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3课欣赏 打虎上山(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3课欣赏 打虎上山(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1-20 19:39:15

文档简介

智取威虎山剧情梗概
1946年冬季,解放战争初期,东北牡丹江一带。我军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领三十六人的追剿队,在击破奶头山之后,乘胜进军,准备消灭座山雕匪帮。侦察排长杨子荣得知座山雕逃回威虎山,向少剑波汇报。少剑波下令继续向前方侦察,到黑龙沟会合。
座山雕匪帮在回威虎山途中,一路洗劫,又来到夹皮沟烧杀抢掠,强掳青壮男女上山修筑工事。李勇奇深受大害,儿子被匪徒摔死,妻子被座山雕枪杀。李勇奇极力反抗,但寡不敌众,被匪掳走。
杨子荣等四人沿途侦察,访问了躲藏在深山的常猎户父女。常户的女儿常宝闻知杨子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山剿匪,为民除害,她怀着深仇大恨,控诉了座山雕的滔天罪行。杨子荣在常猎户父女的帮助下得悉威虎山的山路和土匪的野狼嗥的行踪。杨子荣从一撮毛身上获得了载有土匪秘密联络地点的“联络图”,胜利归来,并侦积压此为座山雕垂涎已久。杨子荣又审讯了栾平,核实了“联络图”的情况。由于威虎山工事复杂,不宜强进攻,大家都认为只能智取。
杨子荣自请改扮土匪胡彪,假借献图,打入威虎山。杨子荣来到匪窟威虎厅,战胜了座山雕的种种试探,并把“联络图”献给了座山雕,取得了初步信任。座山雕“封”杨子荣为威虎山的“老九”和“上校团副”。
夹皮沟群众饥寒交迫。李勇奇冒死逃出匪窟,转回家来,母子相逢,悲喜交集。少剑波率追剿队进驻夹皮沟,当地人民因久匪患,不明真相,加以敌视。少剑波对李勇奇母子耐心宣传党的政策,解除疑虑,表示全力支援解放大军,消灭座山雕匪帮。
座山雕对杨子荣深存戒心,满腹怀疑,设下毒计,再一次进行试探。杨子荣深入敌人的心脏,又一次战胜了座山雕的试探,将搜集到的情报送下山冈。孙达得及时取回杨子荣的情报。这时押运犯人的小米车二道河被土匪炸毁,野狼嗥炸死,栾平逃走。少剑波考虑到栾平若逃往威虎山,将破坏整个歼敌大计,便下令急速出兵。追剿队由李勇奇带路,迎着风雪,翻山越岭,滑雪疾进。
栾平突然逃到威虎山,他在座山雕面前指控杨子荣。杨子荣在这生死成败关头,发挥了革命军人的大智大勇,战胜了栾平,并把这个顽匪置于死地。在“百鸡宴”上,杨子荣把匪徒灌醉,追剿队及时赶到,全歼匪众,无一漏网。
智取威虎山电影版
出品: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1970年)
原著:曲波
编剧: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集体改编
导演:谢铁骊
摄影:钱江
美工:陈翼云 晓滨
录音:吕宪昌
作曲:于会泳等
颜色:彩色
类型:战争/京剧
对白:普通话
片长:01:58:31
主要演员
杨子荣——童祥苓
参谋长——沈金波
李勇奇——施正泉
常 宝——齐淑芳
常猎户——张佑福
李 母——王梦云
座山雕——贺永华
栾 平——孙正阳
剧情简介
1946年冬,我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取得辉煌胜利,为落实毛主席“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指示,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一支追剿队进入深山,以便消灭逃进威虎山的座山雕土匪武装。少剑波派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土匪,打入威虎山。自己则率领追剿队进驻夹皮沟,发动群众恢复生产,组织民兵。
杨子荣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多次战胜凶恶狡猾的座山雕的盘问与试探,取得了座山雕等人的信任,被封为威虎山老九。他利用“九爷”的身份,以“练兵”为名,送出情报。
当追剿队得到情报整装待发时,被我方逮捕的土匪栾平在被押送途中逃到威虎山,给杨子荣造成了严重威胁。但杨子荣临危不惧,机智沉着,抓住栾平的弱点主动进攻,最后亲手处死栾平。借为座山雕祝寿之机,杨子荣将全部匪徒集中在威虎厅用酒灌醉,追剿队和民兵及时赶到,与杨子荣里应外合,彻底消灭了这股顽匪。
样板戏
(一)样板戏名称的由来。
1963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京剧要不要演现代戏的大讨论,1964年在北京举办了京剧现代戏汇演,京剧古装戏彻底停演。为了从文艺舞台走向政治舞台,江青在这段时间里,先是建议根据同名沪剧剧本创作京剧《红灯记》和《芦荡火种》(即后来的《沙家浜》),继而插手汇演中呈现的优秀剧目的修改,当时她只把这说成是“种实验田”。
1965年3月,北京京剧团在上海演出《红灯记》后,上海某报评论员和当地艺术家先后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之为“样板”。1966年10月,两位上海工人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为“样板戏”。这是以“样板”和“样板戏”指江青主抓的戏剧作品的开端,可见这样的称呼不是出自官方或江青本人。
(二)样板戏的词义。
样板原指生产或检验产品的模具,后来被引申为“模范”、“榜样”。这一作法在1958年的全国性劳动竞赛中就曾经流行,“样板戏”中的“样板”也是取引申义。但是文革期间从未对样板戏的词义作过宣传,难怪样板戏剧本的执笔作家汪曾祺在得知样板乃模具后认为“样板戏”一词“说不通”。
1966年12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新华社报道首都文艺界文化大革命的文章中,提到了几个戏剧作品和交响音乐《沙家浜》。这些大中型舞台文艺作品应该被统称为“样板作品”,但文中却将它们统称为“样板戏”。这是“样板戏”作为错误统称的开端。
(三)实质上是样板戏的作品。
样板戏的实质是:由江青主抓,由江青指定的“样板团”创作并首演,是江青的权利工具和政治资本(当然也迎合了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是文艺及宣传的重点(即普及样板戏运动的对象)。因此样板戏中的戏剧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文革中影响最大的戏剧作品都在其中。只有推出不久的京剧《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津江渡》以及“样板团”欲推出的实际上是地方京剧团创作的《草原兄妹》和《苗岭风雷》等等样板戏剧目才鲜为人知。而被拍成电影的非样板戏剧目的比率很低,尤其是地方京剧团创作演出的更多的京剧剧目几乎都没有被拍摄。
大致按推出的先后顺序说,实质上的样板戏主要有以下作品:京剧《智取威虎山》、京剧《红灯记》、京剧《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京剧《海港》、京剧《奇袭白虎团》、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京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京剧《平原作战》、京剧《杜鹃山》、芭蕾舞剧《草原儿女》、芭蕾舞剧《沂蒙颂》和京剧《磐石湾》。其中前五个作品最为优秀。芭蕾舞剧从1969年8月开始去掉“芭蕾”字样单称舞剧。交响音乐也是个错误名称,它其实是交响音乐伴唱或者是京剧曲调的清唱剧(清唱剧属于声乐套曲,并非属于戏剧)。
(四)“八个样板戏”
1967年5月1日至6月17日,江青主抓的七个戏剧作品和一个音乐作品(即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北京六大剧场隆重上演,媒体宣传也大造声势。例如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其中五次出现的“八个革命样板戏”字样随即成为习惯性的宣传用语。此后陆续出现的同类作品却一度没有被宣传为样板戏,可能与“八个样板戏”的概念已约定俗成,以及后来更难统称为“戏”有关,况且样板戏的作用不在于有否名义。所以,1972年6月《龙江颂》剧组曾以非样板戏剧组的口吻发表创作体会说“我们在演出质量方面,和革命样板戏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直到1974年5月和7月,在新华社和江青直接控制的文艺评论写作班子发表的文章里,才有了统称这些戏剧作品和音乐作品为“(新的)革命样板作品”,并将其与“八个样板戏”统称为“革命样板戏”的少量文字。从这时开始文化部举办了几届革命样板戏影片汇映,相关作品中也有新的样板作品包括音乐作品。但是这类信息并不引人注目。上述因素,使得人们普遍把“样板戏”和“八个样板戏”完全等同起来。
1970年中国有了八亿人口的说法,虽然同时亦有七亿之说。1970年5、6月间,毛主席关于要普及样板戏、要组织群众演出样板戏的指示开始传达下来。在1970年下半年和1971年,业余团体纷纷演出七个剧目。同时,五个被拍成电影(包括黑白的电视屏幕复制片)的剧目也在这时开始放映。这时正处于文艺作品最贫乏的文革中期,更使样板戏泛滥。群众被组织学唱样板戏,广播电台频繁播放七个戏剧和三个音乐等十个样板戏。差不多贯穿于整个文革时期的普及样板戏运动这时达到了最高潮。于是当时便有了“八亿人民八台戏”这一不准确的说法。“八个样板戏”以后的新样板戏剧作品尚未推出,没有赶上运动的最高潮。因此大致说来,比之于后来的样板戏,“八个样板戏”特别有历史色彩。
文革以后,把“八亿人民八个戏”说成整个文革时期的现象,甚至说“八个样板戏是文革期间国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是违背事实的片面说法。
伸到样板戏产生的历史背景上,那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戏改”(戏剧改革)运动(歌剧《白毛女》即为延安时期首创)和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性现代戏创作,直至样板戏产生、传播的全过程。所以,样板戏是中共为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个持续努力的高潮。毛泽东逝世和江青被捕后,这个运动就嘎然而止。今天,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再度成为文艺舞台和电视荧屏的主旋律,积极向上的战斗生活被“三破一苦”的悲观压抑的家庭生活取代。
《打虎上山》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演唱,学生了解到《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情节,体验到京剧演唱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验京剧演唱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2、感受、欣赏歌曲《打虎上山》,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保卫黄河》和《打虎上山》的音频,导入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听两段音乐,区别它们的音乐类型?
学生回答:《保卫黄河》是歌曲,《打虎上山》是京剧。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打虎上山》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一个片断。杨子荣是生行的角色,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生或者武生,而是经过创新了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影片《智取威虎山》的片段。
2、介绍剧情,并观看影片视频。(教师播放视频《智取威虎山》。)
师:1946年,我军某部团参谋长率部队进山,发动群众,以便消灭逃进威虎山的土匪座山雕。经过侦查,威虎山倚仗着地堡暗道,想要制胜最好是智取。参谋长派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土匪打入威虎山,杨子荣假意把联络图交给了座山雕,座山雕因其献图有功,劳苦功高所以提拔了杨子荣,被封为“老九”,并一起喝庆功酒。除夕夜杨子荣趁着土匪们为座山雕祝寿的时机,将匪徒灌醉,此时大部队赶到,全歼顽匪。这一段就是匪徒们在为杨子荣庆功的时候,杨子荣所唱的一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唱段。
教学要求:教师随多媒体的播放进程进行讲解,学生认真聆听,了解影片的故事情节。
二、《打虎上山》歌曲学习。
1、初听,教师提问:这段唱腔是哪个行当的演员演唱的?表现了什么情绪?
生回答:这段唱腔是生行的演员演唱的。表现了一种豪迈的心情。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首歌曲表现了杨子荣机智勇敢,深入虎穴当卧底,并要取得最后胜利《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决心和信心。
2、学唱第一部分。
聆听选段第一部分。
师:跟老师一起为第一部分选段打拍子,并找出这个选段的特点。
学生回答:每一个乐句都是弱拍起,基本上停留在弱拍上。
师:这一点符合我们前面学到的京剧中哪个唱腔的特点?
学生回答:属于西皮。
3、分句学唱。
(1)学生边打拍子边听赏、模唱第一句、第二句。
提问:演唱有什么和平时唱歌不一样的?
学生回答:“日”“志”“未”,都是一个字对着四个十六分音符,音符快速地拐来拐去。
师:京剧中经常有这样的唱腔,是一种托腔演唱,一字对着多个音,快速地灵活演唱。
(2)完整演唱第一部分。
(3)听录音范唱第一部分。
教师提问:演唱时应用什么样的力度?哪几个字的咬字和我们平时唱歌不一样?
学生回答:“酒”“酬”“休”。
师:演唱时咬字要有字头,字尾,归韵。
(4)跟随范唱,完整演唱第一部分。
4、完整演唱第二部分唱段。
(1)总结京剧唱腔与歌曲演唱的不同。
提问:你能根据刚才我们对京剧唱段的了解,说说京剧唱腔与歌曲演唱的不同吗?学生回答:京剧中注意了咬字归韵,会有多处托腔。歌曲演唱自然,流畅,更像说话。
(2)再次随音乐完整演唱《打虎上山》。
三、课堂小结。
《打虎上山》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此唱段属于老生行当的唱腔,表现了侦察排长杨子荣胆大心细、足智多谋,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京剧演唱与唱歌的不同之处,感受体验到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多接触有关京剧的作品。
《打虎上山》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打虎上山》让学生了解剧情,并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以及四大功夫。
2、让学生学京剧念白,并能尝试学习京剧武场跑龙。
重点难点:
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国粹京剧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唱念做打的模仿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京剧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弘扬中国传统艺术。
课前准备:
课件、音乐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听音乐做律动。
二、导入新课。
1、师:刚才这段音乐是我国哪一种戏曲的音乐声?
生:京剧。
2、师:对了。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呢?我想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京剧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京剧。媒体出示各种图片,增强直观效果。
3、学生回答京剧的有关知识,当学生回答到相关的主题时教师马上加以详细的说明介绍。例如:讲到动作时,教师抓住机会介绍京剧动作中的虚拟 性,并请生一起模仿喝酒、开门、关门、骑马、摇船等;讲到服装时,媒体出示头饰、靴子、服饰等图片;讲到脸谱时,媒体出示脸谱的同时,教师讲解脸谱所代表的人物个性;讲到票友时,教师说说慈禧太后作为票友,专门为看戏而搭的7米高的戏台。
三、京剧的形成。
1、师总结:刚才大家讲到了非常多的内容,使我们对京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谁能说说“京剧”中的“京”代表什么意思?
生答:“京”代表京剧在北京形成。
2、师:但是京剧的真正源头却是安徽,让我们来看看京剧是怎样形成的,(媒体出示图片或文字,教师口头讲解。)
四、京剧四大行当的介绍。
1、媒体演示,教师讲解。
师: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个性等把人物分成四大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生”一般指男性演员,在每个行当里,不同的年龄职业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当名,比如:画面上的这个叫老生,而这个年轻的叫小生,另外还有武生。“旦”是指女性角色,如年龄大的叫老旦,年纪轻的叫花旦,“净”则是指“花脸”,就是我们刚才我们介绍的有脸谱的角色。“丑”则是指诙谐滑稽或小奸小恶的人,就像画面上的这位水浒传中的石迁一样。
2、请学生表演。
师:介绍完四大行当,我们就要请出我们班里的四大名角来为我们演出,请同学们来做票友,如果他表演得好,就给他喝彩鼓掌,好不好?
3、师拿出京锣伴奏,四位学生分别着生、旦、净、丑的服装依次出场表演、造型。
4、请学生分辨角色,教师还可以为生角加上假胡须,以分辨老生与小生。
五、介绍京剧的发展,激发学生对京剧的自豪感。
师:京剧虽然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在现代,京剧除了古装的传统戏以外,还编了许多现代戏,像著名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但它们的唱腔并没有变。因此京剧被外国人称为东方歌剧,还有的被改编成歌曲的演唱形式,很受大家欢迎,像《唱脸谱》、《我是中国人》等,已传唱大江南北。在座的同学如有兴趣,可在课外多听,多看,多学,为弘扬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出一份力。
《打虎上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同学们感受、表现京剧中的唱、念、做,并区分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复习京剧脸谱的有关知识;了解和学唱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体会京剧的唱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对比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用已有知识进一步感受、模仿和表现京剧中唱、念、做的表演形式。
教学方法:
对比法、情景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播放流行歌曲《北京一夜》,从学生们非常喜欢流行音乐这一点,引起兴趣。找到流行音乐与京剧的切入点,自然过渡到主题。
2、探究与讨论。
第一环节: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不同。首先,回顾教材中第八节京剧的基础知识,然后请各小组展示绘制的脸谱作业,同学们齐声共唱《唱脸谱》,从而营造学习京剧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其次,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同学们对比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不同,让同学们了解现代京剧的特点。
第二环节: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选段《打虎上山》。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让同学们了解这个唱段的剧情,对剧中人物进行了分析,从而了解京剧生行的表演特点。
第三环节:在同学们了解剧情的情况下,理解并朗读歌词体会京剧中的念白,掌握京剧唱腔的技巧。
第四环节:学唱旋律首先让同学们跟着范唱在心里默唱。然后分句学唱,对于本唱段难点:“秋”字的拖腔,我采用京剧中打板的方法让同学们自己掌握“秋”字的时值,体会京剧中的一字多音。从而达到分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然后同学分组分句演唱,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第五环节:学生模仿老师学习京剧四大功夫唱、念、做、打中的“做”,并结合演唱使本唱段更加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六环节:成果展示。通过学生们的表演直接体会京剧的乐趣。
3、评价测试:
同学们课后查阅,除了《打虎上山》这个唱段之外。《智取威虎山》里,还有哪些精彩的唱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课件6张PPT。——现代京剧打虎上山 现代京剧——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传统京剧的历史文化的传丞 ;以京剧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的生活题材,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了表现新题材、新内容、新人、新生活,在人物造型、音乐、表演、舞美、舞台调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下面请欣赏几段现代京剧唱段,感受现代京剧的艺术风格特点。
《智取威虎山》剧情说明
1964年冬季,解放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由某部团参谋长率领的一支追剿队,遵照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进入深山老林,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巩固后方,配合野战军,粉碎美蒋进攻。
国民党收编的土匪武装 " 座山雕 " 匪帮 , 到处烧杀掳掠 , 扰乱后方 , 人民恨之入骨 ; 在遭到 我军痛击后 , 逃回威虎山老窝 , 妄图依仗地势险要 , 负隅顽抗。
威虎山工事复杂 , 不直强攻 , 只能智取。侦察排长杨子荣沿途侦察 , 深山问苦 , 在常猎户父 女帮助下 , 找到土匪的线索 , 并缴获了 " 座山雕 " 垂涎已久的 " 秘密联络图 " 。通过提审土匪宋 平 , 又掌握了有关 " 百鸡宴 " 的情况。在杨子荣请求下 , 经过党支部委员会和战士民主会的讨 论 , 参谋长派杨子荣乔装土匪 , 假借献图 , 打入威虎山。
参谋长率领追剿队进驻夹皮沟 , 发动群众 , 恢复生产 , 组织民兵。铁路工人李勇奇见到日 夜盼望的人民军队来到面前 , 激情满怀 , 决心跟定共产党消灭顽匪。追剿队和民兵一起滑雪、 练兵 , 准备战斗。
追剿队整装待发 , 申德华又取回了杨子荣送出的情报。这时 , 情况突变 , 小火车被炸 , 土匪 宋平在押送途中逃跑。参谋长立即决定 , 急速出兵。追剿队和民兵由李勇奇带路 , 迎风滑雪 , 直捣威虎厅。
栾平逃到威虎山,给杨子荣造成严重危险。杨子临危不惧,机智沉着,抓住敌人的虚弱本质主动进攻,处死了栾平;又按计划布置好“百鸡宴”,将匪徒全部集中在威虎厅用酒灌醉。追剿队和民兵及时赶到,与杨子荣里应外合,全歼顽匪。

1、讨论、所感受到的现代京剧的艺术风格特点( 从题材、内容、人物造型、音乐、表演等方面 )
2、教师补充:
现代京剧是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早在19世纪下半叶起,京剧改良运动和时装新戏的产生,已经具有现代京剧的雏形,但那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其认识还十分肤浅的,盲目性很大。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本着“白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精神,经过半个世纪的反复实践,使京剧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其特点表现以下己方面:
1、题材、内容方面:现代京剧取材内容源于现实生活, 并随剧中新生活场景的出现,其表演的呈现模式也有了相应的变革。




2、人物塑造方面:从表现内容和剧中现代人物的情感需要出发,表现现代生活,必然采用实景,表演相应地要采用写实手法,致使传统虚拟性程式以及为表演服务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基本弃用,而更突出是音乐在刻画人物形象、渲染矛盾冲突的特殊作用。是将京剧传统音乐进一步美化、音乐化的同时,强调纯器乐(中西乐器组合的乐队再加上传统的三大件),来烘托剧情,甚至借鉴西洋歌剧创作的主题贯穿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如:《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等。
3、在音乐、表演上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传统剧的精华,又恰倒好处的将西方音乐融入剧中,极大地丰富了京剧音乐的表现力。从唱腔上更强调了自然语音声韵,除了 传统的独唱、对唱形式外,还出现了重唱、合唱及伴唱等形式。此外,乐队建制不断扩大 , 民族器乐、西洋器乐相继引进 , 伴奏手法由原来的单声、支声向多声部发展 , 逐渐形成了为京剧服务的庞大乐队和表现手段。“唱念声乐中的语音声韵差异”、“伴奏乐器的差异”及“表演程式的差异”使现代京剧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课件7张PPT。打虎上山---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欣赏《打虎上山》感受西洋乐
器在现代京剧中的作用. 《打虎上山》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中的一段间幕音乐。音乐表现了扬子荣坚定果敢的英雄气概。由于这段音乐的设计创作十分精彩 , 所以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好评。有些器乐演奏家还专门把这一段音 乐改编为器乐独奏 , 如 : 手风琴、钢琴、器乐小合奏等。这段音乐的背景是:
1946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必须消灭盘踞在威虎山上座山匪帮,勘察英雄扬子荣在猎户的帮助下,找到了土匪的线索,并缴获了坐山雕垂延已久的“秘密联络图”扬子荣扮成土匪打入威虎山,以大智大勇的斗争历程战胜匪首坐山雕,最后引导解放军全阡敌人。
《打虎上山》出现在《迎来春色换人间》之前,这段幕间曲以打击乐引出气氛紧张,接着传统的京剧伴奏乐器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与一支混合乐队协同奏出雄壮起伏的音乐。管弦乐队以丰富的音色、紧凑的节奏、奏出豪迈的曲调,该曲调由“ 气冲霄汉”的旋变化而来,由圆号奏出,生动地描写了扬子荣满怀壮志扬鞭驱马驰骋在林海雪原之中的情景。它既渲染了剧情气氛,又配合了人物的动作,扬子荣的飒爽英姿表现得邻淋漓尽致。
京剧武场的打击乐器紧密地与音乐和舞台表演结合, 传统京剧是以“三大件”为主要伴奏乐器,现代京剧突破了原有的“三大件”。广泛使用了西洋管弦乐队以及用钢琴参与伴奏,这是“洋为中用”的一种成功的尝试。
1、讨论 西洋乐器在现代京剧中的作用是什么?
2、复听《打虎上山》进一步感受
西洋乐器在现代京剧中的作用
现代京剧广泛使用了西洋管弦乐队,中西乐器组合的乐队再加上传统的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使音响更丰厚, 以丰富的音色,更形象、细致的刻画人物形象、烘托剧情、渲染矛盾、环境气氛等,极大地丰富了京剧音乐的表现力。
0 台‖:仓 七 |台 七 :‖台七 台∣仓台 仓台 |
仓台  仓台 |仓台  七| 仓 七 | 台七 台∣仓…
练习锣鼓经(乐器不限)并模仿扬荣 的动作:课件13张PPT。打虎上山故事的主要情节1946年,中国共产党的东北民主联军北满某地,某团参谋长少剑波率领的小分队进剿盘踞于威虎山的土匪座山雕。座山雕从前是土匪,还和日本人合作过。现在受封于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保安第五旅旅长。威虎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侦察排长杨子荣主动请命乔扮土匪胡彪,以献土匪许大马棒的潜伏特务的联络图为名,进入座山雕的根据地威虎山。他通过了座山雕的试探,送出了情报。同时少剑波在林区夹皮沟发动群众,学习滑雪。在庆祝座山雕的六十大寿的百鸡宴前夕,土匪栾平识破了杨子荣的身份。他在座山雕面前指控杨子荣,杨子荣充分发挥革命军人的大智大勇,最后战胜了栾平,并把这个顽匪置于死地。在“百鸡宴”上,杨子荣把匪徒灌醉,与参谋长率领的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匪徒。经典人物形象杨子荣:一个钢铁铸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形象。在威虎山剿匪一役中,他既表现出了革命军人不畏艰苦、奋勇抗敌的顽强精神,又有革命军人的大智大勇。“深入敌营刺探军情”、“智斗栾平”、“里应外合,全歼匪徒”等无一不表现出革命军人的威武豪壮的英雄气魄和阳刚之气。虽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但革命的英魂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膜拜。革命英雄杨子荣常宝:常猎户之女。在整个威虎山剿匪一役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奶头山一役中,杨子荣在其父女德尔帮助下,成功擒获土匪栾平,并且缴获了座山雕垂涎已久的秘密联络图和得知威虎山的山路地形,加快了剿匪的进程。在此一役中,常宝巾帼不让须眉的表现赢得了杨子荣和革命军人的赞扬,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谁说女子不如儿郎”的飒爽英姿。座山雕:威虎山头号匪徒。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猥琐的瘦小老头儿的形象。为人奸诈狡猾,老谋深算,且在匪徒之中颇有声望。在杨子荣乔装进了威虎山之后,他设下了三道关卡来试探杨子荣,可见其狡猾异常。最终在其六十大寿的“百鸡宴”上,被参谋长少剑波率领的分队与杨子荣里应外合一举擒获,最后死在了监狱之中。栾平:人称“小炉匠”。在样板戏中扮演丑角。在奶头山一役中被擒。他为非作歹,残害百姓,对”国军”异常衷心。在剧中杨子荣唱道:“为非作歹几十年,血债累累最滔天。代表祖国处决你,要为人民报仇冤”。最后被杨子荣枪毙在威虎厅中,长埋于威虎山麓。“在自己的地盘却死于敌人的手中”永远睁着一双悲愤的眼。土匪栾平《智取威虎山》的艺术特点《智取威虎山》:英雄形象、舞蹈和音乐的糅合。革命样板戏中,杨子荣的英雄形象的构建主要是以舞蹈和音乐双管齐下的方式来完成。舞蹈是通过人物的外在形象,包括造型、表情、动作等乃至于场面调度的配合,以展现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换言之,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外在形态的主宰,其外在形态为内心世界的体现。至于场面调度方面,主要是以【三突出]为重点。而“三突出”其重点是一所有的人物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也就是说,在塑造正面人物是,必须从英雄人物出发,所有的正面人物犹如绿叶陪衬红花般,去烘托英雄人物,特别是主要的英雄人物。这样就形成了以多层次的烘托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局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