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2课欣赏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2课欣赏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1-20 22:06:41

文档简介

莫扎特生平7大未解谜团
1月27日是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德国《星期日世界报》近日发表文章,谈围绕莫扎特的7个谜:
1.莫扎特和奶牛产奶量。
莫扎特的音乐能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吗?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牛奶业协会调查了音乐对牛的作用。他们分别在牛棚里播放了莫扎特的《小夜曲》和2002年世界杯德国队队歌。结果不出所料,德国队队歌未显功效,莫扎特的音乐则使产奶量提高了约0.6%。
2.用鼻尖弹奏的钢琴曲。
莫扎特创作过一段特别难弹奏的钢琴曲——按照乐谱,两手分别弹两端的琴键时,演奏者还需要敲击中间的一个琴键。据说他和海顿打赌看谁能把这段曲子弹出来。海顿试弹后放弃了,让莫扎特弹。当那个音符该出现时,莫扎特弯腰用长鼻子压下了琴键。
3.莫扎特的身高。
据一些资料记载,莫扎特身高仅1.5米。但这可能是恶意中伤。据其他资料显示,他身高应在1.62米到1.64米之间。莫扎特的确不高,但也仅略低于当时的平均身高。他常出没于王公贵族和富裕市民的社交圈,这些人通常因为生活条件好而身材高挑。因此,莫扎特在他们当中显得特别矮小。
4.莫扎特的感情生活。
根据莫扎特的信件,莫扎特与3个女人有过恋情。她们分别是奥格斯堡的玛丽亚·安娜·特克拉(莫扎特的表妹)、阿洛伊西娅·韦伯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康斯坦策。当然,就像谣传的那样,莫扎特可能还与其他女性有染,但这种说法无法从莫扎特留下的材料中得到证实。
5.上帝的火花。
莫扎特总是先打好腹稿,然后才写下谱子——这种说法对吗?
这可能是错的,但少数逸闻稗史坚持这种说法。作家爱德华·默里克曾描写莫扎特在公园里手握酸橙边踱步边创作歌剧《唐璜》。电影《莫扎特传》则将莫扎特的灵感描绘为上帝所赐。这种传说或许源于1895年发表于《音乐汇报》的一封伪造信件。该信称曲谱已在莫扎特头脑里完成,他所要做的只是将其写下。其实莫扎特和其他成功者一样,10%靠天分,90%靠努力。
6.死敌萨列里。
萨列里和莫扎特是死敌吗?
错。为博得皇帝、资助者和公众的青睐,萨列里和莫扎特之间当然存在竞争关系,萨列里可能会利用自己在宫廷中的地位压制莫扎特。但这是情势使然,并非出于为我们所知的敌意。莫扎特在逝世几周前还曾接萨列里一同去听歌剧。萨列里也肯定不是电影《莫扎特传》中那个禁欲的单身汉――他有幸福的婚姻和7个孩子。
7.莫扎特的死因。
1791年12月31日出版的《音乐周报》写道:“因为他的尸体肿大,所以人们认为他是被毒死的。”后来,莫扎特的第一位传记作家弗朗茨·克萨韦尔·尼梅切克写下了据说是莫扎特于1791年秋天在维也纳普拉特公园对妻子康斯坦策说的话:“我活不长了;当然,有人给我下了毒!”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莫扎特真的讲过这句话。最著名的阴谋论认为萨列里是下毒者。1825年,尚健在的萨列里的一份精神病诊断报告提到,他在神志不清时曾说自己要对莫扎特的早逝负责。这个疯老头说的是负责,而非投毒。但萨列里在清醒时明确否认了自己说过的话。
莫扎特简介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祖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并拥有绝对音感。他的母亲也热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猝死于维也纳,终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幼年时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被认为是狂飙运动中第一个进入浪漫主义的音乐家。他在晚期音乐中极大的扩张了音乐的深度,主要表现在其音乐主题突兀和不确定性,这种特征可集中发现在他晚年的三大交响曲中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又称维特交响曲)。而被公认为首次提出浪漫主义的交响乐则是其23岁萨尔兹堡时期的《第三十号交响曲》,最大限度的将叛逆和不羁的变幻旋律发挥到极致。在钢琴协奏曲领域,其《24号钢琴协奏曲》和《20号钢琴协奏曲》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雏形作品。他甚至在一些作品中暗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主要表现在《第41号交响曲》(又称《朱庇特交响曲》)中,其恢宏的气势和发挥到极致的复调曲式使其成为交响乐领域杰作中的杰作。]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非常丰富多彩:包括:18首钢琴奏鸣曲,7首钢琴三重奏,2首钢琴四重奏,27首钢琴协奏曲,35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10首双钢琴作品,15首钢琴变奏曲,以及其他钢琴小品数十首。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包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莫扎特艺术生涯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
(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他的作品前期积极向上。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接触到了作曲家J.S.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并学习了他们的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1770)、《卢齐奥·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成熟时期(1774年~1781年)
21岁 1777 Bologna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剧《假园丁》(1775年)和《牧人王》(1775年)。
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为了另谋职位,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并接触到当时欧洲重要的曼海姆乐派,听到第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在巴黎,他还写了巴黎交响曲、交响协奏曲、管弦乐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长笛弦乐四重奏、4首钢琴变奏曲、4首钢琴奏鸣曲等。第2次途经曼海姆时,写了一些宗教音乐、3部交响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小夜曲、嬉游曲、两架钢琴的协奏曲、3首风琴协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
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严谨,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鸣曲式第1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1主题相对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1、2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维也纳时期
维也纳时期是从1781年到1791年。
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该剧于1782年7月首演,获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的情况下,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了婚。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曲创作的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也叫兄弟会,是拿破伦在埃及创建的,宣言自由平等,兄弟之爱),是维也纳第八支部的成员。他热心地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 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许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他写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礼》,该剧的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1787年《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在维也纳,莫扎特发现了J.S.巴赫的作品。他对巴赫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解脱他的经济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继任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请求接任宫廷乐长L.霍夫曼的职位,得到同意,但未实现。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其中由于病入膏肓,甚至部分由人代笔创作,终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享年35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