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段内容;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归纳文言知识、课文写法。
教学步骤: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
秦王谓唐雎曰(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10),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1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1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1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14),而君逆寡人者(15),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1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17)?”
【注释】(9)谓:告诉。(10)欲:想。以:用,介词。(11)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12)之:的,助词。(1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14)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15)逆:违背。(16)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17)直:只,仅仅。
【翻译】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2.提问: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二)导读第3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3自然段。
秦王怫然怒(18),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19)?”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0),?”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21)。”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22),非士之怒也(2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24);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2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2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27),与臣而将四矣(28)。若士必怒(29),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30),今日是也(31)。”挺剑而起。
【注释】(18)怫(fú)然:盛怒的样子。(19)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20)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21).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抢,撞。徒,光着。跣,赤。(22)庸夫:平庸无能的人。(23)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24)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借献鱼为名刺杀了王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都是自然现象,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古代迷信的说法。(25)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就请聂政去把韩傀刺杀了。(26)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王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通“苍”,灰白色。(27)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妖气。(28)与臣而将(jiāng)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29)若:如果。必:将要。怒:发怒,动词。(30)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缟,白绢。素,白绸。(31)是:这样,代词。
【翻译】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2.提问: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3.提问: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明确: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三)导读第4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4自然段。
秦王色挠(32),长跪而谢之曰(33):“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3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5),徒以有先生也(36)。”
【注释】(32)色挠:变了脸色。一说面露胆怯之色。挠,屈。此言神色沮丧。(33)长跪:古人席地而坐,臀部着于脚踵,身躯挺直离脚即成跪状。谢:道歉。(34)谕:明白,懂得。(35)以:凭借。存:幸存。者:的原因。(36)徒:只。以:因为。
【翻译】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2.提问: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明确: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3.追问:不可一世的秦王“色挠”并“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秦国与安陵,还是秦王与唐雎,实力不可同日而语,与秦王斗“法”,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但在秦廷上,两人面对面地近在咫尺,秦王的一切有利条件都已消失。唐雎抓住优势,瞅准稍纵即逝的战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胜于秦王。而秦王也被这意外的一击打得措手不及,晕头转向,只好俯首就范,缴械投降。因为秦王明白:血淋淋的史实,就是对自己的直接威胁。
二、品读课文,深层理解
1.提问: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明确: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提问: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秦王: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唐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布置:请结合课文内容,自由鉴赏外交家唐雎的对话艺术。
(1)“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如:“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再如:“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含义丰富:既说明愿忠于先王的遗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宁“守”不“易”,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守”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出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又如:“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一反语,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地。
(2)“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 “士之怒”进行回击。在这场围绕天子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雎很快就由被动而变为主动。当秦王鄙视“布衣之怒”时,唐雎立即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进而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3)“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三、再读课文,概括主旨。
布置: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四、复习字句,知识归纳。
1.布置:在文言实词中,主要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几类,请大家从文中列举这几类的文言实词。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展示: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轻寡人与(“与”通“欤”,相当于“吗”。) 3.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色彩。) 4.以头抢地尔(“尔”通“耳”,罢了。)
一词多义 1.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派遣)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③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2.徒:①免冠徒跣(光着) ②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3.夫:①此庸夫之怒也(fū,名词,成年男子)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fú,发语词,无实义)
古今异义 1.大王加惠(古义:给予;今义:增加。) 2.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这样_;今义:关联词,表退让,转折关系。) 3.岂直五百里哉(古义:仅仅,只;今义:形容词,与“曲”相对。) 4.以头抢地耳(古义:撞;今义:抢夺、抢占。) 5.长跪而谢之(古义:_道歉;今义:感谢。) 6.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仅仅;今义:白白地。) 7.唐雎不辱使命(古义:出使任务;今义:重大任务。) 8.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9.非若是也(古义:这,这样;今义:表判断。) 10.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意为:宽阔;句中意为:扩大,扩充。)。 2.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意为:分量小;句中意为:轻视,看不起。) 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原意为:白色的丝织品;句中意为:穿丧服。) 4.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原意为:灭亡;句中意为:使……灭亡。)
2.布置:文言虚词,往往是一词多义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唐雎不辱使命也》中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1.于: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介词,到) ②受地于先王(介词,从) ③请广于君(介词,给) ④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介词,从) ⑤何至于此(介词,到) 2.以:①以大易小(介词,拿,用)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③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介词,把)
3.布置:在文言文中,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倒装句中,有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请从本课中举例说明。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展示:
《唐雎不辱使命也》中的文言句式
句 式 举 例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相当于判断动词“是”。) ②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状语后置句,相当于“于先王受地”。) 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句,即“请于君广。”) ③休授降于天。(状语后置句,即“休授于天降”。)
五、赏读课文,分析写法。
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
明确:1.鲜明的对比手法
作者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秦王和唐雎,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人。唐雎一开始就胸有成竹,但由于处境危险,不可鲁莽草率,因而故意含而不露,待机而发;秦王先因为自己是大国、强国,因而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但迫于唐雎的威势,只好“长跪而谢”。这样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人物的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2.完美的衬托手法
(1)安陵君从正面衬托了唐雎。安陵君是君,唐雎是臣,安陵君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没有安陵君的支持和信任,唐雎纵然浑身是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2)秦王和唐雎,互为反衬。两相对比,反衬强烈,各自的性格特征,都跃然于纸上。
3.巧妙的对话描写。
本文的对话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话渲染环境。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段。文章一开始,秦灭韩灭魏之后,提出“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悦”,这就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的缘由。所以,与其说是对话描写,还不如说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二是对话展开情节。课文除了很少的几句串场叙述之外,几乎全是人物对话,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对话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三是对话刻画人物。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的思想,唐雎智勇双全、不卑不亢的表现,秦王狂妄蛮横、外强中干的丑态,全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出来。
六、归纳总结:
本文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对话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文章内容精彩,语言犀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板书设计
秦王不悦(生气了)
故事开端
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
坚持正义、勇敢无畏
) (
唐雎不辱使命
) 秦王施压(冒火了)
故事发展
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天子之怒(愤怒了)
故事高潮
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秦王色挠(道歉了)
故事结局
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学反思
本课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了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方面,做得不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