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9课竖琴演奏 小步舞曲(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9课竖琴演奏 小步舞曲(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1-20 21:53:57

文档简介

巴赫人物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清康熙24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7月28日逝于德国莱比锡,终年65岁。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生平介绍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带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写了著名歌剧《唐·豪塞》。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
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青年时代离家出走: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毕业担任演奏员: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魏玛时代(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剧《上帝是我的国王,BWV71》,同年辞职去接受一个报酬更为丰厚的职位,任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1714年成为乐长。在威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也首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尔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但其辞职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挠,在免除其义务之前甚至还把其关押在狱中。
克滕时代(1717-1723):
在克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同时巴赫还在柯滕宫廷任职,柯滕宫的镜厅非常华丽,这里还供有巴赫像。
1723年,巴赫的主人克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此后,克滕镇因为巴赫的音乐而充满活力:其合唱团自1908年起就沿用巴赫的名字、1935年创立的“巴赫音乐节”、1967年为纪念巴赫在这里供职250周年轮番举办了“巴赫音乐节”及“巴赫音乐比赛”,并将此作为传统延续至今,而当时的组织者也就此成立下来,即为今天的“克滕巴赫社团”。1983年克滕历史博物馆专门开放了“巴赫纪念馆”。
莱比锡时代(1723-1750):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在莱比锡,巴赫作为圣托马斯男声合唱团的指挥度过了27年,由于他长期用眼过度,巴赫视力减退,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戛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巴赫作品
巴赫的音乐作品包罗万象,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这一点同亨德尔截然不同,亨德尔成功的道路正是从歌剧起始)。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
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等。
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他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魏玛时代(1708-1717),可以说是创作臻于成熟的阶段;柯登时代(1717-1723),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许多贡献卓著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个阶段;而莱比锡时代(1723-1750),是巴赫将宗教艺术推至最高境界的时期。
BWV的来由:由于巴赫的作品实在太多,没有索引很难完整理解。所以一位名叫Wolfgang Schmieder的人为巴赫编辑了按音乐体裁分类的作品目录,并编号从1-1080。作者schmieder称此目录为Bach,Werke,Verzeichnis (意思是巴赫作品索引)。因此我们看到的BWV是来自于此名称缩写。
巴赫音乐特点
巴赫在音乐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将复调音乐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亨德尔则偏重于主调音乐),在这个领地里,可以说他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地。
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
作曲风格:
巴赫是有信仰的虔诚基督教徒,上帝必与他同在。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而产生的。通过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结合了当时流行的通俗之声。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而是把现有的形式推上顶峰。
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大体上无人问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极为欣赏巴赫的天赋)。新的音乐风格在发展,巴赫的“旧式”乐曲一时声消音灭。但是1800年以后,人们对巴赫乐曲重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的声誉和名望与日俱增。在今天这个非宗教的时代里,巴赫远比他在世期间的名望更高。一位两百年前在风格和主题方面都被认为是旧式的作曲家,今天却受到了广泛的颂扬,这确是一件怪事,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一般认为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艺术家。他谙熟他的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例如他对旋律组合法(同时演奏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曲调的方法)在艺术上的精通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外,他的管弦乐作品逻辑性强,变幻多样,主题贴切感人,旋律丰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赞颂。
大多数严肃的音乐学生感到,巴赫作品结构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比大多数其他作曲家那些更易理解的作品具有更加无穷的魅力。许多偶尔对音乐感兴趣的人认为他是阳春白雪,但是应该指出他的追随者并非少数几个音乐名流,他的唱片可能比除贝多芬以外的任何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都要畅销。从长远观点来看,巴赫或贝多芬的作品远比一位风靡一时的“流行”作曲家的作品拥有更多的听众,因为“流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倏忽即逝。
古典音乐:
巴赫在古典作曲家中的地位应排在何处呢?单巴赫的作曲技巧以及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上,他足以驰骋在任何音乐家之上:贝多芬带给人们的是上帝的怒火,莫扎特带给人们上帝的欢笑,所以他们的音乐更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巴赫带给人们的却是上帝的语言,华丽高雅而不做作,繁复的曲调之中蕴含的作曲技巧几乎在他后来的任何作曲家身上都找得到他的影子,卡拉扬曾经说过:“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听巴赫的音乐,这好似清泉流淌经过心灵的音乐有助于我校正听力。”诚然,巴赫的音乐听上去是很“不友好的”,但是,如果您是位音乐爱好者的话,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好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巴赫的音乐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调总是含蓄地表达感情,当你在仔细分析其乐式时,感情也许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已经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乐创作更是为后人做了铺垫,就好像哲学家或数学家一般。当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巴赫的音乐时,他说:“这哪是小溪啊,这明明是大海呀!”
与另一位巴洛克音乐大师亨德尔相比,他们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显然要曲折许多。他们出生的时间仅相差26天,出生的地点仅相距150公里。亨德尔因父亲反对他学习音乐而偷偷躲在阁楼上凭借月光练琴,而巴赫则因大哥不肯给他乐谱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写。他们都成为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双目失明。
亨德尔爱交际,好活动,对周围世界有着广泛的兴趣,并善于适应环境。他不仅在意大利赢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国更是声名显赫,受人尊敬。
相比之间,巴赫内向、安静,终身为教会与宫廷服务,不出国门一步,生时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正如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所言:“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小步舞曲》教案
教学内容:
聆听《小步舞曲》,学会欣赏欧洲古典音乐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风笛舞曲》《小步舞曲》使学生初步接触欧洲古典音乐,感受乐曲的不同情趣,扩展音乐的认知领域。
2. 在欣赏过程中,感受节拍、音色、速度等音乐手段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 通过模唱,熟悉一个开号调的唱名位置。并能记背《小步舞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节拍、音色、速度等音乐手段在表现音乐情绪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电子琴。
教学过程:
1. 讲解小故事(作者巴赫)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巴赫(1685~1750)德国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为什么称他为“音乐之父”呢?因为他的一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对以后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各类作品加到一起有50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英国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及大合唱曲300首。在他的钢琴曲集中,正式将双手大拇指编八指法,对钢琴弹奏技巧的提高,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的作品,不但继承了德国的优秀传统,而且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巴赫在德语中是小溪的意思,但正如贝多芬所说:“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因此,他被称为“音乐之父”是受之无愧的。
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同他青年时期艰苦奋斗的学习分不开。
巴赫出生在一个贫困的音乐之家,从小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他10岁时,父母双亡只得投靠长兄克列斯多夫为生。他长兄的柜子上放着许多音乐名作的乐谱,但长兄脾气粗暴,不允许他动用,怎么办?他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当长兄熟睡之后,偷偷地拿出乐谱在月光下抄写,快到天亮时再放回原处。这样一共抄了6个月,总算抄完了全部乐谱,他高兴极了。从此,每当长兄外出时,他就兴致勃勃地弹奏这些名曲。可是,有一天长兄突然回家,看见了那本抄好的谱子,便大声训斥道:“谁叫你偷抄我的谱子?你好大的胆子!”然后凶狠地将谱子撕得粉碎,丢进火炉烧掉了。小巴赫伤心地哭了好几个晚上。
长兄的虐待,丝毫没有影响巴赫学习音乐的决心。15岁起,巴赫就独立生活了,起初在教堂里当歌手,在乐队里拉小提琴。为了学习风琴,他假日里,带着干粮,冒着风雨徒步往返一百八十里路去听兰肯的演奏。兰肯是一位荷兰作曲家,渐渐地开始注意到这个小听众,有一天,他对巴赫说:“来,进来吧,你来弹个曲子我听听。”“谢谢您,尊敬的兰肯先生。”小巴赫有礼貌的回答之后,便熟练地弹奏了兰肯先生演奏过的几首乐曲。兰肯兴奋地说:“从明天起,我一定尽心尽力地教你学风琴。”从此,在兰肯老师的指导下,巴赫的风琴有了飞快的进步。
2. 今天我们来欣赏两首巴赫的作品。
第一首乐曲老师不告诉大家曲名,请同学们听赏后自己说出它的名字。播放《风笛舞曲》录音。因为此曲的主题曾在第六课的练习中唱过,学生完全可以说出曲名。
3. 第二首乐曲叫《小步舞曲》。
小步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最初产生于宫廷,后传入民间。这种舞蹈速度平缓,动作典雅。当时不少有名的作曲家都写过小步舞曲,其中以巴赫的这首小步舞曲和贝多芬写的一首小步舞曲最为有名。播放《小步舞曲》录音。
4. 教师带领学生模唱《小步舞曲》A段的旋律。
(教师用琴弹奏旋律,速度放慢一些。)
5. 将这两首乐曲放在一起,再次欣赏。
6. 比较着欣赏了两首乐曲后,做填空题,引导学生感受节拍、音色速度等音乐手段在表现音乐情绪中的作用。
7. 听音乐敲节奏。
(1)先用“da”读出节奏谱。
(2)学生用手拍击节奏,教师弹奏旋律。
(3)请学生演奏打击乐器与教师合作,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
8.总结下课。
《小步舞曲》教案
教学内容:
1、认识:小步舞曲。
2、欣赏《小步舞曲》。
3、了解巴赫。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能在欣赏《小步舞曲》中,感知乐曲婉转如歌和活泼跳跃两个不同段落主题所表现的情绪以及乐曲的演奏形式。
(二)学生能乐于参与欣赏、演唱、演奏、律动等活动,并且与同伴交流实践后的感受和见解,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三)通过音乐的欣赏以及学习和理解,希望能够对西方的音乐有更多的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自主学习、体验与合作学习等方式,在信息交流、听、唱、奏、演等多种实践活动中初步认识“小步舞曲”这一体裁及其音乐风格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
能用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方式表现乐曲《小步舞曲》。
教学重点:
欣赏《小步舞曲》,感知乐曲的内涵。了解巴赫,了解西方音乐。
教学难点:
能用歌唱、舞蹈、演奏等手段表现自己对音乐心情的体验。
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打击乐器、口风琴、钢琴、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预习:自主查寻、收集关于“小步舞曲”的资料信息。
教学过程:
一、边欣赏音乐边介绍巴赫及其求学之路。
通过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使同学们掌握一些有关西方音乐的文化。
二、初步了解小步舞曲。
通过文字叙述,简单了解小步舞曲。
三、讲述《小步舞曲》曲的音乐内容。
对节奏、速度、力度、节拍以及体裁进行了解。
四、结合谱例分段学习《小步舞曲》。
1、学习乐曲A’段。
说明:依据乐曲创作背景,合理创设“舞会”情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舞蹈表现手段演绎此乐段,发展了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享受到美的愉悦。
2、学习乐曲B段。
说明:利用形象、直观的图式辅助以及一系列贴近学生思维逻辑的问答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乐段情绪,并能用指挥、伴奏等方式表现该乐段。
3、完整欣赏《小步舞曲》。
说明:学生在完整欣赏乐曲时能够巩固乐曲主题的记忆,并且听辨、感受乐曲两个不同主题情绪,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感受和见解。
五、视频欣赏。
说明:通过视屏欣赏,使同学们以一个更直观的郊区去理解和学习作品,并使同学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记忆。引起学生共鸣,领悟音乐的美感,愉悦身心,获取乐趣,从而激起学习的情趣。
六、回答问题以及小组探讨问题。
说明:拓展质疑,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步舞曲》教案
教学内容:
聆听《小步舞曲》,学会欣赏欧洲古典音乐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德国音乐家巴赫和小步舞曲的相关知识,扩宽音乐视野,为学习歌曲服务。
2、能够初步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小步舞曲》,体验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
3、通过欣赏和亲身体验感受相同乐曲不同乐器带来的不同形式的演绎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巴赫及作品的体验和感受,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节拍、音色、速度等音乐手段在表现音乐情绪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今天让我们跟着音乐,踩着优雅的舞步走进音乐教师。提醒坐姿,进行发声练习。
二、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童话故事伴随我们成长,它使我们的童年更加美好,这就是著名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格林兄弟(出示图片,大家齐声回答:格林兄弟)。提问:你看过他们的哪些主要作品?(学生回答:丑小鸭、睡美人、白雪公主等。)德国还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今天让我们认识格林童话故乡的音乐家们吧!
三、走进巴赫。
1、说起德国的音乐家,我们上学期已经了解了谁?(学生回答:德国的音乐家,乐圣--贝多芬。)
2、德国有位伟大的作曲家---巴赫。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巴赫的介绍资料,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巴赫的资料。)
3、同学们收集到资料很全,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巴赫的资料大家看一下,展示PPT。
4、伟大的巴赫,离我们现在已经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但他的乐曲成了世界名曲。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小步舞曲》。
5、指导学生谈谈欣赏后的感受。(学生谈欣赏后的感受,如优美、轻快、三拍子等。)
6、你知道什么是小步舞曲吗?小步舞曲是一首古老的舞蹈,最初产生于民间,后传入宫廷,很快在欧洲贵族社会中流行。这种舞蹈速度平缓,动作典雅,因为其步伐小且欢快而得名。节拍都是三拍子的。当时不少有名的作曲家都写过小步舞曲,其中巴赫的这首小步舞曲和贝多芬写的一首小步舞曲最为出名。
四、学唱歌曲。
1、这首经典的舞曲有人给他填了词,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你听!
2、演唱歌谱,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歌曲中的一些音乐符号。歌曲分为几段?第一段中哪两句是相似的乐句,哪两段是相同的乐句。
3、唱词,指导学生用圆润的声音唱,高音有气息的支持,唱的轻松。
4、采用不同的形式演唱:分组、个别演唱。
五、总结下课。
课件11张PPT。小步舞曲思考: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作曲家
钢琴家
管风琴演奏家音乐风格:
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彩和无穷感。 小步舞曲是起源于法国的一种三拍子的民间舞蹈,因步子较小而得名。17世纪起,小步舞曲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社会,之后传入欧洲其他各国,成为一种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 小步舞曲的特点是:旋律流畅、娇媚,伴奏清晰,速度从容,具有典雅、大方的气质。 巴赫写过大量的小步舞曲,仅在《巴赫初级钢琴集》里就收有11首。《G大调小步舞曲》用单三步曲式写成,曲调简单、动听、是巴赫最通俗的名曲之一。其他演奏形式巴赫经典名曲G大调小步舞曲《爱的协奏曲》分小组,创编动作。谢谢!课件15张PPT。G大调小步舞曲 ——巴赫 G大调小步舞曲——巴赫教学过程:
1、边欣赏音乐边介绍巴赫及其求学之路(重点)
2、初步了解小步舞曲
3、讲述G大调小步舞曲的基本音乐内容
4、结合谱例学唱G大调小步舞曲
5、视频欣赏
6、回答问题以及小组探讨问题早年自学音乐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带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写了著名歌剧《唐~豪塞》。
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巴赫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青年时代离家出走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圣·米歇尔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吸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毕业担任演奏员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小步舞曲简介
小步舞曲(Minuet)的历史也比较久远,小步舞曲在欧洲流行了差不多有两百年之久。源于一种法国古老的民间舞曲——土风舞,17世纪(约1650年)流入宫廷,逐步变得速度徐缓、风格典雅,逐渐盛行于贵族社会。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三拍子,中庸速度,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优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一个跳舞迷,他很喜欢跳小步舞,于是在宫廷里大事提倡,没有多久就传遍了欧洲各国。
小步舞曲除了作为伴舞音乐之外,还有专门用来欣赏的,常常用在一些大型乐曲里,作为一个乐章。G大调小步舞曲——巴赫 要想读懂这首曲子,第一件事要知道它的体裁。曲子分两段落(AB式),好像是古诗词中的上下阙,各阙又有乐句。它源于诗歌的分节歌形式(strophic form)中,诗的每一段或每一节都重复同样的旋律。G大调小步舞曲——巴赫学唱要点:
要会唱谱,不会多来米的可以先哼唱,但是要用乐句划分点去呼吸。不能一字一喘,像断气一样,也不能一口气到底不喘气。这首曲是四节一句,很好计划呼吸。不防朗读一首唐诗去找找感觉。温馨提示女孩子:左进进,停三拍
男孩子:右进进,停三拍G大调小步舞曲——巴赫问题
1、同学们认为小步舞曲一般用在什么时候?
答:舞会、演奏会等。
2、通过学习和了解巴赫以及西方音乐,你们都学到了什么?
课件16张PPT。教学目标:1、了解巴赫所处时代及音乐风格特点;
2、了解巴赫生平;
3、感受作品,理解作品。教学重点: 掌握高贵典雅的古典小步舞曲风格;
音与音之间的跨度,熟悉固定同种琶音类型手位。教学难点: 巴赫作品触键特点;
二声部复调乐曲左右手奏出两条独立的旋律线。教学内容:
一 、 巴洛克时期音乐
1  什么叫巴洛克?巴洛克(Baroque)一词原为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2、简介“巴洛克”这个词在音乐史上的含义 ,以及其音乐特点又是如何?
(1)巴洛克(Baroque)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风格 ;
(2)巴洛克音乐的一些特点: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二、什么是小步舞曲?小步舞曲(Minuet)源于一种法国古老的民间舞曲——土风舞,17世纪(约1650年)流入宫廷,逐步变得速度徐缓、风格典雅,逐渐盛行于贵族社会。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三拍子,中庸速度,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优美。19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 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作为古组曲或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也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
其结构为三段式曲体,中段常用三个声部写成,故称“三声部中段”,通常为带"三声部中段"的复三部曲式结构。
沿习至今。小步舞曲的特点是:旋律流畅、娇媚,伴奏清晰,速度从容,具有典雅、大方的气质。
拉莫、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小步舞曲最为著名。运用在歌剧、芭蕾舞剧和清唱剧里,由于剧情需要,有时也会有小步舞曲出现,例如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在他的清唱剧《浮士德的沉沦》第五场里,玛格丽特入睡了,魔鬼梅菲斯特闯进她的房间里,召来一群鬼火的精灵,它们在玛格丽特的周围飞舞,一闪一闪地,于是魔鬼和它们一起跳着小步舞,这就是著名的《鬼火小步舞曲》。
三、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 1、什么叫复调音乐?
答:概括地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各具相对独立意义旋律的同时进行。换句话说,是由不同的旋律线编制成的一个纵向、立体结构的横向运动。由于纵向结合的不同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复调乐曲,如对比式复调、模仿式复调、补腔式复调,以及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还有更多声部的复调。
2、什么叫主调音乐?
答:主调音乐为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其特点是以数个声部为伴奏形式,加强、陪衬主旋律。主调音乐的名称系相对于复调音乐而言,其主要旋律可位于任何声部,而以处于高声部为多。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巴洛克时期的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 四、巴赫的主要音乐作品 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 之父”。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 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其代表性的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器乐作品《布兰登堡协奏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 《音乐的奉献》、《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等。 G 3/4 Animato活跃、激动地
复调音乐 五、巴赫《小步舞曲》分析弹奏要领:本曲性质活泼,弹奏时声音要求饱满、爽快;
1、速度稍快但不超过=108;
2、下键较有分量;如第1-2小节为f,第17-18小节为p,与
第一段形成对比。
3、强调节奏的准确;如第15、23小节右手三连音要均匀 ; 4、手指分开做好弹奏分解和弦的准备;
5、语气要明确;如第1-2小节为一句,左手是第1-3小节为一个乐句;
6、连、断要明确;如第21-24小节中连奏、断奏按乐谱标记的弹奏舞曲的韵律才能体现。
※ 这首二声部的复调乐曲,左右手形成两条独立的旋律,弹奏时尤其要注意。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