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学年高一语文四校联考参考答案
1.A(3 分)
【解析】B.“只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就可以解决和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
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错误,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说“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
划发展,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
C.“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导致东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不相同”据原文可知“导致”
“不相同”错误。
D.“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错误,变未然为已然,原文是说“中国开出的对症之方正得到国
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2.D(3 分)
【解析】“东西方哲学家用自己的智慧提出了解决之道”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是说“面对全球
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勇于担当,戮力同心,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并没
有提到“提出了解决之道”。
3.B(3 分)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A.句意: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表现了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场景。
B.句意: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内心
澎湃汹涌的哀愁。不能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C.句意: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场景。
D.句意: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
宾客。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
4.①通过媒体宣传等途径,增强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深入人心;
②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商业过度开发,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
③可以借鉴福建土楼的建筑理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机统筹滇池周边的山林田草环境,逐
步恢复滇池的生机。(评分标准:一点 2 分,三点 6 分)
【解析】从材料一“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
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知,通过媒体宣传等途径,增强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环
保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材料一“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和材料二“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深
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可知,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顺
应自然规律,要避免商业过度开发,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
从材料二“福建土楼在建造时往往依山就势,能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
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客家人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典范”可知,可以借鉴福建土楼的建筑理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机统筹滇池周边的山林田
草环境,逐步恢复滇池的生机。
5.(3 分)D
【解析】“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错,应该是因为秦家凤的死去,“不能再写下去”
是因为“我”内心的悲痛。
6.(3 分)C
1
{#{QQABZQAEogAgAABAAAhCEwWyCAKQkBECCCoOwEAIMAAAwQNABAA=}#}
【解析】“情节由此逐步展开”错,本文的线索应该是还魂草的故事;互诉心曲体现不明显。
7.(6 分)①积极乐观,向往光明的理想世界;②崇尚奉献,珍视友情,希望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③心地善良,呵护童心,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两点给 4分,答出三点给 6分。意思答对即可。)
8.(6 分)①创造新的叙事焦点:关注普通小人物,从他们身上探索民族力量的源泉。②选择观
察战时社会的视角:讲述小人小事,凸显战争状态下普通民众的真实遭际与体验。③调整叙事方
式:面对复仇的火种、斗争的火光,作者着力控制以往火热的主观情绪,开始追求冷静客观的叙
事效果。④塑造新的形象:普通小女孩不仅有纯洁、善良、友爱的美好品质,更有宁愿牺牲自己
也要拯救他人的英雄心灵。⑤表达时代主题:写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揭示民族的苦难,表达对侵
略者的愤怒控诉和对光明的向往。⑥坚定民众信念: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更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
的仇恨和反抗之心,坚定抗战的信念。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两点给 4分,答出三点给 6分。意思答对即可。)
9.FJP
10.B
【解析】“惟”: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恭敬/只有。两者意义不同。句意:(向您)伏拜恳请天
子哀怜我/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
11.C
【解析】“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宰相张镐曰:‘甫
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可知,皇帝此后没再起用他,但并未
将其免职。
12.(1)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
(评分标准:“赖”“属”“窃”,句意正确 1 分)
(2)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
不忘君主。(评分标准:“数”“尝”“挺节”,句意正确 1 分)
13.①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②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
望;③文思敏捷、卓有才干。
14.C【解析】不是柔美,“柔”是安定的意思。
15.①三四两句以“鸿鹄”自喻(自况),抒写遨游天地的壮志,气势极大。②“雠高”两句直抒
胸臆,直接展现诗人难以遏制的报国热情。③“抚剑”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和夸张,表现诗人的豪
迈壮烈。④通过多重鲜明的对照(对比),如“潢潦”“藩柴”与“江海”、苍穹之比,“鰕 ”“燕
雀”与“鸿鹄”之比,诗人高志与世人混迹世俗之比,诗人心比天高却身世飘零之比等,突出诗
人的慷慨悲愤。⑤鰕 、燕雀之喻,登岳、抚剑之说,皆语出有典,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感奋交
融,创造出千古同慨的悲壮之境。
(“激烈”主要有“志向壮大、气势雄浑、慷慨悲愤、时空绵长”等意,能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
即可。每点 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16.(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7.C(3 分)
【解析】A 项,正确。“以小见大,尺幅千里”非独立引用,而是作句子成分,句号应在引号外。
B 项,正确。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语境指演员排兵布阵上的创新手法,使
用正确。C 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比喻画作、雕塑中
2
{#{QQABZQAEogAgAABAAAhCEwWyCAKQkBECCCoOwEAIMAAAwQNABAA=}#}
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语境形容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使用“惟妙惟肖”正确,
不能改。D 项,正确。“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是短语之间的并列,应用顿号。
18.D(4 分)
【解析】原句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将“剧作落脚于……为日常对象”改为“剧作落脚于……”
或“剧作以……为日常对象”。
二是成分赘余,将“可以堪称”中的“可以”去掉,因为“堪”就含有“可以”的意思。
19.B(4 分)【解析】文中画线句的“风”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B 项中的
“风”意思与其一致。A 项中的“风”是指消息,传闻。C项中的“风”,是指民歌民谣。D 项中
的“风”是自然现象,指东风。
20.B(3 分)
【解析】原文中是比喻。A 项,“花白胡子”属于借代。B 项,比喻,把“包身工”比喻成“机
器”。C项,“伟绩”“武功”是反语。D 选项,“长在水里”,属于比拟。
21.甲:利用太空特定环境(或宇宙辐射)诱使种子变异
乙:培育被挑选出来的变异种子
(评分细则:每处 3 分,共 6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60 分)
【解析】本次作文思考的对象是“青春”,材料中涉及两个形象表述,一个是“引体向上”,一
个是“低姿匍匐”,我们要理解这两个短语的含义。材料中已经给出了含义看,“引体向上”,
是指青春应当是向上的、热烈、张扬,这样的青春具有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挑战困难的决心,可以
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低姿匍匐”是指暂时的收敛,目的是蓄势待发、韬光养晦,还可以
理解为脚踏实地,实践实干,也就是贴近大地,丈量大地。
材料从两个角度给我们青年以指导,一方面,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要有“向上”的精神态度,
热情饱满,不畏挑战,努力做出成绩;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低姿”的行动,懂得谦虚谨慎,懂
得积累能量、蓄势待发、韬光养晦,更要知道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写议论文,可以分析“引体向上”和“低姿匍匐”的含义,举出相应人物事例加以论证;再思考
为何要“引体向上”和“低姿匍匐”,它们对于青年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应论证在什么情况下需
要“引体向上”,什么情况下要“低姿匍匐”。可以二者并重,也可以对某一方面稍微多做分析,
但一定是要两方面都写。
参考立意:
1.青春既要向上,又要低姿。
2.蛰伏是积蓄向上的力量。
3.实力不够时“低姿匍匐”,时机成熟时“引体向上”
4.把握当下,永远向上
5.适时沉潜,蓄势待发
6.拥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姿态”
7.张扬“向上”体能,讲究“沉潜”战术
8.向上与匍匐都是青春最美的姿态
9.青春姿态最“向上”,适时“匍匐”也孤勇
3
{#{QQABZQAEogAgAABAAAhCEwWyCAKQkBECCCoOwEAIMAAAwQNABAA=}#}
附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
才,就先去谒见他。(后来)杜甫考进士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
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
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
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
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我的文
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
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
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帖,被任命为左拾遗。
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因窝藏琴师董廷兰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
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
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杜甫向皇帝谢罪,然
而皇帝此后也就不再起用他了。
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
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适逢
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两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担
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
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性格狭隘急躁傲慢,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瞪着眼说:“严挺
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严武死
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
天杜甫大醉后死去,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
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
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评价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们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崇尚浮华绮丽的文风并相互
夸耀。到宋之问、沈佺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做到平仄没有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
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渐渐地以典雅中正来衡量诗歌。然而倚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
空虚,喜欢绮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到了杜甫,他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
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杜甫却能做到足足有余。即便是他所遗留下来的
文学遗产,也让后人受益很多。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
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
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
4
{#{QQABZQAEogAgAABAAAhCEwWyCAKQkBECCCoOwEAIMAAAwQNABAA=}#}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四校联考
语文学科
试题卷
考生须知:
n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抬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h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
圜
循。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著名论断,强调人与自然是统
如
一的有机整体,被此相互彩响、不可分割。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人类粗
暴琼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
鄜
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同样蓝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
长
重要启示。《周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给予“生生”和“共生”极高
当
的价值期许。“譎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强调要遵循“天时”来进行
生产生活,体现顺应规律、造度节用的发展思想。中国古代恩想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
区
哲理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顺时”“以时”“不违时”,
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中国生态文明避设提供了丰厚
都
的思想滋养。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
弼
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
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如何历
灯
戟
解
史地、实践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遥
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自然是人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
条件,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不
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
(袁秀《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
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实
践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规,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一个是被看
紫
作自动机的世界,按照编定的程序运行;另一个是神学世界,按照上帝意志运行。
无论“摆”向哪个世界,在西方看来,人都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被人认识、使用和改
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法有利于人类大胆突破蒙昧与陈规,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但其弊端在
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第1页共8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