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郢》原文
《哀郢》是《楚辞》九章之一,作者屈原。所谓“哀郢”,即哀悼楚国都被秦国攻陷、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事,原作情感表达十分沉重,家国之恨、身世之感以及使命感交织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
原文: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浇岫?唤赓猓?煎坎??皇汀?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哀郢》翻译
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在甲日的早上开始上道。离开旧居,从郢都出发,前途渺茫,我惘然不知何往。桨儿齐摇船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像雪粒一样。经过夏水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却不能见其模样。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船儿行驶在滚滚的波浪之上啊,就像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以舒畅。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
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夏水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可叹楚地的土地宽平广博、人民富裕安乐啊,江汉盆地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
面对着凌阳不知到何处去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荒废成丘墟都不曾想到啊,又怎么可以再度让郢都东门荒芜?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时光飞逝的使人难以相信啊(另:神志恍惚地仿佛梦中不可信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怅然失意满怀悲伤。
群小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没有坚定操守。有人忠心耿耿愿被进用为国效力啊,却遭到众多嫉妒者的障蔽。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而那些谗人们却要心怀妒嫉啊,竟然在他们的头上加以“不慈”的污蔑之名。楚王讨厌那些不善言辞的忠贤之臣啊,却喜欢听那些小人表面上的激昂慷慨。小人奔走钻营而日益显进啊,贤臣却越来越被疏远。
放眼四下观望啊,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死时头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确实不是我的罪过却遭放逐啊,日日夜夜我哪里能忘记它我的故乡!
屈原人物评价
前人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荀子.不苟篇第三》: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投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注释】
1.茍,苟且,轻易。
2.难,危难、祸难。
3.说,音税,游说。
4.察,明察,苛察,精明。
5.名,名声。
6.申徒狄,或作申屠狄,殷时人,恨道之不行,发愤负石,自沉于河。
7.礼义之中。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不必枯槁、赴渊也。扬雄(字子云)作《反离骚》,非屈原曰:君子遭时则大行,不遇则龙蛇,何必沉身?(《周易.系辞下》云:尺蠖之屈,以求信(音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 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像其从空。”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朱熹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政治家,他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屈原简介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家族简介
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后改姓熊。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这就是屈原的故乡。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做“公族”或“公室”,所以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惜诵》:“忽忘身之贱贫”。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端午的由来
由来一
纪念屈原说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谭绍兵学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一系列论证。 黄榴丹也认为虽说法众多,但纪念屈原说仍占主流地位。
由来二
纪念伍子胥说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一般认为端午节是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因为谗言被夫差赐死,夫差令取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苏州科技大学戈春源教授曾表示,中国的端午节纪念的5个人,其中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才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但他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 的作者宗懔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竞渡是“斯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由来三
纪念曹娥说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由来四
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说华夏民族是龙图腾的崇拜者,闻一多先生在其所作的《端午考》 中认为,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古时候我国长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五月江河都会涨水,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掌管水的龙的身上,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闻一多先生还举出了与端午节俗有关的民间传说,大体上牵涉到四位古人,介子推、勾践、屈原和曹娥。愈到后来,屈原就愈超过其他人,成为端午节的纪 念对象。
由来五
夏至说学者黄石、何新 等认为,端午之节,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古,上古的夏至节,是殷商古历的新年。同样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 提出三个主要理由:(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六、恶日说有些学者认为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夏小正》 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 中写道 “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遗弃不养。孟尝君 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认为“五月子者, 长于户齐, 将不利其父母。”东晋大将王镇恶 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可见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这样,在这一天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哀郢》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欣赏中国古乐器之美,并了解屈原这位伟大的楚辞作家。
教学重难点:
了解《哀郢》这首音乐的创作背景,了解关于古代乐器埙的知识。
教学内容:
一、屈原简介:
屈原 ( 约前340—约前278 )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二、认真聆听乐曲:
在聆听乐曲的基础上老师做关于这首乐器的进一步介绍。
《哀郢》由龚国富作曲、赵良山演奏。乐曲截取古琴曲《离骚》中调性鲜明的乐句作基调,揉进如泣如诉的民间唱腔,表现出屈原在被流放途中,远离郢都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是一个只有2分多钟的埙独奏曲。
《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其魅力在于它的音色,质朴醇厚、高远疏阔,曲调忧伤哀婉、悲凉沧桑。它适合大漠、孤雁,空旷而寂寥;适合边关、冷月,凄清而茫远。所以有人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
三、再次聆听:
认真感受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原著大家勇敢的说一说这首乐曲给大家带来的最大的震撼是什么?
可以请同学上台来讲述一下关于屈原的更多的故事,比如说端午节的由来,人们是怎么用各种风俗习惯来纪念屈原的。
四、学会总结本曲的中心思想:
这首乐曲以屈原的《哀郢》为主题,表现了远古时期混沌初开、曙光初现的人类童年时期那种最初的觉醒和困惑、敬畏和恐惧。
《哀郢》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欣赏中国古乐器之美,并了解屈原这位伟大的楚辞作家。
教学重难点:
学习《哀郢》这首音乐的情感,了解关于古代乐器埙、骨笛等的知识。
教学准备:
埙、多媒体等。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师: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乐器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今天老师找来了很多乐器的图片,看哪位同学能迅速的将中国的民族乐器挑选出来,并说出它的名字。(展示课件)
学生回答。
师:正是因为中国的民族乐器富有鲜明民族特色,所以同学们能够快速、准确地将它们找出来。那么在这些图片中,你们最想了解哪种乐器呢?你们想知道乐器哪方面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
师:让同学们听关于埙独奏的音乐从而引出本课。
二、学习新曲。
1、欣赏埙曲:《哀郢》片段(播放音频)。
师:这种乐器的音色带给你的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学生回答。
学生欣赏埙的图片(展示课件)。
师略讲埙的发展。
2、骨笛与《原始狩猎图》。
师: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它的历史可以追究到战国时期,但是还有一种乐器的历史更加悠远,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的音色。同学们在聆听时候,仔细感受,比较一下,这种乐器的音色和我们已知的哪种乐器的音色相似?
欣赏《原始狩猎图》(片段)。
欣赏骨笛图片。
师略讲骨笛---鹤笛《一个真实的故事》。
三、拓展中国民族乐器
运用直观、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类乐器的基本特征。
师:埙与骨笛都属于远古时代的乐器,中国的民族乐器历经千年的提炼,在外形、音色、音质、演奏技巧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请同学们观看PPT,进一步了解民族乐器。
四、课堂小结。
中国的古乐器内涵韵味,深邃而高贵,每种乐器的音色都具有其特有的个性,要想真正的了解中国古典乐器,品尝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味,同学们还需加强音乐语言的学习,在课外多多接触中国古乐器,欣赏中国古典音乐作品。
《哀郢》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埙这种乐器,并了解《哀郢》的创作背景,感受这首乐曲带给我们的思想感受。
教学重点: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比较、欣赏、讨论、直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埙、少量民族乐器(琵琶、竹笛、二胡、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1、关于《哀郢》的创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是放逐思归说。王逸、洪兴祖持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推测此诗创作于顷襄王十八年左右(前281年),因为文中屈原说自己已被放九年,而据明代黄文焕《楚辞听直》认为屈原放逐是在顷襄王九年(前290年)左右。所以就是顷襄王十八年了。而据四川省科协的钱玉趾考证,约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汉北两城市被秦军攻占,屈原从放流九年的汉北逃归郢都,立即被逐,东迁夏浦一带后写出《哀郢》。
第二种说法是白起破郢说。这种说法以王夫之,郭沫若为代表。认为此诗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当时秦将白起率兵击破郢都,顷襄王率残兵退守陈城(今河南淮阳)。后来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到前223的被秦灭掉。
2、屈原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的伟大之处,并非他那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实践行为,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的进取模式,其内容包括:
(1)忠君爱国。他对楚国怀有“深固难徙”的钟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深沉眷恋情绪,本国没有希望,甚至遭祸殒身,但他仍然希望存君兴国;受到疏远、流放之后,他怨君更忠君,将“俗之一改”寄希望于君之一悟,因而有恋阙思君、表白陈情的倾诉,有抨击群小、以显己美的对比。
(2)独立不迁。屈原廓其无求,头脑清醒,独立于世,横而不流,他追求正直、光明,鄙视周容、佞曲,即使备受摧残,穷困茕独,谣诼攻击,无人支持,也不改弦易辙。为了美好人格、操节的保持,他牺牲了欢乐、升擢,也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更牺牲了比生命还看重的“修名”。
(3)上下求索。对理想、对真理、对美政的追求,执著不懈,不屈不挠。
(4)好修为常。屈原说过,“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一篇《离骚》,言修者凡十一,志行高洁,仍不断磨炼、提高、完善。
3、认真聆听这首乐曲,感受乐器中表达的情感,想一想埙的音乐有什么特色?适合表现在何种意境?
4、介绍埙的相关知识,埙是一种古代吹奏乐器,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以陶制最为普遍,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课件7张PPT。哀 郢龚国富曲一、何谓“楚辞”?
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的诗歌体裁,是绚烂斑斓的先民之歌。代表:屈、宋
楚辞体—楚地物语声、神话传说、想象力、浪漫色彩、六言七言为主、 “兮”字句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二、诗经与楚辞之比较
同:中国文学的两个源头、两座巅峰
异(关键词):
中原文化、楚文化(水乡、巫风)
民间与个人;
现实与浪漫;
孤立比兴与系统象征
质朴、绚烂
四言、六七言为主的杂言
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哀郢图聆听乐曲,感受这首乐曲带给我们的那种远古时期混沌初开、曙光初现的的人类童年时期那种最初的觉醒和困惑、敬畏和恐惧。结 语
屈原给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化史带来了什么?
楚辞开创的斑斓绚丽的抒情传统
醒与醉:“士”与“人格屈原”
课件8张PPT。哀郢龚国富曲屈原《哀郢》 一、屈原
(一)生平及主张
(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身贵族。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第一次流放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第二次流放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①。 -------- ①参见闻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诗云:“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还保存着端午节祭东君的习俗。东君:神话中的春神。 自沉汨罗江 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多为陶土烧制而成。音色古朴、浑厚。埙《哀郢》古代乐器的审美特征我国的古代乐器根据制作使用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瓠、竹八类,称之为“八音”。编钟石磬鼓古筝木鱼笙笛音色美课件6张PPT。 哀 郢 埙独奏郢:(yǐng)古代中国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
埙:(xūn)是一种古代吹奏乐器,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有六个孔。以陶制最为普遍,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教学目标:
学会欣赏中国古乐器之美,并了解屈原这位伟大的楚辞作家。
教学重难点:
了解《哀郢》这首音乐的创作背景,了解关于古代乐器埙的知识。
《哀郢》 乐曲根据伟大诗人屈原所作《楚辞》九章中的第三篇,讲述了屈原在流放中,闻秦兵攻陷楚国京城郢后,对祖国的怀念和对人民的同情。作 品 介 绍
这首乐曲以屈原的诗作 《哀郢》为主题,表现了远古时期混沌初开、曙光初现的人类童年时期那种最初的觉醒和困惑、敬畏和恐惧。龚国富
龚国富,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四日生于湖北省宜都县。现任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音协理事、民乐团指挥、国家一级作曲。
聆听与思考聆听音乐,想一想埙的音色有什么特点?适合表现何种意境?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
埙本身独特的音色恰好能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