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欣赏 《楚商》(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欣赏 《楚商》(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1-20 20:24:09

文档简介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1]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演奏过三次
第一次奏响:
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参观者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赶到随州,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编钟演奏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的乐曲为落幕。
第二次奏响:
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响:
1997年,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交响曲1997:天·地·人》时,由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
文化交流
编钟出土:适逢盛世奏强音。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一九八四年国庆节,当北京天安门前的游行队伍中展出“小平您好”的横幅时,湖北“编钟乐团”再次应邀赴北京,为共和国三十五岁生日献上了以编钟为主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并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在中英政府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嘉宾,欣赏了由音乐家谭盾创作并指挥、用湖北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演奏的大型交响曲《交响曲1997:天地人》,雄浑深沉的乐声,激荡人心,震撼寰宇。
为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一九九七年十一月至一九九八年三月,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精华展在台北、高雄两地举行。随后,台湾“文建会”通过台北鸿禧美术馆,向湖北省博物馆订购了一套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作为台湾“民族音乐中心”的珍宝入藏。
一九九二年,“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特别展”在日本东京举行,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期间,曾侯乙编钟等古乐器随展演奏。宽敞的演奏大厅内,“楚殇”、“樱花”、“四季”等中日两国人民所熟悉名曲,令听众陶醉不已。
一九九五年春,一年一度的“欧洲文化节”在卢森堡举行。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卢森堡新闻媒体一直很少介绍中国的信息。当年四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周代艺术品展”在卢森堡举行,编钟、编磬同时进行现场演奏,引起卢森堡、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十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神奇的编钟演奏使欧洲观众从“极感兴趣”,发展到对中国日益好感和关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于一九八二年和一九九六年来过湖北省博物馆。一九九九年六月,基辛格利用在武汉商谈合作项目的机会,再次到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编钟演奏的《友谊天长地久》等乐曲,博得了阵阵惊叹和热烈掌声。
编钟作为中国文化使者,至今已涉足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人口约十分之一的人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了编钟的神采,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在中国聆听了编钟演奏,许多外国领导人还亲自演奏过。
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重大事件。在奥运会颁奖台上,中外观众在一次次犹似天籁之音的“金声玉振”颁奖音乐声中,见证着一枚枚奥运金牌的诞生。这也是编钟音乐首次亮相世界性体育盛会。
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被称作“金玉齐声”,由古编钟原声和玉磬的声音交融产生,以形成“金声玉振”的宏大效果,与北京奥运会“金玉良缘”的设计理念一致。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段音乐的曾侯乙古编钟原声,来自湖北省声像博物馆;而与编钟相和的玉磬,也是从湖北采集的玉石制作而成。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以编钟为“镇馆之宝”的湖北省博物馆宣布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该馆副研究员喻少柏表示:“这标志性着‘国宝’编钟从此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之中,使他们从文化需求的角度,分享着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成果
编钟
中国古代汉族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 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 3 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 9 枚一组的和 13 枚 一组的,等等。1957 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编钟的来历
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现并开掘,使得许多埋藏地底的珍贵历史文物得以重见天日。现存湖北省博物馆。
关于古代乐器,在曾侯乙墓中有着惊人的发掘。墓的东室有琴(十弦)、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两件和悬鼓一具。沿北墙放有编磬,靠东南角放着巨大的建鼓。此外,还有篪两件,排萧两管,瑟七件和枹鼓等等。其中最为辉煌,堪称“国之瑰宝”的,要数庞大的乐器组合——编钟。编钟共有六十五枚,全部为青铜铸造,制作精美。钟架呈曲尺形,铜木结构。钟列在钟架上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钟十九枚,中、下层钟是编钟的主体部份,分为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一套称为“琥钟”,由十一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赢司(音sì)钟”,由十二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二十三枚长乳甬钟组成。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的钲间部位均刻“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琴它体的铭文,基本是关于五声音阶名与八个变化音名;敲击每一只钟的正、侧都可以奏出升、降两个音。曾国其他五均调高铭文,曾国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等等。这些铭文是研究我国古代乐律极其宝贵的材料。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略次于现代的钢琴。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总重量达2.5吨。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
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者将曾侯乙编钟进行复制。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专家通过聆听和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烁曲。他们认为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楚商》教案
教学目标:
让同学们学会新欣赏编钟曲的美,并认真感受这首乐曲给我们所带来的那种“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感觉。
教学重难点:
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先秦时期楚国的音调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编钟。
教学内容:
1、教学引入:
为大家展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战国早期的编钟,这些乐器的图片,我们知道乐器的数量和种类都是叹为观止的。在这批出土的乐器当中,有一种乐器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和我国的万里长城以及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它的音色,并说说它特点。(播放音乐:编钟低、中、高的音响)。
生1:高音的时候清脆,像风铃的声音,有穿透力。
生2:低音浑厚,余音很长,有点像庙里撞钟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好,你能猜出它是什么乐器吗?
生:编磬…
生:编钟。
师:到底是什么乐器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音乐故事(之二)——神奇的编钟。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世界乐坛和科学界,知道为什么吗?
师:(有针对性的对音乐术语进行通俗的解释)之所以震惊了世界乐坛是:首先,音域达五个八度,十二个半音俱全,每枚钟可分别发出相隔三度的音,整套编钟可以自由转调演奏乐曲——就是说它可以演奏我们现代的大部分乐曲,相当与现在的钢琴。其次,钟上铸有2800多字的镂金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律名、音名、变化音名,并且说明十二音律的律名体系在诸侯国使用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乐理中的那些大、小、增、减各种音程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些概念早在2400多年前我们已有了自己民族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可见,当时音乐理论水平发展程度有多高。正因为这样,它的出土不仅让我们的中国音乐史要为之改写,世界音乐史也要为之改写。那么之所以也震惊了科学界是因为——整套编钟使用的是铜和锡两种金属混合烧制而成的,这种金属在当时的社会就像现在的钻石一样的珍贵和稀有,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
2、认真聆听,深入学习。
让同学们仔细的欣赏音乐并了解编钟的演奏方法。并播放关于编钟表演的视频。
师:从这段视频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妙的音乐,还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演奏。编钟演奏的乐曲在我们现在的一些古装电视剧和电影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展示,能举例吗?一般出现在怎样的场合呢?
生:《三国演义》《西游记》。
生:《汉武大帝》《大汉天子》《封神榜》、
生:宴请的时候,祭祀的时候,皇宫大臣娱乐的时候…
师: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中国古代的乐曲的风格特点吗?
生:华丽辉煌…
生:让人置身与皇宫之中…
生:古朴典雅…
师:以编钟为主演奏的这些乐曲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同学们绝对不会把它和周杰伦或she的音乐混淆(学生笑),古朴典雅,华丽辉煌,看来同学们真的喜欢上了我们的编钟,喜欢上了我们的古代音乐。
3、小结,下课。
《楚商》教案
教学重难点:
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先秦时期楚国的音调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编钟。
教学目标:
1.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之前课学习过的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2. 能够在音乐情景剧中将舞蹈、器乐演奏(吹竖笛)、吟诗等相关艺术手段融人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表现的能力。
3.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以编钟、乐舞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辉煌的音乐成就。引导学生将各门学科(如历史、语文等)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4.了解编钟的音色特点及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采用齐唱、接唱、小组唱等方式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二).创编音乐情景剧。
1.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创编音乐情景剧“送友人”。可以引导学生先讨论角色、剧情,然后进行剧本和台词创编,最后分角色表演。
2.对于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也可以从班级中选出几位“演员”表演给大家看。对学生观众可以做简单的分工:可以安排部分女同学在周围做杨柳摇摆的示意,可以安排同学吹竖笛或演奏其他擅长的乐器作为声音背景,可以安排部分同学哼鸣《阳关三叠》的旋律营造某种氛围……
(三).欣赏《楚商》。
1.问:听赏《楚商》,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精练的词语描述你的感受。
2.播放录音。
3. 教师将学生回答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总结这首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古代音乐风格──凝重、庄严、神圣、清虚等。
4.讨论:是什么原因使这首作品的音响不同于今天我们所听的音乐?
答案可能会涉及乐器的音色、生活环境、音乐的作用等。
(四).总结
教师自己总结(或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等。
 《楚商》教案
教学重难点:
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先秦时期楚国的音调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编钟。
教学目标:
欣赏《楚商》,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乐器中国宝级的乐器——编钟,领略编钟音乐的艺术魅力,并通过编钟音乐了解中华民族的一段重要历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几节课也学了几首关于古代乐器演奏的古时的音乐,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乐曲是有一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很有价值的乐器,可能我们平时在电视里会经常看到它的演奏,它不仅大气磅礴而且演奏的声音特别好听,同学们你们能猜到老师说的是什么吗?
二、欣赏编钟音乐《楚商》。
1、多媒体展示编钟图片、播放编钟音乐
2、介绍编钟及编钟音乐。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楚商》是一首最能体现楚国音乐韵味的代表曲目。乐曲优美抒情、古朴典雅。因为这首乐曲是楚国的一首商调式的音乐,所以曲名叫做《楚商》。稍慢的速度、松弛的节奏使乐曲的旋律优美而流畅。乐曲表现了楚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情景。
3、欣赏乐曲《楚商》。
《楚商》是根据先秦时期楚国的额音调特点改编整理的一首编钟乐曲。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以和为美的”的审美格调,给人以“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感觉。
4、介绍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战国早期的编钟,共有8组64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是我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三、课堂小结。
课件6张PPT。春秋战国时期编钟编钟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讨论:编钟的声音像什么?
像三角铁、很清脆…
像庙里的钟声,很洪亮…
像雷声阵阵,很低沉…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乐器,计有编钟、编磬、十弦琴、五弦琴、瑟、鼓、箎、排箫、笙等,分属大型“钟鼓之乐”与小型“琴瑟之乐”的不同乐器形式的组合。2400年前铸造的这套编钟,共65枚,音域达5个八度,12个半音俱全,整套编钟可以自由转调演奏乐曲。课件6张PPT。古代乐器的产生我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河南殷墟出土的乐器和甲骨文字,证明了在三千多年前远古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钟、磬、鼓、铃等十二种乐器,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乐器的种类已增加到八十种。乐器是音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晚于歌谣。古代乐器的分类打击乐器(如土鼓)
石制打击乐器(石磬)
吹奏乐器(如筚篥)
弹拨乐器(如古琴、瑟)
弓弦乐器(如二胡)   土鼓石磬古琴瑟筚篥古代乐器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古代的乐器主要有坝、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中国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不像对待画家,画家属于文人士大夫,在宋朝时甚至可以以画考官,但乐手只能是供人驱使的“伶人”,唐朝时著名音乐家李龟年也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在乐器中只有被士大夫独自欣赏,不能对公众演出的,音量较小的古琴是唯一地位较高的乐器。因此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缓慢,而在民间的民歌则充满多彩的旋律。古代乐器的审美特征我国的古代乐器根据制作使用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瓠、竹八类,称之为“八音”。编钟石磬鼓古筝木鱼笙笛音色美课件6张PPT。楚商编钟曲教学目标: 1.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之前课学习过的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2. 能够在音乐情景剧中将舞蹈、器乐演奏(吹竖笛)、吟诗等相关艺术手段融人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表现的能力。
3.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以编钟、乐舞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辉煌的音乐成就。引导学生将各门学科(如历史、语文等)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4.了解编钟的音色特点及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
介绍编钟及编钟音乐。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演奏时,由三个乐工双手各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个组演奏旋律,其中第二组,可能处于领奏地位。还有两名乐工,各执一大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和声,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楚商》是一首最能体现楚国音乐韵味的代表曲目。乐曲优美抒情、古朴典雅。因为这首乐曲是楚国的一首商调式的音乐,所以曲名叫作《楚商》。稍慢的速度、松弛的节奏使乐曲的旋律优美而流畅。乐曲表现了楚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情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