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课件(共2个课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课件(共2个课时,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10:4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我们脚下的土地。
单元导思
第一课时
12 古诗三首
示儿
理解诗题,学习《示儿》
诗题是什么意思?
给儿子看。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掳走了宋徽宗、宋饮宗两位皇帝,北宋灭亡,这段历史被称为“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统治者屈膝求和。陆游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弥留之际写下《示儿》一诗。这首诗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背景资料
陆游 (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作者简介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易错笔画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读诗时要读准字音,在读通的基础上有节奏地朗读。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意笔顺
联系历史背景,结合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同“原”,本来。
一切事情。
只,只是。
字眼: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
国家统一。
诗意: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只是痛心没有亲眼看见全国统一。
理解诗意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南宋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南宋朝廷的军队。
平定北方。
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祭祀家中先人。
不要。
你们的父亲。
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究竟是什么事情?
不见九州同
诗人知道自己即将死去,北方失地还被金兵占领,没有收复。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
诗人为什么要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中的哪一个字表明了诗人当时的情感?

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诗人“悲”的原因是什么?
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借助关键词背诵


北定
家祭
《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主题概括
思维导图
我们是按什么方法来学习《示儿》这首诗的?
解诗题 知诗人 读诗文
明诗意 入诗境 悟诗情
题临安邸
总结方法,学习《题临安邸》
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题写
题目是什么意思?
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梁,掳走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北宋灭亡。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志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背景资料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悲愤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上半部分不要写成“重”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轻声读诗句,用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等方法将诗句译通译顺。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形容山很多。
形容楼很多。
什么时候才能够停止。
诗意:无尽的青山,连绵的楼阁,望也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歇?
理解诗意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风。
这里指的是达官显贵。
简直。
曾为北宋都城。
诗意:暖洋洋的风吹得人如痴如醉,简直把杭州当成汴州。
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临安城有什么特点?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虚假繁荣太平景象
美丽 繁华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面对着醉人的美景,诗人为何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呢?
诗人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是希望南宋的权贵们不要再过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了,要振作精神,去收复失地。
愤怒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点击了解
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汴梁、汴京。
在作者笔下,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少年儿童整日唱歌习舞,老人竟然不认得“干戈”这类兵器。过年过节,人们忙于观赏不同的节日庆祝活动。放眼望去,开封城大街上停驻着无数的雕龙刻凤的马车,奔跑着名贵骏健的宝马。达官贵人的金银首饰闪闪发光把阳光都遮蔽了。欢声笑语回响在街头巷尾,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四海之内的珍奇物品,在集市上应有尽有,山珍海味充斥着各家酒楼莱馆的后厨。人们天天游玩享乐,夜夜宴席吃喝,各种杂技表演“惊人耳目”。可见,北宋时期的京城开封城市生活的极度繁华和奢侈,确实令我们现代人十分惊叹。
繁华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不仅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当时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
这句诗中的“熏”和“醉”好在哪里?
“熏”字暗示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营造了纸醉金迷的氛围。“醉”字承接“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写出了“游人”的丑态。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权贵们为什么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杭州的风景很美,南宋权贵们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他们以为自己还是在汴州。可见当权者非常的腐败、昏庸,不懂得进取,没有抱负。
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对杭州西湖秀丽风景和达官显贵们奢靡生活的描写,辛辣讽刺了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题临安邸》是一首 诗,是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安, ,为吐心头的愤慨而题写在墙壁上的诗,表达了诗人对 及对统治者的愤慨。
政治讽刺
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寻欢作乐
主题概括
思维导图
第二课时
12 古诗三首
“己亥” 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有《龚自珍全集》。
作者介绍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百姓,官吏贪污横行,民不聊生。当时用死板、单一、陈旧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举国上下一片死气沉沉。
背景资料
活力,生命力。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依靠。
~~~
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
比喻死气沉沉的社会现状。
终究。
“哀”,悲哀。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
诗意: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
理解诗意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自然界的统治者。暗指当政者。
振作。
不限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降下更多的人才。
诗意: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生气”在诗中指什么?“风雷”又是指什么?
“生气”在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风雷”不是指自然现象,而是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
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比喻。表现了诗人期盼一场急风惊雷,打破在清朝统治下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品读诗句,体悟诗情
“万马齐喑究可哀”中“万马”是怎样的场景?
“万马齐喑”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壮观、声势浩大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诗的前两句: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在这样急切、愤懑的心情下,作者有着怎样的呐喊呢?请说一说你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作者奉劝老天爷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地降下大批有用之才,挽救垂危的国家。
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深切担忧。
诗的后两句:“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联系前面介绍的资料,你们觉得如何“不拘一格”呢?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这首诗写完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就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让本就贫弱的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这首诗创作完成的二十年后,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陆续签订了19 个不平等条约。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1895 年;甲午海战败了,而后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处于危急时刻……
补充资料
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己亥杂诗》描写了当时_________的社会局面,表达了诗人渴望__________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死气沉沉
社会变革
主题思想
思维导图
齐读本课三首诗,说说它们的异同。
不同:前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所写,后一首是清代诗人所写。《示儿》写的是诗人临终遗恨,因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伤;《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己亥杂诗》写的是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痛心疾首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
相同: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对比阅读,感悟诗情
古诗三首
拓展积累
中国的别称:
九州 华夏 中华 神州 诸夏 丝绸之国
有关创新的四字词语:
革故鼎新 标新立异 推陈出新
词语积累
与爱国有关的诗句:
1.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课外美句积累
书陆放翁诗卷后
美文拓展阅读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宋]林景熙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思考:1.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实现了吗?
你是从哪两句知道的?
2.这首诗跟《示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他的后代能够见到这种局面,但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王朝,这不是陆游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祖国虽然统一,陆游的心愿却没有实现。我从“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看出来的。
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国热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
音频链接
思考:1.结合注释,查找资料,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2.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