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导读短文《不求甚解》。
学习步骤:
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也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在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短文中,马南邨的一些看法会给我们以宝贵的启示。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不久,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行世。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二)作品简介。
《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读一读,写一写。
滥加粗暴(làn) 要诀(jué) 劝诫(jiè) 王粲(càn)
英雄记钞(chāo) 死抠(kōu) 豁然贯通(huò)
(2)读准多音字。
开卷有益(juàn)
卷
卷起袖子(juǎn)
(3)注意易错字(括号中为错别字)。
要诀(决)
(4)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会意:会心。
狂妄自大:狂妄傲慢,自以为了不起。形容人十分骄傲自满。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咬文嚼字:意思是在词句上斟酌推敲,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
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即读书;益:好处、收获。意为读书总会有收益。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说标题。
提问:谁能解说下课文标题的作用?
学生答后,多媒体展示:
题目“不求甚解”语出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在原文中的意思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作者以此为题,意在揭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二)整体感知。
1.结构梳理
⑴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⑵多媒体展示:
一(1)摆出错误的看法,树靶子。
第一层:(2、3)引出处。
第二层:(第4段)释新义。
二(2~8)分析“不求甚解”本意。 第三层:(5~7)援例子。
第四层:(第8段)引语录。
三(9)总结上文,提出重要的书须反复阅读。
四、精读课文,探究内容。
(一)精读、探究第一层的内容。
提问: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批驳的观点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是: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二)精读、探究第二层的内容。
1.提问: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2.提问:作者指出了“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三)精读、探究第三层的内容。
提问: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五、品读课文,深层探究内容。
1.到底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有人认为,除了不要“咬文嚼字”符合陶渊明本意外,其余不是陶渊明的意思。陶渊明爱好读书,而且执着个人见解。其实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旨在芟(shān)除枝叶,达到提要钩玄、取其精髓的目的。
2.《不求甚解》这篇短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是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3.《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甲生:这两篇文章有这样的几点是相同的:⑴都是谈论与读书相关的问题。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例如:《谈读书》中“读史使人明智”,以读史给人的好处为例证明了读书有益;《不求甚解》以列宁批判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要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⑶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⑷两篇短文都表明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好读书,读好书。
乙生:这两篇短文有这样几点不同:⑴《谈读书》是立论性的文章,《不求甚解》则是对曲解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批驳。⑵《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读书的方法。⑶《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不求甚解》主要运用对比论证。
丙生:这两篇短文语言风格各不相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不求甚解》则明白如话。《谈读书》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警句迭出;《不求甚解》则是散文风格,逻辑严密。《谈读书》举例时语言简洁,《不求甚解》举例时则要相对详细一些。
老师总结:大家分别从两篇短文的论题、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谈了在写法上的区别。这是两篇围绕读书这一话题展开议论的文章,这又是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请大家在复习时注意品味两篇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学习两篇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六、再读课文,归纳主题思想。
布置:请再次品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归纳:(主旨)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依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七、赏读课文,概括写作特点。
提问:课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在驳论中树立观点。
本文先摆出错误论调;接着全面分析,进行反驳,揭示“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从而提出:要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并列举事例进行证明;最后指出重要的书要反复读,进一步强调、补充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推理严密,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很好地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2.运用对比说理方法。
如,为了论证“要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态度”,作者先从反面举出普列汉诺夫生吞活剥读经典著作的事例,接着又从正面举出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正、反对比,使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八、拓展延伸,个性感悟。
布置: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1)见风使舵”新解。(2)“班门弄斧”辩。(1)“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1)“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2)“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3)“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九、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一(1)摆出错误的看法,树靶子。
第一层:(2、3)引出处。
第二层:(第4段)释新义。
二(2~8)分析“不求甚解”本意。 第三层:(5~7)援例子。
第四层:(第8段)引语录。
三(9)总结上文,提出重要的书须反复阅读。
学习反思
本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习了两篇短文中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了解了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体会了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明确了读书的重要性,从而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正确方法。但对“不求甚解”的含义有待于在今后读书中进一步理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