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子贡(gòng) 违背(wěi) 惟妙惟肖(xiāo)
B.瞬息(shùn) 相称(chèn) 栩栩如生(xǔ)
C.缥缈(miǎo) 怆然(chuàng) 目不忍睹(dǔ)
D.譬如(pì) 涕下(tì) 信手拈来(niān)
2.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青水绿,树木葱葱,小小的房屋若隐若现,眼前的美景使我心旷神怡。
B.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C.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刻画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D.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地走过场。
3.对“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
B.言不达意,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让言更值得玩味。
C.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是无法把意表达充分完整的。
D.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4.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B.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意是固定的,有迹象的;言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C.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D.“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八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6. 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
【情境】学校要举行防火演练,同学们都认真准备,只有王欣雨同学满不在乎,嘴里还不停地嘟囔:“又不是真的,干吗小题大做 ”班长听后想要劝说她认真对待防火演练。班长对王欣雨同学说:
A.“防火演练很重要,怎么就你唱反调儿呢 你就不能认真点儿吗 ”
B.“防火演练很重要,请你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在发生火灾时保护好自己。”
C.“防火演练一会儿就结束了,你要不愿意去,就在教室里写作业吧。”
D.“学校一搞活动你就胡言乱语,快点儿把嘴闭上!”
7.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片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D.④②③①
8、下面这张照片是某地铁乘客无意间拍摄到的。请仔细观察,完成后面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照片上的内容。
这张照片一经晒出就迅速走红,请简析走红的原因。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了价值观的导引与奠基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唯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从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又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11.文中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2.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谈美感教育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枯燥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不是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他们误认为美育可以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的歌乐舞的盛况,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作者:朱光潜 有改动)
13、第①段中的画线句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4、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15、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
16、 现在学校和社会都非常重视美育,《中国诗词大会》深受人们喜爱,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受人喜爱的原因。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7.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18.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题。
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
赵宗彪[中^~国教育出&*版%网]
①唐僧师徒一个个都在苦水中泡过,取经路上的日子也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险象环生,苦海无边。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上间又有几个?太自信。
②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但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孟子说,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能够做到的,人世间又有几个?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自尊、理想和信念,而只有极少数有大志而且意志特别坚韧的人、才华特别丰富的大才、奇才,才有可能逆水而上,成就梦想。
③唐憎的苦难,同成就他的事业并无必然联系。 他如果小时候有天伦之乐,未必就不会读书。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而是他拜须菩提祖为师,在环境优美的须弥山学习十一年的成果。孙悟空的苦难,那是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这苦难给他带来了什么?是驯服、奴化、忍耐和逆来顺受。在五行山下的时间里,孙悟空的法术并没有提升,只是不羁的精神目渐消磨,活跃的创造能力逐步萎缩。
④孙悟空的苦难缔造者,严格说来,是玉帝本人,孙悟空虽然出身寒微,但毕竟有能力有水平。但玉帝和他所创造的天庭,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当个马夫。后来虽说封了齐天大圣的空头街,却又不给他相应的待遇,连一张蟠桃大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即使没有孙悟空出现,迟早会有张悟空、李悟空、王悟空等来叫板。沙僧原本是玉帝的侍卫官,职官是卷帘大将,却只是因为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这样的小过失,竟然要下凡做妖怪,每七天还要飞剑穿胸百余下。比起孙悟空的打碎天堂的所有殿堂庙字、亭台楼阁、瓶瓶罐罐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尽管沙和尚沉默寡言,但他心里会平衡吗?
⑤尽管苦难来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但我们能否分析一下,哪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司马迁能写出伟大的《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否则,就难以反证,历史上受到宮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却仅有一部《史记》?“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首先有金,否则,狂沙吹尽,还不照样是狂沙?
⑥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
⑦如果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那就是自欺欺人。歌颂苦难,鼓励苦难,怀念苦难,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们,却由此可以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结果吗?
⑧孙悟空们在一个个的苦难面前坚持下来了,但原先那个充满灵气和自由思想的精灵,却如泥牛人海,一去不复返了。生龙活虎的孙悟空从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起,即已死了。
(选自《今晚报)2019- 04--28,有删改)
20.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21.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2.第⑦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案
A 2.B 3.B 4.B 5.B 6.B 7.B
8、(1)地铁车厢中,一位母亲抱着熟睡的孩子坐在座位一角,座位上没有其他乘客,母亲用包垫在孩子脚下。
(2)母亲用包垫在孩子脚下是为了不把座位弄脏,她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举动,她不经意动作表现出的修养,正是照片走红的原因。
9.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10.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内容与第①段“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了价值观的导引与奠基作用”的句子相照应;第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11.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12.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等。
13、比喻论证,(1分)形象论证了“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的论点。
14、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的统一。
15、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另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16. 现在学校和社会都非常重视美育,《中国诗词大会》深受人们喜爱,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受人喜爱的原因。
17.首先提出“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这个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文物开放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只有文物开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18.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19.(1)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2)实现价值增值;(3)涵养文化自信;(4)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5)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答出四点即可)
20.这一段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既引名句分析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是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出。由此表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
21.本段使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用司马迁写《史记》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言而喻。
22.不能。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德。这是对前文论述的一个补充,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