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1:41: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六单元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三段内容;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归纳文言知识、课文写法。
教学步骤: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公将驰(29)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32)逐(33)齐师。
【注释】(26)公与之乘:与,和,另有说法为给予。之,指曹刿。乘,共乘一车,另有说法为战车。(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28)败绩:军队溃败。(29)驰:驱车追赶。(30)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32)遂:于是,就。(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翻译】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2.提问: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3.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1)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2)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4.提问:文章第二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曹刿怎样的才能?
明确: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二)导读第3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3自然段。
既克(34),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35)。一鼓作气(36),再(37)而衰,三(38)而竭。彼竭我盈(39),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40)也,惧有伏(41)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2),故逐之。”
【注释】(3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35)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3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37)再:第二次。(38)三:第三次。(39)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40)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41)伏:埋伏。(42)靡(mǐ):倒下。
【翻译】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提问: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3.布置:请用第三段中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明确:“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明确: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布置: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
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二、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探究:课文中所说的“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
甲生:“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乙生:“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丙生:“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2.提问:文中的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3.探究: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甲生: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乙生: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探究:曹刿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我觉得曹刿是一个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你看在指挥战斗时,三鼓而后鼓,视辙望旗后追,是多么的从容冷静、胸有成竹啊。他那后发制人、详察敌情的战术思想更是他军事才能的体现。他是一个出身卑微但精明干练、深谋远虑的谋事。
生2:我认为曹刿还是一个具有抗敌御侮的爱国者。“天下兴亡,匹夫有则。”尽管出身村野,一听到国家有难,就挺身而出,毛遂自荐,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爱国精神。
生3:我很欣赏的是他那种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他虽出身平凡,但见解独特。能够认识到“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这个道理,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5.探究:作者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可是写战斗过程的只有寥寥数语,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明确:不是本末倒置。因为本文是以曹刿“论战”为中心,以表现曹刿“远谋”为主旨的,那么详写就可能是与中心、主旨有关的内容,如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等,而长勺之战的战斗过程与中心和主旨的关系并不密切,所以只能将有关内容略写了。这是一种安排材料上的技巧。
6.探究: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是什么?
甲生: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是: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乙生: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是: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丙生: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是: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
老师总结: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三、再读课文,概括主旨。
布置: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课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四、复习字句,知识归纳。
1.布置:在文言实词中,主要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几类,请大家从文中列举这几类的文言实词。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展示:
《曹刿论战》中的文言实词归类
文 言 实 词 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通“遍”,意思为:通,普遍,遍及。)
一词多义 1.故:①故克之(因此,所以)(《曹刿论战》); ②公问其故(缘故,原因)(《曹刿论战》) 2.从:①战则请从(跟随)(《曹刿论战》) 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曹刿论战》)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向下。)
2.布置:文言虚词,往往是一词多义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曹刿论战》中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1.以:①何以战(凭,靠,凭借) ②必以分人(把) ③必以情(按照;根据) ④必以信(用) 2.之: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②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③故克之(它,代齐军) ④公与之乘(代词,他) ⑤公将鼓之(音节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
3.布置:在文言文中,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倒装句中,有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请从本课中举例说明。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展示:
《曹刿论战》中的文言句式
特殊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 译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②省略宾语。必以( )分( )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译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③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3.倒装句。 ①何以战?【“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译为:“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②战于长勺。【“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译为:“在长勺交战。”】
五、赏读课文,分析写法。
提问:前面四件事为什么略写?后面三件事为什么详写?
明确: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
明确:1.史料剪裁得当。
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作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对比手法的运用。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战后,写“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他糊里糊涂打了一个胜仗,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主题。
4.语言简练。
全文只有222个字,极精练地写出了一个有名的战例的全过程,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个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
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事由。“齐师伐我”,表明这是齐国攻打鲁国,褒贬分明。曹刿见鲁庄公,一开头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话“何以战?”开门入正题,免去了君臣相见的繁文缛节的叙述。
“齐人三鼓也写出了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企图取胜的急切心理。两个“可矣”就包括了鲁军进军的情况。“齐师败绩”四个字就概括了齐军溃败的具体情况。
文章惜墨如金,做到了辞约而意丰,言简而意明。
六、归纳总结: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古代战争要注意战略战术,现代战争也同样要讲究战略战术。不但战争要讲究战略战术,我们的学习、工作也得讲究战略战术。
板书设计
(
请见——肉食者鄙
)
(
取信于民
) (
问战——三问、三答
)一(第1段)战前论战
(
曹刿论战
)
(
后发制人
) (
三鼓后鼓——齐师败绩
)
二(第2段)作战经过
(
掌握敌情
) (
视辙望旗——遂逐齐师
)
(
抓住战机
) (
攻击—勇气—彼竭我盈
) 三(第3段)战后论战
(
知己知彼
) (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
教学反思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顾及学生在译读先秦史料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于是首先注重文言现象的把握,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尤其注意理解词语古今义的差别。此外,在具体感知内容的过程中,以提问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曹刿在整个论战过程中的智慧表现,感受先民寓于战争中的智慧。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知识点未能提及,如赏析本文的语言精练特征,探究本文为“论”战为何表现为记叙文记事。诸此知识点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宜被提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