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D【解析】A项,jīn—jìn;B项,bó—bǒ;hún—hùn;C项,cóu—chóu。
C【解析】A项,强:勤勉。虑:思虑周详;B项,鬻:卖;D项,伐:夸耀。
A【解析】A项,一日,古义:一旦;今义:一天。B项,大学,古义: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等方面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年幼的人。C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作为。从事,古义:做事。今义:投身到某种事业中。D项,平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不明,古义:不能明察,今义:不明亮;不懂
B【解析】①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事物。②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③慈:形容词作动词,慈爱。④食:名词作动词,吃饭 。⑤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程度⑥诚:使动用法,使...真诚。⑦将:名词作动词,率领。⑧亏:使用用法,使...受损⑨群:名词作动词,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B【解析】例句是状语后置句,A项,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判断句。B项,①②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①为判断句,②为宾语前置句。D项,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A【解析】A项,亡,通“无”。B项,说,通“悦”,取悦。当,通“尝”,尝试。C项,知通“智”,智慧。絖同“纩”,丝絮。D项,行通“形”,形体;然通“燃”,燃烧。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进行对比”错误,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
8.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因其动人心弦的表演,令人惊喜和感动,所以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强加因果。材料一说“大家可能都看过《只此青绿》,看过《唐宫夜宴》……沉浸于动人心弦的表演”“涌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拓展着人们想象和感受的边界。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9.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人民英雄纪念碑……他们有爱恨有梦想”错误。原文是“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选项偷换概念。
10.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文艺要体现“时代、人民和创新”。A.该选手的做法貌似创新,谈不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缺少真正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11. ①材料一侧重从理论高度论述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对象(或“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
②材料二侧重从创作方法角度谈文艺创作应当扎根人民,要和人民心相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能力。
结合“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对人民的理解,也许再多的概括和论述,都不如来到天安门广场、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那一刻的领悟和感动”“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可知,材料一侧重从理论高度论述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对象(或“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
结合“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阎肃乐了,他透露,自己的创作能够不断出‘新’,除了靠知识的积累,还得熟悉生活,接地气,和老百姓心相通”可知,材料二以阎肃的创作为例,侧重从创作方法角度谈文艺创作应当扎根人民,要和人民心相通。
【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吴忠两次提醒老葛躲藏,老葛都没有理睬他,而是查看附近有无可以适合大家躲藏的地方”说法错误,吴忠第二次提醒老葛躲藏时,老葛没有查看是否有适合大家躲藏的地方,只是盯着石得富。
B.“小说从老葛的视角详细描写了……”说法错误,没有通过老葛的视角,也没有详细描写,更没有表现陕北独特的地域风光。
D.“是因为他在绥德集中出发下南路时,曾听过老葛的讲话”说法错误,石得富对防空如此有经验,是因为他出随军担架时有过经历,不是因为听了老葛的讲话。
故选C。
13.①“铜墙铁壁”指城墙坚固不透,防御十分坚固,不可逾越。文中比喻团结一致,坚强不屈的精神。②“铜墙铁壁”表现了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民兵石得富紧急时刻挺身而出,用冷静和坚定,指挥大家躲避飞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③“铜墙铁壁”意味军民在解放战争中的团结坚若磐石。民工们不顾生命危险给部队送粮,老葛、石得富等都不顾个人安危,指挥百姓躲避轰炸,军民团结构成中国革命的铜墙铁壁。【每点 2 分,共 6 分,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14.示例一:主人公是石得富。①作为主人公,他贯穿小说(节选部分)始终。小说描写他挺身而出,带领指挥大家躲避飞机,结尾才交代他的名字,突出了石得富平凡的身份和不平凡的才能。②小说描写石得富指挥众人躲避飞机,表现他镇定自若的指挥才能,通过老葛对石得富的赏识等,烘托他的责任感和丰富的防空经验,表现了人民群众保粮支前英勇斗争和伟大历史功绩。③以他为主人公能更好体现标题铜墙铁壁中的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每点 2 分,共 6 分,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示例二:主人公是老葛。①小说描写老葛与民工们的亲切交谈,还有坚决执行石得富的“命令”,指导大家躲避飞机,塑造其和蔼可亲、富有革命工作经验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②小说通过描述老葛的行为,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如询问民兵的来历,执行民兵的“命令”等。③以他为主人公能更好体现出军民团结,构成中国革命的铜墙铁壁的主题。(每点 2 分,共 6 分,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15.EFH【本句的句意为“而我追求这种毫无用处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很多次都差一点死了,到现在终于变得一无所用了,而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用处。”】
16.C【“死而后已”中的“已”指停止】
17.D【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18.(1)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岂……哉”,固定句式;“诚”,真正;“熄”,太平、和平,各1分;句意1分】
(2)山上的树木自讨砍伐,带油的膏脂自讨燃烧。桂树枝可以自用,所以砍伐它;漆树可以使用,所以割它。 【“寇”,砍伐;“煎”,燃烧;“伐”,砍伐,各1分;句意1分】
19.①孟子: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②庄子:藏身于无用,甘居不材之地,韬晦自全,在人间世长久生存。
【答出一个点2分,两个点3分;意思接近即可,没有概括只是照抄原文不给分】
参考译文:
(一)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二)
匠石前往齐国,到曲辕,看见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出山头,十仞高而后才长树枝,可以用来造船的旁枝都有几十枝。参观它的人如同在赶集,这位匠人不去看它,竟不住脚地往前走。他的徒弟饱看一番,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却向前走个不停,这是为何呢?”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用它做船就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材就会很快地腐朽,用它做器具就很快会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用它做成柱子就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有这么长的寿命。”
木匠回家之后,梦见了那棵栎树,栎树对他说:“你在用什么东西与我相比呢?你是拿那些有用的木材来跟我比么?那些楂、梨、橘、柚这一类,果实成熟之后就会被人们摘走了,而摘果子的过程又会对它们造成伤害,有些大的枝条被折断了,而小的枝条则被扔得满地都是。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果实才使其生命受苦,所以不能终享天年,往往半路夭折了,这是自己招来的世俗的打击。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而我追求这种毫无用处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很多次都差一点死了,到现在终于变得一无所用了,而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用处。假若我也或许有些用处,那还能生长得如此茂盛广大么?况且,你跟我一样都是物,为什么要这样来看待物呢?你不过是快要死了的无用之人,又怎么会懂得无用之木呢?”
山上的树木自讨砍伐,带油的膏脂自讨燃烧。桂树枝可以自用,所以砍伐它;漆树可以使用,所以割它。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2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营造出朦胧的意境”说法有误。“鹦鹉洲前弄明月”是对苏轼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以诗文寄情的描写,表现的是苏诗的“感天地”“动鬼神”,并无朦胧意境。
故选B。
21.①苏轼是一个豪放、执着、平易、洒脱豁达的人。②选诗前四句写苏轼虽是名闻四海的大文豪,却一生屡遭贬谪,颠沛流离;虽报国无路但仍心怀国家。③选诗后八句写苏轼因心中郁结,寄情山水,与客对饮,把武昌江当作喝酒的大“罍”,与野老渔夫争席。【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中,以“平生四海”概括了苏轼屡遭贬谪、南北奔波的经历与名重天下的身份。苏轼志向远大,文气干云,却屡遭贬谪,甚至遭遇“乌台诗案”差点丧命,不可能不“酒浇不下胸崔嵬”,这就进一步刻画出苏轼的心灵,也为下文苏轼的豁达起到了更为强烈的对比作用。
常人遇此劫难,往往会陷入长期的消极抑郁,但作者却在诗歌第五、六句,展现了一个寄情山水,最终写下诸多不朽诗篇的苏轼。“鹦鹉洲前弄明月,江妃起舞袜生埃”一句中,借用典故,夸张而又生动地刻画了苏诗的“感天地”“动鬼神”,使女仙也为之起舞。诗歌第七到十一句,进一步刻画苏“步入寒溪”,招得“次山醉魂”,点出洼樽,,又想象苏轼“洗湔”掉洼樽上的“尘痕”,把大江这个大“罍”中的美酒,舀入洼樽,与“嘉客”“野老”们争相共饮的情景。这里表现的是苏轼生活、交友的情景,充分展现了他不因贬谪而自怨自艾,反而能积极乐观生活,并与当地“野老”和谐共处的形象。
所以,这首诗写的苏轼既豪放、又平易,既执着、又洒脱,“文章憎命”,然犹不忘君国,久经迁谪,而犹豁达自如,刻画出苏轼的个性,写得栩栩如生。
22.名篇名句默写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企者不利,跨者不行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4)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
①从鲸类自身种群的角度来看
②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③一旦鲸类搁浅死亡
24.12头瓜头鲸搁浅在浙江台州海滩,可能对海洋生态平衡等造成影响,野生动物救援,既需用良法善治实现救援能力与救援体系的现代化,也需培育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一个点1分,句子表达通顺1分;字数超过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由第一句是新闻事件,概括出“12头瓜头鲸搁浅在浙江台州海滩”;第二句是总括句,概括鲸类搁浅的影响和导致的后果,概括出“可能对海洋生态平衡等造成影响”;第三、四、五、六句从三个角度具体分析这一影响;第七句指出如何进行野生动物救援,概括出“野生动物救援,既需用良法善治实现救援能力与救援体系的现代化”;第八句从公民角度谈保护野生动物,概括出“也需培育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语言连贯和字数要求。
25.作文【若立意只涉及“责任意识”或“备战姿态”单方面,建议切入分40分,不超过45分;若两方面都涉及,建议切入分45分。】
【解析】一、理解材料,把握内涵。
材料一是习近平的讲话。讲话强调了两种优秀品质:一是“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二是“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备战姿态”比喻未雨绸缪、时刻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
材料二是一则实事报道,霸王营村在洪灾中的表现完全响应了习近平的号召。“这支队伍几年前就组建起来了,每年都会进行抗洪演练。”说明村干部有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且说明村干部有责任意识,在洪灾来临之时尽职尽责。
二、理解引导语,理清关系
三、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责任意识和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
写作身份:学生/青年
联想:由此及彼,类比延伸。抗洪抢险(材料)——天灾人祸、意外事故(同类);恶意竞争、严峻挑战(同性质)
思考:
1.“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二者的实质分别是什么?
2.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3.为什么要有“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与“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
4.怎样才能具有“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出“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
5.如果不具备这两种品质会有怎样的后果 等等
三、确定立意
①既要有责任意识,也要有备战姿态;
②放不下的责任意识,拿得起的备战姿态;
③因为放心不“下”,所以箭在弦“上”;
④尽职尽责、未雨绸缪,方能临危不乱;宁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14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寒噤(jīn) 呺然(xiāo) 户牖(yǒu) 伶仃(líng dīng)
B. 颠簸(bó) 诨名(hún) 纠葛(gě) 未成一篑(kuì)
C. 庶人(shù) 褐色(hè) 八佾(yì) 运筹帷幄(cóu)
D. 包扎(zā) 歼灭(jiān) 殒命(yǔn) 长途跋涉(b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强行者有志(强:强大) 自贼者也(贼:伤害)
请事斯语矣(付诸行动) 安而后能虑 (虑:思考)
B.譬之如医之攻(攻:治疗)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买)
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察:观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
C.死而后已(已:停止) 虽覆一篑 (覆:倒)
天下之乱物(乱物:纷乱之事) 文胜质则史(史:浮夸)
D.天下归仁焉(归:称赞,赞许)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
非礼勿视(礼:符合礼制) 自伐者无功(伐:讨伐)
3.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不全包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一日克己复礼 起于累土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小子何莫学夫《诗》
C.凿户牖以为室 民之从事
D.譬如平地 自见者不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夫子故拙于用大矣 ②在明明德 ③慎终如始
④君子食无求饱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先诚其意
⑦吴王使之将 ⑧故亏父而自利 ⑨可以群
A.①②/③⑤/④⑦/⑥⑧⑨ B.①⑤/②③/④⑦⑨/⑥⑧
C.①⑤/②③④/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全部相同的一句是( )(2分)
例句:凡有四端于我者
A.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B.①为之于未有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①则所用之异也 ②其坚不能自举也
D.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6.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故盗贼有亡 其未兆易谋
B.以说吴王 当察乱自何起
C.知者不惑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D.曰余食赘行 若火之始然
7.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国,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封地称“国”,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家”。《兼爱》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即是此意。
B.《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C.《别了,不列颠尼亚》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并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表达了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心情。
D.《大战中的插曲》通过记述百团大战期间救助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彰显了中国人民军队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又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小题。
材料一:
我们都深切地感受着文艺的重要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每一个作家艺术家,都是向着天空的梦想者,为了梦想在漫长艰辛的艺术道路上跋涉。在这条道路上,那些根本的信念像星辰一样指引着我们,我把它提炼为三个至关重要的词,那就是时代、人民和创新。
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必定构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而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总书记的话深刻地揭示了柳青的力量所在,也是周立波和那一代的许多前辈作家的力量所在,那是一种将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与广大的生活世界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的非凡能力。这来自他们对人民生活的熟悉和了解,同时也是因为柳青、周立波全身心地投入到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建设新社会、开辟新生活的实践探索,他们和人民心连着心,共同生活、共同前进。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对人民的理解,也许再多的概括和论述,都不如来到天安门广场、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那一刻的领悟和感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上,铭刻着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斗争和光辉历史。人民就是在这伟大斗争中凝聚起来创造历史的主体,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奋斗使我们深刻地、牢不可破地团结在一起,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未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为了人民、走向人民,是一个从具体到总体、从总体回到具体的辩证动态过程,在人民创造历史的总体性视野中蕴含着生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差异性。
人民既是文艺的源泉和目的,也是文艺的根本方法,新时代的文艺铸就高峰,就是要让文艺的声音在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灵中回响,让文艺讲述的故事既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同时也是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中国故事。
大家可能都看过《只此青绿》,看过《唐宫夜安》,还有令人惊艳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观众怀着惊喜和感动沉浸于动人心弦的表演,我有时甚至会屏住呼吸,就像看着从心里长出的蓓蕾在眼前缓缓地开花。这样的艺术既熟悉又陌生,它是有根的,又是向着天空、向着现实生活绽放的,我们从中能够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但同时它又是新锐的、现代的,涌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拓展着人们想象和感受的边界。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
(摘编自《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
材料二:
中央领导人在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此,著名词作家阎肃有着很深的体会,他认为,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就是要说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大实话”。为了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阎肃无论走到哪里,都跟各行各业的人迅速打成一片,站岗的、扫地的、修脚的……都成为了他生活中的朋友。
战士们爱听阎肃的歌,曾询问他“为什么你的歌里面总有那么多我们没听过的新词?”阎肃乐了,他透露,自己的创作能够不断出“新”,除了靠知识的积累,还得熟悉生活,接地气,和老百姓心相通。“我看我们的前辈都是这样做的。没有人民群众,没有火热蓬勃的生活,自己坐在屋子里瞎编是没有用的,是编不出来的。”阎肃认为。
为了写出“接地气”的作品,阎肃也有过担忧,“我老想和时代同步。我今年85了,老觉得自己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很怕突然有一天它把我给扔出去。”阎肃谈到,例如“点赞”“吐槽”之类的网络语言,虽然一开始他不懂,但他会想去尽力“捕捉”这样新鲜的词语。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阎肃常常跟年轻人交朋友“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大家有彼此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共鸣,—交流,我就从他们那得到好多好多语言、思维。”阎肃高兴地说。
(摘编自“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系列访谈)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艺有着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文艺作品应当体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
B.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方能创作出展现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
C.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奋斗使中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人民不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作品创作的源泉和目的。
D.《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文艺作品登上舞台,因其动人心弦的表演,令人惊喜和感动,所以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青、周立波等老一辈作家优秀创作精神,引领了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
B.人民英雄纪念碑让我们看见“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他们有爱恨有梦想,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C.“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对“人民”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理解。
D.阎肃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关键,85岁仍然学习网络语言,是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与时俱进。
10.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戏曲栏目《梨园春》中一选手把中国传统的凤冠霞帔改成全白色的。
B.“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文艺创新贵在“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C.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的步伐。
D.《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文艺精品擦亮了中国历史文化名片。
11. 两则材料均谈及“人民”,却各有所侧重,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铜墙铁壁(节选)
柳青
“飞机!”吴忠猛叫了一声。
霎时间,人们全不嚷了。仔细一听,耳边确实有一种嗡嗡的声音。原来当老葛和民工们拉谈的时候,吴忠只注意着防空。老葛看见前后沟的人不安地仰起头,用手遮住日光朝天望;只是天空给几面的山头隔住,除非到头顶上空,人是不容易看见飞机的。
嗡嗡的声音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带着威胁的劲气。民工的队伍里呈现出不稳,前前后后挑担的和赶驴的都停下来了。吴忠紧紧地扽住骡子的笼头,一眼盯着路旁一个山水冲成的狭窄沟渠,低声告诉老葛,紧急时往那里钻。可是老葛却像没听见,他神色不动,镇静地叫民工们不要慌乱,一边察看附近有没有适合大家隐蔽的地场。他们这时正走在一道石砭上,上头是山崖,下边是石岩,光秃秃的没一点遮拦。再走几十步,下一节坡,就是宽敞平坦的河滩。河滩上有树,河坪地里还有庄稼。地畔上站一个背枪的民兵,正在给停在河滩里的民工讲话:“只要戴伪装,飞机过来千万不要动。人一乱跑开就坏了,正好成了扫射的目标。”
老葛问他身边的民工:“那民兵是跟你们一块上前线的吗?”
“不是哇,”好几个人眼看天空,心不在焉地说,“好像不多时才过去的一个走路的……”老葛一听说是走路的,就非常赏识那民兵,他对众人说:“你们看,他一定有经验,人多了更不能乱!……”众人噫噫啊啊承认着,却无心听老葛的话,只管歪起头看飞机朝哪个方向过。突然间,有人嚷开了:“小飞机!小飞机!”
三架美国造飞机在西面的山头上空,由南向北箭一般穿过去了。老葛估计敌机大约又是在无定河川的公路上袭扰,这里不过是飞机绕圈飞行经过的地区。民工们见飞机过去了,都松了口气。后边的“担担手”开始整理扁担绳子,预备重新挑起走。前头赶驴的也喊着河滩里停的民工:“走哇!还等甚么哩?”
“等一等再走啊!”那民兵热心地在地畔上吼叫道,“老乡们听我说啊……”
只见那民兵又像在群众大会上演说一般,扯着嗓子给大家讲解:飞机撂弹也好,扫射也好,都要先旋一个圈圈。头一回过去,总是没事。你以为他们走了,不当心,万一回过来,就来不及防了。
“就算咱们这块没露了目标,谁晓得咱们前头的人怎着哩?飞机端端从他们头顶上过的呀!咱们还是防着点好啊!”那民兵说着就伸出一只胳膊,命令老葛,“那个穿灰制服的同志,你指拨石砭上的老乡都下河滩里来吧!这里有树好隐身!快动静啊,不要卖呆了!”
“好好好!”老葛痛快地服从着,就执行起那民兵的“命令”,叫所有在石砭上的民工,包括他的通信员和牲口,统统赶紧下河滩里去隐蔽。
吴忠早已显出鄙弃那民兵的“自高自大”:呼!竟然“命令”起他的首长。他简直忍耐不住那股神气,走着还用白眼珠子瞟着那民兵,嘀咕说:“不看看是谁,只管自己当司令!”
“不可啰嗦!”老葛服从命令,说,“老乡们,听民兵的指挥,走紧点啊!”
不一阵,石砭上的人都到河滩里的树荫底下了。没出了那民兵的预料,三架小飞机转回来了。现在正盘旋着圈子。猛然间,好像塌崖一般,传来一阵轰隆隆扫射的响声。众人都往树底下挤。“担担手”撇下扁担,抢着往地畔上吊的南瓜丛里钻。有人还把南瓜蔓拉来披在自己身上。而那民兵却早跳下了地畔,用枪托帮民工们赶驴。紧张!满沟隐蔽的人静悄悄的,几乎可以听见心嘣嘣跳。
盘旋了一个圈子以后,那三架飞机分散开,十字交叉飞:这一架过去,那一架过来,又一架绕弯时正从这里隐蔽的人们头顶上过。它们几乎在西边同一地点的上空——这里所有愤恨的眼睛都透过庄稼和树枝盯着它们——斜起膀子,屁股上冒出黑烟来,轰隆隆地扫射!隐蔽的民工开始出现了不稳。恐怕那架掠过头顶的飞机朝这里扫射起来,有人想换个地势。吴忠死劲扽着骡子的笼头,紧张地朝他的首长招手,指着他身后的一个小山坑,要求首长挪一挪地点。老葛不听他,只一眼盯着那民兵,欣赏他在另一边呐喊:“拿稳!不准乱跑!老乡们沉住点气,过一阵就没事了。”
想换地势的人给他喝住了。说话中,另一架飞机穿梭般飞了过来,人们又缩着脖子不动了。
过了一阵,三架小飞机扫射罢都朝北飞去了。可是人们还不动,全望着那民兵,等待他的吩咐。那民兵停了很一阵,才宣布现在可以走了。人们从隐身处出来,拍打着身上的土,互相庆幸地看看,都说这回沾了这个民兵的大光。“担担手”去寻找自己的扁担,赶驴的扶正一时混乱弄歪了的粮驮子,又按原来的次序走开了。
老葛让通信员牵着骡子跟着走,他自己径直到那民兵跟前去拉话。他想问问这个生龙活虎的人物姓甚名谁,哪区哪乡,现在到哪里去,怎么会有这防空的实地经验。没想到那民兵看见他,三跷两步就赶过来,喜欢地大声嚷着:“葛专员!也上前线去啦?”
葛专员看那民兵时,只见他年约二十四五,不高不低,不胖不瘦,是一条壮实汉子。太阳晒得他脸有点紫红。他满身庄户人衣裳,腰里扎一根皮带,背一支步枪,却不知子弹在甚么地方。“你怎么认得我?”老葛奇怪地问。
那民兵说:“阴历四月间,我随军搬运担架,在绥德集中出发下南路,遭遇敌机袭击,你给我们讲过话嘛!”
“噢噢!”葛专员恍然明白了,“怪不得你对防空这么老练。好,我们一块走。”……
“你叫甚么名字?”葛专员走在路上问。
那民兵说:“石得富。”
“石得富。”葛专员重复了一遍,要用心记住这个名字。
他们继续拉谈着,奔沙家店去了。
(有删改)
【注】《铜墙铁壁》描写的是解放战争中陕北人民保粮支前英勇斗争的故事。小说以沙家店粮站的工作为中心,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伟大历史功绩。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吴忠两次提醒老葛躲藏,老葛都没有理睬他,而是查看附近有无可以适合大家躲藏的地方,这说明老葛是一个不顾个人安危保护百姓的人。
B.小说从老葛的视角详细描写了砭的上头和下边以及河滩、河坪的情况,表现了陕北独特的地域风光,突出了民工们躲避敌机轰炸的难度。
C.“这里所有愤恨的眼睛都透过庄稼和树枝盯着它们”,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既表现出大家全神贯注观察飞机的情态,又包含着对敌人的痛恨。
D.从石得福和老葛的对话中得知,石得福之所以认识老葛,且有丰富的防空经验,是因为他在绥德集中出发下南路时,曾听过老葛的讲话。
13.本文标题“铜墙铁壁”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14.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石得富,也有人认为是老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慲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②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接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①慲(mán):液体渗出 。②柤:同“楂”,山楂。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涂黑。(3分)
且A予求B无所C可用D久矣E几死F乃今G得之H为予I大用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冠,作动词,指古代男子到成年时举行加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指年满二十岁。
得,指实现,达到,与《大学之道》“虑而后能得”中的“得”词义不同。
已,指罢了,算了,与《<论语>十二章》“死而后已”中的“已”词义相同。
实,指果实,与《五石之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实”词义不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B.古代女子出嫁时,她的母亲会送她到门口,并训导告诫她,到夫家后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丈夫,应当把顺从当作准则。
C.观看栎社树的人像赶集一样,匠石弟子慨叹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树,是对栎社树充分实现其自然性赞赏;匠人不顾不视,实对其无用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用”是他人眼中的无用,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都体现了它的“无用”。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4分)
(2)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4分)
19.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宋诗,完成20-21题。
次韵子瞻武昌西山①(节选)
黄庭坚
平生四海苏太史,酒浇不下胸崔嵬。
黄州副使坐闲散,谏疏无路通银台②。
鹦鹉洲前弄明月,江妃起舞袜生埃③。
次山醉魂招仿佛,步入寒溪金碧④堆。
洗湔尘痕饮嘉客,笑倚武昌江作罍⑤。
谁知文章照今古,野老争席渔争隈。
【注】①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轼作《武昌西山》。此诗一写出,和诗者三十余,黄庭坚此诗亦作于元祐元年。②银台:宋门下省置银台司,掌国家奏状案牍。③“江妃”句:曹植《洛神赋》谓洛水女神宓妃“凌波微步,罗袜生尘”。④金碧:金黄和碧绿的颜色。⑤罍:古代盛酒器。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诗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史时的生活片段,其活动场地集中在武昌。
B.“明月”既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整首诗结构更加紧凑。
C.“次山”句与“小轩窗,正梳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想象手法表现人的幻觉。
D.“嘉客”“笑倚”“谁知”等词能反映出诗人对苏轼人格的赞美和对其命运的叹息。
21.诗中的苏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增广贤文》中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 , ”所讲的道理相似。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 , ”来比喻急躁冒进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3)《将进酒》开头“ , ”写出了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意味。
(4)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何年初照人?
四、语言文字运用(1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小题。(11分)
近日,浙江台州海滩上发生了一起鲸类搁浅事件,经专家鉴定,搁浅的12头鲸为瓜头鲸。作为一个大洋性的深海域物种,瓜头鲸集体搁浅可能会对海洋生态平衡等造成影响。从鲸类自身种群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①__________,一头鲸的搁浅也会导致其他鲸一起搁浅,对整个种群造成毁灭性打击。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来看,鲸的搁浅可造成食物链的残缺,从而__________②__________。此外,从沿海地区居民安全的角度考虑,救援鲸类也刻不容缓:___________③_________,其内部蓄积的腐败气体可能会造成鲸类身躯爆裂。2004年1月,台湾地区一只抹香鲸在运输途中发生爆炸,波及了许多民众。野生动物救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用良法善治来规范、优化和保障救援行动,以实现救援能力与救援体系的现代化。当然,在公民野生动物保护观念的培育方面,还应继续加强,让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请对上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5分)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要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
——中央领导人
材料二:8月1日,河北隆尧县霸王营村村干部在接到泄洪通知后,将大部分村民转移,留下了一支由四五十人组成的抗洪抢险队伍。这支队伍几年前就组建起来了,每年都会进行抗洪演练。村干部带领和号召队伍连夜用一袋袋水泥,搭设脚手架,墩成了一道长长的拦水墙,保住了村庄,保住了村民的财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