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广东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广东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09:0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共2分)
1.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1小节作者以笑声勾勒画面,直接描写“云烟”状态,又由“轻灵”的视觉导向画面的“光艳”。
B.第2小节以柔软的“风”、闪烁的“星子”和点洒的“细雨”等这些柔美的意象,给人一种湿润的感觉、早春的感觉。
C.第3小节“轻”和“娉婷”构成特殊的意象,“轻”是春风的轻抚。“娉婷”是随风招摇的舞,描绘“你”的轻盈和美好。
D.诗人笔下的四月,是“雪化后”的“鹅黄”,是“初放芽”的“绿”,是梦中期待的“白莲”。
二、句子默写(共10分)
2.诗文填空。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欲渡黄河冰塞川,   。[李白《行路难》(其一)]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5)《湖心亭看雪》中描绘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的句子是:   ,   。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7)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具体描述军营生活的词句是:   ,   ,沙场秋点兵。
三、基础知识综合(共8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诗歌是一种艺术,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她如绝美的天(  )lài,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闪烁的星辰,照亮暗淡的夜空。徘徊在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以求中变得深(  )suì。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艾青用鸟儿(  )sī哑的喉咙歌唱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林徽因用“娉婷”且“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写出万般宠爱的风姿,余光中具象化的“乡愁”牵引着游子的思绪和想念……
3.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3分)
天   (lài) 深   (suì)    (sī)哑
4.给文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弦(A.xián B.xuán)    娉(A.pīng B.pìng)   
5.文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下列词语可以替换的是(  )(2分)
A.迂回 B.徜徉 C.彷徨 D.踌躇
四、综合性学习(共3分)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现代诗歌,九年级(1)班举办了“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
6.为了开展这次活动,班委会拟定了两个活动项目,请你再设计两个。(2分)
①搜集喜欢的诗歌;
②整理搜集的诗歌;
③   ;
④   。
7.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1分)
诗歌 推荐理由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7月25日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泞,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8.简述“彩虹似的梦”这一比喻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2分)
9.诗中用了多个叠旬,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下面的诗旬作简要分析。(1分)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0.诗篇的首节与尾节,语意基本相同,节奏一致,诗人这样布局从内容与形式上看,有什么好处?(2分)
a、从内容上看它的好处是:   
b、从形式上看它的好处是: 
六、对比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净业寺观水记
[明]王心一
长安以水为奇遇,每坐对砚池盂水,与天光相映,便欲飞身溟海,一诉洪流。而净业寺在都城之北,面临清波,汪洋数十顷,两涯之间,几不辨牛马。而一望镜彻,直令人心一空。
予厌苦尘汙。一日,舍舆①循涯而步,见有败荷如盖,余香乘风,来扑入鼻。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觉耳根如洗。转视昔日从马驴间听传呼声,顿隔人天。已而,穿萝寻径,复有小筑,自为洞天。四顾竹树,交加成帷,更为奇绝。予乘小酣,暂憩草裀②。顷刻,西山落日,斜挂树杪③,如轮如烛,返照水面矣。
归来抱膝对砚池孟水,余兴欲勃,便欣然神往,遂漫为追次④其事。倘他日乞得冷曹⑤,借吏隐闲身,再觅句以志胜事,当不负此佳境也。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小池(其二)
[唐]白居易
有意不在大,湛湛⑥方丈⑦余。
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
每一临此坐,忆归青溪居。
(选自古诗文网)
[注]①舆:车。②草裀(yīn):草地。③杪(miǎo):树枝的细梢。④追次:追忆,记录。⑤冷曹:清闲的官职。⑥湛湛:清明澄澈的样子。⑦方丈:一丈见方。
1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6分)
临:①面临清波   
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志:①再觅句以志胜事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居:①忆归青溪居   
②居无何,上至   
12.用“/”给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6分)
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觉耳根如洗
13.比较阅读《净业寺观水记》和诗歌《小池》(其二),然后回答问题。(6分)
①诗和文都写到了水,王心一在净业寺看到的水与白居易在诗歌《小池》(其二)中所描写的水,有何异同点?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
②诗和文的作者都借观水表达了内心感受,请分别概括。
七、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0分)
人间四月天
钱红莉
①小区隔三岔五会有卖东西的人进驻。经过物业同意,在南门附近的空地搭一个棚子,白日卖货,夜间关起门来歇息,长则个把月,短则一周。卖稀奇古怪的牛角梳子、弹弓、痒痒挠;卖锅碗瓢盆、矿泉水、煤气灶;洗衣机、冰箱以旧换新……这些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走出家门便可买到,挺受欢迎。
②最近,进驻了一对夫妇——代客现场加工蚕丝被。进出间,惹人停下脚步,细细打量。他们带来了无数蚕茧,以及一台神奇的机器。把蚕茧倒入机器,合上盖子,一会儿工夫,囫囵的蚕丝抽出来,白练一般亮眼,湿漉漉的……妻子将蚕丝一匹匹挂上衣架,晾在池塘边的绳子上。春天风大,一匹匹蚕丝徐徐地荡过来荡过去,诗意盎然。门口一张木桌,摆了一盆蚕沙,咖啡色,油菜籽粒般大小,桌边悬一张红纸,写一行黑字,大抵是讲,这蚕沙可以装进枕头里,给小孩用,祛毒、活血什么的。
③昨日买菜回来,经过他们的棚屋。许是时间尚早,生意寥落,只有几匹蚕丝挂在屋内,丈夫不知去了哪儿,妻子则闲坐在池塘边的草地上,一棵一棵,耐心地择一堆蒲公英……她背后是一排柳树,春风微微地吹,万千垂碧悠来荡去。坐在草地上的她,像极一幅静物画,脸上流泻着娴雅与安宁。这一幕,让我的心略动一下,有一份感动,隐隐地来。
④人在春天里的这份安宁,多值得珍惜啊!这对夫妇自千里之外的外乡来,将孩子丢在老家,就为出门挣点钱,一年的收入就靠这些蚕丝了。生意清淡的时候,也不急,趁便在小区挖点蒲公英,焯焯水,凉拌,便是一道菜。挖蒲公英的时候,顺便赏赏景儿。
⑤四月了,小区里的辛夷、桃、梨、海棠、紫荆、晚樱一齐在开花。他们的小屋边,有一棵木瓜海棠、一棵梨树,一树红,一树白,开得新鲜洁净,好看得很。她每天低头絮着一床床蚕丝被,再穿针引线地缝进被套里,颈椎酸了,抬头看看花,低头挖挖蒲公英,也是一种放松,顺便在心里想想乡下的孩子……
⑥一个母亲在春天里想念远方的孩子,阳光也变得柔润了。
⑦这对夫妇纵然漂泊着,有四海为家的动荡,但也可看出来,两人感情深笃,配合默契,从不相互埋怨。中国乡下有许多这样子的夫妇,一起出门闯荡,相互扶持。一年年地辛苦着,但心里是有满足的。生来恬淡,便不贪心。人无贪念,便会减少许多痛苦,不会身陷焦躁不安之中。一贯知足,自闲。
⑧如今,在人们的脸上,很难捕捉到那一份遥远的闲适之色。尤其在城市,人们总是来去匆匆。上下班高峰,哪一条路都被堵得水泄不通,人们脸上普遍流露出焦虑、烦躁,不能有片刻的安宁。匆匆去接孩子,回家烧好晚饭,急迫地吞下,孩子最后一口饭尚在嘴里,便催促着他到书桌前……做大人的,连散步的空都挤不出,忙东忙西的,转眼夜深,躺倒于床,每一条骨头缝都疼,日复一日,总是陷入孤独无援的境地……
⑨在我们小区这对夫妇的脸上,那份“闲”似一只白鸽,久违地飞回来了,即便每天忙碌着,但还是让你感受到一种恬淡安适——他们的目标,也许就是在乡下屋基上起一座三层小楼,将来娶个好媳妇……养蚕是辛苦的,一夜无数次喂食桑叶,好不容易把蚕养大,收获了蚕茧,原本可偷懒拿去镇上收购站卖掉的,但为了能卖上好价钱,就再辛苦一次,勤勉地拉到城里,为人现做蚕丝被。
⑩这一阵,进进出出间,看见他们,无比心安。他们相互爱惜着,朴素的感情如微风,吹得旁观者的心上起了涟漪,荡了又荡。春风吹在脸上,有时还有点儿寒意,但,也不碍事的啊,身边有那么多的花开,尤其红叶李,如烟如霞,阳光一直笼着你,有人世的寂静安宁,如此平凡,又如此珍贵。
再过几日,他们将所有的蚕丝卖完,便要赶回家乡,重新养蚕,摘不尽的桑叶,喂不够的蚕宝宝……一年的生计都在这里了。生命就是这样的,一年一年的花开草长,一年一年的平凡日子,急不来,须一日一日地过。
人世的安稳,值得珍视。一年年里,春去春回——坐在南窗前,听一听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久违的安宁重新回来。
窗外的香樟发了新叶,斑鸠领着一群儿女在学飞,戴胜在枝头跳跃来去,红叶李无声地开着,风来,浅粉的花落了一地……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有删改)
14.做蚕丝被的夫妇让作者产生了哪些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2分)
15.第⑧段中,写城市人的“忙碌”,有何作用?(2分)
1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2分)
坐在草地上的她,像极一幅静物画,脸上流泻着娴雅与安宁。
17.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一个母亲在春天里想念远方的孩子,阳光也变得柔润了。
18.本文最后一段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2分)
[链接材料]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自林徽因《人间四月天》)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材料一:2017年11月24日电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正是由于有了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至今没有中断。
材料二:12月26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文物局等举办发布会,并邀请专家学者就“甲骨收藏与绝学振兴”展开讨论。
甲骨文既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也是我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比如从“璞”字的刻写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采玉的情景,在哪里能找到玉石、用什么工具开凿等。
让甲骨文从书斋走向大众,从“绝学”变为“显学”,还要在普及上下功夫。国家文物局领导说:“通过组织名家撰写甲骨文科普读物,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图书馆举办名家讲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甲骨文知识进行推广,尤其是在青少年中进行宣传普及。这样才能更大激发民众关注甲骨文,推动甲骨文焕发生机。”
19.请给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汉字)(3分)
20.材料二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3分)
21.外国友人来学校进行文化交流,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代表“趣学汉字”社团给外国友人简介甲骨文的文化意义。(4分)
八、名著阅读(共4分)
22.艾青诗歌的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请根据提示,选择相应的诗歌填入对应的表格。
时代精神 对土地的热爱,对苦难的揭示 斗争的意志和反抗的精神 对自由的歌颂和对光明的追求
诗歌 《我爱这土地》 ① ②
A.《黎明的通知》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C.《雪里钻》 D.《鸽哨》
九、作文(共50分)
23.请以“偏偏是▲”(从“你”“我”“他”“她”“它”五个词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题目”后的横线上;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体会现代诗歌意象;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解析】A:错误。“轻灵”的是听觉,不是视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诗歌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诗歌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答案】(1)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2)将登太行雪满山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根据平时对诗词名句的积累答题,(1)—(4)题为直接型默写,需要根据给出的句子来写对应的句子,难度不大。注意“ 纺 、 畔 、 锁 ”的书写。
(5)—(7)题为理解型默写,一定要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时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 俱 、 兀 、 见 、 庐 、 麾 、 炙 ”的书写。
故答案为:(1)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
(2) 将登太行雪满山 。
(3) 沉舟侧畔千帆过 。
(4)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平时识记时要读准诗词中的字音及识记字形。
3.【答案】籁;邃;嘶
4.A;A
5.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词语的使用(搭配);字体书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理解字词含义,不写错别字。
(2)本题考查学生拼读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要特别注意多音字。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词语运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所以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词语的色彩、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3.天籁 lài,指自然界的声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深邃 suì,深远;深奥;深沉。
嘶哑 sī,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故答案为:籁、邃、嘶
4.心弦 xián,即心。
娉婷 pīng,形容女子容貌、体态轻巧美好的样子。
故答案为:A A
5.A:迂回:(形)回旋;环绕。(动)进攻的军队绕向敌人的侧面或后面作战行动。
B:徜徉:安闲自在的徘徊。
C:彷徨:表示徘徊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也表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D:踌躇: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做思量、考虑的意思。很得意的样子。
故答案为:B
6.【答案】示例:举办诗歌朗诵大会;开展诗歌创作比赛
7.①全诗采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塑造了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扑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②它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己的写照,也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的象征。③当我们面对人生低谷或遭遇坎坷时,这首诗可以使我们充满昂扬奋发的乐观精神。
【知识点】活动设计;语言简明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⑵考查诗歌推荐语的拟写。“推荐语”属于评价类,对评价的对象要有所了解,评价中要突出其精神品质及影响,语言要生动,有情感色彩。推荐语的内容要写明三点,一是他做了什么事,二是他做的事有什么社会影响,三是他的行为表现了什么道德品质,而这些内容不是平实的交代,要用抒情情的语言表达,可用修饰手法,语言要精练。
6.本题考查活动的设计。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提示,以“诗歌”为主要内容,设计适合在班级开展的活动,并以与示例相同的格式为活动命名即可。如可设计:朗读喜欢的诗歌,创作自己的诗歌等等。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举办诗歌朗诵大会 ;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
7.本题考查诗歌推荐语的拟写。解答此题首先应交代所推荐作品的主要内容,然后介绍作品值得推荐的地方,即诗歌的主要特点,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阐述其几个主要方面。可从主旨理解、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阐述时可适当引用、概括相关语句加以具体说明。
故答案为: ①全诗采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塑造了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扑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②它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己的写照,也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的象征。③当我们面对人生低谷或遭遇坎坷时,这首诗可以使我们充满昂扬奋发的乐观精神。
8.【答案】“彩虹似的梦”喻指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诗人用这种诗意的表达,虚实结合,营造静美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深切留恋。“彩虹”远在天边,转瞬即逝,流露出诗人对往昔已逝、离别在即的伤感之情。
9.用多个叠句突出了诗人由“寻梦”“放歌”到“沉默"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波澜起伏而又无法言语的心境。同时又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使诗歌更具音乐美。
10.康桥是诗人当年求学深造的地方,诗人对自己挚爱的母较只有留恋,没有索取。首尾呼应写法,反复表达,强化了这种感情。;具有首尾呼应、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比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首先要把握诗句大意,然后从遣词、深刻含义、修辞手法、描写角度、写作方法、表达情感、蕴含哲理和启发等方面进行赏析,赏析时一定要扣住主旨,还要结合作者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这类题相对有点难度。
(2)本题考查诗歌叠词运用。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朗朗上口,丰富音乐,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叠词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给人以美的享受,叠词的模仿,表现出运动和丰富的含义,叠词的文字渲染了气氛,仿佛它是真实的情况下,诗歌中重叠词的作用,叠词作为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可视化。
(3)本题考查诗歌结构特点。诗歌结构特点主要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伏笔照应,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画龙点睛,即在诗歌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的写法;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点睛之笔用在诗词的结尾,也常常称为“卒章显志”,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写法;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彩虹似的梦”,把“梦”比作“彩虹‘’,喻指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诗人用这种诗意的表达,虚实结合,营造静美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深切留恋,“彩虹”远在天边,转瞬即逝,流露出诗人对往昔已逝、离别在即的伤感之情。
故答案为:“彩虹似的梦”喻指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诗人用这种诗意的表达,虚实结合,营造静美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深切留恋。“彩虹”远在天边,转瞬即逝,流露出诗人对往昔已逝、离别在即的伤感之情。
9.本题考查诗歌叠词运用。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朗朗上口,丰富音乐,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叠词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给人以美的享受,叠词的模仿,表现出运动和丰富的含义,叠词的文字渲染了气氛,仿佛它是真实的情况下,诗歌中重叠词的作用,叠词作为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可视化,这首诗用“轻轻的”“放歌”“悄悄的”多个叠句突出了诗人由“寻梦”“放歌”到“沉默"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波澜起伏而又无法言语的心境。同时又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使诗歌更具音乐美。
故答案为:用多个叠句突出了诗人由“寻梦”“放歌”到“沉默"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波澜起伏而又无法言语的心境。同时又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使诗歌更具音乐美。
10.本题考查诗歌结构特点。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写康桥是诗人当年求学深造的地方 ,结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写诗人对自己挚爱的母较只有留恋,没有索取,反复表达,强化了这种感情;结构上具有首尾呼应、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康桥是诗人当年求学深造的地方,诗人对自己挚爱的母较只有留恋,没有索取。首尾呼应写法,反复表达,强化了这种感情;具有首尾呼应、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意思对即可)
11.【答案】对着;到达,登上;记载,记录;做标记;住所;经过,过了
12.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觉耳根如洗
13.①同:清澈。“清波”“一望镜彻”“湛湛”均言其清。异:前者辽阔,“汪洋数十顷”言其阔;后者小巧,“方丈”言其小。
②《净业寺观水记》中,作者看到家中的小小水景,想要挣脱束缚,飞越大海;净业寺观水时,充分享受了超然物外之趣,人心为之一空,借此暂避“尘汙”之苦;观水后,企盼能从宦海忙碌中解脱,偷得闲暇再觅如此佳境。《小池》(其二)中,作者借观水表达了对小池清景的欣赏和赞美,感悟到了“有意不在大”的哲思,流露了对清幽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长安城里能见到大的水域就算是奇遇。每当我坐下来面对家中砚池、盆盂里的水,看到它与天光互相映照,就想飞越大海,在洪流中逆流而上。净业寺在都城的北面,面对着一池清波,汪洋数十顷,两岸之间水面开阔无比,几乎分辨不出马和牛。那水如镜子一般清澈见底,令人心旷神怡,全然忘记了尘世喧嚣。
我厌恶京城俗务,深感痛苦。有一天,我舍弃车马沿着净业寺的湖水边步行,看见残荷仍然亭亭如盖,风送余香,送入鼻中。忽然听到木鱼声时响时歇,隔着花木,红楼一角,隐隐约约传出动人的歌声,觉得耳中如清泉流过,一片洁净。转而想到自己平时在官场出入,驴马嘶鸣,皂隶喝道,顿时觉得此刻与从前如隔天上人间两个世界。继而穿林披萝,曲径寻幽,又见到一座玲珑的小阁,自为洞天福地。(我)向四周看看竹子树木,(它们)交互叠加,形成帷幔,更是奇特绝妙。乘着微醉,我暂时在草地上休息了一会儿。不久,西山落日仿佛斜挂树梢,(那霞光)返照水面上,圆如轮盘,亮如烛火。
回来后抱膝再次面对砚池、盆盂里的水,我的兴致仍然很高,便欣欣然沉浸其中,就挥笔追记下游玩之事。如果将来哪天能得一个清闲官职,借着官身做一个隐者,会再来此地寻觅佳句来记录美好的事情,必当不辜负这美妙的地方。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句子意思,然后再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
[临]①句意: (敬业寺)正对着这一泓清波。临:对着。
②句意: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大海的景色。临:到达,登上。
[居]①句意:会再来此地寻觅佳句来记录美好的事情。志:记载,记录。
②句意: (渔人)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
[居]①句意:就会忆起以前回到青溪住所所看到的景色。居:住所。
②句意:过了一回儿,皇上到了。居:经过,过了。
故答案为: 对着 ; 到达,登上 ; 记载,记录 ; 做标记 ; 住所 ; 经过,过了
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忽然听到木鱼时响时停,隔着花木,红楼一角,隐隐约约传出动人的歌声,觉得耳中如清泉流过。
故答案为: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觉耳根如洗。
13.①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分析。
同:从“一汪清波”“面临清波”“一望镜彻”可以看出敬业寺所观的水非常的清澈;从“湛湛”可以看出小池水的清澈。
异:从“汪洋数十顷,两涯之间,几不辨牛马”可以看出敬业寺所观的水的辽阔;从“小池”“方丈”可以看出小池的小。据此概括异同点即可。
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净业寺观水记》中,文章第一段根据“便欲飞身溟海,一溯洪流”可知,作者看到家中的小小水景,就想要挣脱束缚、飞越大海;根据“一望镜彻,直令人心一空”可知,在净业寺观水时,看到敬业寺旁边的那一泓清波,非常的辽阔,看着这样的水,心就为之一空;第二段根据“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觉耳根如洗”可知,作者听到木鱼声时响时歇进而红楼里传出动人的歌声,觉得耳中如清泉流过,一片洁净;第三段根据“倘他日乞得冷曹,借吏隐闲身,再觅句以志胜事,当不负此佳境也”可知,作者企盼能从宦海忙碌中解脱,偷得闲暇再觅如此佳境。《小池》中“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作者描写了对小池情景的欣赏和赞美,感悟到了“有 意不在大”的哲思,借此表达自己向往清幽宁静生活的的感情。据此即可作答。
故答案为: ①同:清澈。“清波”“一望镜彻”“湛湛”均言其清。异:前者辽阔,“汪洋数十顷”言其阔;后者小巧,“方丈”言其小。
②《净业寺观水记》中,作者看到家中的小小水景,想要挣脱束缚,飞越大海;净业寺观水时,充分享受了超然物外之趣,人心为之一空,借此暂避“尘汙”之苦;观水后,企盼能从宦海忙碌中解脱,偷得闲暇再觅如此佳境。《小池》(其二)中,作者借观水表达了对小池清景的欣赏和赞美,感悟到了“有意不在大”的哲思,流露了对清幽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14.【答案】①夫妇俩的安宁闲适以及对孩子的思念让作者感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②夫妇俩感情深笃,配合默契,生活虽然辛苦,但懂得满足,让作者懂得人无贪念,就会减少痛苦;
③夫妇俩将所有的蚕丝卖完,就要回家乡开始新一轮的养蚕,让作者懂得生活急不来,日子需要一天天过,人世的安稳,值得珍视。答出两点即可。
15.表现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和焦躁、疲倦的精神状态,与文中这对夫妇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这对夫妇质朴的品质和闲适的生活状态的难能可贵,表达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1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坐在草地上的妻子比作一幅静物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在春景的衬托下美丽的姿态和平和的心境。
17.“柔润”原意是柔和润泽,这里有怜爱之意。该句借物写人,表现了一位母亲思念远方的孩子时,流露出来的浓浓暖意。
18.相同:都描写四月春暖花开、莺飞燕舞的景色;
不同:本文结尾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含蓄地点明主题,表达作者希望人们能够从焦躁、匆忙中走出,融入自然,拥有闲适的心境,从而尽享人生美好的愿望。
链接材料直抒胸臆(运用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直接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爱的赞颂。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要看段落的位置,然后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去分析,比如在开头,结构上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内容上的作用是:引出叙述内容,开篇点题;在中间,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内容上的作用是:概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在结尾,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当然在答题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一般都是赏析文章中精妙的句子,一般可以从关键词语含义、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描写角度、结构作用等方面去理解,一般情况下,赏析句子,先找出句子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描写角度或关键词语含义,然后说出其作用,最后说出表达情感。
(4)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语。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先看加点字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使用的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第三看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选一个角度还是联系全文分析。
(5)本题考查写法分析。散文写法包括: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欲扬先抑;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内容。
1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第②-⑥段写夫妇俩的安宁闲适以及对孩子的思念让作者感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第 ⑦-⑩段写夫妇俩感情深笃,配合默契,生活虽然辛苦,但懂得满足,让作者懂得人无贪念,就会减少痛苦;第 - 段写夫妇俩将所有的蚕丝卖完,就要回家乡开始新一轮的养蚕,让作者懂得生活急不来,日子需要一天天过,人世的安稳,值得珍视。
故答案为:夫妇俩的安宁闲适以及对孩子的思念让作者感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夫妇俩感情深笃,配合默契,生活虽然辛苦,但懂得满足,让作者懂得人无贪念,就会减少痛苦;夫妇俩将所有的蚕丝卖完,就要回家乡开始新一轮的养蚕,让作者懂得生活急不来,日子需要一天天过,人世的安稳,值得珍视。答出两点即可。
15.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⑧段中,写城市人的“忙碌”, 表现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和焦躁、疲倦的精神状态;与文中这对夫妇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这对夫妇质朴的品质和闲适的生活状态的难能可贵,表达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表现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和焦躁、疲倦的精神状态,与文中这对夫妇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这对夫妇质朴的品质和闲适的生活状态的难能可贵,表达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坐在草地上的她,像极一幅静物画,脸上流泻着娴雅与安宁”将坐在草地上的妻子比作一幅静物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在春景的衬托下美丽的姿态和平和的心境。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坐在草地上的妻子比作一幅静物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在春景的衬托下美丽的姿态和平和的心境。
17.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语。“一个母亲在春天里想念远方的孩子,阳光也变得柔润了”,“柔润”原意是柔和润泽,这里有怜爱之意,该句借物写人,表现了一位母亲思念远方的孩子时,流露出来的浓浓暖意。
故答案为:“柔润”原意是柔和润泽,这里有怜爱之意。该句借物写人,表现了一位母亲思念远方的孩子时,流露出来的浓浓暖意。
18.本题考查写法分析。 散文写法包括: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欲扬先抑;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本文和链接材料内容相同,都是描写四月春暖花开、莺飞燕舞的景色;表现手法不同,本文结尾“ 窗外的香樟发了新叶,斑鸠领着一群儿女在学飞,戴胜在枝头跳跃来去,红叶李无声地开着,风来,浅粉的花落了一地”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含蓄地点明主题,表达作者希望人们能够从焦躁、匆忙中走出,融入自然,拥有闲适的心境,从而尽享人生美好的愿望;链接材料“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运用比喻手法,直抒胸臆,直接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爱的赞颂。
故答案为: 相同:都描写四月春暖花开、莺飞燕舞的景色;不同:本文结尾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含蓄地点明主题,表达作者希望人们能够从焦躁、匆忙中走出,融入自然,拥有闲适的心境,从而尽享人生美好的愿望;链接材料直抒胸臆(运用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直接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爱的赞颂。
19.【答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0.成分残缺,应在“关注甲骨文”后面加上“的热情”。
21.甲骨文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提炼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提炼主要方法是:第一,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第二,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第三,省略消息来源;第四,省略不必要的议论;第五,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如时间、地点、具体名称等。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材料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19.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必须醒目,且能涵盖文章内容。给新闻拟标题时应抓住导语和关键词语,注意语言简洁精炼,同时尽可能使语言生动形象。仔细阅读这没新闻,提炼出关键词电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0.这句话缺少与“激发”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关注甲骨文”后面加上“的热情”。
故答案为:成分残缺,应在“关注甲骨文”后面加上“的热情”。
21.根据材料二中的重点语句“甲骨文既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也是我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
环,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即可得出答案:甲骨文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
故答案为: 甲骨文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
22.【答案】C;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艾青诗选》
【解析】A、《黎明的通知》这首诗以黎明的口吻热切地唤起一切事物来迎接美好新世界的到来,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坚定信念,符合“对自由的歌颂和对光明的追求”这一主题,填入②处;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符合“对土地的热爱,对苦难的揭示”这一主题;
C、《雪里钻》是一首充满战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精神的诗歌,它通过黑马的形象,表达了人民在艰苦环境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信念,符合“斗争的意志和反抗的精神”这一主题,填入①处;
D、《鸽哨》这首诗通过赞美北方晴天的辽阔深远,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新中国光明的赞颂。这一时期光明已经到来,不需要表达追求,不符合“对自由的歌颂和对光明的追求”这一主题;
故答案为:C;A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作品。《黎明的通知》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42年所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歌赞美了解放区朝气蓬勃的美好生活,同时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雪里钻》是艾青诗选中的一首诗,它描绘了一匹黑马在雪地里奋斗前行的形象,表达了人民在艰苦环境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鸽哨》写于新中国国初期,此阶段艾青的诗歌主题主要是赞颂新中国的光明,讴歌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23.【答案】范文:
偏偏是她
“天呐!怎么会是她!”我木木的站在走廊上。
我的手里拿着六十八份模拟卷,突然跌了一跤。猛得看见了一张满分卷。我很惊讶,我算中等生,才得了八十多分,她的卷子竟然是满分!
那一天,我的心情糟透了,我似乎是被诅咒了似的。早上数学课,因为说闲话被数学老师批了一顿;中午又被罚去背课文;好不容易到了下午,一场数学模拟考试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
试卷一发下来,一看到那长长的公式,脑袋就痛的不得了。在我眼中,那似乎是魔鬼的化身。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时,我就像个傻子似的痴呆地坐在那儿。不一会儿,一阵下课铃的声音传入我的那对啥都听不进去的耳朵里,我顿时心花怒放。可却不曾想到,数学老师——包青天似的黑脸向我望过来,盯了我足足一分钟,我赶紧将眼神放在她身上。她是我们班的转学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她的成绩也不怎么样。单是计算简单的算数题,也能给你做到不及格,更别说密密麻麻的“魔鬼化身”了。
我看了她一眼,心想,就算我的数学再差,她都不是我的对手!
可是万万没想到啊!万万没想到,一节体育课,老师就神速将六十八份试卷改完了。还有更“惊喜”的是,我的试卷上的错号几乎侵略了整张试卷,龙飞凤舞的错号上,写着一个很圆润的“80分”。我瞬间崩溃,80分啊!离满分之差是20分,然而这20分,足以让我排在几百人之后!班上只有十个人是一百分,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也是一百分!
我狐疑的夺走她的试卷,不仅整洁,而且真的是全对。唉,早知道,就不那么自以为是了。现在卷子上的零,似乎是嘲笑我,我恨不得把它给撕了。但,是啊!在模拟考试之前,她都是那么的认真。
到今天,那张试卷还粘在我的写字台前,我常常看见它便想到:如果当时,那个认真的人是我;如果当时,我没有自以为是;如果当时,我认真的复习了,那么,那个“偏偏”是属于我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吸取教训,这样,那个“偏偏”非我莫属!
偏偏是她,但下一次,肯定是我!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这个题目在考点和重点两个维度都表现得很突出。从内容上看,题目略有限制,但束缚很小,所有考生都有话说,而且有不吐不快的心里话要说,这有利于考查所有考生的基本写作能力。从立意上看,题目没做任何要求,把立意的权利还给了考生,这既体现了写作的民主与自由,又能鉴别考生观察和思考生活水平的高低,而这恰恰是学生作文的重中之重。在写作时,要以“我”为中心引发记忆和联想,通过写人、叙事、绘景、抒情,抒发对学习、成长、生活的真切感悟。“偏偏”既有“回忆”也须有“体会”。只有“回忆”,没有“体会”是不准确的,体会就应用心理描写表达出来。本文的文体比较适合记叙文。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