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识记作家作品。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3.抓住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语
有这样一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棵树。这部作品就是《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后改名为《植树的牧羊人》。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的。
(二)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作者简介
让 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四)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 ”的约稿而写的。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五)疏解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
戳( )穿 坍 ( )塌 山毛榉( )
废墟 ( ) 酬 ( )劳 水渠( )
干涸( ) 慷慨( )
理解词义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干涸:干枯,没有水。
刨根问底:挖掘根本,问清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二、课文讲授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靠着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坚持种树,把荒漠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3.课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和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独自生活,放羊,种树,不爱说话,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整洁,一丝不苟。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村庄废弃,房屋坍塌。
再见牧羊人 身体还很硬朗,养蜂,种树,沉默寡言。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已经成林,看到了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 87岁了。 树林,泉水,干净的农舍,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4.通过表格,我们看到,时间在变,牧羊人和高原的情况也在变,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但“变”的同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没变”的东西呢?
牧羊人坚持植树造林的行为没变。
5.结合全文可发现“我”和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本文只重点讲述三次见面的情况?
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时间跨度长,充分表现了牧人植树的一如既往。而且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结束后和二战即将结束时,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旨。
6.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在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二)深入解析
1.思考:第④段中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他留给我的印象,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隐喻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滋润和丰饶。
2.文章倒数第二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今天的美景和过去的荒凉形成对比,凸显了牧羊人种树创造的奇迹,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时间在变,环境在变,生活在变,但是还有一种“不变”,那就是牧羊人对他植树造林事业的坚持。学习课文,通过情节感知人物,我们才刚刚开始,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牧羊人的精神世界。
四、作业布置
1.整理本课的生字词,抄二默一。
2.完成课后练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