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7 16:1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南朝
北朝
三国

东魏-北齐
魏———西晋
蜀汉

五胡十六国—北魏
——东晋——宋—齐—梁—陈—
西魏—北周—隋-唐
反观魏晋南北朝,其时虽有“变态”,但仍有“连续”,有“回归”。虽在政治势力上出现了士族,但士族应视为一种“贵族化官僚”,是官僚的“变态”,兼有“官僚”身份;虽然出现了维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但整个体制仍是沿着皇帝专制、中央集权的路线稳步进化,直到孕育出了隋唐三大制度丰碑;在政治文化上士族引发了玄学思潮,但儒家观念和“官僚政治话语”在王朝政治中仍居主导。
——阎步克
单元思考
你认为魏晋南北朝与隋唐之间有何联系?
隋唐“第二帝国”与秦汉“第一帝国”有何异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推荐书目】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
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一、三国与西晋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
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汉,
定都成都。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定都建业。
229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思考: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时间与名称有什么特点?思考其原因。
(一)三国鼎立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
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
一、三国与西晋
249年,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掌权。
254年,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立曹髦为帝。
260年,曹髦被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263年,魏灭蜀汉。
264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拜相国。
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
一、三国与西晋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
(石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崇、恺争豪如此。武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条干绝俗,光彩耀日,如恺比者甚众。恺怳然自失矣。
——《晋书》
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晋书·惠帝纪》
思考:西晋初年为何就出现了以往政权末期才会出现的荒唐情况?
一、三国与西晋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
与一般改朝换代的过程有所不同,曹魏的政治网络基本上完整地被司马氏继承下来,转化为西晋官僚阶层的主干。……汉魏、魏晋两次王朝革命所确立的禅让模式构成了后世政权转移的一种新的典范,形成了与汉代不同的政治传统,由于禅让这一王朝易代方式的特殊性,官僚阶层在这两次王朝革命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受到大的损失,在保持政权稳定的同时也造成了“世官”现象的普遍存在。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五胡内迁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一、三国与西晋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
316年,西晋被匈奴族汉赵政权灭亡,中国历史进入长期分裂混乱的东晋南北朝时期。
【西安十三朝】
先秦时期:西周
秦汉时期:秦、西汉、新朝、东汉
魏晋南北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
隋唐时期:隋朝、唐朝
【汉唐之际的长安城】
东汉时期董卓火烧洛阳,挟汉献帝抵达长安,作一朝。
西晋末,晋怀帝被俘,司马邺即位长安,是为晋愍帝,后兵败被俘。
十六国时期,前赵、前秦、后秦建都长安;北朝中西魏、北周也定都长安。
二、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南朝与门阀政治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时期形成了士族门阀政治体系。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魏晋士族,就其一个个的宗族而言,可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由东汉的世家大族经过一个更新过程而来,基本上保持儒学传统而又或多或少地兼染玄风,个别的已由儒入玄。他们在魏和西晋居于高位,被视作旧族门户。魏晋士族的另一类,多属乘时而起的所谓新出门户,不是来源于世家大族,一般都是习于玄学或者出入玄儒。他们的政治地位在魏和西晋迅速上升,入东晋后更为突出。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二、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南朝与门阀政治
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得到了王氏一族支持。晋末丧乱,在王导的策划下,又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王导官居宰辅,共辅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任帝王。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后来一度叛乱,威胁晋室,实力可见一斑。
颍川庾氏是晋明帝一朝外戚,庾文君之弟庾亮入朝担任中书监,和王导分庭抗礼。晋明帝死后,庾亮以国舅的身份成为辅政大臣。死后二弟庾冰接替他担任宰相,掌握朝中大权。晋成帝死后,庾冰改立新君。其弟庾翼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基本上掌控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桓温消灭了四川地区的成汉政权,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桓温三次北伐,虽以失败告终,却客观上打出了东晋的威风。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捞取了政治上的资本,为最终的篡立做着前期准备。其子桓玄起兵反叛,建立桓楚政权。失败后,桓氏家族余众仍与晋室对抗多年。
淝水之战中,谢安率晋军打败了前秦军队,谢氏自此发迹。其侄谢玄组建北府兵,对东晋朝有着深远影响:淝水之战打败前秦主要便依靠北府兵,后来也是北府兵的首领刘裕推翻了东晋,代之以宋。六朝以后,世间多以“王谢”并称,该称呼成为中国古代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二、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南朝与门阀政治
建康 刘裕(420-479年)
建康 萧道成(479-502年)
建康 萧衍(502-557年)
建康 陈霸先(557-589年)
建业 孙权
(222-280年)
建康 司马睿
(317-420年)
南朝
六朝
二、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南朝与门阀政治
六朝博物馆(The Oriental Metropolitan Museum)位于南京市,是中国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专题博物馆。2014年对外开放。
南朝 青瓷莲花尊
三国吴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南朝 贵族女子出行图画像砖
六朝 人面纹瓦当
三国吴 青瓷虎子
六朝古都:东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十朝都会:+南唐 明 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
东晋
二、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南朝与门阀政治




(王徽之)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
——《晋书·王徽之传》
桓大司马乘雪欲猎,先过王(濛)、刘(惔)诸人许。真长见其装束单急,问:“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曰:“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
——《世说新语》
思考: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地图的变化,结合材料分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
二、东晋与南朝
(二)江南经济开发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思考:关于江南地区的经济为何会出现以上不同的记载和表述?
二、东晋与南朝
(二)江南经济开发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奠定基础
(南方开始发展)
开始南移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 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沈昙庆传》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一)五胡十六国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
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十六国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思考:内迁少数民族为什么要采用中原的典章制度?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一)五胡十六国
淝水之战前,苻融曾劝谏苻坚:“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
—— 《晋书·苻坚载记下》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北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碎片化的分裂局面,这与短时间内无法克服的胡汉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分布格局的改变及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也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重要因素。
——仇鹿鸣《五万年中国简史·魏晋篇》
三、十六国与北朝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崛起,于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帝陵主要分布于五个地区:
1.内蒙古鄂伦春阿里河石室——北魏立国前君主
2.盛乐金陵(内蒙古和林格尔)
3.云中金陵(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
4.洛阳邙山陵区
5.陕西省富平县——北魏分裂后末代君主元脩云陵
——潘伟斌《魏晋南北朝隋陵》
思考:北魏帝陵分布和形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嘎仙洞石室
云中金陵
洛阳邙山北魏帝陵
三、十六国与北朝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积极改革,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魏孝文迁都,自有其必然的动因。一则元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的中心。二则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吞并江南,则必先将首都南移。太和十五年始亲政;十七年南伐,是年即议迁都,并起宫殿于邺。是后连年南伐,直到孝文之卒。可知孝文迁都,实抱有侵略江南之野心也。三则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而一般鲜卑人,则以建国已逾百年,不免暮气渐重,魏孝文实在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种人以一种新刺激。
——钱穆《国史大纲》
三、十六国与北朝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在各方面全盘汉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北魏洛阳城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北魏分裂与北齐北周
534年,孝武帝元修与权臣高欢决裂,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
高欢在邺城拥立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帝,即西魏。
东西魏虽保留了鲜卑元氏的帝位,实际统治权却掌握在高欢和宇文泰手中。
思考:以往,六镇起义与北魏分裂常被拿来作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造成的负面影响,对此你怎么看?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北魏分裂与北齐北周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篡东魏,建北齐。
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篡西魏,建北周。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
589年,隋朝灭陈,完成国家统一。
宇文泰集团
依靠宗族亲信、六镇将领以及北魏皇室,倾向于进一步汉化改革,融合胡汉关系,建立关陇集团。
高欢集团
依靠高欢亲族、河北门阀以及六镇鲜卑士兵。倾向于满足鲜卑利益,逆汉化。
思考:北周灭北齐、隋灭陈等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南朝
北朝
三国

东魏-北齐
魏———西晋
蜀汉

五胡十六国—北魏
——东晋——宋—齐—梁—陈—
西魏—北周—隋-唐
北方封建社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从而与直接继承汉末魏晋传统的南朝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和东晋南朝的衔接,即唐代的南朝化倾向,绝非偶然,乃是封建社会合乎规律的必然发展。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知识结构
融合了南北两种完全不同文化、制度、经济形势的历史河流,究竟会找到怎样的出口?
习题演练
1.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 B. 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 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 D. 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
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
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④②③ D. ④①②③
3.下列一组有关北魏的事件,按照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北魏建立 ②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 ③统一北方 ④迁都洛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③④② D. ②④③①
C
C
C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的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下列选项中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
B. 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
C. ①东晋②前秦③吴④北汉
D. 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
5.“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史实不符合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是( )
A. 少数民族在统治区域内发展农业经济 B. 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C. 东晋延续了西晋统治时期的政治体制 D. 十六国大都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
6.《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
A. 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 B.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D. 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D
C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