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3节《区域发展差异》 课件 (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3节《区域发展差异》 课件 (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1-20 11:3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差异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划分依据:……
第14页“探究活
动”
1.
2.浙江省属于
东部经济地带。
3.工业升级、
第三产业继续发
展。中国政区练习例1.判断: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省级行政单位都临海。
例2.判断:我国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都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例3.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图1-13,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比较
该图反映出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差异: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近几年三个地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都较快,但发展速度也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增长速度快,中部次之,西部经济水平低,增长也最慢。错误错误D2.产业结构差异
图1-14,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第15页“思考活动”
1.我国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
形成的原因: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
改进对策: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以重型产业为主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南轻北重,东轻西重”2.(1)该市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从工业结构来看,轻工业的比重上升很快。
这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说明该市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较合理。
图1-17,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工业增加值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带的工业增加值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地带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相当于东部地带的1/3,而西部地带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仅相当于东部的1/6,这说明东、中、西部地带的工业化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3.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第17页表格,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城市的分布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带的城市数量、规模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国东、中、西部地带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
主要原因是:……。
图1-18,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
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至1984年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较晚较早较低较高较弱较强小结: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等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4.分析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三个地带的GDP、人均GDP和人口比重(1999年)
材料二 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经济发展速度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材料一 三个地带的GDP、人均GDP和人口比重(1999年)
材料二 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GDP的人均差异要比总量差异__(大、小)一些。材料二中说明我国各地带GDP所占比重只有____在逐年增加,而____和____都在减少,这使得三个地带____________的差异在进一步拉大。小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材料一 三个地带的GDP、人均GDP和人口比重(1999年)
材料二 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4)下列反映我国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指标,按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列合理的是
A.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GDP
B.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GDP
C.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GDP
D.GDP、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A二、南方与北方
通常是针对____地区而言,以__________一线作为分界线。
阅读第20、21页内容,理解南方和北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气候、地形、自然资源、限制性因素、面临问题等方面。
例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一般情况下,河流R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
个汛期
(2)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基地是
A.水电站 B.油田 C.天然气田 D.煤矿
(3)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东部秦岭-淮河DBB(4)城市Q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廉价劳动力
D.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
第21页“探究活动”A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钙质土、黑土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以公路、铁路为主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对外开放较早,开发程度高三、西部大开发
阅读第22、23页内容,理解西部大开发的……
背景、目的、范围、优势、劣势、意义。
第23页“探究活动”
1.西部的绝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因此,我国东、西部地带的发展差异,又反映出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
2.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西部大开发,主要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前者侧重于发展,后者强调公平。例6.与西部地带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
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B.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
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练习: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双选)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的分界线
C.湿润去与半湿润区的分界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CCD2.下列关于东部经济地带与中、西部地带的比较,正确的是
A.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
B.中、西部较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
C.东部较中、西部具有资源优势
D.中、西部较东部具有区位优势
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经济地带与东部季风区的范围基本吻合
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青藏高原上
C.重庆市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D.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是依据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目前,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是
A.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
B.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较优,一、二、三产业比例均衡
C.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最优,一、二、三产业均在27%~41%之间
D.中、西部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大,生产力水平较低ADA5.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
A.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
B.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C.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C再见我国三大经济地带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个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
新等10个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较差薄弱低较低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个较优越较薄弱较低较低优越雄厚较高高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较低较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较高较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图1-14,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
全国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二>三>一东<全国<中<西
东>全国>中>西
东>全国>西>中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相对滞后较快较低较高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较低较高较低较高较小较大综合地理界线:秦岭-淮河综合理论界线:秦岭-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