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1:4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资料助读,整体感知,品读、探究第一段内容和写法。
教学步骤:
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长勺之战也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我们将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中的名篇《曹刿论战》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左传》的作者,历史说法不一。司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其作者是左丘明,并说他是“鲁太史”。后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的。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鲁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二)作品介绍。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三)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四)标题解说。
导入:大家在预习时可曾理解了本课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本课的题目“曹刿论战”是编者加的。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课文题目中的曹刿,是鲁国的一个没有权势的贵族,“论战”就是(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课文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五)简介相关知识。
导入:课文节选自《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而《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大家可曾知道与编年体史书相关的历史散文体例吗?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1.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2.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3.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点拨:有两条线索:
(1)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2)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布置: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老师归纳: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为线索,分三段,按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来写。
第一段,论战前准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认清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
第三段,论取胜原因。写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反击要在“彼竭我盈”之时,追击要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导读第1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1自然段。
曹刿(1)论战
十年(2)春,齐师(3)伐(4)我(5)。公(6)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7)谋(8)之,又何间(9)(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10),未能远谋。”乃(11)入见。问:“何以战(12)?”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13),必以分人(14)。”对曰:“小惠未遍(15),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6)(bó),弗敢加(17)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18)(fú),神弗福(19)也。”公曰:“小大之狱(20),虽不能察(21),必以情(22)。”对曰:“忠之属也(23),可以一战(24)。战则请从(25)。”
【注释】(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4)伐:攻打。(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8)谋:谋议。(9)间(jiàn):参与。(10)鄙:鄙陋,目光短浅。(11)乃:于是,就。(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玉,玉器。帛,丝织品。(17)加:虚报夸大。(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另有说法认为通“普”,普遍。(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20)狱:(诉讼)案件。(21)察:明察。(22)情:实情,也可解释为真情、诚心。(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2.提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段:战前准备。点明战争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性质。
第一层(开头至“乃入见”):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何以战”至“战则请从”):战前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取胜的先决条件。
3.提问: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4.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提问:“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鲁庄公认为要做如下三方面的准备: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提问: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提问: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庄公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
明确:鲁庄公把战争取胜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8.提问: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哪一类事情?
明确: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提问: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为什么说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10.提问:从内容和文章结构上看,第一段末句的“战则请从”有何作用?
明确:(1)内容上: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2)结构上:文章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布置:根据第一段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鲁庄公:目光短浅,勇于纳谏;曹刿: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力量。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了第一段的字词句的含义,翻译了第一段,理解了第一段的内容,赏析了第一段的写法。关于第二段的内容和写法及全文的主旨、写作特点等,我们将通过下节课的进一步品读来掌握。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小惠未遍——民弗从
战前:请见——初论 小信未孚——神弗福 取信于民
以情察狱——忠之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