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1:25: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品味、探究全文的内容;概括主旨、写作特点。
学习步骤:
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从整体上理清了全文的结构,赏析了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课文内及写作技巧。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精读、探究第一部分(第1段)内容。
1.提问: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开篇点题,并直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追问:第1段中的哪句话是中心论点?
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二)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2~4段)内容。
1.布置:在第2段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2)写景就是写情。
2.布置: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的内容。
明确:第2段阐述了“意境”的内涵——景与情的结合。
3.提问: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3段论述“意境”中景与情的关系密切的观点。
4.提问:第3段引用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用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古诗里的意境是通过写景来充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观点。这里其实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李白诗中具体的诗句,具体形象地论述了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色,能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思想感情)的观点。
5.提问:第4段主列举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的诗句是想论述什么观点?
明确:以毛主席的词为例,论述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的观点。
6.提问:第3、4两段共同论证了什么观点?
明确:第3、4段举例论证“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的观点。
(三)精读、探究第三部分(第5~8段)内容。
1.提问:第5自然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这段是个过渡段,承接了上文对意境内涵阐述的内容,引出了下文如何获得意境的内容。如果删去,上下文不连贯。
2.提问:第6、7两段共同论证了什么观点?
明确:第6、7段论证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的观点。
3.布置:请自选角度,对第6段开头两句做点赏析。
明确:第6段开头两句在论述上很有层次感,由“意境的产生”引出“思想感情”,再由“思想感情”引出“认识客观事物”,然后由“认识客观事物”引出“长期观察”来。
4.提问:从内容上看,第7段首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再次阐明了意境中景与情密不可分的观点。
5.提问:第8段论证了什么观点?
明确:第8段举例论证了“意境的获得有赖于观察”的观点。
6.提问:第8段首句在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8段首句提出了本段论述的观点:意境的获得有赖于长期观察。
7.提问:第8自然段是怎样论述观点的?
明确:本段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先列举五代画家荆浩的正面事例做论据,接着列举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的反面事例做论据,然后引用了四川人“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的俗语做理论论证,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四)精读、探究第四部分(第9、10段)内容。
1.提问: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2.提问:第9段首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出“意匠”的话题,并提出“画画还要有意匠”的观点。
3.提问:第10段首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观点: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4.提问:最后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9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仅用一句话举齐白石的事例做论据,简洁而有力;第10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列举古代名人的话作道理论据,很有说服力。
二、品读课文,深层理解。
1.提问:为什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明确: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2.提问:本文探讨山水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是什么?请选择一例进行分析。
明确:(1)引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两个例子有很好的示范性。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个人的情感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说服力,又使文章显得典雅。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作、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能更全面深入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具有典范性。
(4)引用四川人对四川景物的概括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3.探究:各种门类的艺术都有相通性,作者所写的山水画创作的心得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明确:(1)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情感的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3)对于所描写的事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三、再读课文,概括主旨。
布置: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学生回答后归纳:(主旨)本文围绕“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中心论点,阐述了“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境有赖于情感和观察”“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关键”等观点。
四、赏读课文,分析写法。
布置:请再次浏览全文,看看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写作特点,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学生举手回答后,明确:
1.思路清晰。
文章开篇点题,并直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了“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境有赖于情感和观察”“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关键”等三个分论点。全文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如,在论证“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的观点时,先列举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是例子,论述了“意境”中景与情的关系密切的观点;再以毛主席的词《十六字令三首》为例,论述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的观点。这里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又如,在论证“意境的获得有赖于长期观察”的观点时,先列举五代画家荆浩的正面事例做论据,接着列举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的反面事例做论据,一正一反,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这里运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
再如,在论证“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的观点时,引用了杜甫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言做道理论据,很有说服力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老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词,经常会听到“意境”这个词,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雄浑的意境。刘禹锡的《秋日》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联,构成了潇洒豪迈、洒脱的意境。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构成的缠绵悱恻,无尽的缱绻意境等。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讲述的理论鉴赏柳宗元的《江雪》或陶渊明的《饮酒》中的诗句。
课件展示:请用课文讲述的理论鉴赏诗歌,形成一小段文字。
【甲】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学生活动:根据本节课的观点写一小段鉴赏文字,然后同组间交流。
教师示范(课件展示):
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短短二十字,写了山、鸟、径、踪、舟、翁、江、雪……山水之间,寒气凛然,冬季之景,宛如目前。而那一位“孤舟蓑笠翁”不钓别的,唯独于宇宙间钓一“雪”,立刻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与凄凉。诗人之笔戛然而止,而这一意境却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与怅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隐居后的生活状态:东篱边随意采下一朵菊,不经意间抬头便望见了南山,景致自然优美。诗中的“见”字用得极佳,虽无直接表现诗人的情绪,但仔细体会,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同时这两句诗也营造出一种平而有趣,淡而有味的意境,表现出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利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进行赏析。
课件展示:请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利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进行赏析。
学生活动:首先独立自考,然后可以同桌之间或小组间交流。(教师点拨)
六、归纳总结:
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意境的营造。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创作者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的长期观察。要想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风格,离不开个人情感的倾注。由此可见,文艺作品不能简单重复别人,要有自己的深刻感受。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对文艺作品的创作与鉴赏有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一(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1.(2)“意境”内涵:景与情的结合。
二(2~4)证“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2.(3、4)证“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1.(5)过渡,承上启下。
三(5~8)证“意境有赖于情感和观察”。 2.(6、7)证“意境有赖于思想感情”。
3.(8)证“意境的获得有赖于观察”。
四(9、10)证“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关键”。
学习反思
本文学习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学习过程中所设置探究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体悟感受绘画理论知识,培养艺术审美能力。课文内容都是艺术上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十分有难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及艺术审美不足的学生来说,难以应对本文学习。此外,如何让抽象化的理论更加形象化地呈现,亦是本教案需要改进之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