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BC771年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西周分封示意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
BC476
BC256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BC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周敬
王卒
相继称霸的争霸战争
并立为王的兼并战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从秦国的诞生至称霸入手
·奠定基业——春秋争霸
·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统一六国——终成霸业
一、奠定基业——春秋争霸
国野制度
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一种体现社会阶层对立的制度
秋(前655年),缪公(秦穆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
(秦缪公)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
——《史记·秦本纪》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尊王攘夷
周王衰落
诸侯强大
二、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政逮于大夫)
权力下移
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地位高低
礼崩乐坏,传统等级制度瓦解
政治之力
二、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列国形势图
华夏
北 狄
东夷
西戎
南蛮
◎战国形势图
华夏
北 狄
东夷
西戎
南蛮
夷夏之辩
华夏认同
影响:①在长期的杂居、邻居过程中,华夏文明提升了戎狄蛮夷的文明程度,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②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实质是华夏文化影响范围的扩大,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民族之力
二、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春秋牛牺尊
摇秦墓出土各种铁农具 (工具) 统计表
陈洪:《从出土实物看秦国铁农具的生产制造及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铁制农具
铁犁牛耕的使用
生产力提高
公田开拓私田不治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生产关系:
新兴地主、自耕农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自耕农经济,指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自耕农经济侧重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小农经济侧重于经营规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规模小),自然经济侧重于生产目的(为了生产者与生产单位自身的需要)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促进了农业精耕细作,但其地域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二、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造车行业《周礼·考工记》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
①货币众多,说明商品交易频繁,商品经济发展;
②种类众多,交易不便,货币统一对国家统一提出了要求。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
——《史记·苏秦列传》
中心城市涌现
经济之力
二、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
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最终各自建立起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为以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
战国时期变法的必要性?
政治: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富国强兵是各国的首要任务
经济:铁犁牛耕推广,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要求掌握政权
二、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战国形势图
邹忌改革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变法
李悝变法
申不害改革
吴起改革
商鞅变法
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察能而授官”;军事改革
以能任官;胡服骑射
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广纳言路
食有劳而禄有功;尽地力;著《法经》;“武卒”制
提倡“术”治,因能授官;开垦荒地;兵器制造
明法审令;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目的:富国强兵
影响: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二、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分封,行郡县制,君主任免 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定程度上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
社会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加强了户籍管理
有利于增加赋税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之力
二、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有教无类。
——《论语·公冶长》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孔子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哲学思想
·以“仁”为核心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主张恢复礼乐制度,承认制度应随时代改良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推动私学发展;
·教授“六艺”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春秋后期
二、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老子
哲学思想 政治思想
·“道”为天地万物的本源
·追求天人合一(古代朴素唯物观)
·辩证法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春秋后期
二、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商鞅
韩非子
中央集权;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孔子
老子
奴隶主贵族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 战国 礼法兼重;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性恶论
道家 庄子 战国 齐物;逍遥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提倡变法;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人性本恶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五行“相生相胜”
新兴地主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
下层平民利益
诸子学说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井田崩溃
土地私有
奴隶主贵族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学在民间”
士阶层兴起
百家争鸣
思想文化
转变
支持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
政治:王权衰微,诸侯崛起。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阶层: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战国士阶层
文化贵族没落者
平民之获得知识才艺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借力发展——战国成雄
百家争鸣的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阵。实质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应,本质上争的是国家的治理方略。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其主张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具有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思想之力
三、统一六国——成就霸业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秦武王对丞相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史记·秦本纪》
秦武王
秦昭襄王
于是秦使将军攻四周。西周君走来自日,顿首受罪,尽献其国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史记·秦本纪》
政治大变革
经济大发展
思想大活跃
民族大交融
社会大动荡
本课小结
变革之象
应变之策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经济之变: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兴修水利,
封建土地私有,井田制瓦解,工商业发展。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变法运动(政治)
百家争鸣(思想)
奴隶社会:
贵族政治
封建社会:
官僚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县制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