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4课欣赏 十面埋伏(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4课欣赏 十面埋伏(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1-21 21:03:28

文档简介

《十面埋伏》的故事
《十面埋伏》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刘邦起用韩信为大将,以30万汉军的绝对优势把十万楚军紧紧包围在垓下楚营内。
夜间,刘邦的谋士张良令会楚地方言的汉兵用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到楚歌声以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军则思乡心切,斗志瓦解,纷纷逃散,项羽身边仅剩下千余人,于是决定黎明突围,返回江东,项羽爱妾虞姬自知难于一同突围,遂自刎于军中。
项羽骑着乌骓马,带领800余骑兵,终于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时,所随只有百余骑,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县南)时又迷了路,陷入沼泽地区。抵东城(今安徽和县北)时只剩28骑相随。汉军一直在追杀,项羽引兵上了一小山(此山现在安徽和县北70里处,后被称为“四马山”、“九头山”),与汉军冲战数次,最后逃到乌江边,只剩他一人一骑,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琵琶[pí pá]
琵琶,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后传入东亚各国。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国近代汉族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对研究民族音乐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琵琶的历史来源
发展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所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璐(或玳瑁)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拨弦发音。
演奏声音更饱满音色更亮,琴身的特殊设计可以增加琴的美感,它适用于大型的露天的场合。琴演奏时注重舞台样的视觉效果,使整个表演舞台表现力丰富,充满活力,感染人心。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巅峰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 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一、按指系统, 二、推拉系统。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很大进步,表现力十分丰富。
琵琶的曲目风格
直至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等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 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
弹弦乐器。刘熙的《释名》称其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批把后改写为琵琶。由此来看,琵琶是从象声字而得。
约公元四世纪,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柱(今谓相或品)、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通过西域地区传入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项琵琶。《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又因其经过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迳称琵琶。
至现代,旧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相用牛角、红木、象牙或玉石制。品,竹、、红木、牛角、象牙制,是音位的标志。全长约96厘米。
《十面埋伏》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的叙事曲的音乐风格。
2、使学生从音乐中重温历史、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3、通过赏析,能结合音乐讲述楚汉之争的这一段历史,初步知晓音乐描述历史事件的一些表现手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弹拨乐器 琵琶的相关知识。
2、抽象的音乐和历史事件完美的结合并进行欣赏。
教学难点
抽象的音乐和历史事件完美的结合并进行欣赏,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教具
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教室。
教 法
演示、体验、讲授。
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开发右脑了解弹拨乐器琵琶的构造及其音色特点。音乐的情感体验了解音乐体裁中的叙事曲重温历史,音乐与历史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唱)。
“一边倒”。
二、导入新课
(播放幻灯片并提问。)
1、大屏幕上的乐器叫什么?
2、观看大屏幕,了解琵琶的基本构造。
3、播放一首琵琶独奏曲的片段。
4、听乐曲,试回答琵琶的音色。
举例:你知道此乐器独奏的乐曲有哪些?
5、欣赏乐曲片段,感受一下这首乐曲,使你想到了什么?(《十面埋伏》。)
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1、叙事曲。
2、讲述和十面埋伏相关的历史楚汉之争。
3、乐曲取材。
4、播放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师)跟随音乐进行讲解,每一段音乐情绪的变化,描写场景的变化等。
四、《十面埋伏》不仅是我国琵琶武曲中的精品,也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瑰宝。并被誉为我国十大名曲之一。
中国十大名曲有哪十首?(试回答。)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琵琶的结构;音乐体裁叙事曲的风格;重温了历史楚汉之争;历史与音乐相结合,感受了音乐的表现力。
六、作业
1、课下重新欣赏音乐《十面埋伏》。
2、通读《史记》中的《项羽本记》。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
教学目的
一、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通过教学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悠久传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对琵琶有一简单了解,体会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乐曲《十面埋伏》的赏析。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欣赏分析法、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音乐形象
教学思想
对于思维能力活跃、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高中学生来说最新颖的欣赏方法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激发兴趣去感受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情景导入)
播放《霸王别姬》这首歌,许多同学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曲,那么有谁知道它描写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对,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公元202年“垓下大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秀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二、新课教学
(一)简介乐器-——--琵琶
A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半梨形音箱,面板为桐木,琴颈向后弯曲,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空弦为Adea(6236)。
B琵琶曲根据乐曲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武曲。
文曲:节奏轻缓、抒情优美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情感见长。
武曲:节奏复杂多变。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
三、 乐曲赏析:
(一)释题: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武曲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不详,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琵琶曲》乐曲表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核下大战,汉军以十面埋伏阵法,消灭楚军的威武壮烈场面。
(二)初步欣赏
欣赏全曲思考以下问题:
A:全曲结构 B:曲调风格 C:音乐形象
讨论 归纳 (课件)
A:乐曲雄伟奇特壮丽辉煌、气势激昂、形象生动
B:成功的塑造了刘邦、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
(三)分段欣赏
这一乐段由五个小乐段组成,描绘刘邦汉军战前准备。它通过“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的细节描写表现汉军由远到近,浩浩荡荡行进的军威。
A:列营:乐曲一开始高音区密集音符来表现擂鼓三通,而后又模拟号角声形象鲜明的揭示了事情发生的典型环境。
B:吹打: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表现军纪严明的汉军威风凛凛,龙腾虎跃,阔步向前的形象。
C:点将、排阵、走队:这三段节奏整齐、紧凑音调富于动力表现汉军战前闻风而起的高昂士气,操练中步伐矫健的英姿。
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标题联想各段感觉画面?
A:埋伏:这一乐段给人一种夜幕笼罩下汉军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进楚军寂静而又阴森的感觉。
B:鸡鸣山小战:形象的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的小规模战斗。
C: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达到情绪发展最高点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写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决战。
(2)创造性参与完成(鸡鸣山小战的声源、音源 )学生活动。
第三部分:
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高潮形成鲜明对比,旋律低沉凄切整个情绪是悲壮的。
(四)塑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1)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刘邦、项羽性格特点(教师小结)。
刘邦:以智取胜、足智多谋、忍辱负重善于用人用兵。
项羽:用兵凶猛、性情豪放但过于急噪刚愎自用。
(五)琵琶高超演奏技巧更增添了《十面埋伏》的艺术魅力。
请同学们找出段落来分析:
A列营__琵琶有力节奏__动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长音__震撼山河号角声
B鸡鸣山小战__琵琶特技“刹 弦”__兵器相击特殊音响
C九里山大战__琵琶各种技法__喧器战斗音响。
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战争残酷性具有很强感染力
(六)全曲欣赏:播放音像让学生整体感观。
四、归纳小结:
音乐虽然是抽象语言,但欣赏古曲《十面埋伏》后,我们无不被它所感染。那一个个血淋淋尘土飞扬的战争场面已经输入到每位听者的脑海中。让我们能摸到历史的脉搏与事态变迁的交叉点。让我们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的旅行,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十面埋伏》教案
一、乐曲简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
2. 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 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
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
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练习
1.“我们这里有哪些同学见过兵马俑呢?大家都知道秦兵马俑的出现是世界的一大奇迹。它塑造了将军、步兵、车兵等不同兵种的将士形象。有谁能告诉我“俑”的含义吗?”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庄子称之为“象人”。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 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避邪的神物。)
2.“我们已经听了两遍这首由琵琶演奏的器乐名曲,对它也基本有所了解,下面我想来做个小游戏,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古战场上勇士们英勇奋战的画面,也可以模仿书本上兵马俑的造型。”(分别请三位同学上台模仿,让同学作出点评。)
(三)结束小结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回去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好好消化一下,今天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课件10张PPT。《十面埋伏》欣 赏 问 题1、此乐曲是用什么乐器
演奏的? 2、乐曲的情绪是怎样
的?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分析这首曲子。第一部分
战鼓咚咚,军号齐鸣,威武的汉军列队出阵。 “列营”是全曲的引子,以“轮拂”手法,由慢及快,表现号角的声音,形象鲜明地揭示了事件发生的特定环境。“吹打”表现大将出场,“轮指”技法弹出模拟筚篥演奏的军乐曲调,气魄宏伟,军威浩荡。“排阵”和“走队”则是利用音型模进,疾徐强弱和调式的交替,表现队伍在布阵时的严明矫健。第二部分


全曲的重要部分 “埋伏”作为战斗打响之前的准备,利用强弱的变化和模进的旋律,造成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然后开始了战斗,“小战”部分以噪音的效果,表现短兵相接、刀枪撞击的战斗场面,在旋律的上行模进中,使音乐更加紧张,引出了“大战”,以“轮指”技法弹出模拟的箫声,表现楚军思乡厌战的内心活动,然后大军齐上,在激烈的两军厮杀中,用“推拼双弦”的技法表现出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惊天动地的战斗,形成全曲的高潮。 第三部分
楚军的败阵和项王的悲剧结局低沉的音乐表现楚军的败阵和项王的悲剧结局,和前面金戈铁马的手法相比,这里使用的技法就比较单一,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三小段,是以民间曲牌《五声佛》和《撼动山》改编而成,明朗欢快,在渐慢的音乐声中,戛然而止。谢 谢课件8张PPT。十面埋伏作品介绍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在垓下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概括谱写而成的。作品分析第一部分列营
吹打
点将
排阵
走队第二部分埋伏
小战
大战第三部分项王败北
乌江自刎
众军奏凯谢 谢课件7张PPT。十面埋伏琵琶独奏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集琵琶曲的各种技法,艺术地再现了古战场争斗的历史场面。以一个独奏乐器,能演奏出如此形象生动、气氛强烈、富有交响性的音乐,体现了历代民间音乐家的智慧。琵琶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原有直颈与曲颈两种,到了唐宋时期才结合起来,改用手指弹拨以代替用拨子拨奏,持琴姿势改横抱为竖抱,以便左、右手技巧的发挥。明清时才定型如现在的形制。现代琵琶为半梨形音箱、面板为铜木,琴颈向后弯曲,钢丝尼龙弦,弹奏时用人工指甲。 琵琶最初以弹奏手法取名,向外弹为“批”,向内弹为“把”。 琵琶曲根据表现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和武曲。文曲节奏舒缓、抒情优美,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感情见长,如《夕阳箫鼓》等。武曲节奏复杂多变,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如《十面埋伏》等。这节课我们粗略地学习了“琵琶”的知识,但我们要知道了解琵琶是为了更好地欣赏《十面埋伏》这首古曲!小结: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