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七下 15《驿路梨花》教案(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语文七下 15《驿路梨花》教案(第二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1:5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认读生字,看读音是否准确无误,教师评价。(以生字表中的生字为主)
2.指名用“驿路梨花”“露宿”“简陋”“悠闲”“折损”等词语口头造句,看词语运用的能力,学生评价。
3.指名朗读课文后回答: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人公呢?
4.指名回答后,教师概述,导入新课。
师述:
既然我们还不能确认谁是课文的主人公,那我们就翻开课本再来作深入探究吧。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师生互动,思考问题。
1.读4~6段,思考问题。
⑴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明确:
瑶老人。
⑵他是小屋主人吗?从他的哪个神态可以看出来?那么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明确:
不是。眼晴瞪得大大的。梨花姑娘。
2.读27段,思考问题。
这间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明确: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3.读最后一段,思考问题。
“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明确: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⑴自然界中的梨花。⑵梨花姑娘。⑶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二)深入讨论,重点探究。
1.本文中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对小茅屋的这些细致描写在文中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
对小屋的描写是由远而近,由外及里。外部: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外扣着,“请进”两字用黑炭写在白木门板上(近观)。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围上砖石,可在其中取暖);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然后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着清凉可口的水;最后墙上几行大字:“屋后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些都表明茅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作者对小茅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2.本文所写的人物中,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明确:
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因为本文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递、不断发扬的运动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而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正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文章几次写到“梨花”?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
文章三次写到“梨花”。⑴开头写“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此为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人优美意境之中。⑵中间写“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此为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⑶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再次人花相映使主题得以升华。由此可见,这“梨花”是边疆洁白盛开的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读三次描写“梨花”的语句,从朗读中体会以梨花的自然美来烘托人物心灵美的神韵。
4.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
明确:
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的,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采。
(三)鉴赏文本,领悟写作。
1.记叙中有抒情。
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中或通过梦境,或描写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为了寄寓对新一代新人的情于这景中的。
2.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
本文中直接写的人物是"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间接写的是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的人物都在现在出现,间接写的都是出现在以前的人。这样写使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增大。
3.巧设悬念,制造误会。
设置了三次悬念。第一次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课堂训练,能力提升。
1.你能准确说出本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吗?
明确:
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因为本文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递、不断发扬的运动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而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正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本文标题含义的理解。
示例:
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的,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采。
四、教师概述,归纳总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五、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完成课后“积累拓展”的第四题。
附: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