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11:2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读书方法?
25 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第一则文言文出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第二则文言文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他编写的《童蒙须知》,对儿童的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都作了详细规定。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自读第一则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chǐ
hào
zhì
huì
qǐn
通假字,同“智”
“智慧”读zhì。



结构:左右
组词:可耻 无耻
音序:C 部首:耳
笔画:十
“耳”要窄,末笔为提。
“止”右竖要长、中间有一短横。
chǐ

左窄短,右宽长。
“母”竖折与横折钩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一横居中。
huì
结构:左右
组词:训诲 不屑教诲
音序:H 部首:讠
笔画:九
易错提示:右部是“每”不是“母”哦!

hào
hǎo
(好学)
(好看)

zhì
shí
(认识)
(博闻强识)
读一读:
1.小红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得到全班同学的好评。
2.今天我认识了清代颜元,他是一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
.
.
.
多音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古人对读书、学习的看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


同“智”,智慧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品读释疑,理解大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
喜好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译文: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以……为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zhì,记住
满足
教诲
倦怠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不觉得满足,教诲别人而不厌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不是
喜爱
勤勉
译文:我并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就像
害怕
译文: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忘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曾经
思索
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晚不睡地去思考,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再读这六句话,思考:这则文言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古人读书、学习的?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考与学习要结合
求实的学习态度
谦虚的学习态度
学习要有不满足的态度
学习要勤奋
学习要有进取的态度
说一说:通过阅读这六句话,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背一背
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敏而好学, 。
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
我非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 。
吾尝终日不食, ,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句子还有很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经常去回忆、复习旧的知识,是能够从中获取新的知识的,这样的人就能够成为老师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25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背诵《论语》六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人尊称为朱子。其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朱熹著述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等。
作者简介
自由朗读第二则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wèi
结构:左右
组词:可谓 无所谓
音序:W 部首:讠
笔画:十一
“田”要扁、第一笔竖与第二笔横折的折都稍向里收。
“冃”稍窄、首笔是竖。

sòng
结构:左右
组词:朗诵 熟读成诵
音序:S 部首:讠
笔画:九
“甬”上部横撇要小,末端有一点。
“用”稍宽、里边是两横。


结构:上下
组词:岂敢 岂有此理
音序:Q 部首:山
笔画:六
“山”要扁宽。
“己”扁框稍小,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长一些。
易错提示:下部是“己”不是“已”哦!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小组讨论,理解第二则文言文大意。
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曾经


译文: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这里(书本)
那么
既然
专心一意
随意
一定

译文: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集中,只是随意地诵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要紧,重要

难道

译文: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则文言文的意思连起来说一下。
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集中,只是随意地诵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默读课文,想一想朱熹告诉我们读书需要注意什么。
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最重要的是哪一方面?原因是什么?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请结合自己学习的经历,说一说你对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读书法的理解。
通过“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在读书学 习的时候一定要用心,把学习态度放在第一位。
这两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哪些读书态度和方法?
第一则文言文谈到的是读书态度和方法。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问题时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不能自满。
第二则文言文关于读书方法的关键词是“心到”“眼到”
“口到”,它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尤其要做到心到。
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朱熹谈读书,读书要_____、_____ 、_____ ,而最重要的是心到。只要我们认真领悟、运用,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收获很多。
心到 眼到 口到
课堂小结
古人谈读书
拓展积累
形容勤奋好学的四字词语: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孜孜不倦
废寝忘食 学而不厌 悬梁刺股
韦编三绝
词语积累
跟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董遇
2.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5.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课外美句积累
6.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7.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9.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孟郊《劝学》
10.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1.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美文拓展阅读
思考:1.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这首诗给你什么启示?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②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③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④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⑤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⑥始:才。
⑦纸:书本。⑧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⑨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⑩躬行:亲身实践。
1.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2.启示: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明] 于 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观 书
思考: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诗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注释】
①每:时常。②亲:近。
③三千字:此为泛指,并非确数。说明作者读书多且快,同时也写出他那种如饥似渴的情态。
④胸次:胸中,心里。⑤尘:杂念。
⑥金鞍玉勒(lè):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
⑦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的通称。这里指书房。
1.书籍就像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我不断地从书中吸取新知,犹如源头活水不绝而来涌进我的心,又好像春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使我感到万象更新。跨着缀金饰玉的高头大马的权贵们,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书卷当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抒发了诗人对书的喜爱和乐于读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