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七下16《最苦与最乐》教案(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语文七下16《最苦与最乐》教案(第二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22:0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苦与最乐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认读生字,看读音的准确性,教师适当点评。
2.指名运用“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等词语口头造句,看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学生点评。
3.指名朗读课文,看朗读效果是否熟练、流利,语句是否通顺,教师适当点拨。
4.教师概述,导入新课。
师述:
我们既然对“苦”和“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苦”和“乐”呢?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得法取精吧。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反复自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2.教师设问,学生回答。
问题⑴: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课文开头有什么特点?
明确: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或:身上背负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开头以三个设问句组成排比修辞,既引出“最苦的事”,给读者带来思考,又使读者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问题⑵: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又是什么呢?
明确:
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或: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问题⑶: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问题⑷: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问题⑸:怎样理解文中“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这句话?
明确:
这是强调我们要正确面对责任,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要逃避。“卸”是逃避的一种方式,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倘若这样,“永远不能消除”心理负担。
问题⑹: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二)课堂讨论,合作探究。
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苦乐观”?你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谈。
提示:
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这些认识超越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民同乐”之类的苦乐观,将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责任作为一件最大的乐事来谈,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各抒己见,能力提升。
1.请以“我的苦乐观”为话题,谈谈你对“苦”和“乐”的理解。
示例:
古人曾说:“滴水穿石,非力便然,恒也。”滴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他们便终有着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使我们想到人,一个人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成功。我国著名清代画家郑板桥画树一绝,诗也写得清新文雅,可字却写得软弱无力。于是他下决心天天练月月连,几年之后终于练久了一手好字。他的“诗”“画”“字”被世人誉为“三绝”。
由此可见,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付出哪里来回报;做事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否则难以去得成功。
2.请你写一句有关“苦”“乐”的名言。
示例:
⑴梅花香自苦寒来。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课堂训练,延伸拓展。
1.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⑴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责任?请简要列出。
明确:
①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②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③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⑵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
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⑶“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明确:
人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 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2.鉴赏文本,品析语言。
⑴本文的语言灵活。主要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如:就句式而言,开头就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后面有反问句“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有主动句和被动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就论证方法而言,第①段用的是演绎论证方法中的选言证法,第②段用的是归纳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证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可见其语言之轻灵之气。
排比修辞是形成文章语言流畅之势的重要方法。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行文的流畅不仅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而且也表现在段与段之间,表现在整篇。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用了“翻过来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用了“然则”进行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衔接非常紧密。
⑵本文语言简洁。主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作者的语言运用十分简练,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可以使读者展开来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
四、教师简述,归纳总结。
文章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五、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附: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