说过了,各书各读法;这里再说各人各读法。所谓各人各读法,就是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可见,材料二侧重读书方法的差异,即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作者从“各书有各书的读法”和“各人有各人的读法”两个方面进行读书方法的阐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可得出:阅读过程中需要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抄优美的句子,可以写阅读感受,可以记录阅读疑问等;
由“何谓各书各读法?我们拿了一本书到手,先要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性质。倘然不管是什么书,只拿一样读法去读,那是没有不错读的”可得出:可以运用“各书有各书的读法”阅读法,对《红楼梦》进行文学阅读,比如梳理小说的线索、归纳品味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旨等:
由“前面已经说过了,各书各读法;这里再说各人各读法。所谓各人各读法,就是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可得出:还可以运用“各人有各人的读法”阅读法进行阅读,比如从建筑家身份探究里面的建筑特色,从服装设计师身份探究里面服饰特色等。
【答案】6. D 7. A
8. ①矿区生活环境之美。②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亲情之美。③矿区里矿夫们互相救助的人情之美。④大雨伞上凝聚的美好神秘的物象之美。
9. ①伞是本文的线索,是对祖父思念的情感契机。②伞是祖父的象征,给我庇护,给我力量和精神支撑,写伞也是写祖父。③略写祖父言简情深,详写伞真实生动,这样安排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比哭泣更能表现‘我’对祖父去世的悲痛”错,由“其实说哭是哭过的,但那可是好几天以后的事了”,表明当时“我”并未真正理解祖父去世的悲哀,几天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这种悲痛。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突出矿区生活的单调乏味”错,“我终日都能听见矿区上辘辘不息的台车声,一回一回地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了。即使是矿夫的山歌,也是随着车声而即逝的”,从儿童视角写出“我”对矿区生活感到新奇,并不觉得乏味。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审美特征的能力。
①文章描写矿区的环境,“那里卫护着三个母亲:一个尤加利树林和两座满是相思树苗的山丘。这三个母亲终年怀抱着十来轩矿工的小茅屋、肌肉发达的矿夫、他们的妻子以及孩子们”“那里卫护着三个母亲:一个尤加利树林和两座满是相思树苗的山丘。这三个母亲终年怀抱着十来轩矿工的小茅屋、肌肉发达的矿夫、他们的妻子以及孩子们”,写出了矿区生活环境之美。
②“我”在失去父母之后,和祖父一起生活,祖父去当旷工,“我”负责为他做饭,“除了玩耍,我得看着别人的炊烟升火,为我的祖父预备晚食”“天一入晚,我便全心地等待着我的祖父和他的高贵的伞子了”,写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亲情之美。
③祖父生病之后,“我”去镇上找医生,却误入矿区,“我一五一十地告诉守更……他们面有愁色,彼此说:那老家伙在坑里吐血已不止一次了。最后他们决定推一辆台车出去请医生,要我顺便坐着回家招呼”,祖父去世之后,“次日早上,他们就把他埋了”“几个矿夫的妻子们开始啜泣起来”,写出了矿区里矿夫们互相救助的人情之美。
④文章还特别描写了祖父的大雨伞,“它的模样要比现今一切的伞大些,而且装潢以森黄发亮的丝绸。它的把柄像一只双咀的锹子,漆着鲜红的颜色,因着岁月和人手的把持,它是光亮得像一颗红色的玛瑙了”“真是一支好美丽的伞子。脏了,我就拂拭它。湿了,我就张开它,阴晾着,可占去了我们床下的整个空地呢”,写出了大雨伞上凝聚的美好神秘的物象之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分析情节设置特点及其效果的能力。
①文中多次写到祖父的伞,初到矿区就写了伞的美丽,“它的模样要比现今一切的伞大些,而且装潢以森黄发亮的丝绸。它的把柄像一只双咀的锹子,漆着鲜红的颜色,因着岁月和人手的把持,它是光亮得像一颗红色的玛瑙了”,写伞对于祖父的帮助,“天晴的时候,它是祖父的拐杖;雨天的时候,它便是他的遮蔽。我说不上我多么地爱着它,不但因为它是我的亲爱的祖父的雨伞,也实在因为它有着一种尊贵魅人的亮光”,写“真是一支好美丽的伞子。脏了,我就拂拭它。湿了,我就张开它,阴晾着,可占去了我们床下的整个空地呢”,写祖父生病之后“我”看到伞得到启迪,“又看见那一支墙上的大雨伞,顷刻之间,我得到无比的启示和助力了”,去为祖父请医生,写坐着矿车回家途中伞“翻成了一朵花”,最后写伞陪着祖父下葬,“落土的时候,我将那一把伞的尸骨也放进墓穴里”。伞是本文的线索,是对祖父思念的情感契机。
②伞是祖父的象征,给我庇护,给我力量和精神支撑,写伞也是写祖父。在父母都离开后,祖父和“我”相依为命,他为了养活“我”而当了矿工,那把伞陪伴着祖父,“天晴的时候,它是祖父的拐杖;雨天的时候,它便是他的遮蔽”,其实祖父何尝不是“我”的“伞”呢?为“我”遮挡生活的风雨,给“我”庇护和支撑;后来祖父生病,“我”也是从“伞”那里得到启迪,得到勇气,夜里冒着大雨去为祖父请医生,“又看见那一支墙上的大雨伞,顷刻之间,我得到无比的启示和助力了”;后来祖父去世,“我”把伞也放进他的墓穴,意味着“我”失去了祖父的庇护,从今往后只能自己独立生活。
③文章对于祖父的直接描写不多,如“有一天,祖父说伊再不会回来了,问我难不难过。我居然说:不。祖父便惨然地笑了”“从此,祖父便也是个矿夫了,一个老矿夫”“只是我的祖父,便是他自己也说年迈不行了”;而对于伞的描写却不吝笔墨,“它的模样要比现今一切的伞大些,而且装潢以森黄发亮的丝绸。它的把柄像一只双咀的锹子,漆着鲜红的颜色,因着岁月和人手的把持,它是光亮得像一颗红色的玛瑙了”“天晴的时候,它是祖父的拐杖;雨天的时候,它便是他的遮蔽。我说不上我多么地爱着它,不但因为它是我的亲爱的祖父的雨伞,也实在因为它有着一种尊贵魅人的亮光”。略写祖父言简情深,详写伞真实生动,这样安排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2)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隘急躁,没什么气量,倚仗恩情放纵不羁。
14. 示例:杜甫有文才能够为朋友仗义执言但性格上又有偏激狭隘的缺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房琯做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了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中“布衣时”充当状语,“房琯与甫善” 为一个完整语意,排除BC;
“请自帅师讨贼”中,“自帅师”是“讨贼”的状语,是“请讨贼”为一个完整的语意,排除D。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B.“意思相同”错误。“自负薪采梠”中的“负”是“背”,“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的“负”是“蒙受、遭受”,意思不同。句意:自己背柴火采摘山芋/糊里糊涂,遭受着屈辱含着冤情。
C.“乃”均为“居然、竟然”,意思相同。句意: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唐肃宗昏聩无能,听信谗言”错误,唐肃宗是因为房琯兵败将其罢相。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宵”,在晚上,趁夜、连夜;“谒”,拜见;“谒肃宗于彭原郡”,状语后置;“拜右拾遗”,无标志被动句,被授予右拾遗。
(2)“旧”,交情,“世旧”即世交、老朋友、老交情;“褊”,狭隘;“恃”,倚仗、依靠、凭借;“放恣”,放纵任性、放纵不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依据“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可概括为:有文才。
依据“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可概括为:能够为朋友仗义执言。
依据“甫性褊躁,无器度”可概括为:偏激狭隘,没气量。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篇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做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了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让杜甫离京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摘山芋,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说:“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急躁暴戾,却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植树,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农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放诞。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郭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郭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江陵就发生了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答案】15. B 16. ①本诗通过登山赏景,阐明唯有忘却名利才有高深志趣的道理,表达对悠闲自由生活的向往。②《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高怀古,感慨六朝相继灭亡,批评世人空叹兴亡,希望朝廷奋起变革,有所作为,避免重蹈覆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两个意象暗示出诗人……不得重用的失落心情”错,“羸骖”指瘦弱的马,“幽鸟”写深藏深林的鸟,由“闲兴每登临”“寻山水”可知,两个意向能体现诗人闲居山野的生活状况,但体现不出“不得重用的失落心情”。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评价能力。
①本诗前两联描写自己的闲居生活。每到秋天,有了兴致常常登临赏景,或者到寺院去听经,或者登临远望欣赏青山。有时候强拄着拐杖骑着瘦马去寻找好的山水,有时候会惊飞深藏山中的鸟儿,它们会飞向远处烟霭笼罩的山林。而第三联“同时览物悲欢异,自古忘名趣向深”则揭示出作者登山赏景之后的志趣,一同赏景,悲欢各自不同,只有忘却名利才有高深志趣,表达对悠闲自由生活的向往。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高怀古,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当时朝政的担忧。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归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作者在金陵之所想,以“念”字为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诗人感慨六朝相继灭亡,批评世人空叹兴亡,希望朝廷奋起变革,有所作为,避免重蹈覆辙。
17.【答案】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复、焉、道、矣、己、哉。
【答案】18. A 19. “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比喻,将季节特征分明的白洋淀比作转动的钟表,形象地写出了白洋淀良好的生态特点。“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表示猜测、想象可理解为“似乎、仿佛”,让“似曾相识”之感具象化。
20. 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它们都会让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成语的能力。
A.“应放在后引号外面”错误,此处是完全引用,独立成句,故句号应放在后引号里面。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白洋淀”是本体,“转动的钟表”是喻体,“像”是比喻词,起打比方作用,结合语境“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在展示时间的流动”可知,形象地写出了白洋淀良好的生态特点。
“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中的“像”是一种猜测、想象,写出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对这里感到似曾相识,让“似曾相识”之感具象化。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句子的主要内容:它们都会让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然后把定语“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变为“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使之单独成句,最后表述为: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它们都会让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
【答案】21. C 22. A 23. D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休养生息:政府在战乱后,不扰民、不劳民,借以恢复人民的元气,培养人民的生机。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语句写鸟在这里吃、住,用“养精蓄锐”更合适。
依依不舍:形容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流连忘返:原本指因迷恋于游乐,而忘了回去。现多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语句写鸟舍不得离开这里,用“依依不舍”更合适。
数以万计:数,计数;以万来计数。形容数量极多。触目皆是: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形容极多。写鸟多,用“数以万计”更合适。
和而不同:同,苟同;指和睦地相处,但不盲目苟同。求同存异:在对事物的看法或态度上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语句主要写鸟们之间关系融洽,用“和而不同”更合适。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括号前后文分析,语句表述的主体是“鸟”,第二句的主体也应该是“鸟”,但不一定主语是“鸟”,这就排除了表述主体是“潮沟”的BC;
从语句结构分析,前后文都是常式句,加上表述主体是“鸟”,就没有必要解释名词“潮沟”,这就排除了D。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
①“大多是以……为主”句式杂糅,改为“大多是……”或“以……为主”;
②“喜欢……”成分残缺,第一句的主语是“候鸟”,按照承前省略的原则,第二句的主语也是“候鸟”,但从第二句的意思分析,其主语应该是“鸻鹬”,所以应该在“喜欢”前加上主语“它们”“鸻鹬”等。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
23.【答案】例文:
语言似角,方寸执于心
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角”:柔和的钝角、方正的直角、尖利的锐角,均体现着数学的精妙之美。静下心来思考,我发觉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语言有极相似之处,“善言”与“敢言”则体现了语言与角的结合,即语言之角。
从古至今,凡能成大事者都非常讲究语言表达的艺术。或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善言来传达暖意,抑或以“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的敢言来表达果敢。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的语言艺术也不断向着人类的精神高地迈进,令我们浸濡其中。
且观“善言”二字,《增广贤文》有言:“善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句真诚、礼貌的语言,可平息一场不愉快的争吵:一句粗野污秽的话,可导致一场轩然大波。“每个人都要学会使用文雅、朴实、健康、向上的语言,用文明的语言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有些同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对自己的父母发脾气,一些伤人的话脱口而出,丝毫不顾及父母的感受。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但,爱不应是我们伤害他们的借口,更不应成为我们失控的理由。同处于困郁与苦难之中,《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却因达西一句句“善言”而收获了人生的圆满结局。一句温暖的话语如冬日的暖阳,会给他人带来巨大的温暖,驱走他内心的黑暗与寒冷。学会“善言”,让其如钝角般包容他人。
善言是为人处世的智慧,而敢言是远见卓识的勇敢。山河动荡、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若不是有人敢于站出来,直言社会弊端,指出中国前进的方向,又何来群众的觉醒、民族的解放呢?揆诸当下,面对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公正,也需要我们勇敢发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青年的敢言重责,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新时代的青年要敢于揭露和批驳一些非主流的、容易混淆视听的不良声音,更要讲好中国故事、发表中国意见、传播中国精神,既要“善言”,也要“敢言”。
我们要把握好心中的那个“角”,或柔,或利,或和。愿我们青年都摆脱冷气,口出善言,积极向上:愿我们青年都勇于发声,敢于担当,激昂青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引出了“善言”和“敢言”这两个概念。材料第一自然段由荀子关于“善言”的名言引出善言是美德,然后对“善言”进行解释。材料第二自然段由鲁迅先生关于中国青年要“敢言”引出,他认为青年人要“敢言”,“敢言”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珍视“善言”这一美德,体现的是“为人处世之智慧”和“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重视“敢言”,体现的则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担当”等意识。
作文的核心概念是“善言”“敢言”。根据材料可知,“善言”应多指运用表达的技术和艺术让语言表达文通字顺,以便让听者理解重视、使闻者或听取采纳,或心悦诚服。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就是善言,让齐王接受了他的意见。触龙说赵太后也是,触龙善言,赵太后才能够接受触龙的建议。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不费一兵一卒,则可退百万兵等等。“敢言”应多指言者不为私利,不谋私欲,不趋炎附势,敢于秉持公心,说句公道话:言者有胆有谋不向声背实,敢于挑战权威,说句实话:言者深谋远虑,真才实学,敢于任事担当,说句警醒世人的话。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敢言”者,就像《皇帝的新装》中小孩子说“他没有穿衣服”一样,很多人即使看到了不合理,看到了虚假也不愿意讲话,或者是讲真话。
写作任务中指出: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更”字的涵义,说明两者都重要,都不可缺失,考生应比较两者的益处,体现权衡与思考,明确指出哪一种更重要。写作时,文章首段可以写: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文章主体先写:敢言不可少,重点论述敢言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写善言更重要,重点论这样写善言可以沟通人际关系,让社会更和谐等。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敢言凸显赤胆忠诚。
2.善言凸显人生智慧。
3.“善言”如春风化雨。
4.择事进言,善莫大焉。
5.大胆言语,问心无愧。
6.“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
姓名: 分数:
卷I(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提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
笔记本子有个A、B面,最初的记录最后只写一面,然后在继续读书时发现同类问题,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积累多了,你对这问题,就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层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渊源流变,或解释它的多重意义了。比如读王国维的一段话,觉得耐人寻味,就写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读到《道德经》上相似的意思,又记在另一面。如果发现别的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再把它积累下来,相互参证,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微妙差异。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所以,鲁迅从不喝醉。这段活在哪里?他查找了半年没查到,又找了鲁迅博物馆研究员,也没查到,后来偶然读书时,发现在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里面。因此,他一再告诫,必须做笔记,不要相信你的记忆力好。如果把鲁迅跟酒的关系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一查起来不就很方便吗?也就用不着花半年时间去大海里捞针了,一有感受就写下来,要赶快,不要偷懒。
(摘编自杨义《读书的启示》,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知道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然后再去读古书:有时候不厌百回读,有时候一看就丢了,有时候略观大意,有时候又细细地读,有时候不求甚解,有时候又必须解释得明明白白,有时候要免掉一物不知之诮,有时候亦可以不识字,有时候要信古,有时候要疑古。总之,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是随书而异,随人而异。
何谓各书各读法?我们拿了一本书到手,先要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性质。倘然不管是什么书,只拿一样的读法去读,那是没有不错读的。可举如下例证:《楚辞》中的《天问》,原是屈原呼天自诉,以发抒其愤懑的话;王逸注所谓“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是说得很明白的。却是戴震的《屈原赋注》,于《天问》一篇,处处用天文学来注解,满纸是“赤道”“冬至”“夏至”“北极”“南极”一类的话。《天问》本是文学作品,戴震把他当天文书看,这真是戴了“汉学家”眼镜去读一切的书,是大错而特错了。
再有本非文学书,而被人拿读文学书的读法去读。因此真的错误反而看不出。例如《史记·儒林传》有一段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居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这一段话文字固然是很整齐,但事实是子路实在是死在孔子之前。今云:“孔子卒后,……子路居卫”云云,只顾行文利便,毫不管事实不符。原来《史记》本是一部历史,历史的价值是在事实真确,而不在文章做得好。今《史记》如此说,已失去了史的价值。不过读的人多数还是拿读文学书的读法去读,所以真的错处看不出。
前面已经说过了,各书各读法;这里再说各人各读法。所谓各人各读法,就是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譬如《诗经》,《诗经》只是《诗经》,它本身是不会改变的,但是读《诗经》的人不只一种,那么读法也不能一样。《诗经》的本身虽然是诗歌,但是研究社会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政治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文字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植物学的人也要拿它供参考。如《周南》中的《汉广》第一章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在研究文法的人读起来,是赏鉴它情感的温柔及艺术的优美,旁的事情都不管了。在研究文学的人读起来,就要注意于“不可求思”的“思”字是一个助词。在研究社会学的人读起来,就当注意于这篇诗是男女恋爱的诗,而和古代的婚姻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在研究政治学的人看起来,就当从这篇诗去考察周初的礼教和南方风俗的关系是怎样。
(摘编自胡怀琛《怎样读古书》,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杨义先生认为记读书笔记要有关注的“点”,不同的关注点会出现不同类别的笔记的内容,其中提要钩玄是最好的记笔记方式,需要大力提倡。
B. A、B面笔记法主要功能是搜集同一类研究问题的谷种类型材料,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问题研究,实现相互参证,给后续研究提供很大便利。
C. 唐弢先生因记忆力衰退而无法回想起一个材料的出处,虽然花了很多时间查找并请教了相关专业人员仍没找到,可见记笔记是阅读最有效的方式。
D. 《史记》是历史学著作,所以应该按照非文学著作看,着眼于其所记载的事实,可见中学教材里出现的《鸿门宴》等篇章从文学角度进行教学是错误的。
2. 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作者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意在证明书中存在不同的生命方式,以及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因此我们应该读书。
B. 材料一在论证读书记笔记的重要性时,除了列举记笔记能提高阅读效果的实例外,还引用了多个名人名言进行论证
C. 材料二在具体论证过程中,论证结构严谨,论证过程严密,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每一个重要观点都通过列举详细的文献实例进行印证,
D. 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分”结构方式论述,先提出各书各读法和各人各读法的观点,然后通过列举证明读书要因书而异,因人而异。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书各人有各读法”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唐人聂夷中《田家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宋人《学斋占毕》引经据典,根据很多历法知识说,二月里绝没有新丝可卖。
B. 李白诗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这句话结合唐人小说可知,唐代酒店也做当铺生意,至少可以作为研究当铺起源材料。
C. 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魏略·偶宗传·董遇传》又说:“人有从学者,遇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D. 郭沫若剧本《屈原》原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句,在剧中饰钓者的张逸生却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那就够味了。”
4. 两则材料都在谈读书的方法,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 高一新教材必修下册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给同学拟定三条阅读《红楼梦》的读书建议,每条建议写出具体方法提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父和伞
陈映真
我尽力摒除一切的杂念,一心要去想那一支伞的故事了。这一向之间,那一支伞的回忆,常常要成为我的无端的悲愁的契机。
我的故乡在一个荒远的矿山区,那里卫护着三个母亲:一个尤加利树林和两座满是相思树苗的山丘。这三个母亲终年怀抱着十来轩矿工的小茅屋、肌肉发达的矿夫、他们的妻子以及孩子们。
父亲是自小就不曾见过,妈妈倒是有过的。只是我不爱伊。我恨死伊了!没什么。只因那时伊时常和祖父争吵,而且时常不在家里。有一天,祖父说伊再不会回来了,问我难不难过。我居然说:不。祖父便惨然地笑了,不久我们便搬到这矿山中的小村子里。
从此,祖父便也是个矿夫了,一个老矿夫。托福托福,他还健朗。当然,那是赤贫的生活。但对我,似乎并不曾缺乏什么。我们有一床发黑而十分厚重的棉被;一张粗木桌子,配着两张关节发松的椅子;一支不上釉的红陶茶壶和一支新买的油灯。此外,我们还有一支绝顶美丽的长柄雨伞。
那真是再也不曾见到过的一支美丽的伞了。它的模样要比现今一切的伞大些,而且装潢以森黄发亮的丝绸。它的把柄像一只双咀的锹子,漆着鲜红的颜色,因着岁月和人手的把持,它是光亮得像一颗红色的玛瑙了。天晴的时候,它是祖父的拐杖;雨天的时候,它便是他的遮蔽。我说不上我多么地爱着它,不但因为它是我的亲爱的祖父的雨伞,也实在因为它有着一种尊贵魅人的亮光。晚饭的时候,伞就挂在左首的墙上,在一颗豆似的油灯光之中,它像一个神秘的巨灵,君临着这穷苦命重的祖孙两代了。
这样,我们便在这荒芜的矿山区生活起来了。柴是不愁的,满山遍野的都是。密植着一个大人高的相思树苗的两个山峦上,终日高高地盘旋着山鹰,飞呀飞呀地画不完的圆圈圈。矿夫的孩子们说,那些山鹰是天后的使者,筑巢于天外的巨岩之中。粥也不愁的,何况偶尔也能吃些咸肉和豆腐干之类的。除了玩耍,我得看着别人的炊烟升火,为我的祖父预备晚食。此外,①我终日都能听见矿区上辘辘不息的台车声,一回一回地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了。即使是矿夫的山歌,也是随着车声而即逝的。
但是天一入晚,我便全心地等待着我的祖父和他的高贵的伞子了。真是一支好美丽的伞子。脏了,我就拂拭它。湿了,我就张开它,阴晾着,可占去了我们床下的整个空地呢。两个新的春天过去了,尤加利树林开始有砍伐的人。我们,全村的人,都彼此知道自己有些难过。但这又似乎是十分不值得难过的事情,他们有固定的工作,年轻力壮的只多推出几车煤来,好多带些工钱回家。只是我的祖父,便是他自己也说年迈不行了。有一天他出门的时候,听着斧头叮叮的声响,感伤地对我说:
“好些漂亮的尤加利树呀!”
便默默地拿着他的伞上工去了。然而我尚幼稚得无由了解这样的感伤,只是我永远也忘不了祖父的那样寂寞的悲楚的表情。
那天晚上,他变成一个病人回到家里。他果真的年迈不行了,我想着。天开始落起很大的雨。没什么,这是我们的雨季呢!但是我的祖父,到夜半就病得沉笃起来。我看着他那垂死的脸色,又看见那一支墙上的大雨伞,顷刻之间,我得到无比的启示和助力了。我添了衣服,拿起祖父的伞,跑出茅屋,冲进倾盆大雨的暗夜里了。
甚至我不知道镇上往哪边走。但我犹为一个坚定而实在的思想引导着:我要去请医生。
我爬上第二个相思树林场,在泥泞和暴雨之中,借着明亮的闪电,我终于看到一向只闻其声的台车轨道了。我不顾一切地顺着台车轨奔跑着;树林的黑影,在雨夜中不住地左右摇摆,可是我所感到的并非恐怖。在闪烁不住的电光中,在白天听得它辘辘地吼叫的台车轨道就像四条修长的银蛇,蜿蜒在无穷的夜路里。
结果吗 好,我并不曾跑出山村,反倒跑进山墺的矿寮去了。我一五一十地告诉守更的……他们面有愁色,彼此说:那老家伙在坑里吐血已不止一次了。最后他们决定推一辆台车出去请医生,要我顺便坐着回家招呼。
现在我坐在台车上。我为这新的经验兴奋得心里跳跃,看,②我又听见那庄严的辘辘声了。在雨夜之中,那车轮辗转的声音怒吼着,我们就在那晶莹的银蛇身上滑了过去。树影依旧招曳着,风雨益加凄厉了。
在风驰电掣之中,哗的一声,我的祖父的伞翻成了一朵花。“喂!小心呀!”车夫叫着说。
我居然对他大声地笑了起来,一把抱着伞的尸骨。雨密密地打在我的脸上,闪光数度照耀着前面无尽的两条银色的蛇。
我下了车,车便继续开向镇里去了。我抱着支离的伞骨,推门走进我的家里,③觉得屈股上还黏着辘辘的感觉。我对祖父诉说路上的奇景,诉说着第一次乘了台车的经验,诉说着他们去请了医生就来。呃,许是果真年迈不行了罢,我想他再也不对我说的感到有趣了。至于伞,那真抱歉呀……
我于是才发觉我的亲爱的祖父断气已经多时了。这一项刻之间,我只觉得这小小的茅屋好不宽敞,好不寂静!
次日早上,他们就把他埋了。落土的时候,我将那一把伞的尸骨也放进墓穴里。几个矿夫的妻子们开始啜泣起来。但是我并不哭——其实说哭是哭过的,但那可是好几天以后的事了。
从此以后,而伞的形象,便成了我的无端的悲楚的契机了。
④唉唉,雨落着,雨落着呀!……
(初刊于一九六〇年十二月《笔汇》,有删改)
[注]陈映真,台湾作家。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将尤加利树林和满是相思树苗的山丘比作母亲,体现出它们对矿区的庇护以及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B. 尤加利树林遭到砍伐,全村的人都有些难过,但仍然忙于工作和生活:祖父却由感伤到变成病人,后来病重离世。
C. 祖父病重,而“我”为乘坐台车的新鲜体验感到兴奋,回家后对祖父诉说路上的奇景,这符合孩童的身份与心理。
D. 埋葬祖父的时候“我”没有哭泣,看似不合常理,却比哭泣更能表现“我”对祖父去世的悲痛,突出了祖孙情深。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子①中“由远而近”“由近而远”描摹出台车声的特点,“终日”“一回一回地”突出矿区生活的单调乏味。
B. 句子②用“庄严”修饰台车的辘辘声,与句子①中描写的台车声相比,主观色彩更突出,承载的情感也不相同。
C. 句子③运用通感手法,“辘辘感觉”写出“我”终于得偿夙愿之后的满足与回味,与句子①②形成巧妙呼应。
D. 句子④运用饱含情感的语气词和感叹句,又以反复加以强调,突出我失去庇护的孤独感,言近意远,有感染力。
8. 本文满含悲情,却又充溢着浓浓的美感,请简要分析本文的美感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9. 本文题目是“祖父和伞”,对祖父的刻画相对简略,对伞的叙写却十分详细,请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②。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注】①梠:山芋。②“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袋。“绯衣”指红色衣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
B.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
C.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
D.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在文中指唐朝的国都长安。
B. “自负薪采梠”与“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两句中的“负”意思相同。
C. “严挺之乃有此儿”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意思相同。
D. “旬”,计时单位,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旬日”即十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 唐肃宗昏聩无能,听信谗言,罢免了房琯的相位,继而迁怒杜甫,将其外调担任华州司功参军。
C. 杜甫饱受战乱之苦,京城动乱,物价暴涨,暂住在成州同谷县,生活难以为继,有几个子女饿死。
D. 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14. 结合选文简要概括杜甫的人物形象。(3分)
(二)古诗阅读(共2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同陈伯通、钱材翁游山,二君有诗,因次元韵
王安石
秋来闲兴每登临,因叩精蓝望碧岑。强策羸骖寻水石,忽惊幽鸟下烟林。
同时览物悲欢异,自古忘名趣向深。安得湖山归我手,静看云意学无心。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秋日里诗人兴致昂扬,与朋友一起游访寺庙,眺望群峰,在山林中畅游。
B. “羸骖”“幽鸟”两个意象暗示出诗人闲居山野、不得重用的失落心情。
C. 虽然看到的是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却悲欢相异,由此引发诗人的感慨。
D. 本诗情理兼备,既有情感的抒发,又包含丰富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16. 本诗和《桂枝香 金陵怀古》同是王安石的“登临”之作,但二者旨趣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
(2)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为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养万物。百年变迁,白洋淀的人们在这方水土中,从容地过着祖上传下来的生活。“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① ”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细节,细节又滋生细节,形成一种彼此共存相依的生物链的关系。夏天,红白相间,荷花亭亭;冬天,蹲下身,能听到水波推送冰块的声音,透过忽宽忽窄的冰缝看水下,几乎透明的浅灰色小鱼慢悠悠 ② 其间。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它们都会让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成片芦苇和在 ③ 间轻轻摇过的渔舟,形成一幅自然的画卷。
白洋淀的生活,像是自然的恩赐。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白洋淀的广阔空间,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在展示时间的流动。”——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都会感到这里似曾相识,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水天一色, ④ ,芦苇连接成片,雄浑、苍凉、壮阔的生命的诗意,写在这片大地上。在白洋淀,你能发现一种隐没已久的简朴的意味。这种简朴来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还有日常生活的从容。
1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处的标点应该用句号且应放在后引号外面。
B. 包含语素“游”的词语“家族”有游荡、游弋、畅游等,②处填写“游弋”最合适,弋读音为yì。
C. ③和④处都可以填写“烟波浩渺”这一成语。
D. 白洋淀生态状况说明,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保留“乡土社会”中的“家园”,延续生态文明。
19. 文中画横线句“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中各有一个“像”字。说说两句中的“像”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的三月下旬至五月上旬,亚洲太平洋迁徙路线上的候鸟,便从越冬地澳洲,经崇明东滩____________、饱餐美食、梳理羽毛后,飞往繁殖地西伯利亚。九月中旬至十一月上旬,飞回澳洲时再回崇明岛休整,虽然____________,但最终会留下一串鸣声,展翅而去。春季的候鸟大多是以鸻鹬类为主,喜欢在海三棱草区域的藻类盐渍带进食,补充盐分。它们漫步东滩时,悠闲惬意,偶尔也会进入芦苇带,稍事观光,便回到自己的区域。大芦荡的茂密、高大以及幽暗,也许不为它们喜欢,或者知道那是别的种群的地盘。秋天飞抵东滩的是雁鸭类群,有的路过,有的越冬,____________。在这一类群中,口味也不尽相同,小天鹅喜食海三棱草的地下球茎或根茎,野鸭好吃丝草籽,小坚果也行。这些鸟类的作息规律是白天游走于藻类盐渍带,乡人说的光泥滩,傍晚飞回歇息处,享用各自的食物,然后进入梦乡。雁群类的鸟喜食芦根,( ),从潮沟中掘食芦根要方便很多。散步的区域也在光海滩,各种类别的鸟,走着各自的道,享受着海风和阳光,没有明争暗斗,只是____________罢了。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养精蓄锐 流连忘返 触目皆是 和而不同
B. 休养生息 依依不舍 触目皆是 求同存异
C. 养精蓄锐 依依不舍 数以万计 和而不同
D. 休养生息 流连忘返 数以万计 求同存异
2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食源地在芦苇带外沿与别的野草连接处的潮沟
B. 潮沟在芦苇带外沿与别的野草连接处是食源地
C. 在芦苇带外沿与别的野草连接处的潮沟是食源地
D. 食源地是潮沟,即芦苇带外沿与别的野草连接处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季候鸟大多以鸻鹬类为主,它们喜欢在海三棱草区域的藻类盐渍带进食,补充盐分。
B. 春季的候鸟以鸻鹬类为主,喜欢在海三棱草区域的藻类盐渍带进食,进行盐分补充。
C. 春季的候鸟大多是鸻鹬类,喜欢在海三棱草区域的藻类盐渍带进食,进行盐分补充。
D. 春季的候鸟以鸻鹬类为主,它们喜欢在海三棱草区域的藻类盐渍带进食,补充盐分。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曾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言”,是指说的话不仅能让人乐于接受,而且能使人受益,这是为人处世之智慧。
鲁迅曾说:“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你认为“善言”与“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