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课欣赏《流水》(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课欣赏《流水》(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1-20 22:01:19

文档简介

作品鉴赏 古琴曲《流水》
《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在流传中形成不尽相同的传谱和多种演奏风格,古琴曲《流水》充分运用了“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技巧,情景交融地描绘出了琤琤响声的山泉、潺潺流水的小溪和奔腾不息的江河,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中国文人始终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潇洒、恬淡、超脱而健康精神境界,听后令人心旷神怡,感发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音由高至低的奏法称为“滚”,反之为“拂”,《流水》中的“滚与拂”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水流的湍急。
全曲共九段一尾声,可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第一部为起部,包含第一、二、三段。
  第一段是“散起”,有“引子”的功能。
  第二、三段是琴曲的“入调”部分,即对音乐的主体材料作原始陈述和变奏性陈述。
  第二部为承部,这一部分是另一旋律的原始陈述和展衍。
  第三部为转部,包含第六、七段。
  转部进一步描写了流水的形象,其大幅度的快速滑音与描写水流湍急的短句相交替出现,并伴以滚、拂手法,使音乐紧凑起来,推向高潮。第六段前一部分旋律中出现的大幅度的上下滑音,似激流回旋,浪花飞溅。第六段后一部分连续运用滚、拂演奏手法,加之大绰技法产生的不协和音响,第七段是短小而精彩的泛音滚拂段落,高潮后的余波,在传统音乐陈述逻辑中称其为“入慢”。
  第四部为合部,包含第八、九段。
  合部变化再现了前面几部的种子材料,形成了前后相呼应的效果,按传统音乐“一波三折”陈述习惯来理解,也包含有“复起”的意思。
  第八段在变化再现了承部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的同时,还引进一些新音乐材料,其速度加快,力度增强,热烈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第九段首先再现了起部第一段的八度大跳音形,然后旋律由低音区向高处引伸,进一步表达第八段乐思,最后速度转慢,变化再现了承部第四段的种子材料。
  尾声是以透明的泛音奏出的节奏宽畅的短小乐句,在令人心旷神怡、疏疏落落的袅袅余音之中,从属音到主音稳定地结束了全曲,似乎流水穿越急流险滩后由动态转为静态,从容不迫地奔流入大海。
古琴
1、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2、古琴的制作,首先要从选材讲起。
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轻字指木质要轻;松是指选用的木材要松透;脆是指选材要有脆性;滑则是指用料经打磨后要光滑。这是对琴材的必然要求。
斫琴的木材一般讲究用老木。首先,琴人弹老木制的琴不易有火气,其次,与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变形、开裂,木性相对比较稳定。
老木的来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于长年埋在地下,终年吸收地气,阴气十足,而且败棺也常裂,用此材做琴前最好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称为返阳。此外,老木并非越老越好,如横划木纹时木材掉面,则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变很多,所以选木以老而不朽为妙。
琴材的底面一般比面板要硬,也有底板和面板用相同木种的。以下,就分不同的部位讲一下琴材的选取。面板,板要选择纹理顺直的材质。此外木材近地音易浊,不清亮,不脆,而靠木梢则音易飘,因此取中段最好,也最贵重。
总之,古琴的制作很不容易。过去常有一种说法就是:爷爷备料,儿子作琴,孙子学琴。
课件2张PPT。古琴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聆听与思考?
同学们大家知道哪些由古琴演奏的古典名曲?
同学们说一说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古琴的音色特点
古琴简介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国乐之精粹。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据传说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也有三千年了,可以说基本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着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并逐渐发展、完善至今,其魅力自然与众不同。
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六寸,象征六合;厚二寸,富天地阴阳之气。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十三个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与四年一次的闰月。传说古琴本有五根弦,按着宫、商、角、徵、羽定弦,分别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位元素,后来周文王加一弦,周武王加一弦,故得七弦。其琴面拱圆,底板平坦,与古时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架弦的岳山、龙龈,支琴的雁足,发音的龙池与凤沼等形象与神奇的比喻,蕴涵了古时人们对青山绿水的喜爱与对华夏文明的执着。
作为一件乐器,它音色优美、深邃,拥有三种不同音色: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若天籁之音,故称天声;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故称地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的吟唱,故称人声。天、地、人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架构了古琴丰富的音乐艺术表现平台。
古琴:从高山流水到亿元时代
古琴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古琴寄寓了文人墨客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无论从传统绘画到文玩器物,从诗词到歌赋,都能够看到古琴清幽的身影。
琴音如此悠远
  提起古琴,流传千古的“高山流水”的典故仍回荡在心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而古琴因清、和、淡、雅的品格为文人所欣赏,位列“琴棋书画”之首。千百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爱不释手的乐器,早在先秦两汉之间,已有为数不少的名琴传世,黄帝的“清角”、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其中焦尾琴的故事已经成为后世常用的典故,用来泛指良琴,甚至成为古琴的代名词。古琴演奏中,物我一体,乐思相融,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精神。这种洒脱达观的境界,在神话与传说之中名琴故事不胜枚举,虽难以一一考究,但这些名琴却伴随着美丽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遗留下闪亮的轨迹。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桐木不止一种,但只有梧桐可以制琴。由于古琴是用木质材料制成的,所以其耐久性较差。要想长久的保存比较困难。一般来说,至今能见到的传世名琴多为唐宋以后的作品。不过,作为文人士大夫、甚至古代帝王们钟爱的乐器,古琴又因透着特有的孤傲与高贵而受到了特殊追捧:历史上的名琴往往被作为传世之宝世代珍藏,几百年的不计其数,千年古琴也屡有所见,年代最久远的已有1200多年。目前留存至今的古琴,主要是唐宋以后的作品,如故宫所藏的“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玉玲珑”、“飞泉”,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枯木龙吟”,中央音乐学院所藏“太古遗音”等。这些琴中珍宝不仅年代久远,制作精美,而且大都仍能发出优美的琴声。这些古琴形制各异,漆色斑斓;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的断纹,如蛇腹,如流水,如梅花,或如牛毛般细密,或如冰裂向四面放射;造物的神工鬼斧,另人感叹不已。
古琴与绘画
  受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人弹奏古琴往往会选择林石、山巅、水涯、竹林交荫等幽静之地。《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抚琴时,便要林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这时林黛玉说了:“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描绘文人墨客喜爱古琴的意境之余,也描绘出了文人弹奏古琴的一招一式与环境,如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中间三位宫中贵妇,一人在石桌上调琴,另外两位贵妇则一边啜茗,一边侧耳静听琴声。两侧的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执茶杯。人物神态端庄娴静。人物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体,富有变化。同时也有一些人物画隐约显示出与“高士”的联系,如:元代王振朋的《伯牙鼓琴图》、明代张路的《听琴图》、清代任薰的《弹琴图》。另外还有南宋的《深堂琴趣图》、元代赵孟畹摹端梢窕崆偻肌贰⒚鞔?於说摹堆探?硖魍肌贰⑶宕?斯?俚摹渡剿?肌返龋?庑┗?魑┟钗┬さ奶逑至饲偃恕⒐徘佟⑸剿?挠谢?岷希换?髦械乃伞⒅瘛⒘魉??沤兜龋?际俏娜四?退?埠玫闹参铮?谑夷诘?喙徘伲?蛞话闶嵌俗?诩傅手?希?蚍傧慊蚱奋??叛抛栽凇?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斫琴图》则是迄今仅见的一幅描绘制琴过程的古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反映乐器制造内容的绘画作品。《斫琴图》中所绘人物,或挖刨琴板,或上弦听音,或制作部件,或造作琴弦。画面写实而生动。其中琴面与琴底两板清楚分明,琴底开有龙池、凤沼。说明当时琴的构造形制,已是由挖薄中空的两块长短相同的木板上下拼合而成。图中所绘人物与器物均有东晋风格,琴面板和底板的形状,对研究古琴形制、鉴别古琴年代有着极大的价值。
天下谁人不识君
  自古中国文人爱琴,《诗经》作为最早的琴歌总集,将古琴的记载反复出现于字里行间,可见在当时,琴乐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还是受困于陈蔡的时候,都不忘操琴弦歌。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最终在刑场上仍旧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宋时期描写听琴、弹琴的诗词,更是车载斗量。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从李白的诗中不难看出,蜀僧和李白通过古琴的安静悠扬之声成为知己之交。而另一位诗人白居易去野外游玩时,车中只放一把古琴和一个枕头,竹竿上悬着两只酒壶,抱着琴喝着酒,兴尽而返,同时留下了大量关于古琴的诗篇,如“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人称大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竹里馆》也曾提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生动描绘了文人们独特的弹琴场合,精妙地体现着与佛教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相通的直觉和感悟。其幽深含蓄,恬淡自然,空寂静穆,正是琴乐艺术与禅宗都向往的至高极境。
  文人风气所及,皇族和显贵也不乏喜爱琴艺者。宋徽宗精于琴棋书画,以皇室之力收集天下名琴,在宫中筑造万琴堂,还召集琴人修订琴谱,藏到秘阁中,称为“阁谱”。俘虏宋徽宗的金朝皇帝章宗由于也喜爱汉族传统文化,于是从宋徽宗宫中得到了唐代雷氏制作的名琴“春雷”,非常珍爱,临终前竟命人用此琴与他殉葬,永远不愿离开此琴。古代社会,不仅乐工歌妓能琴,即便道士、佛徒,乃至社会底层的渔翁樵夫之中,也不乏好琴善琴之人。
管平湖
管平湖(1897—1967),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从小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幼年丧父后,广泛求艺,拜杨宗稷为师;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之一,后任教於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主要成就研究音乐,代表作品《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
学艺经历
管先生琴艺精湛,曾得“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名琴家之真传,他能博取三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二十八岁回苏州游天平山时,幸遇琴艺高超的悟澄和尚,经悟澄指教,琴艺大进;后他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会了川派《流水》,从此名声大震;他的演奏风格浑朴、刚健,音乐表现细腻,形象鲜明,颇具神韵。
个人成就
建国后,管平湖先生被聘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门从事于古琴研究、整理工作,且成绩卓著;已成绝响的古谱《广陵散》、《幽兰》经他打谱后,又重放异彩;此外《大胡茄》、《小胡茄》、《获麟操》、《乌夜啼》、《长清》、《短清》、《离骚》、《白雪》等琴曲也是经过管平湖打谱整理的。他还撰有《古指法考》一书。
管平湖的古琴演奏运指稳重刚健,刹有神韵,风格苍劲古朴,刚柔相济,先生虽逝,但有录音资料所存,大部分为五十年代或更早期灌制,限于当时的条件,其音响效果显然不能与现在的录音相比。但正因如此,更使得这些流传于世的罕有录音弥足珍贵。
聆听管先生琴曲,正如李白诗云: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遥想先生当年风姿,令人神往。
管平湖先生的一生,是为祖国民族音乐艺术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他在古琴艺术的探索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可供欣赏、研究、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优秀音乐遗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永远值得后人深切的怀念。
管平湖先生的代表曲目计有《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他的故居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三条17号。
管先生演奏的《流水》被载入美国旅行者1号上的铜制磁盘唱片,目前旅行者1号已经到达太阳系边缘,管平湖先生的音乐也成为传播最远的中国音乐。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内容
  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2又有说,史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高山流水觅知音!
《流水》教案
教学目标 :
一、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二、了解古琴曲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三、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意境。
教学重点:
一、欣赏古琴曲《流水》。
二、学习歌曲《流水》。
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乐曲和音乐实践,理解乐曲表现的意境,自主总结古琴音色和音乐风格,感受音乐旋律,理解《流水》表现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伯牙、钟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按《琴史》所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之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也。’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3、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回答。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之间的友情,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作用等,都应给予鼓励)。
4、欣赏古琴曲《流水》。(也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配上这首乐曲作背景)。
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佛手法,如同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
《流水》是一曲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二、唱歌。
1、老师范唱。
2、学生跟录音学唱。
三、教师总结。
《流水》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生古琴曲让学生了解古琴文化及相关知识。
二、通过欣赏体验,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三、相关音乐知识的了解。
教学重点:
一、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二、学习歌曲《流水》。
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乐曲和音乐实践,理解乐曲表现的意境,自主总结古琴音色和音乐风格,感受音乐旋律,理解《流水》表现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展示课件:古琴图片,简介古琴文化及相关知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古琴最常用的定弦方法被称之为“正调”,如果我们用唱名来说的话,应是这样:Sol、La、Do、Re、Mi、Sol、La。古琴采用的是独特的记谱方法,称作“减字谱”。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看到林黛玉弹琴时用的谱子,惊呼“妹妹近日愈发长进了,看起天书来了”。这种“天书”发明于唐代并一直沿用至今。所谓“减字”,就是将古琴的演奏技法术语所用的字加以简化,比如弹琴时右手的“勾、剔、抹、挑”,就变成了“勹、易、木、乚”;左手的“吟、猱、绰、注”,就变成了“亽、犭、丄、氵”;再加上弦数、徽位的提示,就形成了减字谱。
2、欣赏作品《流水》。
(1)看视频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2)介绍《流水》遨游太空的故事,让学生参与进来;
(3)作品欣赏:琴曲《流水》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表现了人们对富于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乐曲为复杂的多段体结构。原分九段,可以划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一、二、三段。这段音乐歌唱性较强,富于欢快、跳跃的音乐个性。创造了流水在高山峡谷中自由自在流淌的意境。
第二部分包括四、五两段,是乐曲的展开部分。它通过主题音凋的变化加以发展,音乐情绪欢快、跳跃,犹如一股股山泉细流汇集成江河,一泻千里。
第三部分由六、七两段组成,这就是张孔山增加的著名滚拂段落,实际上也是乐曲的华彩部分。
第四部分包括八、九两段,是乐曲的再现部分,形象地表现了流水似乎已经穿越急流险滩,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向前奔流,浩浩荡荡地注入大海。
(4)视频欣赏,边欣赏边讲解。(感受古代音乐的蕴涵)
3、相关知识。
(1)中国十大古乐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琵琶曲)《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一种是筝曲,一种是琵琶曲)《阳春白雪》。
(2)八音介绍
4、探究与拓展。
古代其他乐器:编钟与埙。
5、小结。
今天的内容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华古琴的渊源文化,从而又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些中华传统音乐的精髓作品,中华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在今后的道路上同学们能够更多的去了解,去传扬,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音乐要靠你们来发扬光!
《流水》教案
教学目标:
一、、在欣赏《流水》中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在对比、欣赏和实践体验中,感受音乐要素给音乐带来的影响,初步认识三段体。
三、通过交流、体验活动、表演、师生评价等方式来正确理解音乐作品与培养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欣赏热情。
教学重点:
一、欣赏古琴曲《流水》。
二、学习歌曲《流水》。
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乐曲和音乐实践,理解乐曲表现的意境,自主总结古琴音色和音乐风格,感受音乐旋律,理解《流水》表现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导入)“与其向权贵屈膝,不如挥锤打铁。”一位铁骨铮铮的男儿,用自己的信念和生命,弹出了一曲绝响。嵇康,字叔夜,本姓奚,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据《神奇秘谱》载录,此曲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
二、聆听:古琴曲——《广陵散》、古琴曲——《流水》。
1、学生欣赏;谈感受。
古琴曲《流水》诞生于公元前三世纪,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最古老的乐曲之一。其传谱属于明代朱权所编《神奇秘谱》(1425年)又经四川道士张孔山增加了表现湍急水流的一段,形成现在的乐谱。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的美国“航空号”宇宙飞船,所携带的喷金唱片,录入了《流水》。
全曲共九段,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第二、第三段为“起”部,第四、第五段为“承”部,第六、第七段为“转”部,第八、第九段为“合”部。
第一段为引子,简单的曲调引出后面的主题。
第二段为主题,用泛音手法,表现轻盈、亮晶的流水,自山间淙淙欢快而出。
第三段为高八度重复主题,仍基本上使用泛音,表现阳光下水流的晶莹剔透。
第四、五段使用按音(实音)演奏,是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曲调中增加了十六分音符的流动,旋律如歌,似山泉汇成江河,稳健扎实地一泻千里。
第六、七两段即张孔山以流佛手法增加的两段,第一段中大幅度的滑音和速度变化的对比,似“宛然坐危舟过巫峡,回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第八段又出现泛音上下起伏式的级进,如经过刚才的起伏,又趋平静。
第八、九段再现如歌的旋律,沿着自信、积极又充满激情,重新出现以滚佛手法演奏的流水形象前后呼应贯穿首尾,似水激越,从容不迫地汇入大河。尾声又以泛音奏出主题主调的片断,简洁轻盈地由动入静,结束全曲。
《流水》以生动的形象,描写壮丽的山川、抒发宽广的胸怀和坚定不移的志向。
2、再次欣赏:古琴曲——《流水》。
3、学生欣赏;谈感受。
4、谈谈听后的感受。(老师从音乐的情绪、速度、节奏去引导。)
5、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自选乐器去创编;自创舞蹈律动去吻合音乐。(教师指导)以小组为单位,推鉴学生表演。
课件11张PPT。古琴曲 流水课件9张PPT。古琴曲
流水 全曲共九段一尾声,可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第一部为起部,包含第一、二、三段。
  第一段是“散起”,有“引子”的功能。
  第二、三段是琴曲的“入调”部分,即对音乐的主体材料作原始陈述和变奏性陈述。
  第二部为承部,这一部分是另一旋律的原始陈述和展衍。第三部为转部,包含第六、七段。
  转部进一步描写了流水的形象,其大幅度的快速滑音与描写水流湍急的短句相交替出现,并伴以滚、拂手法,使音乐紧凑起来,推向高潮。第六段前一部分旋律中出现的大幅度的上下滑音,似激流回旋,浪花飞溅。第六段后一部分连续运用滚、拂演奏手法,加之大绰技法产生的不协和音响,第七段是短小而精彩的泛音滚拂段落,高潮后的余波,在传统音乐陈述逻辑中称其为“入慢”。 第四部为合部,包含第八、九段。
  合部变化再现了前面几部的种子材料,形成了前后相呼应的效果,按传统音乐“一波三折”陈述习惯来理解,也包含有“复起”的意思。
  第八段在变化再现了承部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的同时,还引进一些新音乐材料,其速度加快,力度增强,热烈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第九段首先再现了起部第一段的八度大跳音形,然后旋律由低音区向高处引伸,进一步表达第八段乐思,最后速度转慢,变化再现了承部第四段的种子材料。
  尾声是以透明的泛音奏出的节奏宽畅的短小乐句,在令人心旷神怡、疏疏落落的袅袅余音之中,从属音到主音稳定地结束了全曲,似乎流水穿越急流险滩后由动态转为静态,从容不迫地奔流入大海。课件14张PPT。流水《流水》是一首非常古老、著名的琴曲。相传,《高山流水》原来是一个曲子。到了唐朝才分成《高山》和《流水》两个曲子。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俞伯牙擅长弹奏古琴。他的好友钟子期非常能听懂他的琴。可以在他的琴声中,听出“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海”的意境。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砸碎古琴,从此不弹。这个故事后来引申为人们对知音和挚友难得的感慨。
古琴曲《流水》 《流水》的谱本最早见于朱权的《神奇秘谱》。现在大家最流行弹奏的版本是清代张孔山留下来的版本。
张孔山是清代四川青城山的道士。他根据原来的琴曲进行加工。增加了许多“滚、拂、绰、注”的手法。模仿水流湍急的自然景象。人称“七十二滚拂流水”。后来这个版本记录在著名的《天闻阁琴谱》中。
流水
1977年8月22日,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飞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于太空。用以向宇宙中外星高等生物传达人类智慧与文明。
流水风平浪静 气势磅礴 烟波浩渺琴声呜咽 如泣如诉 催人泪下一见如故 琴艺高超 高山流水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当伯牙再一次抚琴而奏,志在( )时,子期( )地说:“( )。” 傍晚时,风平浪静,清辉落地,景色迷人。 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着子期的手,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一位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伯牙噙着泪水,弹起那首《高山流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伯牙弹着弹着,忽然站起来,接着长叹一声,把瑶琴朝地上一块青石摔去,顿时琴被摔得粉碎。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