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精读、探究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中心思想;赏析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精读、探究课文内容。
(一)精读、探究第一部分(第1~5段)内容。
1.提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千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勾画了一个萧条凄凉,恐怖压抑的社会环境。它暗示了沙皇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提问:“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双关。“无精打采”暗示市场的不景气;把商店、饭馆的门比作“饥饿的嘴巴”,形象地写出了无顾客上门,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这个世界”是双关语,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含沙皇的统治,具有讽刺意味。整句环境描写体现了当时冷清、凄凉、压抑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
(二)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6~27段)内容。
1.布置: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第6~27段),理清这部分的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学生梳理、概括,教师提示:
(1)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2)第一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3)第二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4)第三次: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5)第四次: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6)第五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2.布置:结合上面对第二部分情节的梳理,看看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一共“变”了几次?完成下面的表格。
原因 对小狗 对赫留金
起初 听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 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一次变 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第二次变 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下贱胚子 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第三次变 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 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第四次变 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五次变 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 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我早晚要收拾你
3.提问: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分别做出了什么宣判?
明确:第一次:不知狗的主人是谁。宣判:弄死狗,狗的主人要罚款。
第二次: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宣判:狗无辜,赫留金讹诈。
第三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宣判:狗是下贱胚子,赫留金受了害,要教训狗的主人。
第四次:巡警说说不定是将军家的狗。宣判:狗是娇贵动物,赫留金受斥责。
第五次:将军家的厨师说没有这样的狗。宣判:“野狗”“弄死”。
第六次:厨师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宣判:小狗“怪伶俐”,赫留金遭辱骂。
(三)精读、探究第三部分(第28~29段)内容。
1.提问:第28段写道:“普洛诃尔把狗叫过来,带着它离开了木柴场”,这里提到的“木柴厂”与前文有何联系?小说结尾交代这个地点,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小说中三次写到“木柴厂”。小说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这是首次点到木柴厂,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被告”小狗和无聊的观众粉墨登场的舞台,暗示了“主审大人”变色的场所。“在木柴厂门口,他看见那个敞开坎肩的人举起右手”,二点木柴厂,再次突出“案子”发生的现场,又暗示了“原告”赫留金败诉的麦城。“普洛诃夫……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三点木柴厂,既突出了故事结束的地点,又前后呼应。“木柴厂”的交代,是巧用细节,点明人物的活动舞台。
2.提问:第29段写道:“我早晚要收拾你!”奧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结尾这样写对表现人物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在小说结尾,奥楚蔑洛夫教训了赫留金以后的言行,他力图保住自己的威风,但对于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却又不无难堪的感觉,所以裹紧大衣灰溜溜地走了。课文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3.提问:在这篇课文临结束时,“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这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
明确:一笑赫留金的愿望未实现,反而向反方向发展;二笑奥楚蔑洛夫警官看风使舵;媚上欺下;三笑穷人不如富家犬;四笑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最后这两点是这篇课文所要告诉人们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4.追问:笑过之后,你觉得小说讽刺的对象是什么 简说理由。
明确:首先,小说讽刺了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在他身上,一面是十足官气,一面是十足的奴性。对赫留金,他是十足的官气;对将军他则是十足的奴才。因此,小说集中笔力讽刺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
其次,小说在不动声色中讽刺了受害者赫留金。他被狗咬伤,路遇警官,还高声叫喊“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说明他对法律存在幻想,这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另外,小说也讽刺了一些无聊的看客。在断案时他们随声附和,甚至在“罪犯”被带走时,他们对赫留金哈哈大笑。这样的社会产生“变色龙”也就不奇怪了。
二、深层探究课文内容。
1.提问: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确: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的形象毕现。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1)一个见风使舵的人;(2)一个变化多端的人;(3)两面人;(4)势利眼的警官。
三、分析人物形象。
1.提问: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发生了五次变化。奥楚蔑洛夫每次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变的是什么,始终不变的又是什么?
明确: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变化的依据是:狗主人的身份;变的是对事实的态度,始终不变的是他的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卑劣人格)。
2.提问: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四、归纳主题思想。
布置:请再次品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归纳:(主旨)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揭示了沙皇统治的黑暗。
五、赏析写作特点。
1.提问: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都是通过他与大家的几次对话来表现的,而他见风使舵、谄上欺下的性格特点,正反映在他的话语里。如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先问“你拿得准吗?”听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赶紧表态“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而当厨师证实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好一条小狗……”其嘴脸变化之快,真令人瞠目。而他无耻之极的奴性性格也由此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结:写作特点一: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
(2)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几次脱大衣、穿大衣的动作,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为下面态度的转变做铺垫。再如“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了眉头”,“咳”“拧”等动作,都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而当得知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动情的笑容”,真是媚态百出。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小结:写作特点二: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提问: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它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明确:
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小结:写作特点三: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3.提问:奥楚蔑洛夫的“新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在小说中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小说开头。新的军大衣是奥楚蔑洛夫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第二次:听说“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借口天气热,脱大衣,以“脱大衣”掩盖自己的狼狈。
第三次:听到人群中有人肯定是将军家的狗,奥楚蔑洛夫为自己的言语的冒犯而恐惧不已,吓得浑身发抖,因而又要巡警给他穿上大衣。
第四次:小说结尾“裹紧大衣”。奥楚蔑洛夫担心丢掉官职,因此他不寒而栗,情不自禁地要“裹紧大衣”。
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将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结:写作特点四: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让我们工整地写就“人”字的一撇一捺。
七、布置作业
纷繁世态给了你了解社会、关照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请构思一篇小小说,以你的独特视角去展现现代社会的横断面。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1段)案发地点与环境。
一(1~5段)故事的开端:
(2~5段)警官初遇“案件”。
1.(6~8段)第一次判定:弄死狗,罚狗主人。见风使舵
(
变色龙
) 2.(9~13)第二次判定:狗无辜,原告讹诈。 媚上欺下
(
二(
6
~
27
段)发展与高潮
:
) 3.(14~17)第三次判定:狗下贱,训狗主人。 趋炎附势
4.(18~20)第四次判定:狗娇贵,斥责原告。 狡猾善变
5.(21~23)第五次判定:是野狗,弄死算了。
6.(24~27)第六次判定:狗伶俐,赞扬小狗。
三(28~29段)故事的结局:狗被带走,原告遭嘲笑和恐吓。
教学反思
本课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了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变色龙》这篇小说的主题;体会了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敏锐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化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整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结合时代背景,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方面,做得不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