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课唱歌 夏日泛舟海上(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课唱歌 夏日泛舟海上(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1-20 19:53:21

文档简介

三连音
三连音,是一种别致的记谱形式,辞典里的定义是:“由三个音符组成的一种特殊节奏型,其时值相当于两个同样写法的寻常音符,以斜体数字3标明”。乐理书中说:“三个同长度的音,缩紧为两个音的长度来唱奏,这三个音叫做三连音”。
朱塞佩·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13岁开始学音乐,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7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共写了28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
著作
歌剧:《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阿伊达》、《西西里晚祷》、《法尔斯塔夫》、《假面舞会》、《唐·卡洛斯》。
声乐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
威尔第作为举世不过二三位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的地位是无可非议的。他与瓦格纳一样一生投入歌剧创作和改革的事业,作出了与瓦格纳不相上下的、但又各具特色的巨大贡献。在19世纪50年代,他成功地创作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等歌剧,把意大利歌剧从神话传说转向了现实世界。他创作的歌剧,音乐技巧娴熟,刻画内在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丰富并保持了意大利歌剧在音乐表演上的优势,以及歌剧音乐中传统的分曲体结构,还注重发挥乐队的作用、声乐的写作和器乐的平衡。
19世纪20年代,威尔第再次对歌剧进行改革,创作了《阿伊达》、《法尔斯塔夫》、《奥赛罗》等歌剧,加强了音乐与戏剧发展的紧密联系,有意识改变传统的将宣叙调与咏叹调完全割裂的写法,突出和增强重唱、合唱与乐队在刻画形象上的作用。他没有完全按照瓦格纳那样走向“无终止旋律”和“不间断结构”,因此他的音乐在世界各国歌剧舞台上经久不衰,令人神往,至今仍然保持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夏日泛舟海上》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学会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能力目标:1、感受三拍子的音乐特点。
2、理解歌曲,用自然舒展的声音、真挚的感情表达歌曲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聆听歌曲,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世界名曲,丰富学生的欣赏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观察法。
教学过程 :
1、直接导入: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曲,你们听一听,歌曲表现的是哪个季节?歌词唱出了什么内容?
(1)播放音乐(学生听音乐,思考问题)
(2)歌词唱出了什么内容?(学生稍作讨论回答问题)
(3)你还能不能用语言来概括一下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讨论)
2、为了使同学们更深刻的感受夏日情怀,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乘上小舟,去享受夏日泛舟的乐趣。在出发之前,我们先来学一首歌曲。大家看大屏幕听歌曲,注意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能不能听出它的强弱关系来?
(1)播放《夏日泛舟海上》。
(2)找学生回答歌曲是几拍子的、强弱规律。
(3)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复听一遍歌曲,考虑一下八三拍的这种强弱规律表现了歌曲的什么意境?
3、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用一种喜悦的心情来唱一唱呢?
(1)第三遍播放歌曲,学生跟唱。
(2)在演唱时出现的难点处理:结束句、三连音的处理。
(3)共同处理难点。
(4)带上歌词唱一唱更准确的掌握节奏。
(5)下面跟老师来唱一唱。你想用什么样的声音唱呢?
(6)你们发现了吗?歌曲里还有很多特殊的记号呢,他们可是为歌曲的情绪起了很大的作用啊。你们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记号?作用是什么?
(7)把各种力度记号融合在歌曲里用乐观、充满活力的情绪唱一唱歌曲。
(8)变换演唱形式。(分组等)
4、大家想一想当我们学唱了歌曲《夏日泛舟海上》后,还可以通过什么形式和方法,抒发我们对明媚的夏季情怀呢?
5、小结:看来咱同学们都是生活里的有心人,能发现这么多能表现夏天的形式。希望咱们同学今后也能做个乐观有活力的青年人。
《夏日泛舟海上》教案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以及配乐散文朗诵《荷塘月色》。
2.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让学生感受欢快、活泼的风格特点,使学生了解音乐与文化作品在描绘夏日景像上异曲同工之妙笔,感受其审美意境。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用自然、流畅、舒展的声音演唱《夏口泛舟海上》,并能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2.掌握三拍子的特征及歌曲中音乐表情记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1.播放歌曲《宁夏》;
2.用语言导人。
第二环节:学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1.接下来,老师要带同学们到美丽的大海上泛舟,请同学们在感受大自然美景的过程当中,也感受一下音乐的情绪。
2.引导学生边听边感受歌曲的旋律、情绪有什么特点,播放录音范唱。
3.请同学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4.老师小结歌曲的风格特点。
5.复听。
6.发声练习。
(1)用“U”练唱《茉莉花》。
(2)用轻声高位演唱《茉莉花》。
7.老师范唱新歌,学生用“啦”轻声哼唱旋律。
8.学生边轻声演唱歌词边用右手划三拍子,强调三拍子的节奏律动感。
9.齐唱歌词。
10.结合打击乐器,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
11.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
第三环节:欣赏配乐散文《荷塘月色》
1.播放《荷塘月色》范读。
2.请同学们从音乐和文学配合的特点,谈谈自己的听后感。
3.老师分析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特点。
4.全体同学配合音乐,有感情的朗诵《荷塘月色》。
《夏日泛舟海上》教案
一、组织教学 快乐有序
  学生听《太阳岛上》进入教室,教师利用课件为同学们展现《哈尔滨的夏天》的片段。
二、创设情景 学唱歌曲
  1、导入:刚才老师给同学们看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哪四个?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我们大家都知道威尼斯是著名的水上城市。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看看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看威尼斯水景的课件听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3、这部音乐作品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情绪、力度、速度、旋律、节奏等)
  4、教师范唱歌曲,请同学们小声跟唱。
  5、教师慢速弹旋律学生视谱练唱。
  6、放录音学生跟唱歌曲, 让同学们思考用哪种声音演唱歌曲最为合适?
  7、同学们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小组合作 激励评价
  1、4位同学一组自由组合,练习演唱歌曲。(同学们可吹奏口琴互相伴奏)
  2、请几组同学表演,评出表演最好的小组。
四、欣赏体验
  1、播放课件为同学们展现《哈尔滨的夏天》的片段并听歌曲《太阳岛上》。
  2、提出问题:作品的力度、速度、旋律、节奏等是如何表达作品情绪的?
  3、分组讨论作品特点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不仅游览了水城威尼斯,学唱了《夏日泛舟海上》,还看了一段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的片段。下节课我们再从文学的角度一起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著作《荷塘月色》,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夏天这一丰富的季节。
课件7张PPT。夏日泛舟海上威尔第原曲大海有博大的胸怀, 带给我们力量,带给我们信念;
大海有磅礴的气势, 带给我们希望,带给我们幻想。
让我们共同爱护我们的大海,热爱我们的家园大自
然!导入:作品简介 《夏日泛舟海上》原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著名歌剧《弄臣》中第三幕的选段《女人善变》的旋律,歌曲的旋律华丽、流畅,很受人们喜爱,后来费里斯为歌曲重新填词,成为这首《夏日泛舟海上》。歌剧《弄臣》
——《女人善变》威尔第 (1813--1901) 意大利作曲家,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幼时跟从乡村乐师学习音乐,之后经人资助赴米兰深造。一生共作歌剧30余部,作品富于戏剧力量,对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入木三分,音乐语言优美动人,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小结: 学习了关于《夏日泛舟海上》的背景知识后,我们应更好地领会这首曲子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代表作品有《弄臣》
《茶花女》
《阿伊达》课件7张PPT。夏日泛舟海上《夏日泛舟海上》 思考:
1.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中速;情绪活泼欢快,富有跳跃性
2.歌曲的拍子有什么特点?强弱关系?
——三拍子的节奏,强弱关系为强弱弱1.小声随音乐唱旋律,思考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分?
动动脑2.歌曲描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A段(1——16)小节(前四乐句)
B段(17——24)小节(后两乐句)思考:歌曲分成几部分?怎样分?2.歌曲描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描写了夏日里,人们乘坐小船在海上尽情游玩的欢乐场面。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思考:这首歌曲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演唱? 欢快、活泼、充满活力地声音演唱让我们在这样的歌声中结束这愉快的一课吧课件9张PPT。夏日泛舟海上夏 日 泛 舟 海 上1=G 3/8
充满活力地▼▼▼▼▼▼▼▼▼▼▼▼▼▼▼▼▼▼p>>>>>>>>>⌒···f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思考: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第一、二乐句:第三、四乐句:一、二乐句与三、四乐句旋律完全相同!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旋律模进下行._32162175第五、六乐句:旋律上行后迅速转为下行旋律的走向?旋律的走向?演唱前四乐句..__第五、六乐句与前四个乐句相比,旋律有什么特点?第五六乐句与前四句形成了对比,
旋律上扬了,更具有动感和活力。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