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3.2《哦,香雪》(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3.2《哦,香雪》(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07: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哦,香雪
第一单元 第3课
学习提示
小说讲述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和叙事,只是捕捉了几个生活小场景,细致入微的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
阅读时时要注意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学习这篇课文时,要继续从情节、人物、环境等角度整体鉴赏把握鉴赏小说,同时从文本中多次出现的事物入手,理解文本的象征意义,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火车”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朱自清《背影》
说到火车,可以想起
1、分别
2、远方
3、求学工作
............
火车还可以引起你怎样的联想 我们来走进铁凝笔下的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山村,看看那不一样的风景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把握主旨和主题。
2.从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角度分析小说文本,理解其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3.从“铅笔盒”“火车”“北京话”等入手,理解文本的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 了解作者
铁凝,女,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名作家。
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3年《哦,香雪》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
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
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了解背景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在中国兴盛起来。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哦,香雪
第一课时
1、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情节。
2、把握情节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分析香雪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梳理情节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尾
(1—3)火车开进山村
(4—56)姑娘们欢乐的时刻
①4-43姑娘们看火车;
②44-46姑娘们和火车上的人做生意
(57—63)香雪渴望有铅笔盒
(64—72)香雪换回铅笔盒
(73—83)香雪深夜归来
梳理情节:
开端(1---3):火车来到台儿沟。
发展(4---55):姑娘们看火车并与火车上的人做生意。
高潮(56---71):香雪换自动铅笔盒。
结局(72---82):香雪深夜归来。
品析人物形象
小说刻画了香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
1、“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第38段)
----善良
2、“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第47段)
----纯真
品析人物形象
3、“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第48段)
----渴求科学文化知识
品析人物形象
4、“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跨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的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第65段,66段)
----坚毅,执着
品析人物形象
5、“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第70段)
----自爱、自尊
品析人物形象
小说在香雪之外还着重刻画了凤娇的形象,凤娇和香雪在面对新鲜事物时有何不同表现?这表现了凤娇怎样的形象?塑造凤娇的形象,这对刻画香雪的形象有何作用?
凤娇会主动找“北京话”聊天,这体现了她泼辣、大胆、爽朗的特点;而且她最爱找“北京话”做买卖,并且每次都是磨磨蹭蹭,她从“北京话”手里换来的东西每每还要回赠他,这体现了她真诚、朴实的特点;同时这里展现了情窦初开的凤娇,对爱情开始有了朦胧的向往。而纯朴的香雪在感情问题上还是一张白纸,她的内心还从没注入过这样的内容。
另外凤娇总会关注到金发圈、手表一类的东西,而香雪则关注的是
皮书包、铅笔盒等物品,说明二人内心追求不完全相同。香雪
在追求物质的基础上还会追求精神满足。用凤娇来衬托香雪的人物形象。
小说运用了正面描写和衬托手法塑造了香雪善良纯真、坚毅执着、自尊自爱、渴求文化知识的乡村女孩形象。
拓展补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如《百合花》中的“我”就有此作用。
2.对主要人物的作用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3.对环境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1、学会依照情节发展梳理文章结构。
2、学会分析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并能准确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
本课小结
哦,香雪
第二课时
1、赏析环境描写,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
2、结合创作背景,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目标
品读环境描写
小说72——78段,用景物描写来烘托香雪的心理,写出了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仔细阅读这几段,看看香雪的内心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品读“月夜山行图”
品读环境描写
1.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72段)
2.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75段)
—— 怕
——不怕
品读环境描写
3.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76段)
4.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77段)
——犹豫
——坚定、欢快
拓展补充——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理解主题
1、是什么使得其心理发生大的转变?
铅笔盒
2、为什么铅笔盒对香雪会有如此大的力量?铅笔盒代表了什么?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实物,它象征着知识与文明,是一种心愿、追求、自尊的象征。当它远离香雪时,香雪是迷茫的、懵懂的;当它为香雪所有时,香雪精神充实、充满希望。
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表现了她对山外世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理解主题
3、文中还有什么事物具有象征意义?
火车、大山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火车进村代表着现代文明对小山村的冲击,可以说火车是一种从原始落后走向现代文明的推动力,它给台儿沟带来的变化使人们有了各种各样的新追求。
这篇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事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山村少女一段不寻常经历的叙述与她们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赞美了迫切地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纯美自尊的农村青年。
并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对未来寄予了希望,同时作者也留下了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
理解主题
小说艺术特色鉴赏
①小说语言清新婉丽,艺术构思精巧。作者善于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创造空灵蕴藉的艺术境界,对笔下的一切充满了宽容与厚爱,写山、写树、写小溪、写火车都充满了生命的灵性与诗情画意。这一切与香雪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糅合在一起,构成了至今仍为人们所激赏的“香雪旋律”。
②性格鲜明的人物刻画。小说刻画了香雪和凤娇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凤娇的“老成”和香雪的单纯,形成鲜明对比,这些都凸显出香雪的冰清玉洁。
小说艺术特色鉴赏
③象征的手法。小说借用“火车”为现代文明的象征,借用“铅笔盒”为文化知识的象征,姑娘们与火车一分钟的交集,深刻地揭示她们对现代文明的无限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以及对文化知识的追求。
④诗意的语言。小说的题目《哦,香雪》,因为前面一个语气词“哦”,显得特别具有诗意。再看开头这句:写大山的“温存和粗暴。”这句话把大山人格化来写,无疑给大山注进了血肉和情感。诗意的语言,使得山水万物都充满了感情,也增加了文章的抒情力度。
小说艺术特色鉴赏
⑤生动的心理描写。小说运用了很多心理描写,表现香雪的所思所想。细腻又传神的描写,生动自然,写出了香雪内心深处急于摆脱被人嘲笑的贫穷落后,赢得尊严的心情。
本课小结
1、学会赏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
2、结合创作背景,理解小说主题。
本单元的作者或作品主人公的青春特点与时代有怎样的关系?
他们的青春特点都打着典型的时代烙印。毛泽东、郭沫若和闻一多所处的时代,中国积贫积弱,他们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所以他们才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自己的赤子之情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昌耀在文革前夕遭受了不公正待遇,但他没有消沉,所以他去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茹志鹃也因文革前的不正常环境而反思,所以她在作品中赞美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纯洁与美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人民的流离失所,因此雪莱才会发出对幸福的呼唤;改革开放的中国打开了人们的视野,“香雪”们才会有对文明的向往。
单元总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