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6《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6《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1:06: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老山界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
【学习方法】
阅读法 探究法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初步体会了红军坚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我们通过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继续感受红军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新课学习
活动一: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
1.红军翻越老山界之初,遇到一个瑶民大嫂,她的丈夫躲了起来,从“按照习惯”和“躲”可以看出什么?
从“按照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2.瑶民大嫂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她看到红军,先是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渐渐了解了红军;当红军战士讲到她的苦难时,她不由“哭”了。当红军送她粮食,她“欢喜”地接受了。
变化的原因:一是红军的宣传,使她知道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而不是欺压百姓的军阀;二是红军战士对穷苦百姓的关心和帮助使她感动。
3.本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篇幅写瑶民大嫂呢?
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播种机、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从而丰富了课文的中心。
活动二:品味精彩语句 体会蕴含情感
文章以记叙为主体,穿插着一些生动的描写。这些描写包含两方面的意蕴,一方面是写“物”写“事”,也就是写山势的险峻和翻山的困难,另一方面写“人”,也就是写出红军的豪迈情怀。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一些描写体会到了红军翻山的困难,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找出精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段话中,“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壮观”准确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换句话说,“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2.朗读第23段,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1)“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颤”和“蜷”生动地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2)半夜醒来的这段描写是从哪些感官来写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这一段作者先写视觉,再写听觉。写视觉时,先写醒来时首先看到的星空,再写四周的山峰,最后写山路上的篝火,由此自然过渡到听觉,写了远、近、大、细各种声音。这一段描写,关键是展示出在宏大风景中的“人”。星空浩瀚,山峦连绵,自然如此巨大,而“人”置身于其间,并不被其巨大所淹没,而是更鲜明地凸显出来,这就象征性地揭示了革命者内在的、堪与自然之力相匹敌的伟大力量。
(3)“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峰比作巨人矗立,把山谷比作一口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 暗示了红军处境的艰难。
表现了作者对长征必胜的信念。
(4)“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写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
“像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
“像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写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像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赏析下面句子中生动、细腻的描写。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写听觉时,一是很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山谷被四周的山“包围得像一口井”,这又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前两个比喻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句子短小而又整齐,形象丰富而又生动,能够引发读者的种种联想和想象。
(6)文章是用怎样的写法来写深山之夜的寂静的?
以声衬静。
4.“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联系语境,品析句中“生怕 ”和“显眼”两词的表达效果。
“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我们的部队纪律严明,严禁拆瑶民的篱笆做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5.“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6.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体会句子的含义)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7.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一句中,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作者为何在下山的时候描写周围美丽的景色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迈的胸怀、畅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赞颂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革命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9. 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老山界景物特点的?这些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首先用仰视来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其次用俯视来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在这些描写中,作者又配以红军战士身临绝壁仍旧很乐观的语言描写,然后再写红军战士在“之”字路上睡觉被冻醒后的所见。这样,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均写得逼真、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
作者就是以这些自然环境为背景,描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的性格,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10.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主题思想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1.精到的叙事,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文章在写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一方面清晰地展示出“时间”的推进,另一方面清楚地点出作者当时所在的地点,也就是点明“空间”的转移;同时文章又很善于穿插,使得行文前后照应,也更加生动,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很曲折、有吸引力。
2.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
文章以记叙为主体,穿插着一些生动的描写。这些描写包含两方面的意蕴,一方面是写“物”写“事”,也就是写山势的险峻和翻山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写“人”,也就是写出红军的豪迈情怀。
3. 语言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本文语言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有不畏艰难险阻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感情,有对自己同志的真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有胜利的欣慰和自豪之情。不少写景文字,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
重走长征路 传承红色文化
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
课堂练习
1.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D【解析】D是拟人,与例句相同。A是比喻句, B是比喻句,C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2.“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对这句话有下面四种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
A.声响有的来自极远的地方,有的来自极近的地方,有的是极洪大的,有的是极细切的。
B.有的声响既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有的声响既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C.有的声响分明来自远处,很低微,但是由于地处山谷,环境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十分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
D.有的极远的声音,听起来仿佛就在近处;有的极洪大的声音,听起来仿佛又很细切。
C【解析】A项意味着有几种“可捉摸的声响”并存,B项表达矛盾,令人费解,D项同样未能说清楚声响不可捉摸的原因,C项的理解比较科学,说得也比较清楚明白。
3.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不准:________________。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________________。
“不准”态度严厉,来不得半点含糊,充分表现红军的严明纪律。(2)“鼓”含有战胜自身某些弱点,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解析】结合语句分析词语的含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课堂小结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像老山界那样的陡山,还会遇到很多未知的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是摇头退缩,还是昂首挺胸地对自己说“我可以” 显然,我们需要勇敢面对,要学习红军战士们那种直面困难、不断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同时也有很多细腻的描写,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精彩的语句,体会其中表现的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以及高度的纪律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