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一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1:4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资料助读,整体感知,品读、探究第一段内容和写法。
教学步骤:
导入
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就是这样的英雄豪杰。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著有《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列女传》等书。
(二)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出小饵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王的故伎。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反蚀米。这些事距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三)了解作品。
提问:课文节选自《战国策》,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了《战国策》这部作品?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战国策》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著称于世。
(四)标题解说。
导入:大家在预习时可曾理解了本课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唐雎,又作唐且(“雎、且”都读“jū”),人名,战国时的策士,“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题目的意思是唐雎没有辱没出使秦国之使命。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的意义,课文正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情节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问: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开端、发展)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结局)
2.布置: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导读第1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1自然段。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安陵君其许寡人(4)!”安陵君曰:“大王加惠(5),以大易小,甚善;虽然(6),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7)!”秦王不说(8)。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注释】(1)唐雎(jū):人名,也作唐且,安陵国的臣子。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2)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使:派遣,派出。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战国的一个小国,即现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3)易:交换。(4)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5)加惠:给予恩惠。(6)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7)弗:不。(8)说:通“悦”,高兴、愉快。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2.提问: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明确: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提问: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明确: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提问: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了第一段的字词句的含义,翻译了第一段,理解了第一段的内容,赏析了第一段的写法。关于第二段的内容和写法及全文的主旨、写作特点等,我们将通过下节课的进一步品读来掌握。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轻视;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 B.“寡人欲以……其许寡人”——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名易实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