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品味、探究课文第二、三部分内容,归纳主旨,赏析写作特点。
学习步骤:
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从整体上理清了全文的结构,赏析了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课文内及写作技巧。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4~12段)内容。
1.提问:第4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论述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这一段为下面阐述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以及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
2.提问: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3.提问:第5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第5自然段论述了“美术作品不能说谎”的观点。
4.提问:第6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6自然段论述了“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的重要性。
5.提问:第6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明确:两个问句,明知故问,增强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
6.布置:请简要概括第7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7自然段论述文字语言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的道理,并指出美术也不必尽量表现意旨。
7.布置:试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先对比相片和图画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然后又进一步提问:两者“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自然得出图画具有美感,直接反驳了“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8.布置:请简要概括第9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9自然段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9.提问:第10自然段论述了什么道理?段落首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10自然段论述了音乐也讲究“无言之美”的道理。本段首句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句中的“也”字,将上文中谈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自然过渡到音乐的“无言之美”上来。
10.提问:第11、12两个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述“无言之美”的?这两段各自论述的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第11、12两段是从雕刻的角度论述“无言之美”的。第11自然段侧重论证雕刻塑像的“无言之美”;第12自然段举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为例,说明雕刻上的表意,含蓄胜过流露的道理。
(二)精读、探究第三部分(第13段)内容。
1.提问:第13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得出结论,归纳中心论点。
2.追问: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结论是,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二、品读课文,深层理解。
1.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2.布置: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明确:(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2)“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3)“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3.提问:为什么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明确:“美术作品不能说谎”指的是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里的“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当然,美术作品在不说谎——和自然逼真的前提下,只尽量表现即可,不必“全部传达情绪意旨”。
4.提问:怎样理解第7自然段中“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明确:因为意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所以“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是做不到的。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没有言不尽意值得玩味。要知道,许多文学作品,如果全部说出来了会太过简单,不如含蓄显得深远,因此,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5.提问: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摄影家创作的作品较“和自然逼真”。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而美术家创作的作品——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美术家创作的作品比摄影家创作的作品所引起的美感浓厚些。所发生的印象深刻些,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6.提问:我们从作者所论述的观点中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明确:作者“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三、再读课文,概括主旨。
布置: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学生回答后归纳:(主旨)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论述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
四、赏读课文,分析写法。
布置:请再次浏览全文,看看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写作特点,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学生举手回答后,明确:
1.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道理论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等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加以论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
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画进行比较,第10自然段将流露和含蓄进行比较,这些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
2.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文章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和自然逼真”,再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布置:回顾课文内容,说一个你品味到“言不必完全达意”“无言之美”的例子。
答案示例: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前来参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注:魁选,即第一名)
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六、归纳总结:
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中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广阔的,如果仅仅流于表面,不加深思,就可能与经典失之交臂。
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有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反驳观点——“和自然逼真”
无言之美 论证过程
提出论点:“言不必完全达意”(举例论证)
得出结论:说出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引起的美感越大越深越真切。
学习反思
本文学习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无言之美”深刻内蕴的探索,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观点内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篇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据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宜增加相应的辅读资料,加强学生对其他艺术“无言之美”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