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连城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0:2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连城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 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 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 明象》中有“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 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中。
B.文艺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艺术欣赏的过程则是个反向运动的过程。
C.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
D.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成为一种艺术语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
B.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从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角度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C.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创造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来营构意境这环节。
D.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郑板桥笔下的无根兰花,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C.传统戏曲《秋江》里,仅靠老渔翁一支桨和演员陈妙常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D.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却能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3分)
5.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杨灿灿咬了咬牙,眼中含着泪花,低声地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边防哨所,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危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等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说的美!”
“别混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摄氏度呢!”
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吃完饭,战士们集合,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做了化妆间。
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
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选自《2019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可以看出杨灿灿性格比较执拗,这一点从她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山上穿绸纱跳舞的情节中可以得到印证。
B.文中“戴眼镜的战士”是一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
C.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是一段插叙,交代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突出了坚守哨所的这一群可爱的军人的形象。
D.小说注重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如通过文中战士们喜欢的歌曲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杨灿灿咬了咬牙”“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都属于细节描写。
B.文中插叙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将两次雪山演出的情景放在一起,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
C.本文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对杨灿灿舞姿的描写,运用二字词语和四字断句,形象生动展现了杨灿灿的曼妙舞姿,音韵和谐,富有诗意。
D.第⑥段写看到文工团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第⑦段写一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用雪水泡茶的情节,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群可爱可敬的战士形象。
8.本文与课文《百合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联系《百合花》的内容,分析两篇文章标题的含义。(6分)
9.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抗,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尝科头①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②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注】①科头:不敞帽子,裸露头髻。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B.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C.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D.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延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
D.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4分)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②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③,去国同王粲④。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自射洪至通泉作。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登顿:登登停停。③孔父:即孔子,父为古代男子的美称。④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作《七哀诗》云:“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5.“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16.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短歌行》中,“ , ”两句,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 ”和“ ”令人叹为观止。
(4)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 。”
(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10分)
18.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1)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_________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
(2)《百合花》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_________。
(3)作者以那条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_________全文的线索,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A.紧锣密鼓 焕然一新 贯串
B.如火如荼 耳目一新 贯串
C.紧锣密鼓 耳目一新 贯穿
D.如火如荼 焕然一新 贯穿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清澈) 须行即骑访名山(需要)
B.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訇然中开(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此)
C.使快弹数曲(快速) 暮去朝来颜色故(旧、老)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
D.弦弦掩抑声声思(深长的情思) 今漂沦憔悴(流落) 小弦切切如私语(形容声音轻细急促)
20.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D.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2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蓬莱和方丈。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C.“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D.“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贬黜到地方任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传统医学认为,槟榔具有“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的功效。汉武帝曾指定南越将槟榔作为贡品进贡。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写下了“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的诗句。但槟榔在作为药用和零食被一些人喜爱的同时,①_______________。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损害牙齿:槟榔比较坚硬,质地较韧,咀嚼槟榔一般会磨耗牙齿,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牙齿提前掉落。
二是②_______________:槟榔中含有一定的槟榔素,这种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口腔癌。
三是③_______________。槟榔中含有槟榔碱,可能会对人体的味觉神经造成损伤,并且咀嚼槟榔容易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槟榔渣容易刺激胃壁,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胃穿孔。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每处2分,共6分)
2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黄金盘”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古代文人在诗里经常出现“酒”的意象。无论是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还是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无论是白居易的“举酒欲饮无管弦”,还是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从本单元或者是学过的诗句里,分析诗人与酒的关系,写一则7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连城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 “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错误。结合“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分析,应是艺术家的情感特征决定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
2.C A.“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错误。结合“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 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分析,应是南朝梁代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B.“王弼在《周易略例 明象》中……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错误。“从文学的创作来看……从文学的欣赏来看……”是作者由王弼的论述引出的观点;D.“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错误。结合“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分析,选项内容强加因果。
3.B 材料讲“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A.运用比喻手法来写琵琶声,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符合题干要求;B.内容属于铺叙、工笔细描,不符合“含蓄”的特征;C.讲演员用“一支桨”和“舞姿”演绎“神游”江上的场景,符合题干要求;D.用“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给人“满幅是水”之感,符合题干要求。
4.①首先提出“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论题,②接着以时间为序,阐释了“意象”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③最后总结“意象”的基本内涵及其作用。
5.①意象与意境都寄托了艺术家的情感;意象是形成意境的组件、基础,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整体、升华。②这七句诗包含七个意象:“万山”“层林”“碧江”“长空”“雄鹰”“游鱼”,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秋景图。③这些意象的融合营造了一个阔大壮美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6.A “可以看出杨灿灿性格比较执拗”理解有误。阅读文本可知,杨灿灿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穿绸纱跳舞并非因为性格执拗,而是作为一名文艺兵的对工作职责的坚守,对战友的热爱。
7.B “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理解有误。文中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将两次雪山演出的情景放在一起,从故事情节上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从而更加丰富人物性格,使文章结构脉络清晰,从而避免了结构上的平铺直叙。插叙减缓了叙述节奏,故“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理解有误。
8.“百合花”表面上指新媳妇那床缀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深层意义:①象征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品格和纯真心灵;②象征着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纯洁的情感;③象征着战争年代的人性美和人情美。(3分)
本文的标题“雪莲花儿开”的表层含义指杨灿灿用舞蹈展现了雪莲花开的过程,给战士们带来了唯美的审美体验;深层含义指杨灿灿克服身体、心理的痛苦,全身心为雪山上的哨兵送去慰问的真挚情感和可贵品质,这情感和品质如雪莲一般圣洁。(3分)
9.①与前面设置的伏笔形成照应,使情节更完整。结尾与文章第一段中“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第七段中“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等情节相照应,交代了杨灿灿眼泡红肿、面色憔悴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②突出人物形象。杨灿灿在转业回川前,强忍着丧子的悲痛去雪山哨所慰问演出,给更多的“大男孩”送去快乐,表现了一个文艺女兵对战友、对部队、对家国的热爱。③凸显文章主题。一群在雪山坚守的可爱的战士曾经带给杨灿灿感动,如今杨灿灿强忍着丧子之痛,到雪山哨所来慰问演出,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山上为战士们跳舞,感动了所有人。小说通过这一群可爱的人互相感动的故事来感动读者,展现了现代军人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④小说在结尾处设置了一个逆转后戛然而止,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给读者内心带来了强烈的感动与震撼,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一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10.C 句意: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元和元年”为时间状语,同时“乐府及诗百余篇”为“作”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时事”作“规讽”的宾语,其后宜断开,排除A。
11.D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错误。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12.C “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错误。原文“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意思是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可见,这是传言,并不是事实。
13.(1)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老妪”,老婆婆;“问解”,询问、理解;“录”,抄录。)
(2)于是撰写了(创作了)这首七言古诗(按照歌曲填的词)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为”,创作;“长句”,指七言诗;“歌”,作歌;“凡”,总共;“言”,字。)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生活在这里,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官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14.B “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15.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2分)
16.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4分)。
【注释】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诗歌创作进入第四个阶段。自乾元二年(759年)夏天,杜甫开启了漂泊西南的人生后半程。年岁渐老,事业不成,忧心国事,家累繁多,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不确定的未来。在蜀中,他遇到了一片叫“沈家坑”的佳山水,怀抱通泉驿,远接通泉县城,杜甫于此散心解闷,吟诗感怀。②南去:南,向南;去,距离。③亭午:正午,中午。④登顿:上下,行止。⑤5~8句语序倒置。正常语序:曾阴/生,高岸/出,驿楼/侧/柳/衰,县郭/畔/烟/轻。⑥曾céng阴:层阴,层云,重迭的阴云,曾通“层”。⑦滋漫:滋生蔓延。⑧孔父:即孔子。⑨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译文】 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一直到中午时分,雾气才散尽;蜀中冬暖,还有蚊虫;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有知觉,纷乱杂鸣,回返河中;一路上下,层云频涌,崖岸斜出,高险峭拔;放眼望去,脚下,通泉驿驿楼近旁的柳树已经叶落衰枯;不远处,通泉县城郭在目,几缕轻烟,袅袅弥漫;展目力,尽眺河水汤汤,多么绮丽壮观。暮色里山色远遁多有寂寞,晚照下水光滋漫愈发苍茫;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己,惭愧良多。突然就想到了王粲,王粲“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我远离京城,漂泊西南;我这一生苦于漂泊,坎坷经历让人嗟叹。
17.(1)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2)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3)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4)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5)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18.C 第一空:“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在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紧锣密鼓”,意思是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语境指反右斗争处于紧张时刻,用“紧锣密鼓”;第二空:“耳目一新”,听到和看到的都变得很新鲜,与以往大不相同。“焕然一新”,形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语境指《百合花》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令看到的人感到新鲜,用“耳目一新”;第三空:“贯串”,意思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抽象事物。“贯穿”,意思指通达,贯通。“贯穿”不仅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还能用于较具体的事物。贯穿用得更多一些,词义重点是通过、透过事物内部、中间。语境指假洋缎被面是全文的线索,用“贯穿”更好。
19.D A项,须:等待。B项,因:依据。C项,快:畅快。
20.D A项,对偶。B项,互文,说的是谈笑往来都是鸿儒,无白丁。C项,夸张。
21.A 风流:古义,多指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这里指英雄业绩;今义,多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或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22.C “《霓裳》”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六幺》不是。
23.(1)危害也十分明显;(2)损害口腔;(3)影响消化系统。
①处根据上文“但槟榔在作为药用和零食被一些人喜爱的同时”,下文写 “一是损害牙齿……二是……三是……”,可看出补写表示槟榔有许多危害的句子,故填“危害也十分明显”。
②处根据下文“槟榔中含有一定的槟榔素,这种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口腔癌”,可分析出槟榔对口腔有害,据此可填充“损害口腔”。
③处根据下文“并且咀嚼槟榔容易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槟榔渣容易刺激胃壁,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胃穿孔”,能够看出影响消化功能,对胃有损害,应该填写“影响消化系统”。
24.C 例句:文中“黄金盘”是借代,代指富贵生活。(A. 比喻,用“梨花”比喻雪花;B. 比喻,用“征蓬”比喻四处漂泊的诗人自己;C. 借代,用“吴钩”代兵器;D. 比喻,用“玉盘”比喻月亮。)
25.作文。
要求:能正确选用古代诗词文中关于酒的名句,对“诗人与酒的关系”进行分析,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叙议结合,完成700字的写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