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
2.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3.精读语段,品析“梨花”的内涵及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的记叙顺序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国西南边疆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2.资料链接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3.写作背景
作者说:“我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我想起了我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砍柴、背水的哈尼族老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时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使我立即拿起笔来。”
三、字词积累,扫清障碍
1.认读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 陡峭 竹篾
简陋 撵走 修葺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修葺】整理(建筑物)。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四、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略读文章,感知内容,体会构思之妙:
(1)这篇课文是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展开故事情节的,先后出现了一连串的人,他们与小茅屋发生了什么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2)复述故事: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再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复述。
2.阅读指导
略读的方法就是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即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性地快速阅读,了解故事梗概。
阅读重点:人物与小茅屋发生的故事,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3.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展示,教师点拨。
(1)根据表格感知课文内容。
(2)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3)复述故事。
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4)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按课文的顺序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总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韵味更浓,本篇小说就是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达到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的。
五、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六、作业布置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很多,名言警句也很多。请概述一个自己最熟悉的感人事迹,并写一句名言。
七、板书设计:
情节 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驿路梨花
彭荆风 构思 悬念误会,推动情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