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歌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所谓“奎衣”就是器乐曲,“安”就是歌曲。“奎衣”主要是用冬不拉演奏,一般说这些乐曲都是单个的小型乐曲,也有由若干个乐曲联结演奏的套曲。“安”(歌曲)又可以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而分成若干类。从音乐上讲,“安”一般都比较短小,曲调优美动听,易于上口。
著名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我的花儿”“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燕子”,“亲爱的我的宝贝”等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玛依拉变奏曲》音乐与演唱分析
《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创作歌曲,它是根据哈萨克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的。在2008年的十三届青歌赛上一经推出就受到全国观众的欣赏和喜爱并迅速在各个文艺层面上得到传播,广为传唱,甚至已收入部分教科书中,成为无论是专业歌手还是业余爱好者竞相学习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成为了当今民族声乐作品一大典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中国民族声乐的繁荣发展。
作品创作背景《玛依拉变奏曲》描写的是哈萨克民族的风土人情。哈萨克民族是一个热情的民族,这个民族对音乐非常的热爱,素有“音乐和歌是哈萨克民族的翅膀”之说。他们人人都能歌善舞,这里的民歌风味独特,具有高亢,嘹亮的风格。《玛依拉》这首著名的民歌就具有这种特点。这首作品的主要意思是“玛依拉”是一位美丽的哈萨克族姑娘,她热情开朗,能歌善舞,牧民们只要听到她的歌声就会忍不住停下来去倾听。《玛依拉》在音乐风格上属于歌舞性民歌,其节拍规整,旋律平稳,节奏鲜明,富于舞蹈性。它的节拍为3/4拍,风格热烈,原曲共有4个乐句加一个副歌性的衬词组成,在调式上采用中国民族的E宫七声音阶,曲调轻盈,明快。
《玛依拉》教案
教学目标:
用热情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玛依拉》,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
教学准备:
歌曲谱例、电子琴等。
教学方法:
听唱法、听赏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随着音乐表演新疆舞。
2、介绍新疆,了解新疆民俗。
二、教学新课
1、简介新疆民族风情。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的种类也较多,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民歌为主。新疆各民族都能歌善舞,热情爽朗,素有“歌舞民族”的称号。
2、学唱《玛依拉》。
1)听歌曲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熟悉歌曲旋律。
①掌握三拍子强弱规律,随音乐用“lu”音哼唱。
②强调力度表情记号。mp 中弱 mf中强 渐强减弱等。
3)分段学唱歌词。
①集体朗读歌词。
②听琴分段学唱歌词。
4)完整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玛依拉
1=C 3/4 【歌曲谱例】 王洛宾编曲
教学后记:
结合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走进新疆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玛依拉》教案
教学内容:
1、欣赏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
2、欣赏由《玛依拉》改编创作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初步了解哈萨克民族的概况,体验哈萨克族音乐的节奏特点,并了解音乐在哈萨克人民心中地位。
2、通过欣赏,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的热情、高亢的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明亮、欢快的声音,比较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歌曲。
难点:要把握住活泼轻快并富有弹性的节奏的音乐风格,用最开心的心情完美演绎歌曲;掌握好音高,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速度。
教学手段:钢琴、音像资料、音响设备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间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下午好!
生:老师好!
二、引入课题
1、导入课题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一首很好听又很熟悉的歌曲《爱我中华》,它是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边听边想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2、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这首歌表达的什么内容呢?
(学生回答)
师:是呀,正如歌词中所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他们的歌舞风格也不同,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民族的歌曲,歌名叫什么?你能唱几句吗?
(请几位同学回答并演唱)
三、进行新课
1、开始新课
师:还有很多民族的歌曲我们没学过,不过,我们会不断地了解,学唱这些歌曲。今天,我们来欣赏哈萨克族的一首歌曲吧。在欣赏歌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哈萨克族。新疆的哈萨克族是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喜爱赛马摔跤的民族。哈萨克族有位美丽的姑娘玛依拉,传说她美丽活泼,善于歌唱。歌曲一开始便表现这位姑娘的明朗活泼,惹人喜爱的性格。接下来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歌声。
2、播放歌曲《玛依拉》。
师:刚才,我们不仅聆听了玛依拉动听悦耳的歌声,还看到了优美的新疆舞蹈。在歌曲一开始便表现这位姑娘的明朗活泼,惹人喜爱的性格。接下来呢,老师放几张有关于哈萨克民族的图片来给大家欣赏,让大家更加的了解哈萨克族。
3、放映幻灯片,欣赏有关于哈萨克族的图片。
4、出示歌谱,演唱歌曲《玛依拉》。
师:接下来,同学们听老师边弹钢琴边演唱这首歌一遍,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把这首歌的歌谱唱一遍,再把歌词填进去来唱一遍。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同学们要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歌曲。要把握住活泼轻快并富有弹性的节奏的音乐风格,用最开心的心情完美演绎歌曲。
(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的很不错,接下来老师要请2个女同学来分别演唱这首歌曲的一、二段,在第三段的时候,两个人再合起来唱,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唱啊?
(学生回答)
师:XX同学,XX同学,请认真听着老师的钢琴伴奏,把握住歌曲的节奏和速度,用最开心的心情完美演绎歌曲,注意3/4拍的强弱规律。
(学生表演,教师以钢琴为伴奏配合。)
四、 在欣赏歌曲中进行过渡
1、欣赏由《玛依拉》改编创作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师:相信大家已经对《玛依拉》这首歌非常熟悉了,它的曲调曲调轻盈明快,朗朗上口,把这位天真美丽的姑娘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接下来咱们来欣赏另外一首新的创作歌曲,是由《玛依拉》改编创作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由著名歌唱家常思思演唱的。她在《玛依拉》的基础上加了花腔,这也就加大了这首歌的难度,但也使歌曲变得更加的丰富了。
花腔是中西皆有的一种发声唱法,但西方应用更为广泛。以声调多转折、拖腔格外长为特点。大家下去可以听听电影《第五元素》中的经典唱段。
2、欣赏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3、欣赏哈萨克族其他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师:每个民族的歌曲有节奏欢快的节奏,当然也有抒情的,前面我们欣赏了两首速度欢快的歌曲,现在我们来听首哈萨克族非常著名的抒情的歌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民歌。新疆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它的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玛依拉》这首著名的民歌,就具有这种特点。“玛依拉”是一位哈萨克族姑娘的名字,传说她长得美丽,又善于歌唱,牧民们常常到她的帐篷周围,倾听她美妙的歌声。歌曲一开始,“人们都叫我玛依拉,歌手玛依拉”,便表现了这位姑娘开朗活泼、惹人喜爱的性格。也象大多数哈萨克民歌一样,它的后半部分有一个短小的副歌,曲调轻盈明快,把这位天真美丽的姑娘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课后小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人。在五十六个民族里,无论是哪个民族,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
《玛依拉》教案
目的与要求:
用闭口音mi带出高位置的发声,便于进入头腔,引起鼻腔、头腔共鸣。
教学目的:
1、学习演唱歌曲《玛依拉》,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通过发声训练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3、通过发声训练,适当扩展音域,要求做到声区基本统一,发声连贯、流畅、圆润。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玛依拉》,体验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2、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钢琴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气息与声音的统一协调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气息的控制能力,体会歌唱时气息与声音的关系,呼吸要自然,不要太浅,声音深叹在气息支持上发出,保持连贯、均匀、统一。保持声音位置、气息支持、喉头状态三不变,使声音圆润、通畅、统一。
3、扩展音域训练
目的与要求:用闭口音yi带出高位置的发声,便于进入头腔共鸣,并在yi的位置换开口音yo,在气息的支持下yo就在yi的位置发出,上行至高八度时,把声音打开,如登山临顶充分抖开,气息形成对抗,支撑点要稳定,下行时又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但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下面的支持点,两点之间似有一个反向弹力对抗。注意,第一个音的起音与最后一个音都是一样的呼吸、发声状态,中间音程跨越一样保持起音状态,最后一个音要平稳保持到下一个起音。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玛依拉》
1、作品简析
《玛依拉》,哈萨克民歌,丁善德1955年编曲。“玛依拉”是一位哈萨克姑娘的名字,传说她长得美丽,又善于歌唱,牧民们常常到她的帐篷周围,倾听她美妙的歌声。歌曲开始唱到“人们都叫我玛依拉,歌手玛依拉”,表现出姑娘开朗活泼、若人喜爱的性格。丁善德抓住姑娘的性格特点,为之配伴奏时以八分音符贯穿始终,节奏上重音反常出现,时而第一拍,时而第二拍,或第三拍,产生出舞蹈的律动;在长长的前奏中,采用主、属双持续音,一方面模仿哈萨克的民间乐器冬不拉的演奏风格,另一方面,持续音的连续进行产生出热情欢快的气氛,都对生动地刻画姑娘开朗活泼的性格和聪明机智的形象起到明显地作用。
2、艺术处理
该曲为民族歌曲类,适合民族唱法来演唱。这类歌曲的教学还是应该以美声唱法的训练做基础,根据我国民族唱法的需要加以拓展、改进。民族唱法发声的焦点稍为靠前,咽喉的打开及掩盖可以比美声唱法的稍稍收拢一点,声音更着重于面罩头腔,音色讲究亲切、清亮。
3、演唱要求
该曲节奏明快,风格明朗,演唱时应做到流畅、活泼,一气呵成,唱腔明亮、亲切、柔媚。其中第一、第二句的末音,音高为e2,且时值有六拍。这需要足够的气息结合舒展打开得当的咽腔,才能唱得圆润、自如。歌曲中力度的变化不但多,而且变化的对比较大:
p — mp — mf — f ,在演唱中要恰如其分地表现这些力度的变化,让声音具有一定的亮泽与弹性,则会赋予歌曲强大的感染力。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四、作业:
掌握新疆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民歌的表现形式,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歌的热爱,并写出体会。
课件7张PPT。玛依拉首先我们先来听一下《玛依拉》的音频。接下来,我们就来全面认识一下这首歌!!!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民歌
新疆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它的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玛依拉》这首著名的民歌,就具有这种特点。“玛依拉”的传说“玛依拉”是一位哈萨克族姑娘的名字,传说她长得美丽,又善于歌唱,牧民们常常到她的帐篷周围,倾听她美妙的歌声。歌曲一开始,“人们都叫我玛依拉,歌手玛依拉”,便表现了这位姑娘开朗活泼、惹人喜爱的性格。也象大多数哈萨克民歌一样,它的后半部分有一个短小的副歌,曲调轻盈明快,把这位天真美丽的姑娘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课件7张PPT。玛依拉哈萨克民歌《玛依拉》是哈萨克民歌,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与哈萨克族的关联。《玛依拉》与哈萨克族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民歌。
新疆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它的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玛依拉》这首著名的民歌,就具有这种特点。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哈萨克文:?аза? )突厥语诸族之一,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和俄罗斯、乌兹别克、土耳其和中国等国家的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660万。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民族在中国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语,在哈萨克斯坦,使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萨克民族祖先主要是塞人和突厥人,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及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混合类型。哈萨克族文化艺术: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北方满——通古斯文化都对哈萨克文化的发展有影响。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们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文才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200多部长诗,代表作如《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哈萨克族工艺美术丰富多彩。妇女会制作毡房、各种毡制品、毛制品和服饰。不少男子会制作木器、铁器和骨器。用金银、玉石制作的各种装饰品造型艺术水平较高。哈萨克族爱好音乐,能歌善舞。民间乐器有“冬不拉”等,杰特肯,霍步子。课后作业:请大家课后多听听《玛依拉》,从中体会哈萨克民歌的特点。 辛苦了课件6张PPT。玛依拉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玛依拉变奏曲》玛依拉变奏曲是由胡亭江改编自哈萨克族民歌。
玛依拉变奏曲是在玛依拉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多了一处花腔,而且旋律节奏性强,演唱难度也有所加大速度方面也有快有慢,很起伏。思考: 请大家课后思考《玛依拉》与《玛依拉变奏曲》除了课堂上讲的区别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点?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