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在一次那达慕比赛中,一匹骏马为了骑手的心愿,奋力的奔腾,以致冲过终点后一头倒下,告别了主人,骑手抱着心爱的坐骑,也是他最忠实的朋友伤心落泪。看到此,联想到自己的民族不断地奋进征程,齐宝力高大师感慨万千,《万马奔腾》由此诞生了。
马头琴概述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名字由来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别名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马头琴问世传奇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包来。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对大家说:“在我回来的道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我一看没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见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
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他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朋友便鼓动他,让他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赛马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马跑到最前面。王爷下令:“叫骑白马的上台来!”等苏和走上看台,王爷一看,跑第一名的原来是个穷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亲的事,无理地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
“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呀。”苏和一听王爷的话,顿时气恼起来。我能出卖小白马吗?他这样想着,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
“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把这个贱骨头给我狠狠地打一顿。”不等王爷说完,打手们便动起手来。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过来。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问了一声:“谁?”但没有人回答。门还是碰碰地直响。奶奶推门一看:“啊,原来是小白马!”这一声惊叫使苏和忙着跑了出来。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马回来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拔掉了马身上的箭。血从伤口处像喷泉一样流出来。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友举行庆贺。他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
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白马用力摆脱了粗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们的箭像急雨一般飞向白马。白马虽然身上中了几箭,但还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了。
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更大的悲愤,他几夜不能入睡。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他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时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它的骨头、筋和尾做成了一只琴。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大规模移民,将马头琴在内的蒙古文化传到了欧洲,俄罗斯也就有了马头琴,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齐·宝力高
简介
1958年加入内蒙古实验剧团,师从于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先生,为马头琴做了三次革新提高和发展。1975年调入内蒙古歌舞团,自1993年享受国家津贴。现任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内蒙古政协委员、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创始人兼团长、蒙古国马头琴中心名誉主席、日本国国际交流马头琴协会名誉会长、蒙古国佛教大学名誉博士、蒙古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是一名杰出的演奏家和教育家、作曲家、社会活动家以及民族音乐研究专家。
主要贡献
在从事马头琴艺术创作的50余年来,在蒙古民族传统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杰出的贡献。也吸取了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功的改制了传统马头琴的琴体以及其声源。
(1)统一了其弓法和指法。为把马头琴艺术推向世界的舞台创造了更科学、更先进的条件,并仍不断的努力创新。
(2)为马头琴艺术的传承多次在国内外举办过马头琴培训班,弟子达到了50000余人。在马头琴艺术历史上首次创建了马头琴乐队——野马乐队,结束了马头琴只有独奏和伴奏的局限性。多年以来一手培养了若干马头琴艺术人才,弟子们今已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为蒙古民族瑰宝之马头琴艺术发展、为中华民族的音乐走向世界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作为世界马头琴大师,在国内外举办了数百场音乐会。至今为止走进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专场马头琴音乐会的唯一中国演奏家。
《万马奔腾》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万马奔腾》是人音版六年级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欣赏曲目,是一首由蒙古族演奏家齐·宝力高创作的一首马头琴独奏曲。齐? 宝力高——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
? 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作者写了《万马奔腾》这首乐曲。至于作者有没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没有叙说。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展开更广泛的想象。
? 齐·宝力高 (1944~ ) 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 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辨别马头琴和二胡的音色。对比欣赏二胡曲《赛马》和马头琴曲《万马奔腾》。了解乐曲的相关知识和文化。
3、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印象,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创编舞蹈动作表演《万马奔腾》。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聆听《万马奔腾》,抓住音乐特点,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2、教学难点
使学生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激发他们喜欢蒙古族音乐的热情。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过程
一、初始阶段:(感受)
1、游戏导入
(1)猜猜看,什么变了?(请出三位同学表演不同的速度、力度、音的高低)
(2)听听想想:像什么?(教师或者用双响筒、串铃发出不同的声响,想像声音像什么?)
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了解变化的因素,并能从不同的体验去发现。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通过你的观察,能发现许多变化。因为我们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想法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不同的感受,展开想像,一起来欣赏一首民族乐曲。
2、板书课题:民族乐曲
二、展开阶段:(鉴赏)
1、初听乐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表现感受)
设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
(你用什么方式记录的?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种场面?比如说:旋律速度非常快、急促。节奏紧凑、音乐中模拟了马蹄声、马铃声、马嘶鸣声……)
小结: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节奏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场景。
2、复听乐曲。(PPT)(认识马头琴,听辨其浑厚、悠扬的音色。并了解打击乐器的作用)
设问: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的声音有哪个民族的特色?
(是哪种类型的乐器?——吹管、拉弦、打击、弹拨?有哪个民族的特点?声音听起来有什么特色?(用一些词来形容一下)
小结:这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它是草原人民心中的神器。因他琴杆上雕饰有马头,因此而得名——马头琴。也是世界上唯一雕有动物的乐器。它的音色浑厚、苍凉、刚劲、悠扬、表现力丰富。
3、给乐曲取名,简介作者和作品创作故事。
——这是由蒙古族演奏家齐.宝力高创作,并用马头琴演奏的一首《万马奔腾》。作者在一次赛马比赛场上,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他它的主人飞驰向前。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向终点跑去……他从马身上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民族精神,他深深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创作了这首乐曲。
4、再听乐曲。PPT(认识旋律图谱,对照欣赏)
设问:A、请看这幅图,你能看懂吗?(议论)
——这是旋律图谱,根据音乐的起伏、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画出的一种图形。B、对照图谱欣赏乐曲。(说说自己的感受)
5、实践与活动:以四人小组,根据乐曲和自己的理解创编伴奏(用身边能发出声响的东西,但要编配的和谐、有表现力。如哪些像马蹄声、马铃声……)
(1)小组展示。
(2)随着音乐用打击乐器伴奏(全体)
三、结束阶段:(演感受)
师:这里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这不仅有万马奔腾,更有奶茶飘香;这里有诗人、歌手、有小舞蹈家、你是哪一位?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生:……
我是一位记者,我想第一时间采访大家。
(1)这首乐曲为什么要叫《万马奔腾》,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
(2)这首乐曲的作者是谁?
(3)那幅图你能看明白吗?你能听着音乐画一幅吗?
(4)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5)为什么叫马头琴?
小结:
今天和大家一起欣赏了这首著名马头琴乐曲,请同学下去之后继续收集马头琴曲。收集关于马头琴的故事和知识。与大家共享!
《万马奔腾》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并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聆听《万马奔腾》,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3、能够辨别出马头琴和其音色。
教学重点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今天,让我们骑着骏马到大草原去尽情的驰骋吧!(播放课件,大屏幕出示辽阔的大草原)。
2、师:同学们,在大草原奔跑了一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草原很广阔、很美。
二、继续播放课件,聆听《万马奔腾》。
1、师:同学们,你们想象自己坐在大草原上,聆听这首乐曲;想象从这首乐曲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生:在草原上有好多马在奔跑。
2、师:你能听出来作品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答案:马头琴,出示图片。)
3、师:你对马头琴有什么了解吗?那么,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汉语俗称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历史较短,是朝尔革新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成中马头琴、大马头琴和低音马头琴等多种乐器,显著丰富了马头琴族乐器系列,深受人民喜爱,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有的已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拉弦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师:你觉得马头琴的音色是怎样的呢?
生:声音低、粗(师适时补充:柔和、浑厚、淳美、深沉等浓郁的草原特色)。
4、师:就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马头琴带来的《万马奔腾》。视频聆听(第三遍聆听)。
A、介绍作者(出示照片)。
这首马头琴曲由我国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 宝力高所创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课件出示:
齐. 宝力高——马头琴演奏家。
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
B、乐曲创作背景。
《万马奔腾》是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
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写了这首乐曲。
C、刚才我们聆听的是马头琴独奏,在聆听乐曲当中,你听出了作者的心声了吗?让我们再来感受马头琴乐队带来的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第四遍聆听马头琴和乐队的合奏)。
D、师:你能比较一下马头琴乐队和马头琴独奏的《万马奔腾》有什么不同呢?
独奏——一气呵成。
乐队——加入了引子部分。
三、小结:今天和大家一起通过欣赏《万马奔腾》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景,请同学们下课之后继续收集马头琴曲。现在踏着轻快的脚步结束我们的草原之旅吧!(播放《万马奔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依据《音乐课标》中的体验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聆听是很易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设计时,没有单纯“听”,而是运用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你们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去思考,使学生听中有想、听中有画,使学生们学得自然、轻松、投入,达到聆听的目的。
《万马奔腾》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对比欣赏二胡曲《赛马》和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3、创编舞蹈动作表演《万马奔腾》。
教学重难点: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创设环境:用凳子围成两层半圆圈,形似蒙古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在上课之前那,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我来做,你来猜》。(老师来跳民族舞蹈:
(1)藏族舞蹈。
(2)维吾尔族舞蹈《大阪城的姑娘》。
(3)蒙古族舞蹈。
二、聆听《万马奔腾》
1、说的不错,大家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人民为祖国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也是功不可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 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了解他们的音乐以及特有的民族乐器,咱们先来聆听一首乐曲吧!看你能听出来作品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听完后告诉老师。播放乐曲(第一遍聆听)。
2、这就是由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万马奔腾》。
3、说到马头琴,你对它有什么了解吗?(生自由交流,师补充。)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等。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三、对比欣赏二胡曲《赛马》和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1、描写草原万马奔腾景象的作品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吗?
2、聆听二胡曲《赛马》。
3、你喜欢哪首作品?(自由畅谈)
四、创编
1、齐·宝力高用一把马头琴就可以展现万马奔腾的气势,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由创编舞蹈动作。
2、表演
随着音乐起舞。
五、结束:
1、课外作业:有兴趣的同学网上查找有关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下节课交流。
2、让我们骑上自己的骏马,踩着音乐的节奏,离开教室,结束我们的草原之旅吧!
课件7张PPT。万马奔腾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是齐·宝力高的代表作聆听《万马奔腾》作者简介:
齐·宝力高(1944——)马头琴演奏家、作曲家。蒙古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他是第一位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举办音乐会的中国人;第一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世界上第一场马头琴专场音乐会的人;第一位在马头琴艺术节上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人(《万马奔腾》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齐·宝力高荣获中国文联、文化部双重“非物质文明传承人”光荣称号,他的代表曲目有《万马奔腾》、《献给母亲的歌》、《苏和的白马》等。齐·宝力高背景资料《万马奔腾》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作者创作了该曲。小结: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在这样背景下作出的《万马奔腾》拥有怎样的感情流露? 谢谢观赏课件7张PPT。《万马奔腾》 《万马奔腾》是一首马头琴独奏的蒙古曲子马头琴: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让我们再来感受马头琴乐队带来的 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关注马头琴的音色特点,结合乐谱和图谱体会节奏疏密、力度强弱变化与马的奔腾、嘶鸣和风的呼啸关系。
思考:速度上发生了生么变化,前后描绘了怎样的情境?听完整版的《万马奔腾》答案:展现了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前部分节奏缓慢舒展,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马儿悠闲地吃草;后面情绪热烈,节奏紧凑、粗犷、激昂,仿佛难以数计的骏马疾驰而过,犹如旋风,又像黑色的闪电。
情绪:热烈
节奏:紧凑
旋律:动感、流畅结 束课件7张PPT。万马奔腾听《万马奔腾》,想象歌曲描绘的场景。 描写草原万马奔腾景象的作品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吗?提问: 事实上,这样的歌曲有很多。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其中的两首。一首就是我们课本上的《万马奔腾》,一首则是大家很熟悉的《赛马》《万马奔腾》和《赛马 》都是描绘了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景象,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先不说其背景、情感方面,单其演奏乐器就不同。《万马奔腾》是由马头琴演奏的,而《赛马》则是一首二胡名曲。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后再 找一些有关“在草原万马奔腾”的曲子,进行比较。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