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寓言四则
第一课时
你以前一定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哪些特别有趣,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讲给同学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学习导入
乌龟与兔
乌龟与兔为他们俩谁跑得快而争论不休。于是,他们定好了比赛的时间和地点。比赛一开始,兔觉得自己是天生的飞毛腿,跑得快,对比赛掉以轻心,躺在路旁睡着了。乌龟深知自己走得慢,毫不气馁,不停地朝前奔跑。结果,乌龟超过了睡熟了的兔子,夺得了胜利的奖品。
这故事说明,奋发图强的弱者也能战胜骄傲自满的强者。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寓意:比喻不主动的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寓 言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作者把所要说明的道理利用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寓”是寄托的意思,具体说,寓言就是把一种深刻的哲理或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
寓言一般由“身体”(故事)和“灵魂”(寓意)两部分组成。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西方著名寓言著作
《狐狸和葡萄》《农夫与蛇》《叼着肉的狗》《乌龟和兔子》《狼来了》《学飞的乌龟》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HERMES AND THE STATUER
寓 言 四 则
学习任务一
初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请你概述这则寓言故事并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故事概述:这则寓言讲述了爱慕虚荣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询问自己雕像的价格,没想到自己的雕像竟然被当做“添头”的故事。
寓意: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学习任务二
理解寓言如何利用情节突显寓意。
再读把握情节,建立情节和寓意间的关系
开端: 写了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想得到人间的尊重。
发展: 写他确信自己有把握会胜过宙斯和赫拉。
结局: 出乎他的预料,他的雕像最不值钱。
寓意: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文章的开端和发展层层铺垫,并与结局形成鲜明对比,来表现寓意。
1.再读这则寓言,概括情节,思考情节和寓意间的关系?
宙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第三代众神之王。
赫拉:希腊神话中的第三代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
赫耳墨斯:他是宙斯与迈亚的儿子。他是商业、旅行、牧畜、竞技、演说等的庇护神。
人物关系
2.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有三问三答,去掉第二个问答可不可以?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研读揣摩对话对寓意表现的作用
不能。因为第二次的问答是为了表现赫耳墨斯的虚荣心作的铺垫,拉长了他虚荣心理的预期。有了这次的铺垫,才和第三次的问答构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他的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
品读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寓意的作用
品读细节描写,补全括号内的心理描写,体味寓意。
(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试探地
得意地
急切地
小 结
讲寓言故事
明寓言深意
解寓意情节的关系
小试牛刀
运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学法完成《蚊子和狮子》一文的学习任务。
1.把握情节,建立情节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2.品读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寓意的作用。
3.改写寓言,理解故事和寓意的关系。
把握情节,建立情节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开端:写蚊子向狮子挑战,要同狮子“比一比”。
发展:写蚊子与狮子的战斗 。蚊子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使狮子之长无法发挥,从而战胜狮子。
结局:写蚊子胜利后的悲剧。
寓意: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品味描写,体会寓意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学习任务三
改写寓言,加深理解情节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改写寓言,理解故事和寓意的关系
如果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这两个故事的部分内容做出改动,它的寓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想象,改写故事,赋予其新的寓意。
要求:1 .想象合理,构建故事情节。
2 .运用描写,拟人修辞的方法。
3 .寓意明确。
改写寓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化作凡人,来到人间。展开想象,设计情节,赋予寓意……
这个故事适用于 的人。
改写寓言,理解故事和寓意的关系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蚊子……。蚊子……了狮子,又……。蚊子……时,说:“……。”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 的人
课后作业
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以后,如何看待赫耳墨斯的雕像成为“添头”?阅读《蚊子和狮子》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在班级“借奇思妙想,展社会生活”的经典想象作品品读会与创作交流会上与大家分享吧。
寓言四则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
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吕氏春秋
A Man Is Cut Through The Well
作者介绍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六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学习任务一
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说说它的寓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可以先与同学交流,对不能解决的词句,可以向老师咨询。完成后分小组进行展示。
抓标题把握作品内容
穿井得一人
题目“穿井得一人”结合课文内容分别可以解释为哪两种意思?
宋 之 丁氏,家无井 而出 溉汲,常一人 居 外。
及 其 家穿井, 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 闻 而 传 之 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表承接
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等到
开凿
助词,的
停留
代词,他
告诉
得到,这里本义指节省
听闻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开凿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开凿水井得到一个人。”
表承接
传播
代词,丁氏说的话
……的人
有人听到(他说的话)就传播说:“有个姓丁的人开凿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人 道 之, 闻 之 于 宋君。
宋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氏,丁氏 对 曰:
知道、听说,这里指:使知道
对,向
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代词,这件事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四处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也听闻了这件事。
讲述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派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对答说:
回答
代词,这件事
向
“ 得一人 之 使,非 得 一人 于井中也。”
求 闻 之 若此,不若 无 闻 也。
劳力
不如
得到,此实意为节省
得到,此实意为发现
在
的
定语后置标志
若此之求闻
求取
像这样(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求取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
听到,此指传闻
像这样
听到
“(开凿水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发现一个人。
断句读读出你的理解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再读《穿井得一人》,请你概述这则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故事概述:宋国丁家打井,如同得到一个劳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人。
寓意: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抓标题把握作品内容
穿井得一人
完成了学习活动一,再看题目“穿井得一人”你的理解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
理解寓言如何利用情节突显寓意。
研读把握情节,建立情节和寓意间的关系
开端:宋国丁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劳动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发展: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变成了“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
结局:国君调查,弄清真相。
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后一句作者发表议论,点出了寓意,这个寓意从反面告诉我们不要怎么做,但是从肯定的角度如何做呢?
1.再读这则寓言,概括情节,思考情节和寓意间的关系?
品读体会描写对表现寓意的作用
2.让我们再读课文,勾画出国人和宋君面对传闻的做法,想想它的作用?
国人的“闻而传”的做法即听到并传播。
宋君“令人问”,调查研究才能获得真相。
两处动作描写,写出了国人和宋君面对传闻的不同做法。
它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学习任务三
根据情节多角度解读寓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寓意:
根据情节,关注人物,补填寓意
关注人物,多元解读,补写寓意
站在国人的角度
(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切忌道听途说。
(3)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站在丁氏的角度
(4)语言表达必须做到准确、清楚,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小 结
1.通文意把握内容
2.析情节理解寓意
3.多角度理解寓意
运用《穿井得一人》的学法完成《杞人忧天》的学习任务。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说说它的寓意。
2.理解寓言如何利用情节突显寓意。
3.根据情节多角度解读寓意。
小试牛刀
《左传》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开展朗读比赛,激发阅读兴趣,在诵读中感悟文本。
3、指导学生自悟自究,合作探究,体会寓意。
新知讲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 )
qǐ
舍然( )
shì
身亡( )所寄
中伤( )
中间( )
中
宿
星宿( )
一宿( )
宿舍( )
躇( )步跐( )蹈
wú
zhòng
zhōng
xiù
xiǔ
sù
chú
cǐ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sè
充塞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崩塌
陷落
无,没有
所寄托的地方。寄,寄托,托付
停止,中止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
积气耳,亡处亡气,
另外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
他
开导,告知
于是,就
担忧
为…担忧
的
聚集的气体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会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行动,活动
为什么
你
指身体四肢的活动,即一举一动
果真
句末语气词,吗
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泛指星辰
4.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
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伤害
即使,纵使
主谓,取独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的气体中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5.其人曰:“奈地坏何 ”
那个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拿…怎么办
6.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四方
塞满
聚集的土块
踩、踏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方的虚空之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整天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行动和停止,指人的活动,
7、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故事概述:《杞人忧天》讲述杞国有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后来在晓之者的劝导下才放下心的故事。
寓意:告诉人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忧虑和担心,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疏通文意后,请说说本则寓言的寓意
理解寓言如何利用情节突显寓意
开端:杞人忧天
发展:晓之者释忧
结局:杞人与晓之者皆舍然大喜
寓意:告诉人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
事忧虑和担心,给自己增添
不必要的烦恼。
根据情节多角度解读寓意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课后作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寓言也需要多角度地解读。《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在班级“借奇思妙想,展社会生活”的经典想象作品品读会与创作交流会上与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