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第二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1:2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三段内容;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归纳文言知识、课文写法。
教学步骤: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19)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0)。今齐地(21)方(22)千里,百二十城,宫妇(23)左右(24)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25)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26),王之蔽(27)甚矣。”
【注释】(19)诚知:确实知道。(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于:比。(21)地:土地,疆域。(22)方:方圆纵横。(23)宫妇:宫中的姬妾。(24)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25)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26)之:音节助词,不译。(27)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翻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2.第2段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3)“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4)“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指名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3.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宫妇左右 私王
朝廷之臣 畏王 王之蔽甚
四境之内 求王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自然段。
4.提问:“王之蔽甚矣”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5.追问:邹忌怎么敢对齐威王下“王之蔽甚矣”这样的结论?
明确:邹忌敢下此结论的原因有二: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导读第3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3自然段。
王曰:“善(28)。”乃(29)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30)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1);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32),闻(33)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34);期(35)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6)。
【注释】(28)善:好。(29)乃:于是,就。(30)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31)受:给予,付予。(32)谤讥于市朝(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33)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4)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进:进谏。(35)期(jī)年:满一年。期:满。(36)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翻译】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2.第2段诵读指导:(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3.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
家事国事
4.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
明确: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5.提问: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
明确: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6.提问:“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1)“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2)“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3)“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7.提问: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
三赏
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1.探究:邹忌劝谏技巧高超,高在何处?
甲生: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乙生: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丙生: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2.探究:历史上不少忠臣良将直言进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邹忌却能使齐王愉快地接受的进谏。从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每个人都应该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权衡利弊,果断决策,切不可凭主观臆断,官僚主义,那样势必遭蒙蔽,有失误。官如此,百姓亦如此。
生2:一个人首先必须要有自知之明,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在别人的赞美、奉承声中飘飘然,丧失了理智。要正确对待别人的夸赞,要正确认识自己。其次还要有联想、推理的能力,要能由小见大,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吸取经验教训。
生3: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语言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在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时,更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不能因为自己的善良愿望而忽略了劝导的技巧,“好心办坏事”。
老师总结:是啊,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布置:结合下面的思考题,分析课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1.关于邹忌:
(1)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2)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3)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2.关于齐王:
(1)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2)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四、再读课文,概括主旨。
布置: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五、复习字句,知识归纳。
1.布置:在文言实词中,主要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几类,请大家从文中列举这几类的文言实词。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展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文言实词归类
文言实词 通假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受”同“授”,给予,付予。)
一词多义 1.朝: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③朝服衣冠(zhāo,早晨) 2.孰: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3.修:①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②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岳阳楼记》) ③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孙权劝学》) 4.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②帝感其诚(诚心、诚意)《愚公移山》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规劝;今:讽刺) 2.窥镜。(古:照,看;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古:第二天;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古:地土方圆;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古:偏爱;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 9.虽欲言,无可进者。(古:即使;今:虽然)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原意为:衣服;句中意为:穿戴。) 2.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原意为:早晨;句中意为:在早晨)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原意为:面前;句中意为:当面。)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原意为:美丽;句中意为:以……为美。)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原意为:听;句中意为:使……听到。)
2.布置:文言虚词,往往是一词多义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1.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②问之。(代词,他) ③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⑤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⑦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2.于:①欲有求于我也。(向……)_ ②能谤讥于市朝。(在) ③皆以美于徐公。(比)
3.布置:在文言文中,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倒装句中,有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请从本课中举例说明。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展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文言句式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即“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③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状语后置,即“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2.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句末的“也”表判断。】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者……也”的判断句式。】 3.省略句: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了“与”的主语和宾语,即“(忌)与(客)坐谈”】 4.被动句:王之蔽甚矣【“蔽”即“受蒙蔽”。译为:“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六、赏读课文,分析写法。
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
明确:1.情节完整,结构独特。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
本文结构上采用了独特的“三叠法”: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2.设喻说理,说服力强。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纳谏后的效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小见大,由家事及国事,道理由浅显到深入,具有极强的是说服力。
3.语言精炼,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七、归纳总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分析了邹忌和齐王两个人物形象;欣赏了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了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