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第一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1:3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理解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资料助读,整体感知,品读、探究第一段内容和写法。
教学步骤:
导入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战国时齐威王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善谏的贤臣——邹忌。我们将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欣赏到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一些游说策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二)作品介绍。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四)人物简介。
1.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2.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四)标题解说。
导入:大家在预习时可曾理解了本课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题目中的“邹忌”,战国时齐国人,曾做过国相;“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齐王”指春秋战国时的齐威王;“纳”,采纳,接受;“谏”,臣对君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邹忌规劝齐王,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请分别简要概括课文三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2.布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请简要说明。
讨论、交流,归纳:
(1)妻、妾、客是三层;
(2)“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
(3)“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
(4)上、中、下赏,是三层;
(5)“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
(6)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
(7)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
(8)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老师小结: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导读第1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1自然段。
邹忌(1)讽(2)齐王(3)纳谏(4)
邹忌修(5)八尺(6)有余,而形貌昳丽(7)。朝服衣冠(8),窥镜(9),谓其妻曰:“我孰(10)与(11)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12)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13),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14),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15)。暮寝(16)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17),私(18)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注释】(1)邹忌(zōu 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2)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3)齐王:即齐威王。(4)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5)修:长,这里指身高。(6)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7)昳丽:光艳美丽。(8)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9)窥镜:照镜子。(10)孰:谁,哪一个。(11)与:和……比。(12)及:比得上。(13)旦日:明日,第二天。(14)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15)弗(fú)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16)寝:躺,卧。(17)美我者:以我为美。(18)私:偏爱,动词。
【翻译】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2.第1段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3)“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板书: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 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 客答:平淡、敷衍、恭维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3.提问: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明确:一件家庭小事, 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4.提问: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明确: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5.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之”指代的是妻、妾、客因偏爱、恐惧、对他有所求而蒙蔽他。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了第一段的字词句的含义,翻译了第一段,理解了第一段的内容,赏析了第一段的写法。关于第二段的内容和写法及全文的主旨、写作特点等,我们将通过下节课的进一步品读来掌握。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私畏求
(邹忌)思
妻妾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