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共2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项是 ( )
A.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牌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面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B.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C.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D.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二、句子默写(共10分)
2.诗文填空
(1)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寂寂江山摇落处,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溪云初起日沉阁, 。(许浑《咸阳城东楼》)
(5)李商隐的《无题》中表达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的句子是: , 。
(6)《行路难》(其一)中运用典故,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 。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
三、基础知识综合(共8分)
阅读《故乡(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2分)
4.文中“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中的“偶像”是指 。“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中“手制的偶像”是指 。(2分)
5.为什么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是“茫远”?(1分)
6.最后一段为什么又一次写到海边月夜的景色?(2分)
7.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含意。(1分)
四、综合性学习(共3分)
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班级举行以“亲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8.请写出与“亲情”有关的两句连续的古诗词。(1分)
9.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意义,请你设计两项活动。(1分)
10.学习了本篇课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1分)
五、诗歌鉴赏(共5分)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1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3分)
六、对比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仁宗时,西戎方炽。韩魏公①为经略招讨副使,欲五路进兵,范文正守庆州,坚持不可。是时尹洙为秦州通判兼经略判官,一日,得魏公命至庆州,约范公以进兵。范曰:“我师新败,岂可深入。“今观之,但见败形,未见胜势也。”洙叹曰:“公于此乃不及韩公也,韩公尝云‘用兵当先置胜负于度外’,今公乃区区过慎,此所以不及韩公也。”范公曰:“大军一动,万命所悬,而乃置于度外,仲淹未见其可。”洙议不合而返。魏公举兵入界,师次好水川②,元昊设伏,全师陷没,大将任福死之。……魏公不胜悲愤,掩泣驻马,不能前者数刻。范公闻而叹曰:“当是时难置胜负于度外也。”(节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乙]
①(庆历五年)正月,罢仲淹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出知③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②罢富弼枢密副使,以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杜衍罢相,出知兖州。……③二月,韩琦上书仁宗,为富弼辨解营救,被罢机密副使,出知扬州。④八月,欧阳修为范、富、杜.韩四人辨解,被贬知滁州。⑤十一月,解仲淹四路帅任,以给事中知邓州。⑥(庆历六年)正月,至邓州任所。……⑦是年,范公在邓修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创建书院。⑧冬,张焘使邓,与范仲淹贺雪赏梅。(节选自《范仲淹年谱》,有删改)
小贴士:《东轩笔录》是北宋魏泰创作的文言轶事小说。年谱:用编年体裁记载某个人生平事迹的著作。
[注]①韩魏公:韩琦,与范仲淹一同成守边塞,对抗西夏。其时边境流传: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②次: 。好水川:地名,在宁夏西吉县一带。③知:
。
13.为了帮助同学读懂文章内容,请你将注释②③补充完整。
(4分)
14.下面句子插入[乙]文哪个位置合适?请说明理由。
(4分)
九月十五日,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15.以上两个材料均记叙了范仲淹的事迹,但在内容写法上有所不同,请做简要分析。(5分)
16.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探究范仲淹为人处事方面体现的精神品质。(5分)
七、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0分)
孤独之旅(节选)
①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而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②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③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④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接着主人蹲了下来。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至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⑥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⑦杜小康顺手报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⑧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
⑨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⑩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7.概括上面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18.当雨后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这里的描写是否符合事理?请说明理由。(3分)
19.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20.雨果曾说:“没有风暴,船帆只不过是一块破布。”杜小康在孤独痛苦的搏击中坚硬了自己的翅膀,使他勇敢、从容、坦然的面对命运的跌宕起伏。苏联早期著名无产阶级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 》一书中,也有一位这样坚强的主人公,他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成为一名顽强执着、刻苦勇敢、奋进奉献的革命主义战士。这位主人公是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0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 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21.选文中没有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侧面描写 C.神态描写 D.语言描写
22.下列对选文中画线段落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非常难”指孩子多,因此“吃不够”。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又只能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
23.闻土见了“我”恭恭敬敬地称老爷,而少年时代称“我”为迅哥儿,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年时的闰土生活经历多了,变得很世故。
B.少年时的闰土是一个孩子,不大明白事理,长大后自然知道尊敬人了。
C.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再加上生活的折磨,中年时的闰土精神麻木、逆来顺受。
D.二十年前闰土家境还可以维持,现在却很困难,觉得低人一等。
24.下列对选文中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旧社会的落后,贫穷在下层人民之间轮回。
B.“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闰土生活的劳碌与命运的艰辛。
C.“可悲的厚障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封建等级观念使“我”与闻土之间产生了隔膜
D.“脸上虽然刻着许多镀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生活磨难使闰土变得麻木了。
八、名著阅读(共4分)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填写相应的人物或情节。
25.武松抢过林子(快活林)背后,见一个金刚来大汉,披着一领白布衫,撒开一把交椅,拿着蝇拂子,坐在绿槐树下乘凉。武松看那人时,生得如何,但见:形容丑恶,相貌粗疏。一身紫肉横铺,几道青筋暴起。黄髯斜卷,唇边几阵风生;怪眼圆睁,眉下一双星闪。真是神荼郁垒象,却非立地顶天人。这武松假醉佯颠,斜着眼看了一看,心中自忖道:“这个大汉,一定是 (人物)了。”直抢过去。(《水浒》)
26.“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是因为 (情节)。(《故乡》)
27.立了好久,他决定进去见她;告诉她他又找到了包月;把这两天的车份儿交上;要出他的储蓄;从此一刀两断——这自然不便明说。她总会明白的。
“她”是 (人物)。(《骆驼祥子》)
28.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他”是 (人物)。(《最后一课》)
九、作文(共50分)
29.[情境任务写作]
阅读下面文字,选择一项任务来完成。
我们常说,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
面对困境,我们也各有各的选择。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选择,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选择,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带上拳套,奋力搏击。
(央视综艺《你好,生活》)
[任务一]写一篇记叙文。
提示:叙写面对生活困境时,你或身边人的选择。
[任务二]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将一种“选择”确定为你的观点;运用相关素材证明你的观点;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充分、有力。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比喻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等A把“女人”比作“圆规”,运用了比喻;B他的眼睛和他父亲的眼睛是相同的事物,所以不是比喻;C把“他”比作“木偶”,运用比喻;D把“手”比作“松树皮”,运用比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八种,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等;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对偶/对仗,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反问的作用,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设问,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直白地说就是自问自答,设问的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2.【答案】(1)雪拥蓝关马不前
(2)露从今夜白
(3)怜君何事到天涯
(4)山雨欲来风满楼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1)“云横秦岭家何在”出自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后半句为“雪拥蓝关马不前”,注意“拥”字的写法;
(2)“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前半句为“露从今夜白”;
(3)“寂寂江山摇落处”出自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后半句为“怜君何事到天涯”;
(4)“溪云初起日沉阁”出自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后半句为“山雨欲来风满楼”;
(5) 李商隐的《无题》中表达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注意“炬”字的写法;
(6) 《行路难》(其一)中运用典故,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注意“畔”字的写法;
故答案为:(1)雪拥蓝关马不前;(2)露从今夜白;(3)怜君何事到天涯;(4)山雨欲来风满楼;(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使干;(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根据名句前半句或后半句的提示,名句的出处,以及名句表达的情感/道理,默写出每句所缺少的古诗文句子即可。在默写时,要注意辨别易错字的字形。本题中“拥”“炬”“畔”的字形要牢记。
3.【答案】没有苦难,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没有隔膜、亲密友好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神灵;“我”的主观臆想(希望)
5.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6.最后再现月下瓜地的景色,不仅表示眷恋之情,更突出了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7.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努力奋斗,愿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的困难重重,但只要去实践、去斗争,终能实现。
【知识点】故乡;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句,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文句或具体的语境之中去解读,切忌断章取义。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5)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理解深层句子的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使用的“隐身法”,有的放矢的去分析。
3.根据选文第①自然段中“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可知,“我”不希望后辈们再像“我”一样为生计而四处奔波,也不希望他们像闰土一样成为辛勤麻木的木偶人,更不希望他们成为像杨二嫂那样穷极无聊的市井小民。“我”希望他们生活在安定,平等,自由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会因为生计和境遇地位而产生厚厚的隔阂。
故答案为: 没有苦难,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没有隔膜、亲密友好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一空:根据选文第②自然段“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可知,闰土从“我”家要走了香炉和烛台是为了拜神佛,许许多多像闰土一样的命运悲惨的劳苦大众求救无门,只能寄希望于神灵保佑,所以闰土崇拜的“偶像”是指神灵;
二空:根据选文第①自然段“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可知,“我”“手制的偶像”就是“现在我所谓希望”,即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神灵
“我”的主观臆想(希望)
5.根据原文“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对闰土境况的叙述可知,闰土生活得很辛苦,连最基本的温饱,安定都难满足,因此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安稳幸福生活,这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最低级的需求,所以说“切近”;
根据选文第①自然段中“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可知,“我”的愿望不再是一时温饱,而是更高层次的,是希望整个社会安定和谐,普天下的劳苦大众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而结合“我”回到故乡看到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现状可知,“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或许要经过好几代人的艰苦斗争和探索,因此说“我”的愿望是“茫远”的。
故答案为: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6.从最后一段“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可知,这句话展示的图景是美丽的,有“碧绿的沙地”,还有“一轮金黄的圆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与前面少年闰土的回忆部分遥相呼应,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幅画面中没有了少年闰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对被现实扼杀的那些童年记忆中美好的人和事的惋惜和祭奠,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 最后再现月下瓜地的景色,不仅表示眷恋之情,更突出了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7.选文最后一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的“希望”指“我”愿普天下的劳苦大众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句中的“路”既指自然界的路,也含蓄地指实现理想的道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号召人们为实现美好的新生活而奋勇拼搏。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如果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努力奋斗,愿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的困难重重,就像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虽然满地的荆棘会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只要我们咬牙坚持,去实践、去斗争,终能成功。
故答案为: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努力奋斗,愿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的困难重重,但只要去实践、去斗争,终能实现。
8.【答案】示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9.示例:办一次以“亲情”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办—期以“亲情”为主题的手抄报
10.示例: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应珍惜亲情,淡薄金钱;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知识点】活动设计;诗歌对联;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句默写。一般记忆默写,相对比较容易,只要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对基本篇目完成背诵,特别注意名篇中的名句,然后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就可以,理解默写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写法等方面对重点句子(特别是名句)的深刻含义、蕴含的哲理、表达的心情或情感等领悟透,这种题相对比较容易。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增设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3)本题考查写阅读启示。启示题答题技巧如下:启示题的问法通常是它人、某国、某地、某事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简单来说,启示就是别人的经验或教训,我们在做类似的事情,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做,因此,从这一点来判断,启示题最终作答的要点呈现出来应该是对策,但是,需要注意这个对策绝对不能和提出对策题划等号。
8.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根据提示“与亲情有关”,我们可以想到学过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等。
故答案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班级举行以“亲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了让活动有意义,一是要保证所有学生都积极参加,而是通过活动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所以活动形式有:制作一张“亲情”贺卡,办一次以“亲情”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办—期以“亲情”为主题的手抄报,召开一次“亲情”主题班会,欣赏一句“亲情”的哲理名言等。
故答案为:办一次以“亲情”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办—期以“亲情”为主题的手抄报
10.本题考查写阅读启示。这篇小说写的是法国西北部哈佛尔海港达佛朗司家的一个故事.这一家老兄弟两个,哥哥叫菲利普,是个小职员,弟弟叫于勒,年轻时候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看成是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去碰运气.过了些时候,接到他的信,也听见到过美洲的人说起,知道于勒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打算发了财就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这时候,哥哥、嫂子把于勒看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地盼着他回来.已经长到26岁还找不到人家的于勒的二侄女儿,也由于他发财的消息找到对象,结了婚.菲利普带着新婚的女儿、女婿和全家坐船到附近一个英属小岛——哲尔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无意中发现了于勒.从旁打听,知道他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后来被这个船的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子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哥哥、嫂子一见大为惊慌,深怕被这个倒霉的弟弟看见,在新女婿面前出丑,更怕他再回家来吃他们,“希望”破灭了,于勒重又成为他们的“恐怖”,他们急忙忙躲开了日夜盼望的“福音”,带着幻灭沮丧的心情溜回家去.学生可以任选一个人物或一个角度来谈启示。
故答案为: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应珍惜亲情,淡薄金钱;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1.【答案】“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该词营造了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1分),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苦闷
12.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赏析。对词语的赏析应从词性/词义、表现景物/人物、体现情感/揭示哲理这三方面入手。答题格式为:词语是......(词性/词义),写出了......,表现/说明了......,体现了......的情感/揭示了......的哲理。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体现情感的关键句子来分析。本词主要借月亮这一意象抒发情感,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现美好的憧憬与理想,据此分析作者的情感即可。
11.“清影”的意思是清冷的影子,该词营造了一种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词人望向旷远的天宇,明亮的月光一泻而下,投下清淡的阴影,举目四顾,孤零旷寂,孤独、苦闷的心绪也从心底油然而生。
故答案为:“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该词营造了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苦闷。
12.作者借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渴望与亲人团聚,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蕴含着作者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故答案为: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13.【答案】临时驻扎;做知州
14.该句应放置在⑦⑧句之间,根据年谱第⑦句中的事件“范公在邓州修百花洲,创建书院”和第⑧句中表示时间的“冬”可知,写作《岳阳楼记》应是范仲淹在邓州任期之间的事。
15.[甲]文是古代笔记体小说,记录人物轶事,故将重点放在“好水川一役"中,把范仲淹和韩琦产生的矛盾冲突交代清楚,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叙述详尽。
[乙]文以年谱的形式记录范仲淹生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简要交代年月及主要事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6.范仲淹作为北宋能臣,有远见卓识、能坚持己见(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品行正直,尽管与韩公政见分歧,但彼此仰慕欣赏之情从未中断。当韩琦策略遭至失败,能做出理性客观评价,是那种不折不扣的诤友。《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则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知识点】补全文言文的原文;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
宋仁宗时,西夏(党项)国在边境气焰越发嚣张。北宋韩琦为经略招讨副使,想派五路进兵征讨,范仲淹正在庆州驻守,坚持认为不行。当时,尹洙是秦州通判兼经略判官,有一天,得到魏公的命令来到了庆州,与范仲淹商量一起出兵。范仲淹说:“我方军队刚刚打了败仗,怎么能够深入敌人的虎穴呢?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只能看到失败的迹象,没有看到胜利的形势。”尹洙叹息道:“您在这方面就比不上韩公了。韩公(韩琦)曾经说过‘用兵当置胜负于度外’,现在您的表现太过谨慎了,这就是您的魄力不如韩公的表现啊。”范仲淹说:“如果我方大军一动,所有的人都命悬一线,如果不把大伙的性命都放在心上,我范仲淹认为这种做法是不行的。”尹洙没有与范仲淹达成一致,就返回了。韩琦还是大举进兵,军队临时驻扎在好水川,元昊设下埋伏,北宋全部军队罹难,大将任福也牺牲了。……韩琦忍不住悲愤交加,掩面而泣,马停驻不能前行。范仲淹听说这件事后叹息道:“正当那个时候是很难把胜负放在考虑之外的(言下之意应该对胜负做好充分的估量)。”
乙
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被免除参知政事之职,以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的身份出任邪州知州,兼任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朝廷)罢免了富弼枢密副使之职,以京东西路安抚使的身份出任郓州知州,杜衍被罢免宰相之职,出任兖州知州。……二月,韩琦给仁宗上书,替富弼辦解来营救他,被罢免机密副使之职,出任扬州知州。八月,欧阳修为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四人辩解,被贬到滁州任知州。十一月,朝廷解除范仲淹四路帅任,以给事中的身份出任邓州知州。(庆历六年)正月,范仲淹到达了邓州任职办公的处所。……这一年,范仲淹在邓州修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创建书院。这年冬天,张焘被派遣到邓州,与范仲淹一起庆贺大雪欣赏梅花。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②“师次好水川”句意为:军队临时驻扎在好水川。次:临时驻扎;
③“出知分州”句意为:出任充州知州。知:任知州。
故答案为: 临时驻扎;做知州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认真阅读文章,联系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根据“九月十五日,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内容可知,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的时间是九月,地点在花洲书院。联系乙文中“⑦是年,范公在邓粘修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创建书院。⑧冬,张焘使邓,与范仲淹贺雪赏梅”的内容可知,写作《岳阳楼记》应是范仲淹在邓州任期之间的事,所以应该放在⑦⑧句之间。
故答案为: 该句应放置在⑦⑧句之间,根据年谱第⑦句中的事件“范公在邓州修百花洲,创建书院”和第⑧句中表示时间的“冬”可知,写作《岳阳楼记》应是范仲淹在邓州任期之间的事。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解答时,根据对文章“小贴士:《东轩笔录》是北宋魏泰创作的文言铁事小说。年谱:用编年体裁记载某个人生平事迹的著作”的理解,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甲文,出自《东轩笔录》,是北宋魏泰创作的文言轶事小说集。通过甲文中“范曰:‘我师新败,岂可深入。以今观之,但见败形,未见胜势也。’...范公日:‘大军一动,万命所悬,而乃置于度外,仲淹未见其可。’洙议不合而返。魏公举兵入界,师次好水川,元昊设伏,全师陷没,大将任福死之。...魏公不胜悲愤,掩泣驻马,不能前者 数刻。范公闻而叹日:当是时难置胜负于度外也”的内容可知,文章重点记述了“好水川一役” 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把范仲淹和韩琦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叙述的很详尽;乙文,出自《范仲淹年谱》,是用编年体裁记载范仲淹生平事迹的著作。通过乙文中“正月,罢仲淹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按抚使,出知分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一月,解仲淹四路帅任,以给事中知邓州。⑥(庆历六年)正月,至邓州任所。....是年,范公在邓粘修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创建书院。⑧冬,张焘使邓,与范仲淹贺雪赏梅”的内容可知, 以年月为纲,真实记录了范仲淹生平事迹,简洁明了, 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故答案为: [甲]文是古代笔记体小说,记录人物轶事,故将重点放在“好水川一役"中,把范仲淹和韩琦产生的矛盾冲突交代清楚,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叙述详尽。
[乙]文以年谱的形式记录范仲淹生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简要交代年月及主要事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和材料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通过甲文中“欲五路进兵,范文正守庆州,坚持不可。是时尹洙为秦州通判兼经略判官,一日,得魏公命至庆州,约范公以进兵。范日: '我师新败,岂可深入。以今观之,但见败形,未见胜势也’”的内容可知,范仲淹作为宋朝名臣,目光长远、见识不凡,能坚持己见,有杰出的军事才能;通过甲文中“魏公不胜悲愤,掩泣驻马,不能前者数刻。范公闻而叹日:‘ 当是时难置胜负于度外 也’”的内容可知,范仲淹操行雅正,虽然在进兵问题上与韩公产生分歧,但彼此惺惺相惜。当韩琦的军事行动遭遇惨败之时,他能作出理性的客观评价,是名副其实的诤友;联系《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容可知,表现出作者宽阔的胸襟,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 范仲淹作为北宋能臣,有远见卓识、能坚持己见(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品行正直,尽管与韩公政见分歧,但彼此仰慕欣赏之情从未中断。当韩琦策略遭至失败,能做出理性客观评价,是那种不折不扣的诤友。《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则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17.【答案】杜小康经历风雨,护鸭成长(或者杜小康寻鸭成功,人鸭一起成长。意思对即可)
18.符合事理,因为这是用雨后天晴的美好景色衬托主人公杜小康找到鸭子后的喜悦心情,也是杜小康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战胜磨难后的那种轻松、愉快心情的写照。
19.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真实生动地写出了杜小康看到鸭子下蛋时惊喜、兴奋的情状。
2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
【知识点】孤独之旅;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气氛;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4)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积累。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7.选文主要讲述了 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以此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故可概括为:杜小康经历风雨,护鸭成长。
故答案为: 杜小康经历风雨,护鸭成长(或者杜小康寻鸭成功,人鸭一起成长。意思对即可)
18.此时此刻,在杜小康眼里:天空如此之蓝,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联系上下文,这是杜小康不顾艰险疲惫,不顾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之后的想法,衬托出杜小康喜悦的心情。环境描写在这里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是杜小康轻松、愉快心情的写照。
故答案为: 符合事理,因为这是用雨后天晴的美好景色衬托主人公杜小康找到鸭子后的喜悦心情,也是杜小康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战胜磨难后的那种轻松、愉快心情的写照。
19.“惊喜”属于神态描写,“跑”、“捡”属于动作描写,“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属于语言描写。这里生动形象地表现杜小康在看到鸭子下单之后的惊喜和兴奋。
故答案为: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真实生动地写出了杜小康看到鸭子下蛋时惊喜、兴奋的情状。
2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故答案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
21.【答案】B
22.A
23.C
24.A
【知识点】故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人物描写;比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及各种描写方法的特征,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句的意思。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表达的感情。
21.A.结合第一段“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等句子可知,运用了肖像描写; C.结合第五段“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等句子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D.结合第三段“阿!闰土哥,——你来了?……”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
故答案为:B
22.A结合第十八段“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可知,“非常难”不仅是因为孩子多,吃不够,还因为总打仗、苛捐杂税太多等。BCD正确。
故答案为:A
23.A.结合第十六段“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可知,闰土知道“我”回来,在家境艰难、吃不饱的情况下,带来了自己的礼物,看出他并没有变得世故;B.称呼“我”为“老爷”是一种等级观念的体现,在闰土心里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分阶级的,“老爷”不是表尊敬的称呼;C.结合第十二段“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可知,闰土把对称呼“我”为“老爷”看成是规矩,这是封建社会的规矩,少年时称呼“我”为迅哥儿,那时是“不懂事”,不懂得封建等级制度,因此称呼的变化表现闰土已经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结合第十九段“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可知,闰土如同石像一般,麻木了,在承受封建社会重压的同时,自然对于封建等级观念逆来顺受,这是改变称呼的原因,故C正确;D.结合文章可知,二十年前,闰土的父亲就是“我”家的长工,闰土和“我”就存在身份差距,但是当时闰土心里没有封建等级制度,而今天有了,故不是经济条件变化产生的影响。
故答案为:C
24.A“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句话虽然有“像”,但是并不是比喻句,结合第一段“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可知,眼睛肿的通红是地域原因,不能表现出旧社会的落后,贫穷在下层人民之间轮回。BCD正确。
故答案为:A
25.【答案】蒋门神(蒋忠)
26.闰土喊了“我”一声“老爷”
27.虎妞(虎姑娘)
28.韩麦尔先生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点评】此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应用心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作品,了解有关作品的文学常识,且能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还要能体悟作品的主题、重要人物、关键情节和经典片段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轻松应对试题。
25.由“武松看那人时,生得如何,但见:形容丑恶,相貌粗疏。一身紫肉横铺,几道青筋暴起。黄髯斜卷,唇边几阵风生;怪眼圆睁,眉下一双星闪”可知,文段描写是写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情节,故人物为:蒋门神或蒋忠。
故答案为: 蒋门神(蒋忠)
26.《故乡》中“我”回故乡搬家,见到了小时候的玩伴,现在已是中年的闰土。小时候的闰土喊“我”“迅哥儿”,现在的闰土看见“我”,脸上露出欢喜和悲凉的神情,最终喊了“我”一声老爷,这一声“老爷”,让“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故答案为:闰土喊了“我”一声“老爷”
27.由“告诉她他又找到了包月;把这两天的车份儿交上;要出他的储蓄;从此一刀两断”可知,这是祥子到刘四爷的车厂见虎妞的心理细节。因此这里的“她”是虎妞。
故答案为: 虎妞(虎姑娘)
28.由“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可知,这是课文《最后一课》的内容。最后—堂法语课结束,韩麦尔先生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悲痛得无法说话了,所以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因此们这里的他为韩麦尔先生。
故答案为: 韩麦尔先生
29.【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议论文;材料作文
【解析】 任务一:材料关键词——“选择”。选择指选取,为某人、某事做的决定。选择是一种主观愿望支配下的抉择;选择更是一种责任,不一样的选择带来的结果会不一样。既然是“选择”,就有具体的情境存在,即不同的路,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方向等等,需要“选”其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或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需要进行选择的艰难时刻。人生在世,常常需要作出选择。最好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寻找切入点。像考试作弊、父母吵架、同学误会、师生对话等,就是很好的素材。可以通过曲折的经历来反映自己或身边人在某方面作出的正确选择,如:网上的内容要选择,交朋友要选择,志愿要选择等等。面对具体的选择,我们需要一种冷静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选择,成就自我智慧。
二、选材构思。题目要求叙写面对生活困境时,你或身边人的选择。比如可以写在危险发生时的选择。地震发生时,选择不顾自己的安危,营救一个陌生的小孩。在表达上,注意选择”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达,从选择的过程上,选择过程艰难无比,如自己在面对诚信、良心的拷问时做选择的犹豫、艰难。选择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记叙时,一定要把选择者面临选择时矛盾的心理状态渲染出来。语言要生动、形象,另外要挖掘出选择背后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本文要写成记叙文。
任务二: 写议论文,要找到古今中外合适的关于“选择”的事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的选择,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写,比如升学和择业的选择,生与死的选择,是与非的选择,义与利的选择,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选择,个人既得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发展利益的选择,创新与守旧的选择,奉献与索取的选择,安逸与进取的选择等。
【点评】(1)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给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立意,并围绕立意选材创作的能力。写作时要抓住关键词, 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2)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 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